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P15

  ..續本文上一頁切的欲望,就是給你的心最好的東西,所以,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爲人也多欲,假設有人是一個多欲的人,其爲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雖然想要存心地善良的那是少之又少,叫做雖有存焉者寡矣,再講一遍,養心莫善于寡欲,我們要養我們這個心,使我們的心把它教育,使我們的心能夠有所覺悟、有所解脫,趨向于至善的境界,莫善于寡欲,一定要寡欲、少欲望,其爲人也多欲,其爲人就是假設說有人,他的心是一個多欲的人,雖有存焉者寡矣,他想要有存在這個善的東西,很少,雖有存焉者寡矣,太少了,要無念、無住,很難,其爲人也寡欲,這個人沒有什麼欲望,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假設這個人根本沒有什麼欲望,雖然有,不存焉就是不想要,不想要這個心達到至善的境界也不可能,也不可能,簡單講就是寡欲,自自然然就可以達到至善的境界,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苦是我們佛經裏面常常講的。

  我們再來看這個表,表格再拿出來,[四谛十六行相釋義表解],四谛,這個四谛就是苦、集、滅、道這四種真理,[四谛審實不虛故名爲谛]。實實在在的道理,絕對不會改變的,審實不虛就是永遠不改變的真理,四種真理,[又谛者實義、直義、如義、不顛倒義、無虛妄義、不變異義],永恒的,所以,這個[又名四聖谛,一謂聖者所見真理故]。是聖人所看到的真理。[二依之修行能證聖道故] 。 第一個是聖者所見的真理叫做谛,依照這個谛理修行能證聖道,[法性如月],我們的本性就像月亮,[苦集如雲],如烏雲遮住了,苦跟集遮住了,[道如卻除],道就像除掉,卻除,卻除:慢慢的把烏雲除掉,滅已經除清淨了,[滅如卻已],就是已經去除清淨了。

  好!看最上面的[四谛:苦谛:先示苦果,令知厭離],釋迦牟尼佛叁轉四谛法門,爲什麼第一個要講苦谛?因爲,世間的感受這個苦,對我們衆生來講是特別的深刻,我也是因爲感受世間的苦,實在是太苦了,實在是太苦了,這個世間很不公平,有辦法的人,一出生就很會念書,沒有辦法的人,念了老半天就是趕不上人家,年紀輕的時候,爲了考試:高考、普考,念到淩晨幾點,也不一定考得上,爲了一官半職,爭得面紅耳赤,怒目相視,反目成仇,身體病得死去活來,這個世間是一無可樂,但是,並不悲觀,我們知道苦,才能想要離苦,有一個愚癡的人,他告訴我,我在讀大叁的時候,有一個同學,我就跟他講:世間爲苦谛,四谛裏面的苦谛,我就跟他開示苦,釋迦牟尼佛講的苦,他跟我回答一句,真是很幼稚,他說:你內心若想快樂就快樂,你內心若想痛苦就痛苦,他就告訴我這樣子,後來他母親去世了,他接到電話,母親去世了,噢!就哭了,哭得很厲害!他母親是車禍死亡,就哭了,在哭的時候,我不敢講,因爲他母親去世,待會兒被他揍,我不可以告訴他:你想快樂就快樂,你想痛苦就痛苦,待會兒被揍,因爲他母親死了,等到她出殡完了,他自己來找我,他說:喂!同學!你講得很有道理,我說:不,不是,這不是我講得。這是我們後面那尊講的,釋迦牟尼佛講的,世間是苦的,我說:這個不是你內心想快樂就快樂,我內心想痛苦就痛苦。實在就是苦的東西,你硬要怎麼解釋,對不對?生、老、病、死,這不是你想快樂就能快樂,沒有辦法,這個身體你想快樂,要不然你進去開刀房的時候,你想快樂嗎?放屁!進去開刀房有快樂可想嗎?你就是要苦,一點辦法都沒有,他能夠接受了,後來就學佛了,學佛,苦,一定要在這個地方 下功夫,世間爲苦,你要先示苦果,令知厭離,你才知道我要脫離這個苦。

  集呢?[集谛:然後令滅衆苦之因],這個集最簡單的意思就是說收集痛苦,你去收集一些痛苦,從哪收集痛苦?用你的貪、嗔、癡的心,去收集造業,造了很多,所以,這個集很容易就觀想到,這個集就是去造業,集合一切痛苦在你的身上,造苦因叫做集,然後令滅衆苦之因:集,意思就是說,你今天會得到苦果,是因爲你去造惡因,痛苦的惡因:集谛。

