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斷除四煩惱

  斷除四煩惱

  慧律法師講述

  一、四煩惱

  二、建立正確心態

  叁、結語

  一、四煩惱

  1、我見

  學佛之前,先學修養——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認爲自己看到的是對的,然後執著自己所看到的,排斥別人、攻擊別人,當他擁有自己的看法之後,就抵死不肯舍棄自己錯誤的觀念,這種錯誤的見解一直蘊藏在他的內在,隨時他都在保護自己,正因爲他不覺悟人生緣生緣滅的道理,而認爲自己的見地絕對是正確的、是超越的、永恒的。

   夫妻之間何以會吵架?因爲看法不同。兄弟之間爲什麼會吵架?因爲看法不同。上司和下屬何以會爭執?因爲看法不同。由于強烈的我見,彼此之間産生很多不必要的爭執——這就是我們煩惱的根本。所以,師父要奉勸各位,暫且別談學佛求解脫,目前的首要之務,應是學修養。

   與自己看法不同的人,我們應以包容的心態去和他相處。簡單講,看法、意見與我們不一樣的,不代表對方一定錯。我們首先要學習的不是佛,而是容忍、寬恕與包容。這個基本的修養若不具備,就談不上學佛、解脫、慈悲,更遑論所謂“清淨心”了。因此,我見一定要舍。

  消弭我見,寬恕包容——

   所謂我見,意即:我的看法一定對。這種觀念要修正一下。有智慧的人,他會冷靜地聽聽別人的看法,在作分析之後,能接受的接受,不能接受的,再加以過濾、消化。但是,最基本的修養,首推包容、忍辱和寬恕。如果你能夠做到這一點——與我的見解、看法不相同的,從不去排斥他,而且永遠容忍他,那麼,你的煩惱必然會大爲減少,也才談得上步入學佛的初階。

   我們絕不容許自己有不健康的心態,例如:攻擊批判或語帶尖酸刻薄。講話是一種最高超的藝術,別人會因爲你的一句話而很高興,也會因爲你的一句話而很痛苦,那麼,我們爲什麼要傷到別人的自尊呢?

  交換立場,將心比心——

   如果我們彼此交換立場,可以降低因我見而起的爭執。我們內心裏常常要如是思惟:他今天之所以會有這種想法、做這種選擇,必然有其原因。倘若我們獲悉個中的原委,非但不可能去攻擊、傷害對方,或許還會很敬佩他。任何事情都應交換立場,彼此都爲對方著想,才能夠達到雙向的溝通。如果無法做到這樣,上級不願意和屬下溝通,屬下也不願意和上級交換意見,是以,我見一定要舍。

  放大胸量,安詳自在——

   人類真正的生命,在找尋覺悟的圓滿,而不關乎肉體一切的享受。您聽過任何一個有錢人,是因爲其財富而立名萬世的嗎?沒有。唯有聖人的德行可以永垂不朽。曆來爲王者,多如過江之鲫。如果當年釋迦牟尼佛繼承王位,成了印度的國王,那麼,今天我們就無從得知釋迦牟尼佛其人了。試問:印度曆代的國王中,你認得幾位呢?釋迦牟尼佛之所以永垂不朽,正因爲他的慈悲、智慧、覺悟。兩、叁千年來,受到佛法感染、薰習、加被,因而離苦得樂的衆生不下千萬人。所以,佛陀的偉大之處,就在讓我們找到生命的覺醒、覺悟。這才是我們今天最重要的課題。

   人是很悲哀的動物,也是最會製造痛苦的動物。往往只是小事一樁,卻成天挂在嘴上。原本只是個小洞,搞到後來卻鬧得不可收拾,終至無法彌補。鎮日爲雞毛蒜皮的小事困擾不已,苦惱無量。所以哲學家說:“爲了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苦惱無量,人生實在太短促了。”所以,胸量要放大一點。當你將度量放大了,就能真正過著安詳的日子。要對治我見,就一定得交換立場,冷靜地思惟:對方何以要做此選擇。

  2、我愛

  利字當頭,戒慎恐懼——

   “我愛”就是私心,私心會引導人走入迷茫的森林裏。一個人執著于自己所擁有的,沈迷在自己的成就中,那麼,這個人已經迷失了自我。所以,我愛的觀念一定要舍。因爲自私自利,往往會讓我們身陷在無法擺脫的麻煩當中。

   以你們電信局發包工程爲例,負責工程招標的某甲原本決定由某家有執照、品質優良的廠商承包,但另一家廠商恰巧是某甲的親戚,就跑來向某甲說:“○○,不要給這家廠商承包,我的價格比他更便宜,還可以讓你拿回扣,或是包個紅包意思一下。”這時,你就要小心了。有時候,我們一刹那的抉擇錯誤,甚至會讓你身敗名裂。只不過是些蠅頭小利,卻會導致你焦頭爛額,乃至一文不值。

   碰到“利”字當頭時,你一定要好好冷靜。只要秉公處理,依循正當的程序和規定,發包給合法的業者,即使出纰漏,那是廠商的問題,責任並不在你。如果你在心裏盤算:(這家廠商價格比較便宜,又是我的親戚,更何況我還可以從中牟利。)就勉爲其難的把工程發包給自己的親戚,如此一來,萬一出了問題,那就難辭其咎了。

