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有,我有一支金邊的眼鏡放在那一邊還沒拿過來,金邊眼鏡,我也不要看什麼,字年得清楚就好了,眼鏡戴了看清楚,造業比較多,會亂看。近視眼看也看不到,看的都是一種朦胧美。每一個人都很漂亮。不過這個沒戴眼鏡就是不好,走在民權路,信徒就:師父,阿彌陀佛。我就啊,我就不知道他是什麼 人,只聽到聲音,阿彌陀佛,不知道他是誰。有一次,有一個人走很遠就跟我合掌微笑著,我看不清楚,不曉得他在幹什麼對不對?近視又看不到,不曉得他是誰?是不是外道的,怎麼樣看不清楚。後來他就說:師父,你怎麼這樣,我跟你打招呼,你都不跟我打招呼,冤枉、冤枉,你不曉得現在耳目不靈,現在眼睛真的退化了,師父年輕的時候,智商很高的,記憶力很強,現在年邁老化了,四十了年近不惑之年,真的有差。以前背收背得很快,現在好像比較不行,比較不行。真的。這個腦子不用了慢慢就會有點退化了。不過智商可以還比你們高一點點,跟你們比起來可能還好一點。諸根衰敗,皮膚色暗,真的是這樣子。皮膚漂亮的人,是前世修來的真的。皮膚漂亮的人前世就是一直整理佛堂、插花供佛,還有擦這個佛像,真的。不過明天來擦佛像你不要一些金子都擦掉了那就糟糕了。這個有金子你不要擦佛像有功德擦得金子都掉光光,金子還要叫人家來補,那就麻煩了。像要整理這個佛像不容易要用那個什麼,用那個人家油漆的那個慢慢地刷,不能用那個抹布,整理這一尊玉佛要很小心的,用那個油漆的那個慢慢地刷,然後有的人刷一刷,然後呼呼,我告訴你你來世你的嘴巴會爛掉,誰叫你用吹的,有的人不懂,我這個一定要講的。有的人那個點香,點香一點完對不對它不會熄,呼,有沒有弄錯,那個是要拜佛的,你那個嘴巴吃肉、罵人是很髒的。吐那上口水在蛇皮上叁天不擦起來會爛掉的,人的口水很毒的,真的。你拿去化驗看看,你再去kiss對不對?一點的時候,我們點香供佛要恭敬的,要用那個旁邊用扇子知道嗎?不會熄滅就這樣子,這樣子搧一下,或者是幌一下,呼呼越吹火越大。這個不行的,這個不懂禮貌的。點香怎麼可以用口去吹呢?我們這個嘴巴很壞,生生世世造這個口業,真的。皮膚色暗,四肢乏力,四肢沒有力量,頭垂背偻,偻就是駝背。我現在就有一點像廣欽老和尚,走起路來已經身高一百五十八,再駝一點剩下一百四十幾,廣欽老和尚年紀輕的時候,身高一定很高,看得出來他那個手指頭很長的,廣欽老和尚手指頭非常地長,以前我們有去跟他頂禮過,手指頭很長,因爲他長年累月不吃飯的,他都是吃水果而已,他沒有什麼水分,他那個手臂很長的,結果就濃縮、濃縮、濃縮。廣欽老和尚是濃縮的高僧,真的。呻吟短氣,動作遲鈍,行步艱難,一切衰相現前,是名爲老。死-一切衆生,一切種類,一切形體,男女老幼,死因死緣,身壞命終,四大分離,舍陰時至,氣絕命終,是名爲死。所以菩薩們要好好地覺悟,好好地去趕快精進佛道,世間還要執著這個假相男男女女的感情,這一些造業,五欲六塵要趕快放下。我今天開始看那個無量壽經,那實在是寫得好,從頭一個字一個字在看,實在是寫得沒有話講。這是我們一次要《無量壽經》,經中之王。淨土經中之王。太棒了。十二因緣:過去二支因-無明、行,一念妄動障蔽真性,因妄動故業行不停,所以造業不停就是業行不停。過去的二支因造成現在五支果,識-業種發識對境了別,來投胎或者是分別。什麼叫名色呢?識心是名五根是色。什麼叫六入呢?六根具足隨入塵境,名爲六入。觸呢?根塵初遇名之爲觸。受-根塵觸時妍醜俱受。妍就是美好,醜就是壞的了。現在叁支因-愛、取、有。你現在有愛、有取、有有的話,將來就必須有生死。由領受故生愛惡想。取:由愛染故周遍追求,一直追求。有:有追求故即有因果。未來-二支果。生-有業因故招後世生。老死-有生則有老病死苦。無明跟愛跟取這個是煩惱道,意思就是我們的內在沒有智慧就是會産生煩惱。我們有愛有取就會有煩惱。換句話說,你對這個境界有所愛著,有所取著有所執著,你的煩惱就到了。我講一句話就是最真實的修道的一切根本,很簡單,你什麼時候放下,你什麼時候沒有煩惱。沒有人障礙你,沒有人叫你不要放下,是你自己不願意放下。好好地體悟我這一句話,你一直拿著一個石頭放在你的內心裏面,你什麼時候放得下,什麼時候沒有煩惱。什麼時候就無所住。你說難,很難,因爲無始劫無明卡住了。你說很簡單,也很簡單,只要你肯你知道世間沒有實體的放下,愛、恨、執著、欲全部放下,如果我們內在裏面有一種性本能的那一種沖動性,感情的沖動性,所以我們要節製一下,自己的感官控製一下,對外在我們放得下,在內在我們沒有辦法,內在的這種感情是先天性的,這個欲,這個男女的這個欲,還有這個飲食先天性的東西,這個不是放下不放下,你放下晚上不吃餓得要死。但是我們稍微克製一下,這個欲望就可以了。吃那應當吃。