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覺悟的思想。禮拜天爬山、把馬子、交女朋友、烤肉,要不然就去郊遊、看電影、跳舞,他除了追求這一些以外,他從來沒有追求內在的世界,沒有追求一個比較解脫的思想。他所追求的是什麼呢?就是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眼睛看電影看一看很疲勞,回家睡覺;耳朵聽一些 Disco 聽一些音樂,澎恰恰、澎洽,跳舞,聽完歌、跳完舞 Singing a song ,最後還是很煩惱。跳舞也不能解決人生,唱歌也不能解決我們的人生,也是煩惱一大堆。他以爲休息才會快樂,錯了。所以我們人因爲不能把握自己,沒有徹底的了解我們的人生,一天到晚就是要到外面去找享受找刺激。
老菩薩說沒時間來聽經。老菩薩活到七十歲了,棺材進一半了,還說沒有時間來聽經你想想看,他甯願看電視,況且電視也不一定看得懂,他會打瞌睡,變成電視在看他,坐在那裏很快就「入定」了。叫他來聽經打死都不肯,叫他吃素,他說那個沒有營養,一點點素他都不肯吃。你看這種人業障有多重。要求他初一、十五稍微吃一下。他就說:「我自己一個人吃不方便。」現在素食館很多。不吃,不吃就是不吃。所以不要說出家,出家很困難。能夠聽經聞法像大家坐在這裏,聽師父講快要兩個小時,師父很贊歎你們,真的,你們很了不起。(衆鼓掌)你看,不要臉,我稱贊你們還自己鼓掌,你們真是不要臉。(師笑)我稱贊你們很了不起就自己鼓掌,這樣子你們不會不好意思,要是我就覺得不好意思,我們要謙虛一點。
諸位如果有時間,不要回家造業,在這裏念佛。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第二天
諸位法師、諸位長官、諸位在家居士,來桃園講經今天是第二天。首先要跟諸位道歉,我們所講的空的思想是佛法的根本精神,主要解脫的根本,講得比較深一點,對于真正要學佛的人或者知識分子,尤其是我們這些法師應當能聽明白。但是因爲根器有深有淺沒有辦法統一,所以可能一部分人聽不太懂,聽起來就很吃力,有人初次來聽經就碰到講這麼深的,很對不起諸位。今天這個題目,原本是安排在臺北,因爲借不到場地,安排不下,這裏剛好有因緣,所以就安排在桃園,很對不起第一次聽經的人,講的比較深一點。我七月初叁、七月初四、七月初五照樣在這裏講課,要講「六道輪回」種種的事情,重事相的發揮,比喻很多,會講很多故事。這一次我們講「空的思想」,重理體的伸張。事實上我講「空的思想」這樣才只是佛法講的「空的思想」的萬分之一而已,所以還不敢發展《楞嚴經》的思想,一實相印的思想,華嚴的事事無礙法界的思想,因爲根器不一樣。所以對上跟利智的人,也很抱歉,請你就委屈一點。你想聽深一點的,但是師父要顧慮到其他很多衆生的根器,所以不能講得太深。如果初學者完全聽不懂,沒有關系坐著聽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有功德了,就能消災延壽。
昨天回去就有人問:「師父,你說無量得肯定就是否定,無量的否定就是肯定。」「不是這裏就是那裏,不是那裏就是說這裏。」這樣聽起來一頭霧水,聽不懂。那麼今天就講淺一點,講簡單一點。所謂「無量的否定就造成肯定,無量的肯定就會造成否定。」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我們舉個例子講:我們今天貢高又我慢,很肯定自己。逢人就說,我多了不起、多偉大。你的意識當中一直希望別人贊歎我們,肯定我們的價值,起了我慢心,所以我們表現出來就很我慢,就是一直想肯定自己的立場。別人就會說這個人貢高我慢,不要親近他。無量的肯定——我們對每一件事情都很執著,肯定自己所做的是對的。別人就會否定你,說你這種朋友我慢不接受人家的勸告,交不得,把你否定掉。所以意思是說,不能太貢高不能太我慢。如果愈原諒自己的人,上蒼愈不原諒你;愈不原諒自己的人,上蒼愈原諒你。我們在談話當中,如果很謙虛,就會有不一樣的效果。舉個例子講,講別人人家會生氣,講我就好。如果有人說:「慧律法師,你很行。」我就拍胸脯說:「我本來就很行了。」你會覺得怎麼這樣!你想肯定自己的時候別人就:怎麼會這樣子。對不對?人太過于肯定自己的時候,不會去接受別人,馬上遭受到很大的反作用力,人家馬上把你否定掉。
無量的否定就會得到肯定。譬如說我們確實很行。如果有人說:「慧律法師,你真的很行。你很有智慧。」「哪裏、哪裏,托你們的福。」外省人講的:「托你們的福,不敢、不敢。」人家贊歎:「慧律法師,你把佛教帶動起來,你很偉大。」「佛教大家的,不是只有我的。」我否定了我自己沒有那麼行,這樣大家聽起來,就會比較有舒服感,嗯,這個人很謙虛。但是有一種歪人,他的理解是:謙虛是希望別人再贊歎一次。事實上不是這樣子。當然這個解釋是隨個人的理解了。
