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P16

  ..續本文上一頁快,是上根利智的人,他絕不停留一分一秒,聽完了,今天晚上回去就拼命念佛,這是上根利智的人,是不是?集:[招感性],招感性:[病因],[逼迫性],這個苦有逼迫性,集有招感性,招感惡業的痛苦是病因,[病狀]就是逼迫性,苦,病苦,生、老、病、死,貧窮也苦,沒有衣服穿也苦沒飯吃也苦,老婆跑掉也苦,沒有錢也苦,是不是?親戚住在一起,母女住在一起,父女住在一起,意見不合也苦,鬥爭,夫妻意見不合,還種種的天災,人禍,人情世故應付不完,有說不完的苦,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沒有一個不痛苦的,在這個世間,滅是[可證性],我們也可以證悟到滅,可以把它證明的,道是[可修性]是[良藥],滅是可證性:[病愈],病可以把它除掉,意思就是上根利智的人,只要佛一講:苦有逼迫性,集有招感性,滅有可證性,道有可修性,哇!他馬上就覺悟了,不會像我這樣子:要不要出家?沒有人舉手,要不要出家?沒有人舉手,要不要出家?還是沒有人舉手,因緣不具足,拍了老半天,沒有人要出家所以說,上根利智的人,不會在這個地方逗留,也不可能動到一個念頭,出家這條路是一定要走的路線,遲、早的問題,所以說,沒有關系!有的人二、叁十歲出家,如果不行的話,八十歲你再來,八十歲,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五集

  八十歲,第二個中根器的人,叫做[勸轉],唉呀!苦是很苦的,[逼迫爲苦之相汝應知],你應該知道啊!勸轉就是中根器的人,還算不錯的人。集:那是招集來苦,但惡因不能造,[生長爲集之相],會繼續助長我們的惡因、惡果,[汝應斷],你應該趕快斷掉,是不是?滅谛[如應證,寂靜爲滅之相],如應證:好好的修行去證明它的存在性,道谛就是[出離爲道之相],[汝應修]:要好好、好好的修行,好!再來,最差根器的人,如果說講了也不聽,實在沒有辦法,佛就講自己,[證轉],[我已知]這個我就是指佛,佛陀已經知道了,佛陀已經知道這世間是苦的,我們是愚癡的人,不相信佛的話嗎?簡單講,指聖人都講這樣的話,我們凡夫就更不用講了,聖人都講世間爲苦,我們做凡夫的人,應該聽聖人的話,根本就毫無疑慮的告訴自己,苦谛我已知,我已經知道了,集谛:[我已斷],釋迦牟尼佛講:我已經沒有苦了,爲什麼?我已經斷掉一切的苦,滅谛:[我已證],我已經證悟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是不是?道谛:[我已修],我已經結束了,修到一個境界了,你們要好好跟著我的後路走。

  [天臺四教四谛],[生滅]四谛、[無生]四谛、[無量]四谛、[無作]四谛。

  生滅四谛是[藏]教,就是小乘教,[苦則生異滅叁相遷移],苦的話就是生出去,生、住、異、滅的生,異滅:叁相的遷移,刹那之間變化,[集則貪嗔癡等分四心流動],等分四心流動,也就是說貪是一個,嗔,第二個,癡,第叁個,等分就是貪、嗔、癡統統有,等分四種心流動,貪嗔癡等分,等分就是統統有,平均統統有,四種心的流動,叫做四心流動,貪嗔癡等分,等分,統統有,[滅則有還歸無],剛剛已經講過了,滅則有還歸無,[滅叁界因果之有還歸真谛之無。道則對治易奪]。什麼叫做對治易奪?對治習氣容易,奪就是除掉、奪掉,除掉什麼?惡因,奪:奪掉惡 的,當然剩下就是善的,叫做對治易奪。

  天臺的四教四谛的第二個,無生四谛是[通]教,苦就[了苦如幻],了苦如幻,是不是?苦也是幻的,樂也是虛幻的,[當體即空,故生死即涅槃]。這是禅宗講的苦谛,集谛呢?[了惑業緣生無性],因緣生、因緣滅是無性,[則煩惱即菩提]。煩惱當體即空就是菩提。[苦集體空,空故不生,不生故今無所滅]。沒有所謂的滅谛,爲什麼?苦谛跟集谛當體就是空,叫做苦集體空,空故不生:因爲一切法皆空,當然就不生,不生哪裏有所謂的滅,本來就沒有生,你哪裏有滅,電燈把它關掉,電燈本來就沒有開,你關什麼東西,[道爲能治,惑爲所治,所治既空,能治亦然]。簡單講就是沒有所謂的能、所。

  天臺四教四谛的無量四谛,無量四谛就是[別]教所修行的,[九法界苦相不同故]。九法界就是除了佛,就是菩薩、聲聞、緣覺,再來就是天、人、畜生、地獄、餓鬼、阿修羅,就是九法界,集谛就是[見惑尚有無量,何況五住。]煩惱,這個五住: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叁界開成無住煩惱,這已經在前面講了好幾次,見惑尚有無量,何況五住煩惱,滅:[法門無量,對法門論指歸,亦複無量]。論指歸就是修行恢複到原來的狀態叫做指歸,法門無量,對法門論指歸,怎麼樣才能恢複到我們原來的狀態,指歸就是恢複到我們的本性也是無量的法門,道:[一佛法門無量,如大小權實偏圓,多似恒沙],太多、太多了,[何況多佛]。一佛法門裏面有無量,大乘、小乘、權實二智、偏的、圓的,多似恒沙:太多、太多,多得像恒河沙一樣,何況多佛。

