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專佛學十四講表▪P7

  ..續本文上一頁、住、異、滅,就是找不到一個實體。換句話說,都是在虛妄的相裏面過著虛妄的生命,執著虛妄的東西,而不了解空性,知法總相簡單講就是悟到空性。所以一切智,就是每一種智慧統統不能離開空。用一個空簡單講,就可以橫貫整個人生和宇宙,羅漢就是證悟到我空,一切法空,知法總相簡單講就是,知道一切的事相,一切的理體,它的總原則就是什麼?就是空相,就是緣起性空,是假的,這是一切智。道種智呢?就是底下:知法別相,什麼叫做知法別相呢?就是知道法的差別相,好比說,我們知道茶杯是空的;我們知道桌子是空的,我們知道牆壁是空的,但是我們進而去了解桌子的化學元素是什麼,我們了解杯子的作用,它的化學元素是什麼,我們知道牆壁是怎樣構成的,是由磚,磚是由每個顆粒、微塵所凝結的。換句話說,如果說知法總相,譬如說,你知道一條狗的話,就是一條狗的影,整緣、整緣、整條狗,而知法別相就是它的五髒肺腑你都清清楚楚,知法別相,就是知道法的各個差別相。如果用直升機來比喻的話,知法總相就是知道直升機是因緣和合的;知法別相就是知道每一個零件是怎樣做成的,它的力學作用是什麼,它的電子、化學、物質,現象都清清楚楚。所謂道就是通的意思,道種就是通達種種的智慧,換句話說,這是菩薩才有辦法。菩薩爲了普度一切衆生,所以他必須深入無量的叁千大千世界,去了解每一個人生的根性,每一個衆生的習性;每一個衆生的習氣,他的嗜好,觀察以後投以嗜好,然後引導入于佛門。所以一切智是站在自利的角度,悟到空性,斷除了我執的煩惱,而道種智除了斷除我執的煩惱,還要去了解一切叁千大千世界;一切衆生的根器,然後運用無量的種種智慧,來接引衆生,來普度衆生,所以說道種智就是通達種種的智慧,而運用這個大智慧去普度一切衆生,叫做知法別相,知道種種法的差別現象。一切種智,這是一切智和道種智的合稱,把筆拿起來,一切就是一切智,種就是道種智,所以一切智、道種智簡稱一切種智。意思就是說,一切是指第一個一切智,種是道種智的簡稱,所以說一切種智,換句話說,應該念:一切道種智,可是中國人比較好簡,所以說簡單稱爲:一切種智。通達總別,通達總別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通達總相、通達別相,他要通達緣起性空,他要通達種種無量差別的現象,叫做通達總別。一切智是自利,道種智是利他;一切種智是自利、利他統統圓滿,意思就是說本性光明,圓滿無礙。如果用比喻來講,一切智就是初四的月亮,道種智就是十叁、十四月亮的光明;一切種智就是十五的光明,就是一切圓滿。一切智證得了空性是羅漢的功夫;道種智通達了種種的智慧,爲了普度衆生,學習了無量無邊的智慧,就是菩薩證悟的法空;一切智就是我空,道種智就是法空,就是知道種種的法它當體是空,一切智破除了我執,道種智破除了法執。我執是對人生觀不悟;法執是對宇宙觀不覺悟,一切種智就是連空掉法執的空也必須空,所以叫做空空,連空的觀念都要破除。換句話說,一切智是我空;道種智是法空;一切種智是空空,空掉法執的那個觀念都要破除。一切智就是修空觀,道種智就是修假觀,一切種智就是修中觀。所謂空觀的意思就是觀緣起一切法空,假觀就是雖然它是空,但是不壞假名,要安立種種的名詞,譬如說這是茶杯,我們知道它是空,但是你不安插一個茶杯,你指不出來的。若說,那個幫我拿過來,你在講什麼東西呢?一定要講,那是茶杯,那是電風扇,這是花瓶,這是桌子,這是麥克風,這是佛像,大家都知道它是緣起,可是我們一定要了解,這雖然是假的,但是要安插名詞,安插這個名詞,就會很方便地來呼叫,來指名,來道姓,否則大家都沒有名字,總不能調查,姓林的舉手,姓苪的舉手。那個小姐、那個穿黃衣服、腿長長的,叫了老半天,也叫不東西來。所以名相有個好處,方便言語、文字、音聲,方便我們所做的一切運用。所以空觀修緣起性空,假觀從空出假,必須于一切緣起性空悟到名相是假,名相雖然是假,可是方便我們語言,方便我們的符號,方便我們的生活。一切種智就是修中觀,中觀就是說我們也悟到空,空當下就是有,有就是假有,所以假觀爲什麼也稱爲有,爲什麼稱爲有呢?兩個字合起來就是假有,知道這個有不是真實的,所以稱爲假有。中道本不可說,如果沒有空觀,如果沒有假觀,也就是沒有中觀。換句話說,如果路沒有左右兩邊,就沒有所謂中間。本性如同虛空,如果飛上虛空,你找不出左,也找不出右,除了爲物質現象設立標准點,否則東南西北是分不清楚的。意思就是說,本性觀之無形,聽之無聲,具足一切能力,是衆生形態的分別,而産生的一種形而上的觀念,所形成的意識形態的觀念,這種意識形態的觀念就産生種種的哲學、理則學、倫理學,所以這些完全沒有辦法完全解決人生的問題。這些大哲學家到最後都會發瘋,講到最後哲學家都會告訴自己,我似乎缺少了一件什麼事情?我著作了一生一世的哲學,可是我始終感覺我好像沒有抓到根本。這是每一個大哲學家到最後的感觸。