  [滅谛:舉涅槃果令生欣樂],這個滅谛,涅槃不生不滅,我們不需要來這邊六道輪回,生、老、病、死,令生欣樂,讓大家能夠快快樂樂的,趨向涅槃的果報。

  [道谛:] 教你怎麼修行,[勉令發心,修諸道品]。勉勵讓每一個都好好的發心修這個道品,[釋義:]苦谛,[苦以逼惱爲義],一個人碰到苦,要是真的沒有聽到佛法可真的會自殺,無路可走,那種別人對不起我們的時候,我們那種報複,要讓他死的那個心,要是沒有釋迦牟尼佛製止,說:這樣又是增加痛苦,佛在菩薩戒裏面講:不能報複,不能報複,父母被殺也不能報複,怨怨相報,不順孝道,父母被殺就交由國法處理就好了,我們不處理這個事情,所以,這個苦以逼惱爲義,逼惱,像中正高工的同學被綁票,撕票死了,你說他父母親怎麼哭?讀到高叁還是高二,這樣被綁票,撕票就讓他死了,現代的人實在太殘忍了,像井口真理子,是不是?哇!那個死得慘那個頭都被砍掉了,那個人先用箭射穿,她的身體射了四箭,射了四箭,貫穿了,晚上睡覺都會來找他,這世間很苦,[叁界]就是[(六道)],[色心]就是我們所講的[五蘊],[叁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八苦]。就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苦、這是八苦,集谛呢?[集以招感爲義],招感就是會感得惡業叫做招感,集以招感,招來惡業,感得痛苦的果報叫做招感,[見思惑],身見、邊見、見取見、禁取見、邪見,思惑就是貪、嗔、癡、慢、疑,見思惑以[及有漏善惡業],有漏就是不究竟,有漏善惡業,這個善惡業就是六欲界天以內,[有漏不動業],就是色界跟無色界,有禅定的功夫叫做不動業,也是,這個不動業就是暫時,第六意識不起現行,暫時的,不是斷喔!是伏,不是斷,換句話說有漏的善惡業是六欲界天的善惡,有漏的不動業是色界的不動,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叁界,善惡業、不動業就是這樣子,[滅以滅無爲義],滅掉這個苦,是不是?[惑業既盡,生死已了,故名爲滅,滅有還無],意思就是說這個無明所造的惑,這個惑業已經盡了,生死已經了了,已經沒有問題了,故名爲滅,所以這個叫做滅,滅有還無,滅掉這個惡業,回歸到清淨的不生不滅的無,有就是苦,滅這個苦,恢複到不苦,所以,滅有苦的東西,恢複到不苦的涅槃果,叫做滅有還無。道谛:[道以能通爲義],這個道就是通達到哪裏?[略 叁學]就是所謂的戒、定、慧,如果,道的[中 八正道],正知、正見、正命、正精進、正定、正念、正語、正業,等等八正道,[廣 – 叁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統統是叁十七道品,以前在《彌陀經》已經講得很清楚,四谛的苦谛,十六[行相],苦谛的底下分[苦、無常、空、無我],集谛的底下分[集、因、緣、生],滅谛的底下分[滅、盡、妙、離],道谛的底下分[道、正、迹、乘],苦谛的底下,有四種行相,苦谛有哪些行相?就是苦:[叁苦、八苦、六道]輪回[等苦],苦谛:無常叫做苦,[刹那生,從緣生]。所謂無常就是苦,就是苦的行相,苦的行相就是空,就是無我,這兩個意思是一樣的,所以,就把它歸納在一起,爲什麼講苦?爲什麼講空或者無我呢?因爲[無主宰自在,常、一,故空無我]。集谛呢?集就是招集這些[業],集也能講是[惑],爲什麼?它是造業的因,集的行相也是一種緣,那是一種幫[助]造業的根本,集也是生,爲什麼?生出通[苦]的根本,所以,集的行相就是集、因、緣、生,集、因、緣、生,再講一遍,集就是招集一些惡業,集也可以解釋作因,爲什麼?它的行相是因,爲什麼?因爲就是迷惑,才會招集痛苦集也是緣,爲什麼?幫助造業,集也可以叫做生,爲什麼?因爲是産生痛苦的開始,滅谛的四種行相就是滅,爲什麼是滅?[即無我之相],滅第二個行相叫做盡,[苦盡解脫],苦已經盡了,已經得到解脫,滅谛也可以産生妙,爲什麼?不可思議的[境]界叫做[妙善寂靜],滅谛,滅了一切煩惱,沒有六道輪回,沒有生、老、病、死,那就妙了,不可思議就是妙善寂靜,離的話就是[叁解脫門],滅的話,最後一個行相就是離開痛苦,空、無相、無作就是叁解脫門,道谛的行相,第一個就是道,爲什麼?[根本智趣菩提],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所謂先天性的東西,後得智就是所謂後天性的東西,根本智是悟到空理,悟到空理,趨向菩提,這是講畢竟空,道谛要是解釋作正,正就是不偏,道當然是正的,[叁十七道品方便],叁十七道品通小乘、中乘跟大乘,一直到等覺菩薩,都必需修叁十七道品,叁十七道品:小乘、大乘,包括等覺菩薩,都必需修叁十七道品,迹,道迹的迹就是說如果你要把它描述出來有一個形狀,道講的就是心安住真理,名叫做道,[心住理故],無生的道理,道的迹相就是心,怎樣能夠看出這個人有道,心安住無生的道理,道的最後一個是乘,[修解脫法,行盡苦道],修這個解脫法,所有的行持都已經達到了把苦除掉。

  好!四谛配上[因果]跟[世間],苦谛是世間的苦[果],我們今天的苦,就是因爲世間的果,我們今天爲什麼會痛苦?因爲遭受到果報,集是世間的[因],因爲你造因,造惡因就得到惡果:苦,這是世間的[迷],滅谛是[果],道就是[因],你要修行,修道:戒、定、慧,道就是因,滅谛就是果,[出世間]你要去覺悟它,[叁轉四谛*輪],世間的苦是有[逼迫性],根器利的人叫做[示轉],示轉的意思就是簡單的一開示,世間爲苦,有逼迫性,根器利的人,馬上出家修行,根器利的在家居士,馬上拼命的念佛用功,這是屬于上根利智的人,一聽到苦有逼迫性,不行!我一定要好好修行,否則來世,下輩子變貓、變豬也不曉得趕…

《佛說八大人覺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