  天臺四教四谛裏面的無作四谛,[圓]教,圓教的四谛的苦,圓教對苦谛的诠釋就是[陰入皆如,無苦可舍]。五陰、十二入,五陰或者是六入,一般來講是十二入,五陰、六入或者十二入,皆如,本來就是本性的東西無苦可舍,圓教的[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本來就沒有,你斷什麼東西。[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生死當下就是涅槃,無滅可證,也沒有所謂的證,本來就具足。道谛:[邊邪皆中正]。爲什麼?邊見、邪見也是菩薩示現,故意這樣做的,所以說,所謂的邊、邪,也當體就是空性,那就是中道,[無道可修]。無道可修是容一切法。苦谛跟集谛就是俗谛[順生死惑業苦],順著生死的惑業苦,[真谛]就是滅,道谛就是[俗谛],[逆生死戒定慧]。順著生死的惑業苦,就是苦谛跟集谛,滅就是觀空,就是真谛,道谛就是依照俗谛去修行,從有裏面修到空,所以,逆生死就是所謂的戒、定、慧,這就是所謂的苦是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我們講身心自在,把筆拿起來。十種自在,第一、壽命自在,你要是能夠修少欲無爲,第一個壽自在,你這個菩薩要長命,要短命,統統是你的神通力在支持,壽命自在;第二就是心自在,爲什麼?心自在就是生死無染,生跟死都動搖不了你;第叁、財自在,財産的財,你要是修到能夠自在的話,佛菩薩自在,你的財産就自在了,隨你怎樣快樂,你就會顯現出很大的福報,因爲,布施所得到的福報,所以,人家說掌握這個機會布施是有福之人,有很多人喜歡印經,現在是時候,正是時候,財自在,因爲有施舍;第四個叫做業自在,爲做善事以及勸他爲,就是說業自在,因爲自己去做善事,而勸別人做善,將來你就業自在,業力的業;第五、隨欲能往,爲什麼隨欲能往?因爲你持戒,因爲你不殺、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所以,隨欲能往,隨你的欲望而能夠得到你的一切,隨欲能往,持戒能夠生福;第六、勝解自在,什麼叫做勝解自在?因爲你修忍辱,修忍辱,所以,你的心不起心、不動念,沒有被迷糊,所以,你就能夠隨你的欲望去變化,因爲你忍耐、忍辱,因爲無量劫修忍辱,所以,能夠勝解,殊勝的勝,解,解釋的解,勝解自在,這個勝解自在,簡單講就是充滿了智慧,意思就是忍辱多福,能生智慧,你這個人,不隨隨便便受人家左右,你就是有智慧的人;第七、願自在,大願地藏王菩薩的願,願自在,因爲我們以前精進努力修行,所以,我們今生今世感得願能夠自在,有願必成就是願自在,由精進修行而來;第八、神力自在,起最神通,最殊勝的通,由定所得,神力自在,爲什麼?因爲你修定,所以,你今生今世感得神通自在;第九、智自在,什麼叫做智慧自在?因爲你前世弘法利生,隨你的音聲,衆生因爲你的音聲而得到解脫,所以說,智慧自在是因爲你施舍智慧,而你內心裏面充滿智慧,所以,我們再說一遍,就是說布施給別人的東西,自己一定不會缺少,就是這樣子,就像師傅一直布施智慧給大家,我也不會變成愚癡,這就可以證明施舍多福,施舍多福,1布施智慧,我也沒有減少,我跟你說法,難道講一講,我就變成愚癡嗎?我的智慧布施完了,不可能的事情,我愈布施,我就愈會講話,愈開大智慧;第十、法自在,所謂的法自在就是對經典無所不通,經典通達,因爲由修智慧般若法門所得到的法自在,法自在。

  再來,翻開20頁,20頁,[貪爲思惑之首,生死的因緣,因:貪欲叁毒,緣:五欲六塵,果:生死疲勞],貪欲叁毒、五欲六塵是[診斷],生死疲勞是[病象],診斷根病象就是[處方],[治標]是[少欲],[治本]是[無爲],治本就是無爲,[迷縛悟解,迷:身(入六道),心(如瀑流)],心如瀑流的意思表示刹那生滅、無常,變化無常,瀑流的話,一看整個,就是泄下來很多水,可是,你一冷靜看看,瀑布刹那之間變化,刹那之間變化,[悟:法身不動、妄心不起、寂滅自在],如果你[不自在]的話,就會投胎[人天、叁途,叁界生死海,生死二種],21頁,[分段]生死:[有漏善不善業爲因,煩惱障爲緣,感受叁界六道果報身其身有分分段段之果報差別],今生今世做人,來世做豬,也許下輩子做鹦鹉,喜歡穿漂亮的衣服,就像我今天看的錄影帶,火鳥,日本人跑到哥斯達黎加的原始森林裏面,走了幾天幾夜,爬到叁、四千公尺處,去做什麼?去看一只鳥,看一只鳥,那只鳥是世界上最美麗的鳥,長長的尾巴,展翅,胸部都是紅色的,背後是綠色的,那只鳥很漂亮,很漂亮,爲什麼變成那麼漂亮的鳥?就是前世每天都跑百貨公司,以後沒人敢去,每天都去逛百貨公司,去百貨公司買漂亮的衣服,變成一只鳥,[變易:無漏善業爲因,所知障爲緣],所知障爲緣,所知障就是該知道的被障礙了,所知道的被障礙了,[感受界…

《佛說八大人覺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