如果你們有結婚的,那麼就適可而止,沒有結婚那就比較好修行。但是稍微節製一下,就是節製我們自己的感官,自己的感官稍微控製一下,對你的修行是很有幫忙的。煩惱道對不對?所以說愛跟取就煩惱。什麼是苦呢?譬如說識你分別就苦了。名色受精卵在母胎裏面苦了,六入也是苦,觸也是苦,受也是苦。再來生也是苦、老死也是苦,苦道。哪一個是有呢?有就是業,行也是業,爲什麼行呢?行就造作,就是造業。有就是有將來的業,所以行有行業,有有有業,因此行就是身、口、意造作。有就是有將來生死的業。這是屬于業道。偈曰:從惑造業,由業感果。所以偈曰:無明愛取叁煩惱,無明跟愛跟取這叁個屬于煩惱道。就是惑了。行有二支屬業道。無明接下來就是行,行就是造作,有就是有將來的生死業,所以行跟有這兩支是屬于業道,從識至受並生死,從識到受,識、名色、六入、觸、受,這五個並生死,還有生跟死,七支同名-苦道。這七支統統是苦道。
再來,左邊十二因緣:無明、行-過去愚癡-(惑)、(業)、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生死-(苦),惑、業、苦構成第一個循環。愛、取、有-現在愚癡-(惑)、(業)。生、老死-將來生死-(苦)。
二十六頁、十二因緣叁世表,過去-無明-煩惱,行,業行就是因。識、名色、六入、觸、受-苦患-果,第一層的因果。愛取有,受就是煩惱,取也是煩惱,有是業行,這個是造因,到這個地方有一個段落,未來-生、老死(憂悲、苦惱)-苦患-果,因果、因果,雙重因果。
來,左邊,惑、業、苦(業牽),就是惑再來就業再來就苦,一直循環一直團團轉,一直團團轉惑、業、苦,惑、業、苦,衆生就是在這些地方迷惑了,再來就造業了受苦了,自在應化-智悲心。爲什麼呢?這個是佛菩薩。佛菩薩這個願力-複還生死。行業-度脫衆生,智悲心就是自在應化。唯識宗的解釋,十二因緣:惑-無明、愛、取,業-行、有,苦-識、名色、六處、觸、受、生、老死,惑、業、苦排在上面,對下來無明跟行就是種子無行-能引支,就是能夠牽引,種子就是潛伏的、潛伏的、潛伏在裏面,就是它能夠引,能引然後識、名色、六處、觸、受是被它所引出來的,所以能引是先天性的動力,所引就是後天被引出來的,是被動的就是種子。種子無行,那麼這種子就跑出來了,種子:識、名色、六處、觸、受,所引支-牽外因,能引、所引也就是所謂無明到愛這個叫做牽外,牽外的意思就是由無到有叫牽外,那麼再爲將來就是有愛、取、有,愛、取就是種子起現行,那麼有就是種子正潤,潤就是造生死業,潤就是滋潤這個生死,就像樹木得到水它繼續生存,衆生有愛跟取就産生有,滋潤這個生死,正潤,能生支-生起因,所以有牽外因,有生起因,由內到外然後到最後,愛取就跑出來了,到最後引生什麼果?就引生這個生跟老死的苦果。所以生跟老死就是現行-所生支,起現行所生的,引生果,那麼過去十因,現在二果,是過現門,所以叫二世一重,單作一個角度來講,二世就是過去跟現在,一重就是單獨一個來講,我們一般來講都是二重,雙重因果是不是?
再來,俱舍宗的解釋,叁世,第一世-無明、行,排在最前面。前世,所謂的前世,惑、業-因,簡單講就是無明跟行,在俱舍宗的角度來講,這是前世的問題,第一世。第二世-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這是第二世,我們現在所感受的一切造作苦、惑、業,苦是果,惑跟業是因。那麼第叁世,就是將來,將來有這個生、老死,這個果,所以因跟果是初重,因跟果是第二重,所以這個叫做雙重叁世。
叁世十二因緣表,過去二支因,無明-一念不覺,障蔽真心。行-因不覺故,妄造諸業。因爲這個名詞大家都知道了,不必重複。爲了要加強諸位的印象,所以一而再、再而叁地講這個十二因緣。現在五支果,識-業種發識,牽引投胎,由你造這個業來發這個識,就是第八意識牽引投胎,跑來繼續投胎。名色-識心是名,但有其名不見其形名爲識心,所以識心就是名。精血是色,可以看得到的,六入-六根完具,隨境入塵。觸-根塵相遇,就是相遇,偶就是配合起來,配偶是不是?所以根塵相偶就是根塵相遇。碰到這個名之爲觸。受-對境分別,感覺苦樂。現在叁支因,愛-于所對境,起貪愛心。取-欲望開展,追求妄取。有-因妄取故,即成業有。未來二支果,生-依所造業,償報受生。你造什麼業,得什麼果報,你不必怨天不必尤人,所以學佛的人,他很能夠安于現狀。死-既然有生,難免老死。底下煩惱道,就是無明、愛、取。苦道,就是識一直到受還有生、老死。業道就是行跟有。
依他起性,諸位看二十七頁最後,依他起性底下有一個阿賴耶識,依他起性左邊有一個圓成實性,右邊有一個遍計所執性,在這裏要講慢…
《大專佛學十四講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