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P25

  ..續本文上一頁果你內心裏面常常修學觀照的功夫,叫做若修于觀,《十六觀經》的觀,觀無常、觀無所得,當願衆生,見如實理,看到真實的道理,如實理,如實理就是空理,只有空理,與空理相應的才能講如實,永無乖诤,乖就是違背,沒有違背,永無就是沒有違背,诤,一個言部,再一個鬥爭的爭,永無乖诤就是你悟到空性的道理,你就不會跟人家吵架,會跟人家吵架就是不恒口到緣起性空的道理,還有紛爭,所以,世間的學問不究竟,世間的八哥科學、哲學或是一切,都是站在對立的角度來衡量的,所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生滅法的世間裏面,這些立法委員,國大代表所看到的,怎麼可能會完全一致?怎麼可能,所以,立法院吵架很自然,nature,學佛都會吵架了,更何況世間人不會吵架,你學佛沒人,跟人家吵過架的舉手,從來沒有跟人家意見不同的舉手,不可能的!我都會跟人家大聲了,何況是你,對不對?因爲,每一個人接受真理的角度,這種階層不一樣,每個人所接受的真理也不一樣,角度、看法會不一樣,怎麼可能完全一模一樣的思想,不可能!所以,同學樣!你一定要記住師父的一句話,你要包容異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偉大,也就是真正的修養,你一定要包容跟自己看法不一樣的,沒有辦法,在這個世間,你沒有辦法,還有就是尊重于別人的作風,跟我不同的人,我們不要幹涉別人,他沒有違反法律就好了,沒有殺人、放火,沒有違背到國家的法律,你要尊重人家,你不要一直用你的角度來衡量別人、講別人,那你會活得很痛苦,再重複的告訴你們,不要用自己的角度、觀感,一直批判別人,你這樣等于給自己鬧意見,失去平衡,見真如理,不偏二邊,不偏于空跟不偏于有。

  解、行、聞、思、修,有一些關系。古來高僧大德說:有解無行,就是你只有了解佛法,而不去修行,叫做有目無足,就是你眼睛看得很清楚,無足就是沒有腳,你不去做嘛!唉呀!聽到菩薩道裏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很好,布施真的可以修到福,可以要拿出一點錢來,噢!很痛苦!非常的痛苦,像刀在割一樣,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有一個長者很有錢,很有錢,結果,結果,他本人卻穿著一件很破爛的衣服,然後,常常在街上走,走、走…,街上的人就譏笑他,那麼有錢,萬貫家財的人,金銀財寶什麼都有,竟然穿破破爛爛的衣服,人家就問佛陀,佛陀啊!像這樣子的人,他造何業,以何因緣,他這麼有錢,卻不會安排他的錢,拿出來布施也不要,自己享受也不要,何以故?雲何如此的行爲,請世尊開示,世尊說:他前世是一個貧窮的人,因爲窮得很怕,後來,他到一間寺廟,出家人的地方,他用他一點點的錢,因爲沒有錢,用他一點點的錢,很施舍不出去,人家告訴他:布施給出家衆修行福報很大,然後,在很不得已之下布施,布施,噢!結果,今生今世得大福報,因爲布施嘛!結果用不到,爲什麼?不是歡喜心布施,很痛苦的布施,拿不出來,硬拿出來,有福享受不到,意思就是連那個布施的心,都會影響到你的來世,換句話說,如果你今天,你今生今世,你不是發一歡喜心來布施的話,也不能享受到你的福報,所以說,結果,他有一次,有一次,人家坐這個,以前人家用轎子,或者是坐車子,坐車子,後來,有一次下大雨,下大雨,沒辦法,跟在車子後面跑,擋一點風雨也好,跑一跑、跑一跑,唉!怎麼那麼巧合,怎麼也跑到他的家裏,一看,竟然是他的兒子,他的兒子,一發現….,父親有錢,換他兒子在花,所以,我們要了解有解無行,就是不從心地上下功夫的人,無行:不只是去做,真的施舍要配合歡喜心,才能真正的修,你只懂得佛法,而不在心地上好好下功夫,就是有解無行,叫做有目無足。

  第二個有行無解,有足無目,就是你一直拼命的修行,想要好好的去修行,無解就是不懂得佛法,不懂得佛法,唉呀!不必去聽經聞法,一直念阿彌陀佛就好,不必去聽經,或者是說,唉呀!聽什麼經?我只要一天到晚打坐就好,有足無目,有腳但是沒有眼睛,你說,沒有眼睛要走到哪裏,所以,這個解行要並重,有聞無慧,你只聽佛法,而沒有智慧,就是沒有深入地觀照,叫做把火自燒,拿一把燒自己,爲什麼?因爲你有聞,只懂得一點,沒有真實的智慧就會狂,會狂,沒有智慧就愚癡,無明爲業,雖然聽聞佛法,可是智慧不夠、不開,就把火自燒,等于火在燒自己一樣,沒有什麼作用,有聞無慧就傷害自己,有慧無聞,有智慧可是不繼續去聽聞善知識的開導,有慧就是你還有一點點智慧,憑藉你的智慧,不去聽經聞法就無聞,不聽善知識的開示,就是執刀自割,拿著刀子自割,爲什麼執刀自割?因爲有慧,有點點狂慧的人,有一占智慧的人,他自以爲是,就會落入我慢,所以,在慧無聞,會落入我慢,我慢就不甩人家,就會執刀自割,自己傷害到自己,所以,聞慧具足,解行並重,才能夠自利利他,聞慧具足,解行並重。

