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P17

  ..續本文上一頁外之淨土果報],感受界外的淨土果報,界外的淨土就是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界內的叫做凡聖同居土,[其境但有迷悟遷移],變易,其實沒有生死,只是境界的變化而已。

  好!翻開第叁覺知經文,我們上次講兩個,現在講第叁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心無厭足,普天下的衆生都是這個形態,如果一個有學佛的人,他不但有了真正的靈魂、真正的生命,沒有學佛的人,他除了存在一個軀殼以外,他的靈魂很蒼白,因爲缺乏真正的智慧,衆生相,心都是不知足的,在佛法,人的煩惱不可能離開四個角度,第一就是我癡,第二叫做我見,第叁叫做我慢,第四叫做我愛,在唯識學是第七意識的具足煩惱。

  我們現在談人生的四個大煩惱,學佛我們不要談得很玄,學佛最基本上的涵養,我們應該有,我癡,愚癡的癡,癡就是無明,對于一切的事跟理,我們迷暗,而無所覺知,名叫做我癡,所到之處,包括中國人、美國人、日本人,包括一切的衆生,只要沒有聽到佛法的,都不可能離開這個我癡,從宗教信仰裏面來講衆生的愚癡,美國在偏遠的地區,有信仰一種叫做蛇教,蛇教,他爲了試驗一個人的膽子,把毒蛇纏在身上,纏在身上,他向神禱告給他勇氣,然後,他認爲以毒蛇放在身上,就認爲他與神同在,神來到他的心,他並沒有任何的恐懼,這種宗教,因爲用這種毒蛇來纏身,結果被咬死的人,有成千上萬的人,成千上萬的人,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愚癡,用這種修持法並不能成就,在西藏方面,或者是我們中國的地方,也有很多的宗教比如說在青康藏高原那一帶,他們要祭祀、豐收,這個豐收,他們一定要宰殺這個羊,宰殺這個羊,向上帝來祈求這個福,這個羊就變成犧牲品,而在阿拉伯的國家,他不是宰殺羊他是宰殺駱駝,宰殺駱駝,這個駱駝一生一世替主人背負重擔,行走來回幾千公裏到最後的命運就是砍頭,駱駝也是用在祭典裏面的一種犧牲品,犧牲品,駱駝很慘,我看到錄影帶裏面,阿拉伯人很殘忍,很殘忍,駱駝的刀子,肉片非常厚,然後,這麼長,然後,豎立一個竹竿起來,然後,他們就向上帝祈求、祈禱,那個刀子很鋒利,一下子就從駱駝的頭砍下來,頓時血流如注,愚癡!所以,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裏面就講,以殺生來祈福的,更增加惡業,不但祈不了福,而且增加更多的惡業,所以,我們因爲衆生的愚癡,他聽不到正法,然後用種種的錯誤,以人爲的因素,加上自己自我的想象,設立種種的規範,而不是一個解脫之道,然後拿來自我祈禱,向上帝祈求,然後自己覺得很渺茫、可憐,然後,愈能顯示上帝的存在的偉大這就是癡:愚癡,這個愚癡沒有救,沒有辦法!所以,在生生世世累劫所造的惡業裏面,也碰不到善知識,也碰不到道場,也沒有碰到錄音帶,也沒有碰到佛書,什麼都沒有這個因緣,所以,就愚癡到家,就愚癡到家,沒有辦法!這個癡。

  再來,就是我見,這個也是很大的煩惱,這個我見,我們在十四講表以及過去都重複地在談,所謂我見就是執著五蘊的和合身,認爲有一個主宰的真正的我,以我爲思想的中心,簡單講,我見就是主觀的存在,真正的一個我的存在,用主觀意識存在內在,而否認了外在一切,比如說,別人跟他對立,我就說:你敢跟我鬥,你鬥不過我,你敢得罪老子,老子要你好看,這個我見,所到之處都是這樣子,如果我們能換一個角度來講,學佛的人,我們知道這個五蘊和合的是假相,你從此以後,你這個我見認爲執著,肯定自己的看法,這個我見簡單講就是用主觀意識而太肯定自己的看法,那麼,他的煩惱就會不斷,他沒有容納異己的存在就是他沒有胸量去容納跟他看法不一樣的人,你想想看,在這個世間,整個宇宙裏面,怎麼可能每一個人的看法都跟你一樣,你沒有容納別人的雅量,你想要過完今生今世沒有煩惱的生命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說,能夠容納異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偉大,退一步想海闊天空,所以,真正的福德不是金錢而是忍辱,真正的福,不是金錢而是忍辱,所以佛講:忍辱多福,你要在我見裏面,放下,所以,要聽兩種人的話,第一個要聽大智慧人的話,第二個要聽有經驗人的話,你要碰到大智慧的人,你要趕快放棄你的看法,碰到有經驗的人,要趕快放棄你的看法,所以,聰明的人拿別人的生命的經曆,拿別人的智慧來,馬上運用在他的生命觀裏面,而愚癡的人,不相信聖賢,不相信智慧、有經驗的人,然後,他用長時間的磨練,然後産生錯誤,然後,十年後就發現,噢!十年前我師父已經講過了,我師父已經講過了。

  所以,這個我見有很多很要命的,第一個就是裹足不前,裹足不前。第二個就是煩惱不斷,第叁個就是樹立敵人,裹足不前就是你永遠沒有辦法進步,因爲你,我見太重了,讓那些跟你講的人也沒有辦法,你也不接受,人家也會很疲乏,我見,不會進步嘛!再來就是煩惱會不斷,煩惱,你這個我見,你永遠肯定自己的主觀意識,永遠煩惱,不可能會斷掉這個煩惱,沒有包容的內在,沒有寬恕的心胸,不可能的!

