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個形狀;就理體來講,它有高溫的理論;有化學的理論,有種種的理論,就理體來講。每一種事情都有八個角度來講。你應該去解與行,都有清楚的表明。這譬如是旅行佛界得了一本行路指南,以後自己看經典,便有個入處,行持也有個入處,講說也有個入處,或不致歧路興歎,怎麼這麼多?看到大藏經,有的人去看師父的書櫥,大藏經看一遍,師父要幾年啊?我說,以我的程度要五年,依你的程度我不知道了,也許五個月就看起來了。看你們的程度,有的人可能要看五十年還不悟。或不致歧路興歎,茫無頭緒。才不會亂七八糟亂撞,撞得頭破血流還找不到門路,毫無頭緒。編者識。編者就是李炳南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這個人是很了不起的,李炳南老居士他可以說是教內、教外都很尊重的人,出家、在家、男女老幼沒有一個不贊歎,大家贊歎。這老人家活了九十幾歲,他從大陸來到臺灣,剛開始在鄰家,在鄰居裏面小的佛堂講給幾個人聽,後來大家建立了慈光圖書館,再建立一個佛教蓮社,臺中佛教蓮社。他整個生命都投資在教育裏面,他栽培了八大金鋼,八位大師,有一個是出家,七個在家,這七個都相當有成就,有的有結婚,有的人沒有結婚,都是對老師無限的恭敬!他們是正式生,我是旁聽生,我是偷聽的,老師在講課因爲我們沒份,我們不夠資格做正式生,我就去旁聽,寒假、暑假就去親近李炳南老居士,講十四講表,所以這個十四講表,我在那邊聽,也整理了十次,我自己也講了十幾次,所以這一門還有一點點小經驗。再說李炳南老居士,當初李炳南他臨命終的時候,據說前幾天他就講得很清楚了,講得很清楚,非常清楚,進入火化的時候,人家看到老師,戴著地藏菩薩的帽,從爐走出來,燒出來很多舍利子。一個在家居士都有這樣子的修持,他就是從哪裏呢?從道德,從哪裏呢?從心地,從本身自己潔身自愛、持戒。所以不論佛門裏面的哪一個出家、在家,都是非常非常贊歎,九十幾歲的人行如風,走路像風一樣,也不必人家牽,九十幾歲!我們叁十幾歲就腰酸背痛了,他九十幾歲。我可能沒有他老人家的歲數,我這個人很有自知之明,我這個人要是活有五十歲,那真是謝天謝地了。活有六十也不錯了。真的,反正我也不是什麼大動物,大人物,也不想活得很長。衆生有緣我們就來,我是很有發大願的,要把佛法轉達給大家知道,問題是大家的因緣、福德,我本身的身體是不是能夠承受得了?把清規拿出來,不懂的我會給他們念一遍。第四、虔誠報答四恩,四恩就是國王恩、父母恩、衆生恩、師長恩,國王的恩就是現在的總統的恩,信口念出四句,觀身不淨,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受是苦。或者是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四句,自成大藏全文。再來,第十一,離惡友,一惡般般出醜,我們若壞,什麼都做得出來。王法不怕惡人,惡人披枷帶杻,再來第十四,持戒行,戒是佛祖正令,受戒不守毗尼,毗尼就是戒律的意思。二十一,惜物資,一針一草不要放棄,隨心恣意侵損,就是侵損常住,來到講堂,我們要好好的護持,福享與你算計,就是你的福報就會慢慢的消長,會除掉,會損福,所以要愛惜一切財物。第二十五,立主意,務使頓明心地,妄爲顛倒攀緣,阿鼻就是地獄的意思,因爲二十四條已經是說地獄了,二十五條之阿鼻也是地獄的意思,所以也不重複。第叁十,信佛法,叁藏一口吞卻,我們已經講過,經藏、律藏、論藏,方知源遠流長,可接佛祖一脈。沒有什麼問題嗎,你們對這幾條有問題的舉手,哪一條你看不懂的,都懂了吧。我們念一遍才開始上課,大家一起念:
高雄文殊講堂清規:
一、真觀照,保持秒秒安詳,一日明心見性,靈光普蔭人天。
二、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國,念到不念而念,彌陀不從他得。
叁、虔禮佛,消盡平生罪業,欲了施主供養,便是這個法則。
四、常念經,虔誠報答四恩,信中念出四句,自成大藏全文。
五、敬師長,隨力隨時供養,百孝不如一順,不可回頭倔強。
六、學老成,第一不可誇能,猖狂硬氣粗疏,神人一見生瞠。
七、教子弟,不可隨他遊戲,諄諄教誨成人,好作人中大器。
八、除懶惰,凡事向前去做,你若避懶偷安,人神那得衛護。
九、學定力,直把私心盡絕,誓死往生極樂,自然萬緣俱息。
十、近善人,死心塌地親近,學些好樣在肚,自然脫俗離塵。
十一、離惡友,一惡般般出醜,王法不怕惡人,惡人披枷帶杻。
十二、輕財物,不可千方百計,一口氣若不來,一文拿它不去。
十叁、甘淡泊,自古聖賢皆然,莫嫌粗茶淡飯,有道高僧如是。
十四、持戒行,戒是佛祖正令,受戒不守毗尼,徒勞喪身失命。
十五、要聽教,不宜開口亂道,無念無住無相,佛祖開顔含笑。
