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她的男朋友,明明知道這個軀殼會生、老、病、死,還是一直想他,人實在沒有辦法,除了聽到佛法,再來,取:[求是等法],求如是等法,求如是等法:一直求,有:[是法生起],法生,再來,有就是[次第不斷,次第斷故,其法熟變爲老,其法滅壞爲死]。生就是次第不斷,有,有就是有法追求,次第不斷,一直追求生、老、病、死,這是一念十二因緣。[二世十二因緣破我執],破我執,[投胎之時,于父母生愛嗔想]。就是男孩子喜歡…,比如說父母親在交媾的時候,我們在陰界,我們用神識,會喜歡自己的母親而來投胎,投胎成女孩子,是喜歡自己的父親而來投胎,[父母遺體,謂市是己有]。那是父精母血所構成的,[謂己有故,識托其中。身識和合,名色具足。六根既具,六入隨生。由六入故],觸對境界,[觸對前境。由觸對故,便有領納。由領納故,心生愛染。由愛染故,周遍追求。由追求故,成叁有因]。成叁界因。再來,就是生跟老死,[隨因感果,有後世生]。來生。[生變壞故,而有老死]。
[現代語文注釋],什麼叫做無明?[根本迷昧無知。非是無知,乃違理強知也]。完全不了解無生的道理,強詞奪理,行就是我們所講的[行爲],識:所謂的[主觀的能認識之心理。精神活動]。名色就是[心理的活動狀態與身體的生理現象]。生理現象配合。六入就是[感覺器官。能感覺的能,認識的器官]。觸:[能感覺的心理與外界的境界接觸]。受就是[接觸而生起的苦樂感受]。愛:[由感受而發生的愛恨心理]。取:[由愛的情感,轉爲追求的心理作用]。有就是由色法,[由色求的心理],由外在的意思,由外在追求的心理,[而發展爲行爲的表現]。生:[由心理行爲的潛在力,投生六道,完成受報之生命]。老死:[老死爲受報之生命的演變上必然的結果]。必然的結果。
翻開第五覺悟,上個禮拜有一個同學來問,問惟慧是業到底是什麼意思?惟慧是業,第叁覺知的惟慧是業,惟慧是業就是說一切以智慧爲主,我們一般來講爲惡是業,衆生是爲惡是業,因爲,他其它都看得懂,就是這句看不懂,惟慧是業就是說追求智慧來當作是他的功課,聽經聞法、念佛,這個就是惟慧是業。
好!翻開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簡單講就是我們生生世世來這裏流浪生死,是因爲我們愚癡,就是無明,這個叫做愚癡生死,世間人都自認爲自己很聰明,他不了解我們生、老、病、死的大問題,菩薩呢?菩薩就常念,念什麼呢?要廣學多聞,菩薩知道我們要廣學多聞,才能夠增長我們的智慧,才能夠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若沒有辯才,那你沒有辦法度衆生,你學佛學得再好,你沒有辯才,那很難,很難!所以,成就辯才才能夠普度無量無邊的衆生,現在你們翻開講表的後面,有一個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在24頁這個地方,24頁中間,就是我們以前所讀過的[十二因緣],我們講愚癡生死,生從哪裏來?從[無明]而來,就是無始劫以來,我們沒有智慧,我們起心動念,[行]就是去造作,造身、口、意的一切惡業,這是[過去愚癡],無明迷[惑]了,行就是造[業],再來,[識、名色、六入、觸、受],你造了迷惑,造業,你就必需受苦,你就必需受苦,名色就是所謂的第八意識,識就是第八意識,名色就是我們所講的精神跟物質的和合,就是受精卵,六入就是在母胎裏面成長,觸就是剛剛出生,受就是年紀比較長大,叁、四歲的感受就比較強一點,是[現在生死],因爲,過去有這個愚癡,所以,現在有這個投胎的意識,所以,有這個色身,簡單講,因爲我們無明的力量化作有形的肉體,意思就是說,比如說,空氣中的能量結合成水氣,這是能量的轉化,我們因爲無明而産生的意識狀態,意識狀態就變成這個色身,現在的生死之[苦],我們要受苦,再來就[愛、取、有],因爲你有所愛,這個愛大部分是站在私欲來講,這個愛包括兩個,一個是情執,一個是欲望,這個愛就是有兩種,無形的就是情執,母女的情、父女的情、師徒的感情,或者是夫妻的感情,這個愛就是有一個非常強烈的心理作用,再來就是欲,欲就是所有的境界,就是名、利的追求:愛,取的話,就是得到了,取就是得到了,愈多愈好,有:又造了生死的業,有了將來生死的業,[現在愚癡],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我們可以把這個世間,用一個最簡單、最方便的方法,解脫生、老、病、死的方法,就是要在愛這個地方好好的淡泊它,愛既然是關聯到十二因緣的一個連鎖,這中間只要斷一環,就像戒指斷掉一個,這個戒指就斷了,意思是說生、老、病、死是因爲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一連鎖的反應,如果,我們切斷了這一個連環裏面的愛,簡單講就是對境界、對男女,或是對一切的事情平淡、平實、平凡,來處置這些事情,這樣子生死就慢慢解脫,所以,要在這個愛字好好的解脫它,不是下功夫喔!是要解脫它,你好好的在愛下功夫,就慘了!生死就更重了,要在愛這個地方,好好的去解脫,解脫它,看得平淡,然後,得失心放下,現在愚癡,現在的愚癡就是[惑]還有造[業],[生、老死]就是[將來生死],[苦]:生死苦,所以說,菩薩常念要廣學多聞,爲什麼?