  第叁個永遠樹立敵人,你會我見,你不聽別人的話,你想想看!一個擁有我見的人,他怎麼會聽別人的建議呢?他怎麼會聽別人的,啊!對!!對我錯了,我錯了,是!是!我錯了!我求忏悔,他會這樣子嗎?他會說:我不對!我求忏悔!然後,就不甩人家,啊!我不對!我不對!都算我不對!我們衆生,他講不過人家的理由,裏面的見還是在抗拒外在的接受,沒有辦法,他實在明明錯誤,然後就:都我不對!都我不對!你們都贏,你都贏就對了,你都贏,見是很苦惱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要學柔和,柔軟心,對于有智慧的人,對于有經過經驗的人,他講的話 ,你要好好的聽,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可以吸收最了不起的知識,而且可以縮短你生命的浪費,你不要學習那種,永遠學習那種會錯誤、會後悔的東西,所以,這個我見就是執著有一個主宰的我,第叁叫做我慢,我慢是每一人都存在的,夫妻之間會吵架就我慢,師徒之間看法不同就我慢,我慢就是說無始劫以來都執著一個我,使心高舉,高舉就是把自己樹立成一個很高超的地位,認爲別人都比不上我,同學們!這樣地日子會很痛苦,我慢,如果你把它觀想成我是世界上最沒有用的人,我是一個很平凡的人,你不要把自己擡得很高,你也沒有地方可摔,如果說,人家講,慧律法師!你很壞!對!我很壞!我比誰都壞!再接下去,他就不曉得要講什麼了,因爲,沒有話講了,我已經自己承認我很壞,對不對?別人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這個我慢是就是依靠五蘊身令心高舉,錯覺,我慢就是産生錯覺,認爲有一個真正的我,有一個真正的我。

  第四個叫做我愛,我愛就是所執著我,心生貪著叫我愛,我們所謂的貪心,貪心就是所謂的心無厭足,心無厭足,在佛經裏面,對不知足或者知足的人,有強烈的對比,《佛遺教經》裏面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爲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我們來解釋一下,知足:懂得觀照的人,雖然臥在地上,就是沒有床鋪可以睡,沒有好的棉被,就簡單一個地上,猶爲安樂,也非常的快樂,也非常地快樂,我們內在裏面,常常要告訴自己,我們能夠聽到佛法,這個世界上已經不值得我們這樣子鬥爭,不值得我們這樣子計較,所以說,爲了一件小事而爭執,人生實在太短促了,爲了這麼一點點小事情,就爭執,爲了一千塊,二千塊,或是爲了一點小事情,就鬧得很不愉快,就是不觀知足,我這個人,我非常知足,我非常,非常的知足,我們非常地知足,我這個人,別人我不曉得,我看到佛法,我已經找到真正的生命,又能夠剃度出家,我于這個世間無所求,這個社會給我多少,我就回饋這個社會多少,社會有錢,我就跟著吃好一點,衆生供養少了,我也一樣很快樂地過日子,我可以把我的生活降到很低的地方,如果,我每天沒有飯吃,我可以煮稀飯,我煮稀飯,隨便買個土豆、花生、醬瓜,隨便炒一點點菜,我就可以過一餐,從小不曉得享受,享受是什麼東西,我一生一世沒享受過,可是,我一聽到佛法,聽到佛法,我一生一世沒有去過舞廳,沒有去過咖啡廳,沒有去過酒吧、夜總會,什麼娛樂的場所,統統沒有去過這種地方,那些每天追求那地方的人,他怎麼會比我們快樂呢?我沒有,我是一個平凡的修行人,知足,太快樂了,佛法的樂是永恒,是發自內心裏面,那種安詳,知足,內心 充滿了智慧、溫和、忍辱、慈悲、寬恕、喜舍,你說這世界上,哪有比這種人更快樂,雖臥地上猶爲安樂,再來,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也不滿自己的意思,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一個人不觀知足,怎麼能夠會活得快樂,亦不稱意,就算他跑到天堂去,他也不滿他的意,爲什麼?大發牢騷,人最怕的就是一天到晚大發牢騷,最怕就是這種東西,所以我們內心裏面想:唉呀!我是一個健康的人,我四肢健全,如果,我想一個人拖在地上爬的時候,或者是臉部嚴重傷殘,或者是嚴重開過刀,病入膏肓,臨死之人,或者是貧窮,又拖累經濟的負債,你說那個人怎麼過?我們今天還不到這樣子的地步,能夠吃叁餐,有個健康,我告訴諸位,不知足的人,會砸掉你一切美好的幸福,不知足的人,會砸掉你眼前所擁有的一切,真的,爲什麼?因爲你不知足,你大發牢騷,你內心裏面充滿著恨,充滿著報複,充滿著不平,本來是一個很快樂的日子,搞到最後,沒有一點幸福可言,要觀知足,再來,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道觀察知足的人,雖然他很富有,他也是一個很貧窮的人,爲什麼?心不快樂就是很貧窮的人,所以諸位,師父到現在爲止,我從來沒有羨慕過一個有錢的人,我不會說只有有錢的人來,我跟他談,窮人來,我就不跟他談,我不會這樣子,我從小到大,我就是一個很貧窮…

《佛說八大人覺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