  愛你所做的事——

   “我愛”會讓自己失去理性,甚至面臨沒有選擇余地的窘境。因此,我們要恢複到理性和感性的平衡點。人最偉大的地方就是很有感情,而感情必須建立在理性上,理性則應建立在智慧上。意即智慧支持著理性,理性支配著感情,使我們的心産生一種正確的水平線。那麼,你將不會誤導自己的一生。至于別人對自己有任何看法,那根本不重要。

   人都生長在充滿苦惱的世間裏面,爲什麼呢?因爲我們喜歡聽好話,罕有人愛聽迫害性、攻擊性的語言,但聖人則不然。他二十四小時都處在感恩的心態中,對于語言的順耳、逆耳,並無個人的好惡。

   家喻戶曉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他的妻子是衆所皆知的悍婦,一次,蘇格拉底的學生不解地問:“老師,您時常教導我們要慈悲、忍讓,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師母的凶悍是遠近馳名的,您爲什麼不教化她呢?”蘇格拉底說道:“正因爲她如此的凶悍,如果我能夠容忍她,就能夠容忍全世界的人了。”這句話遂成了千古名言,其中確實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學問和智慧。由此即可得知,即使是一個很壞的人,他也能成就我們的修養。

   所以,娶到悍妻的人有福報了。你現在應該改變一下對老婆的觀感,不要一天到晚老是和她吵架。她很凶,你就要這麼想:(她在成就我的修養。所以,能夠讓我動心忍性,增益我所不能的,非我老婆莫屬。)就這樣,把觀念轉變一下——愛你所做的事情,不要只選擇你所愛的事情去做。

   愛你所做的事——因爲你已經結婚了,這是不可能改變的事實,那麼,你就要愛自己當初的抉擇,接受現況,並調整自己的內在,否則的話,我們將沒有辦法過日子。我們可以把從前那種火爆、分裂、抗拒、鬥亂的心態轉變一下,認爲每一個人都在成就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幫助我們。對我們好的,我們向他學習;對我們不好的,我們感恩。那麼,這個自私自利的“愛”就會放大。《孫子兵法》中曾說:善待你的敵人,你的敵人就會消失。你不好好對待敵人,他就永遠在你面前,因爲敵人是自己製造出來的。

   生命的意義在覺醒——

   因爲一直被牢不可破的觀念束縛著,我們始終找不到一個解脫之道,所以我們要接受佛法的洗禮。接受真理的薰習,你才能完成生命的覺醒,否則生命有何意義呢?

   記得以前尚未學佛時,每到中秋節前夕,大約一星期前就開始期待了。到了中秋節當天,就約女朋友到植物園或是新公園去散散步,然後就坐下來發呆,再不然就是吃月餅、喝喝茶、吃柚子,看著來來往往的情侶......

   我們每天過著毫無目標的生活。早晨起床、如廁、盥洗、上班、吃午餐、看股市行情。下班後,有家庭的人趕著回去煮飯,單身漢就到KTV、MTV等娛樂場所玩樂,直到筋疲力盡才回家,就這樣茫然、毫無所獲地混過一天。如此,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到了今天,雖然已經年紀老大,卻還不覺悟。他從未思索過,有朝一日躺進棺材裏,自己什麼也帶不走。

   因此,我們應該猛然警醒,要開始覺悟了:你所執著的色身,不是永恒的。你所執著的愛人,不是永恒的。你所執著的金錢,也不是永恒的。那麼,世間何者方爲我們真正的生命呢?智慧才是我們真正的生命,安詳才是我們真正要尋找的,解脫才是我們真正要追求的。

   釋迦牟尼佛曾說:如果你今生今世沒有得到解脫,或許將生生世世做牛做馬,並不一定每一生、每一世都能做人,沒有那麼便宜的事。如果說,你生生世世都做人,那麼,牛馬誰來做呢?想想看,哪有這麼好的事?老是你騎別人,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因果的定律是公平的,馬會變人,人也會變馬,這輩子你騎它,下輩子換它騎你。

   如果投胎爲畜生,麻煩可就大了,因爲,即使講佛法,你也聽不懂啊!所以,諸位對于我們所愛的金錢、名利、色相、男女,固然無法完全舍,卻要看得很平淡。然而我們從小所受的學校教育中,除非極特殊的因緣,否則很少教導我們去追求灑脫、自在、解脫的思想。

  3、我慢

  傲慢之牆,自我束縛——

   “慢”就是驕傲的意思。換言之,也就是自尊心過份強烈。由于長時間太過于保有自己的自尊心,因此,他的內心裏面變得很敏感、變得神經衰弱,別人善意的建議,他都會誤認爲是惡意的攻擊跟傷害。由于太過于保護自己,以致內心裏容不下任何一個人,這稱之爲驕傲、我慢。

   人人都希望當個老大哥或是老大姐,來照顧別人、保護別人。大家都有慈悲、愛心,希望去保護弱者。但是,某些人雖然能夠發揮自己的慈悲心去保護弱者,卻不能接受別人的建議,也不甩任何人。由于我慢,所以我們長時間生活在一種強烈的無知(沒有智慧)裏。我們落入自己的陷阱,對每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做種種的自我假設。在這些自我假設無法突破的時候,所存留的就是自己的看法。由于我慢的圍牆擋住別人,他的看法就永遠束縛在自己的知見裏面。我慢的人不能接受別人對他的建議,也無法接受別人…

《斷除四煩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