..續本文上一頁說各識對境、行相勝故。什麼叫做各識對境呢?前五識的這個境界,它的受性最強感受性最強,第六意識的想最強,第七意識的造作最強,第八意識的包容性最強。就是各識對境。行相勝故,行相就是相應,前五識與受相應,第六意識與想相應,第七意識與行相應,第八意識跟識相應。那這個意思是說不只是前五識有領受,六、七、八也有受。就第六意識一講它是想,但是受、行、識也有,就第七意識來講,它是行,但是受、想、識也有這種能力,只是比較微細而已力量不強。就第八意識來講它可以安上一切的種子,了別一切的叁類的諸法性境,但是前七識你都可以講是識,也可以講受想行識統統可以。換句話說,就強烈的功能作用,又分受想行識,就強弱各有作用統統包括受想行識統統有。再來,五蘊,身:色(衆微聚),聚集了很多微細的東西所聚合的稱爲色,心:受(前五識)、想(意識)、行(末那)、識(阿賴耶)。因爲這個都很多牽涉到唯識,所以我們明年要開唯識,十四講表講完了,我們一定要開唯識,要深入大藏經裏面不開唯識學沒有辦法。所以我們把成績不好的,全部刪掉。我在考慮明年是不是錄取五十個,五十個就好,男的五十個,女的五十個,程度要好,我們要發唯識的教材,那個資料就更多,考試就更緊。看看,看你們的表現,有的人會怕很沒有意思。當老師的人最討厭的就是請假,看看請假,請假了叁個,最討厭的就是請假,本來位置安排在前面的,他就拚命地請假,人家我都不請假了他請假,你看我沒有請過假,你看我每一堂都到,我沒有請假,哪像你們都請假,不過你們要賺錢的,要供養師父,講得很好聽。師父我請假是爲了賺錢供養你,好乖好乖。
從右邊看過去,一羊毛七分之爲兔毛塵,羊毛最尖端的把它劈成七分就像兔毛那麼微細,再七分爲水塵,我們所謂電子質子、中子的H2O的那一種,水塵七分爲金塵,金塵就像顆粒微子比H2O電子質子更小的,那就是所謂的微中子,微中子。那麼再七分就是Z粒子,七分就是所謂Z粒子W粒子,這個是物理學裏面講的,再七分爲色聚微,那就更小了。色聚微七分名極微之微,不可更分。就是很難很難以人類的眼睛,科學可能還沒有辦法。實極微名最極微天眼可見。那麼這個就會講到好多好幾度的空間,我們的化學元素現在只有一八百零個,我們現在發現只有一百零九個,到九十幾的話全部要用放射性才能看得到,那麼而且它所逗留的時間都是五千分之一秒鍾,所謂放射性的東西都是五千分之一秒鍾。以我們現在的能力確實有辦法,但是卻沒有辦法讓它長時間地逗留。那麼它只有加速器讓它碰撞,使這個電子質子正負電重新再排,那麼才有辦法産生非常微細的東西,那麼這個世間裏面沒有發現的元素,我們至少講有六千個元素,換句話我們發現的只有一百零八個,那麼這個在叁度空間裏面來講可以發現到這樣子,要是說有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六度空間、七度空間、八度空間一直無量延伸,這個就不是人類所能夠去理解的。就像電視臺發射出來的電波、光波、聲波,我們一放電視就能夠接收得到,可是我們在虛空當中卻看不到什麼東西。什麼都沒有看得到。那麼我們因爲生存的空間不一樣,兩度空間的人沒有辦法了解叁度空間,而叁度空間的沒有辦法了解四度空間的,而四度空間的沒有辦法了解五度空間的一樣的,所謂六道輪回天的不一樣,二十八層天,正因爲我們所接觸到的這個空間的交錯點不一樣,所以在空間的接觸點不一樣,在偶爾也會看得到,偶爾。偶爾你會看得到天人,那是必須在某一種投射的角度就像菱鏡一樣的,經過的曲線折射過去以後可以讓你看得到。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人工作工作太累了,工作很累的時候,他種田、種田、種田很累的時候,他才在樹下裏面打盹,旁邊種子很多的蓮花有藕,蓮藕,一下子叮叮當當地好象戰車一樣的牛馬很多的,很多的幾百萬大軍都跑到那個什麼藕孔裏面,那麼小的一個孔蓮藕的那個孔,全部都裝進去,他這個看得清清楚楚的。他把看得境界告訴隔壁的人,隔壁的說你亂講那有百萬大軍跑到一個蓮藕的孔裏邊,講這個鬼相信這事情。他說我真的看得到,我真的看得到。那個就是在某一種幾度空間轉化的那刹那之間知道嗎?就看到了。所以有人看到鬼有人就看不到。那麼再來,那麼這個事情就沒有辦法了,當今有一個智者有一個覺者我們去請教是佛陀。佛陀會幫我們解答這個答案,他們就到佛陀的前面下跪頂禮然後右繞叁匝跪著請佛開示。禮請無上的大覺尊,請替我們開示,我當時看到的是不是虛妄?世尊微笑答說:不是不是,那個是阿修羅跟天人玉皇大帝打戰,打輸了沒地方躲躲到那個藕孔裏面。你看所以說那個百萬大軍可以躲在一個蓮藕孔裏面,老夫子你有沒有想過這幾度空間的交換有多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個經典裏面還是記載得很清楚的。所以說你到郊區外不要隨便小便就是,剛好人家那個鬼神在那邊打坐,咚,咚。。。我在這兒用功修行。