  好!大家都想求得智慧,大家都希望去參學,參學必需要四種依靠,叫做四依止,止就停止的止,依就是依靠的依,四依止,參學,依法不依人;習教,依義不依語;閱經,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經;修行,依智不依識。

  一個個來解釋,你要參學,你要到外面去走,去參學這些高僧大德,你才有所智慧,就是依法不依人,依照佛所講的真實的法,不依人就是不是依照哪一個師父,比如說,哪一個師父的名氣比較大,不過,這個也有幾個角度,自己認爲是祖師、是名師的,一定比那些公認爲名師的還差,像清海自己自認爲:我是名師、佛,盧勝彥是佛中之佛,佛中之王,盧勝彥是自己這樣稱呼的,王中之王,十方叁世一切佛,都有沒有他的辦法,他晚上…,你看過他的書就知道,他晚上…,很多鬼神會來跟他講話,諸佛菩薩跟他講話,在他的角度裏面,他比佛還厲害,所以,自己稱爲名師的,一定比那些公認爲名師,公認爲名師是幾萬個人,幾百萬人都公認這個人是善知識,那一定是比較有保障,自己認爲名師的,這個還是比較沒有保障,那是自己認爲嘛!自己認爲嘛,所以,依法不依人,不依那些人,講的法就是知見,簡單講就是這個法師講出來的知見正不正確,關于他個人的修行好跟不好是其次,各人好不好,各人負因果,法不能講錯,依法不依人。

  習教,你要研究,這個習教,研究經典叫做習教,必須依義不依語,依照佛所講的義,就是道理,不能依靠佛所講的語言,就是所謂的文字,簡單講就是你悟到它裏面是在講什麼,而不能扭曲佛經的文字,佛所講的這個語,不能扭曲,依義就依照真理,佛講的真理,真實的義理,而不依語,而不依照佛所講的語言,依照語,有時候會誤會,有時候會誤會,還是要聽善知識的開示,才知道他在講什麼。

  閱經,閱讀的閱,閱經,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你要閱讀經典,必需依照了義,這個了義經就是究竟實相的道理,不依不了義經,我講一個直截了當就是,了義經就是大乘經典叫做了義經,不了義經就是小乘經典叫做不了義經,如果,以粗枝大葉來分是這樣子,但是,了義跟不了義依照次序來講,大乘經典,比如說唯識學來講,有的人就稱它是了義經,有人就稱它是不了義經,所以,了義跟不了義就次第來講,也有各個角度,高的叫做了義,不高的叫做不了義,層次面、層次面,比如說,二年級比一年級,二年級是老大,一年級是老小,叁年級比二年級,叁年級是怎麼樣?老大,二年級是老小,六年級比上叁年級,六年級當然是老大,國中比小學,國中是老大,就是次第的比較不同,了義經跟不了義經也有所差別。

  修行依智不依識,智就是本性,平等心、圓滿的菩提心,不依識,識是分別分、執著心、障礙心,修行必需依照智,不依識,小乘所講的道理就是叁法印,這個叁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大乘就是一法印,這個印就是說只要有這叁種角度的,講到諸行無常,講到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統統稱爲佛說,以佛說的統統可以認同,這個印就是認同,印就是肯定,比如說,我們的印章沒有蓋下去時候,不算是本人,叁法印就是說你只要符合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就等于佛說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這個印有一種認同的感覺,肯定的意思,大乘叫做一法印,一法印就是森羅萬象一法的法印,《大智度論》裏面說,但有諸法實相的一法印,實相:無相無不相、一法印,空、有融通名爲實相,所以,《法華經》裏面說,無量衆所尊,爲說實相印,《法華經》:無量衆所尊,爲說實相印,若無此印就是魔說,就是魔說。

  現在我要告訴諸位,要聽聞,你要親近高僧大德,高僧大德,要用哪幾個角度來看這個是不是真正的高僧大德,以的你們去參學,走到哪裏,你們也可以用這十個角度,好好的去注意自己,那個法師能不能親近,親近用這個十個角度一對照,就清清楚楚,第一、調伏:與戒相應,就是這個人持戒,與戒相應:調伏,你所親近的高僧大德,他與戒相應,他能夠調伏自己,第二、與定相應,就是寂靜,他的心隨時都在靜態當中,不激怒、不輕浮,而且具威儀:寂靜,內心裏面無所執著,內心裏面不跟人家計較,這個高僧大德可以親近,與定相應,第叁、除惑:除掉這個迷惑,這個法師或是在家居士,他很有智慧,與慧相應,能夠伏斷煩惱,可以親近,第四就是有能,非常勇敢,益他無畏、無倦,就是利益別人:益他,益他就是幫助別人,無畏,沒有畏懼也不疲倦,這種人值得親近,就是菩薩道的精神,你幫助人家一點點,常常說:你若沒有我,你早就死了,你若沒有我,你今天會很淒慘,我們是宗教家,幫助別人、慈悲衆生,這是理所當然的,第五叫做德增,德,道德的德,增加的增,德增就是戒、定、慧通通不缺、不減,第六、經富,就是經驗豐富,德增就是戒、定、慧具足,經富就是有多聞,這個可以親近,經…

《佛說八大人覺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