十六、斷煩惱,一了千百俱了,終朝煩煩惱惱,此生哪得悟道。
十七、明因果,粒粒米皆辛苦,吃了若不修行,做牛做馬還補。
十八、和大衆,慎勿互相爭鬥,聚頭說是說非,空把光陰來送。
十九、吃些虧,又要帶叁分呆,心似寒灰枯木,是非從何處來。
二十、常知足,莫管衣衫淡泊,休想他人財物,不顧自己福薄。
二十一、惜物資,一針一草勿棄,隨心恣意侵損,福享與你算計。
二十二、趁少年,諸般要去向前,當此臂力強健,莫待老來悲殘。
二十叁、起得早,遲起修行不了,明朝又有明朝,明朝壽命難保。
二十四、口謹默,不可多嘴饒舌,若然惹是招非,地獄少你不得。
二十五、立主意,務使頓明心地,妄爲顛倒攀緣,阿鼻誰人能替。
二十六、忍人辱,忍辱天下和睦,此章佛祖真傳,忍辱少罪多福。
二十七、遠俗事,俗家人事如麻,杜絕塵緣煩擾,自然別有生涯。
二十八、斷妄心,妄心好事難成,若依妄心行事,必有禍患臨身。
二十九、達道理,切莫非人是已,謙和每讓叁分,相見人人歡喜。
叁十、信佛法,叁藏一口吞卻,方知源遠流長,可接佛祖一脈。
文殊講堂四大根本戒規
一不說是非;二不聽是非;叁不傳是非;四不打妄語。
菩薩學處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
把你們的資料拿出來,翻開第一半部,第一講表,今天我們所講的,務必要把所有的筆記都做在第一講表的正面,不准看後面的注解,有的人聽十四講表,以爲有注解就不必抄筆記,這是嚴重的錯誤。一個會讀書的人,老師、教授上課的資料是最重要的,注解你們有空再慢慢去翻。當我人有抄一遍的時候,我們的印象就會非常的深刻。所以今天所講的,你都必須抄在第一前半部的講表,前面整個都是講表,注解是後面的事情。所以說,不准看後面的注解,全部要聽師父的,而必須全部抄起來。
大專佛學講表第一講 先明佛義
我們要學佛,我們要先了解佛的解釋和定義是什麼?我們想要學佛,我們卻不知道佛的定義是什麼,那就真的是迷信。有的外道的人批評我們佛教是迷信,這是不對的。學佛、拜佛,學佛,佛就是一個智慧的人,學佛就是學佛的智慧,學佛的覺悟,怎麼是迷信呢?反而是破除迷信。拜佛是拜佛的智慧,向聖賢看齊,拜我們本性的智慧,所以拜佛也不是迷信。是因爲世間人所看到的,都是我們佛教的表面,宗教的儀式,抽簽、擲杯筊、祭祀這些儀式,就誤以爲佛教是迷信,其實佛法是絕對的智信,大智慧的相信。先明佛義,就是先了解佛的解釋和定義。看甲,佛之釋義,佛的解釋和定義是什麼呢?平行的看下來,佛是一個智者,是一個覺者,佛是一個智慧的人,是一個覺悟的人,這個智很重要,不是世間的聰明,智不等于世智辯聰,世智辯聰是透過經驗、累積的學識、主觀的意識形態,所表露出來的看法,智是建立在平等、光明的本性,破除執著講出來的是智,世間人只能講聰明,不能講智,智是建立在本性,而聰明是建立在意識的分別,二個是天壤之別,完全不一樣。而世間人聰明反被聰明誤,而有智慧的人,是絕對不會被智慧所誤的。智把筆拿起來,智即性也,就是我們本性的意思,旁邊又寫八個字,本性光明圓滿無礙,智就是本性,本性光明,圓滿無礙。性是什麼呢?觀之無形,聽之無聲之能力也。性是什麼?觀之無形,你要看也看不到,聽也是無聲,可是它具足一種能力。說沒有,它清清楚楚;說有,看不到,聽不到,是當下就有。性觀之無形,聽之無聲之能力也。所以性是我們的本體,智是我們的能力,體和力的作用,性是我們的本體,智是我們的能力。平等的看左邊,覺是什麼意思呢?覺把筆拿起來,智起之作用,就是智慧所産生的作用,那就是一種覺,意思就是一種回光返照的力量,我們産生智慧它就有觀照的力量,我們要不産生智慧,我們就沒有覺悟的力量,所以智是一種體,覺是一種作用。而如果用比喻來講,智就是鏡子,覺就是鏡子散發出來的能力,可以照天照地,照一切形相,有能力的稜,從智再看下來,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羅漢的智,道種智是菩薩的智,一切種智是佛陀的智。一切智是什麼意思呢?知法總相,把筆拿起來,法是一切事理之總稱,叫做法。總相呢?就是總的原則,就是空相的意思。知法,一切事相,一切現象界,看得到、聽得到、可以觸摸到的東西,我們統統稱爲法。我們在論典,談論倫理學、理則學、數學、哲學,這個也是法,這是屬于理上的法。事上的法是可以用六根去touch接觸的,就是六根、六塵、六識,理是用討論的,知法就是知道一切事相、一切理體,總相,相就是現象界,回歸到現象界。現象界是什麼?總相,就是一個總原則,會歸到最後分析到最後都空。譬如說人有生、老、病、死,到最後也是空。物有成、住、壞、空,所以這個宇宙有成、住、壞、空,到最後也是空。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壞、空,心有生…
《大專佛學十四講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