研究佛法就不會這樣子了,研究佛法是道道地地、清清楚楚,悟到唯物也不對,唯心也不對,心物合一也不對,非心非物也不對,是心是物也不對,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離一切相清清楚楚。所以我們說,本性是什麼?它在作用,可是我們沒有本性的作用,我們的作用都是我執作用、法執作用、執著作用。一切法安住,一切法住,執著!一切法都是錯覺,我們的運用從來沒有本性的作用,本性是什麼作用呢?悟到空性是本性的作用,悟到緣起性空是本性的作用,悟到無诤,一切法連辯論都不要,連解釋都不要因爲你活在永遠絕對安詳的心態裏面,這是本性的作用,慈悲心是本性的作用,寬恕心是本性的作用,一切無恨、無嫉妒,一切法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本性的作用。這是禅宗最大的功夫。我們沒有,我們的本性都沒有在作用,本性被煩惱困得死死的,叫他不執著,他偏要執著,叫他睡覺,他偏偏睡不著;叫他不要生氣,他偏偏要生氣,沒有辦法,無能爲力,對不對?所以我們不能入道,就是受不了委屈,別人冤枉我,我們受不了這個委屈,我們馬上要召開什麼記者招待會,召開辯論會、召開解釋會,一個真正的禅師,禅是什麼?禅就是佛的心,他悟道的時候,他就是這麼樣子,就像虛空一樣,能長能短,能饑、能飽,能冷、能餓,能受贊歎,能受誹謗;能忍受逆境,能忍受順境,你本性是什麼?因爲這些都不是相對立的東西,本性是什麼,就是絕對的安詳,不落入心和物對立的東西,不落入六根、六塵、六識的東西。本性是什麼東西,它就二十四個小時在你的眼前,眼睛看叫做識,本性是什麼?他就有這個能力,成佛悟道,沒有一件事情,不會看人家不順,他的內心裏面充滿著大慈悲,他從來沒有報複,無論他受到多大的委屈,他連解釋都不要,這就是我們真正的本來面目,可是我們沒有幾個人可以運用。所以,佛陀說,佛陀成道在菩提樹下,成道的時候他就說:奇哉!奇哉!衆生皆有如來智慧黨性,唯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衆生皆有如來智慧黨性,每一個衆生包括螞蟻、豬、貓、阿狗,統統有如來智慧覺悟的本性,只是因爲妄想、因爲執著而沒有辦法證悟。如果沒有妄想,若無妄想、執著,則無師智、自然智自得現前。什麼叫做沒有妄想。執著?就是當我們破除妄想、顛倒執著,無師就是不必人家教,本性具足還教什麼呢?當然就是無師智了。自然智就是說本來就有的,這個自然跟那個自然不一樣,這個自然因爲我們的文字有限,只能用這個來形容,自然就是當下就是,不經任何造作,本來就具足。無師智是不必教,自然智就是本來就有,即時現前。什麼叫做無師智呢?就是不學而能,就是不必經過學習能夠的,就是本來就有的。無師智就是這樣,不學而自然的。什麼叫做自然智呢?就是非由造作,不是由任何的造作而本來具足,叫做自然智。那麼當我們了解這個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智就是本性,本性光明,圓滿無礙。什麼叫做一切智呢?就是知道一切法的總相,就是知道總原則,就是一切法在人生、老、病、死,在心生、住、異、滅,在宇宙有成、住、壞、空,都歸于空相,緣起性空,就是知法總相,總相就是總原則。道種智就是知道法的種種差別現象,雖然悟到空性,但是不能壞假名,所以《金剛經》講的,佛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意思就是說,佛所講的這個世界,即非世界,因爲這個世界是空性的不能講世界,是名世界,是不得已、方便,所以我們講方便叫做世界。佛說衆生,即非衆生,是名衆生,佛所講的人生,本來就不是衆生,因爲是緣起性空,是名衆生,是因爲沒有辦法,大家都講這是衆生,你不講衆生就不了解,所以我們方便講是名衆生。因此,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就是通達總相和別相,這樣講已經很清楚。看左邊的覺,覺就是智起之作用,智慧所起的作用,如果用比喻來講,智就是鏡子的體,覺就是鏡子的光明,有照射的作用,我們現在學佛,我們慢慢地有覺悟的功夫,有觀照的能力。覺從覺平行看下來,覺察、覺悟,把筆拿起來,覺察的旁邊寫:因比較粗淺的功夫,悟比較深入,寫一個果,覺察是因,覺悟的究竟是果,覺察的功夫比較淺,覺悟的功夫就比較深。什麼叫做覺察呢?覺察對煩惱障,什麼叫做煩惱障呢?把筆拿起來,煩惱障就是對人生觀不能覺悟,而有喜怒哀樂、煩惱而不能作主。什麼叫做煩惱呢?就是惱亂有情的身心,亂了我們的身心,叫做煩煩惱惱。對煩惱障,我們煩煩惱惱,障礙我們的本性,簡單講,煩惱障就是因爲我們有我執,對人生觀不了解,所以不覺悟,整天執著、痛苦,貪名、貪利、貪色,名、利、色叁關,賺得凡夫團團轉,搞得凡夫不辦法悟道,就是名、利、色。男對女來…

《大專佛學十四講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什麼是佛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