廣學多聞你才有智慧,智慧才能成就辯才,在《佛遺教經》裏面這一段,你們要好好的聽,智慧,你們那邊的資料沒有,我這邊有,我念得很慢,慢慢的解釋,《佛遺教經》裏面講,汝等比丘,就是警惕這些出家衆,若有智慧,則無貪著。你看!佛講的每一句話,一針就見血,如果,你有透過大智慧的人,你就不會對這個世間有一點執著,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常常自己觀照自己,不令有失就是不要讓它有所過錯,不令有失,失去東西的失,[是則于我法中,能得解脫]。常自省察:你要好好的觀照自己,不令有失:不要讓自己有所過失,是則于我法中,能得解脫。這樣,在我佛法裏面,就可以得到解脫,[若不爾者],如果你不這樣子觀照,好好的修行升華自己,把一切事情看得很平淡,放下得失,知道無常,廣學多聞才能增長智慧,如果你不這樣子,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者。這是針對比丘講的,若不爾者就是你們出家這樣修行,你們不這樣觀照,就沒有智慧,是不是?所以,既非道人,你不能算是一個修道的人,又非白衣,也不是世俗人,無所名者,就是無所名者,那要叫什麼?你既然剃度出家,經教又不通達,又不懂得這樣觀照,又沒有智慧,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者:不能安插任何一個名詞來形容你,那你算什麼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實智慧者,就是真正的智慧,可以,則是,度:超越,老病死海堅牢之船,堅牢船也,就是擁有了智慧,你就擁有了這艘船,就可以度老病死煩惱之河流,則是度老病死海,船牢,堅牢的牢,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意思就是說智慧才能夠照亮你的人生,智慧才能夠透視宇宙萬物的一切法,當我聽到佛法的時候,我真是很震驚,佛有這麼樣的智慧,佛法,有這麼好的佛法,而世間人竟然有人誹謗佛法迷信、消極,真是可憐的人,太偉大了!佛陀真是太偉大了!
我也浪費我二十年的光陰,讀大學的時候,大概是二十一、二歲,二十二歲吧!換句話說是二十一歲以前,統統是做白日夢,所以,有一個八十幾歲的人,說:你今年幾歲?他說:我今年四歲,唉!怎麼了?老伯你看起來已經八十幾歲,怎麼會是四歲呢?他說:我今年實在是八十四歲了,但是,八十歲以前,都不曉得怎麼過日子,迷迷糊糊,所以,我講我今年才四歲,就是因爲學佛才四年,才認識真正的生命叫做什麼,所以,我說才四歲而已,不過,這個佛法,沒有聽到的話不算,聽到的人那真是是大幸,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大明燈,一切病者之良藥也,智慧,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斧就是斧頭的斧,一個父親的父,底下一個斤,一公斤、二公斤的斤,斧,我們的煩惱就像一棵樹深根,其實每一個人,都過著煩惱的日子,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千人千般的煩惱,煩惱不相同,煩惱,利斧。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增加益處,你應當以聞、思、修,來自己增加自己的益處,底下一句,若人有智慧之照,如果一個人能夠用智慧來觀照,人生跟宇宙真實的道理,雖無天眼,雖然沒有像天人的眼睛:天眼,而是明見人也。是真正看得很清楚的人,是名智慧。Konwledge or wisdom,兩種,是名智慧,智慧梵語叫做般若,應該念臺灣話叫做般若,般若,這樣念才對,念bo re也不太對,要念臺灣語才正確,叫做般若,般若,這個般若翻譯成中文叫做智慧,但是,因爲它的涵意很深,你翻譯成智慧還不能夠形容般若兩個字,般若的意思就是觀照明見,觀照:從心下手叫做觀照,對外叫做觀看,知道嗎?佛法的名詞,用得是很了不起,我們看一件事情叫做觀看,心外求法叫做看,把眼睛對外看,唉!你在觀看什麼,我觀看電影,我觀看一條狗,觀看建築物,觀看,觀照,這就不一樣,觀照就是回光返照,就知道是講內心的事情,中國話的翻譯實在是不得了,觀照就明見,明見:明心見性,明見,所除滅執、障,除滅這個執著和障礙,悟真空理,覺悟到真空緣起的道理,爲德之首,簡單講就是你沒有智慧就沒有辦法,我以前,小時候自己一個人,就不敢上廁所小便,沒膽,慢慢的來,一直到高中,就慢慢的,膽量就稍微好一點,讀到大學的時候,我就知道佛法是講世間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以前身體不好,常常做惡夢,我們人會做惡夢,因爲生理上的關系,影響到腦筋裏面,所以,我們人氣虛,氣如果比較虛的話,體質虛弱的人,夢境就會比較多,還有地理的關系,也有關系,凡…
《佛說八大人覺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