所以我們到荒郊野外去的時候要叁彈指,老娘要小便了很辣的,因爲脾氣不好,脾氣不好的人小便都很辣,你閃開一下。所以我們比丘、比丘尼要上廁所都必須叁彈指,就是要先請那些鬼神暫時要吃東西停一下,我先解決真的。所以我們從科學的角度來講,這個宇宙當中充滿著種種的幾度空間的不一樣,就像菱鏡的折射,我們太陽光透過菱鏡的折射,你會看到什麼?幾個色彩?紅、橙。。。這個光射過來直射你能不能看到?看不到。所以你必須從哪一個角度可以看到?從折射對不對?透過菱鏡折射可以看到色彩,這樣的觀念聽得清楚吧!意思就是說這個宇宙當中有無量的空間,而不是人類所能理解的,所以高度的空間像我們所講的天人有二十八層天,這個就是講有幾千萬個生活的空間不一樣,所以說他們要變化成人的時候,所能領受的,變成你人所能感受的,所以就像釋迦牟尼佛要入涅槃天界突然狂風暴雨,天人同悲,人家就問這是爲什麼?聖者講這是無色界天。連身體都沒有了,他感觸天人的導師佛要入涅槃了,世界都沒有陽光了,大家都是盲目了,就是沒有一個人天導師了,所以無色界的衆生他傷心、他痛苦,可是因爲沒有身體下大雨刮風讓你感覺到。讓你欲界的衆生感受到不可思議的力量,所以高度的空間要跟低度的空間轉,它一定要透過某一種形式,譬如說你看人家扶鸾,那個神來附身,神祂直接跟一個平常人,祂沒有辦法講話對不對?可是跟另外一個人他這個靈通了,祂就會借他的身體起來跟你講話。所以幾度空間的轉必須透過某一種形式,但是就是不知道任何。。。有任何的形式都存在,因此佛講的這個色聚微七分,極微之微,不可更分,所以實極微名最極微天眼可見。那個是絕對存在的,希望你用科學的頭腦冷靜的智慧去分辨就知道這個不是迷信。色聚微及極微之微名假極微天眼亦不可見,連極微都是假的就假極微。
翻過來十八頁,第一行,色蘊:即質礙也,凡有形質,有障礙者皆爲色,遠指世界一切萬物爲外色,近指一切四大肉體爲內色,乃至虛空皆概括于色法之中,概言之有叁種:(一)可見可對之色,如顔色—青、黃、赤、白等之顯色,形狀長短,方、圓之形色,事實上不是以是有形狀的,但是它方便講色,動作取舍屈伸等之表色,彎腰、駝背、坐著、站著,這個也是形色、表色,此皆有其形質,眼可見故謂之可見可對之色。(二)不可見可對之色,如聲、香、味,它雖然無法以眼見之然耳鼻舌,皆可察覺,故謂之不可見可對之色。(叁)不可見無可對之色,又名無表色,吾人意識雖分別明了,而卻無可表對者,故雲無表。二、受蘊,我們先看括弧色蘊的最後,剛剛沒有講完,雖無所表示而于所緣境執著不忘,故謂之色,即指第六法塵,即不可以眼見,又不可以耳、鼻、舌接觸之,故謂之不可見無可對之色。前面所述,僅以吾人地水火風四原素構成之色身而言。這個念一遍大家印象就很深。色蘊,受就是領納之意,亦即對境承受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者,謂內之五根,對外之五塵而起。五識去領納一切境界。受順境曰樂受,則能引起貪心,受逆境曰苦受,則能引起嗔心,受不樂不苦境曰中庸受,則能引起癡心。愚癡就是沒有智慧去分辨它,叫愚癡。不苦不樂這個叫做舍受,這個叫做癡。你平常沒有覺悟到它。以上所言皆爲受,即指前五識,因受蘊受力偏強之故,本來受蘊具足六受,通于六識,今欲以四蘊分配八識,故文中闡明五受,將法塵一受攝于想蘊之內,又在眼等五識領納在眼等領納逆境時謂之苦受。若在意識領納者,則謂之憂受,順境時謂之樂受。如在意識領納者謂之喜受,苦樂二受弱,屬前五認所攝,因前五識想力弱之故,憂喜二受強屬第六識攝。意思簡單講就是前五識的領受力比較強,第六意識的喜受力比較強,因六識想力強之故也。所以喜跟憂屬于第六意識,那麼受是屬于前五識。叁、想蘊:想即想像之意,即對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者,謂對于已受境界重加分別想像,名之回想。四、行蘊:行即遷流造作之意,常緣往今未來一切善惡之心作用者,前滅後生,念念不息,故曰行。指第七識意根。五、識蘊:識分辨之意,體則八識心王,即對境而分辨知事物之心之本體者,能了別諸識性境,性境就是真實境,不經過推測的境界。執持一切種子,及一期壽命,指第八阿賴耶識,八識體包宇宙周遍萬有,所謂地水火風皆含藏識即此理也,執持全身,若無八識見分映于諸根則前七識皆無分辨之功能矣。一般東洋哲學家及西洋哲學家、心理學家、靈魂學家、倫理學家、一切科學家,唯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本書則已明八識矣。若欲知宇宙奧妙之真象,則須明八識。所以我說唯識學很重要,就是這樣子。總之:色爲物質之一切現象,受等四者爲精神之一種作用,受即與塵境接觸所産生之感覺,有苦受、樂受,想即取境分辨之知覺也,…
《大專佛學十四講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