我們底下講,色即是空是什麼意思?色是我們六根、六塵、六識所産生的。它偏重于感性作用,偏重于感情的意識作用。空就是理性的意思。色法是感性,空是我們的理性。換句話說,我們如果能夠把感情跟理性把它統一,讓它平衡,這樣我們的痛苦,跟煩惱就會很少。今天我們爲什麼會很痛苦,就是因爲我們的感情跟我們的理性不能達到平衡點。感情跟理性能夠達到平衡點,那就是最高超的,就産生大智慧了,佛就是這種人。我們今天不是,我們今天生活都是感情用事。很簡單,你隨便可得到這種例子:如果你跟我交情較好,你跟別人吵架來告訴我說,別人怎麼不對,別人怎麼不對,因爲你是我的好朋友,所以我一定講你對,這個叫做感性。就是說你的好朋友不管對或錯,只聽他單面之詞,你就判斷別人不對,就要找別人算帳了。但是我們事情都遠沒有查清楚,我們也不知道,我們的朋友到底對還是錯。所以這個就是感情用事。因爲他是我的好朋友,所以他所講的統統對。我們人幾乎都是這樣子,感性都沒有建立在理性當中,因此他會産生很多的偏差,五年前的看法跟五年後今天的看法就會差很多。所以哲學家一直告訴我們,你不要一直肯定你的看法,免得你將來增加很多的後悔。換句話說,我們今天,如果一直肯定我們的看法,以後很多後悔的事情就會出來。諸位慢慢去感受、去經驗。所以有一些事情,就是要接受人家的勸告,接受人家好的意見,不要一直感情用事,這樣才能夠達到我們心中所需要的。
色法六根、六塵、六識所産生的煩惱,是因爲我們的無明,就是因爲我們的習氣。我們今天聽到佛經、佛法很好,也想要改過自新,但是卻改不過來。聽到佛法,知道要改掉壞脾氣,但是爲什麼又發脾氣,且在脾氣發完才後悔。這個需要時間諸位不要怕。高雄有信徒對師父很有信心,她跟師父講:師父,我從今以後不再生氣,如果看她兒子又不聽話的時候,她棍子就拿起來了,都忘了師父勸她不要生氣。棍子放下時才想起:我怎麼這個樣子。再跪在佛陀面前哭,哭、哭:「我都發願不生氣了,怎麼又再生氣了。不過,爲了教小孩沒辦法。」她就想一套原諒自己的辦法。碰到師父就說:「師父,怎麼這麼奇怪?我知道生氣不好,不過脾氣一來擋不住,發完才發現這樣子不對。」所以說佛實在很了不起。佛在兩千多年前他就統統想好了,在《楞嚴經》裏面講「理可頓悟,事須漸修,應次第盡。」理可頓悟就是說,道理我們都可以頓悟,但是事須漸修,修行不是用講的,要的是真正去忍辱。人家侮辱我們,我們都要沈默以對。
以前人家講一個公案:一個徒弟認爲修行成功了,要下山。
他師父問他:「你現在要下山了嗎?」
「對,我現在要下山了。」
「要下山我問你一個問題,你下山以後人家看到出家人對你吐口水你要怎麼辦?」
徒弟說:「吐口水我就忍辱,把口水擦掉就好了。」
師父說:「這樣功夫還不夠,要把它留著讓它自然幹掉,不能擦掉,擦掉對不起別人。」
你想想看這樣忍辱還不夠,我們現在不要說口水吐在臉上,如果對他呸、呸、呸,怒罵聲就出來了,連珠炮似的。阿彌陀佛先請到一邊,要生氣以前先求佛祖原諒一下。然後:「死小鬼,你敢對我吐口水。」就一發不可收拾了。要等他發完脾氣以後才想到:我是一個拜佛的人,然後再跟佛祖忏悔。所以衆生就是常常在忏悔,每天都在發願。你聽過哲學家講一句話:有志氣的人發一次願貫徹始終,沒有之氣的人天天發願。有志氣的人,發願要修行,要了生脫死,然後就這樣一直念佛精進修行;沒有志氣的人,如果朝山回來照晚了,很累,就跟佛陀說我明天再補(拜佛),就去睡覺了。我曾經這樣子我才講,我現在在講我自己,我就是曾經這樣子。
我們人習氣很重。所以我告訴你一句名言很重要:「修行是點滴的功夫」。這一句話是很重要的,不管你是出家、在家統統是這樣子。我們不要常常認爲,我明年再來修行,我十年後再來修行,這個都來不及了,今天拜叁個小時,有叁個小時的好處,明天念五個小時,有五個小時的功德,不要拖到明天,拖到明天什麼時候要死不知道。所以我們人都有一種寄望:我今天修得不好,明天再更用功一點。我以前什麼想法你知道嗎?我以前親近忏雲法師的時候,很精進、很精進,我那時候發願,一天拜叁百拜,不論多忙都是拜叁百拜。不過,讀大學的時候課程很多,所以如果考試晚回來就只拜到一百拜,剩下兩百拜留到明天,「佛陀也知道我在讀書,他會原諒我」。我都想盡理由來原諒自己,今天欠兩百拜,明天如果課程更多就說,幹脆我禮拜天不去玩,從早八點拜到下午五點,這樣子比較幹脆。到了禮拜天,我的俗家名字叫林益謙,朋友說:「林益謙今天電影不錯。」說的也是,電影倒是真的不錯,好吧,把早上八點拜到下午五點的改成下午到晚上再來補。就這樣,我有這種毛病,你們也會有這種毛病,不要笑人家。所…
《空的哲學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