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P25

  ..续本文上一页果你内心里面常常修学观照的功夫,叫做若修于观,《十六观经》的观,观无常、观无所得,当愿众生,见如实理,看到真实的道理,如实理,如实理就是空理,只有空理,与空理相应的才能讲如实,永无乖诤,乖就是违背,没有违背,永无就是没有违背,诤,一个言部,再一个斗争的争,永无乖诤就是你悟到空性的道理,你就不会跟人家吵架,会跟人家吵架就是不恒口到缘起性空的道理,还有纷争,所以,世间的学问不究竟,世间的八哥科学、哲学或是一切,都是站在对立的角度来衡量的,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生灭法的世间里面,这些立法委员,国大代表所看到的,怎么可能会完全一致?怎么可能,所以,立法院吵架很自然,nature,学佛都会吵架了,更何况世间人不会吵架,你学佛没人,跟人家吵过架的举手,从来没有跟人家意见不同的举手,不可能的!我都会跟人家大声了,何况是你,对不对?因为,每一个人接受真理的角度,这种阶层不一样,每个人所接受的真理也不一样,角度、看法会不一样,怎么可能完全一模一样的思想,不可能!所以,同学样!你一定要记住师父的一句话,你要包容异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也就是真正的修养,你一定要包容跟自己看法不一样的,没有办法,在这个世间,你没有办法,还有就是尊重于别人的作风,跟我不同的人,我们不要干涉别人,他没有违反法律就好了,没有杀人、放火,没有违背到国家的法律,你要尊重人家,你不要一直用你的角度来衡量别人、讲别人,那你会活得很痛苦,再重复的告诉你们,不要用自己的角度、观感,一直批判别人,你这样等于给自己闹意见,失去平衡,见真如理,不偏二边,不偏于空跟不偏于有。

  解、行、闻、思、修,有一些关系。古来高僧大德说:有解无行,就是你只有了解佛法,而不去修行,叫做有目无足,就是你眼睛看得很清楚,无足就是没有脚,你不去做嘛!唉呀!听到菩萨道里面,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很好,布施真的可以修到福,可以要拿出一点钱来,噢!很痛苦!非常的痛苦,像刀在割一样,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有一个长者很有钱,很有钱,结果,结果,他本人却穿着一件很破烂的衣服,然后,常常在街上走,走、走…,街上的人就讥笑他,那么有钱,万贯家财的人,金银财宝什么都有,竟然穿破破烂烂的衣服,人家就问佛陀,佛陀啊!像这样子的人,他造何业,以何因缘,他这么有钱,却不会安排他的钱,拿出来布施也不要,自己享受也不要,何以故?云何如此的行为,请世尊开示,世尊说:他前世是一个贫穷的人,因为穷得很怕,后来,他到一间寺庙,出家人的地方,他用他一点点的钱,因为没有钱,用他一点点的钱,很施舍不出去,人家告诉他:布施给出家众修行福报很大,然后,在很不得已之下布施,布施,噢!结果,今生今世得大福报,因为布施嘛!结果用不到,为什么?不是欢喜心布施,很痛苦的布施,拿不出来,硬拿出来,有福享受不到,意思就是连那个布施的心,都会影响到你的来世,换句话说,如果你今天,你今生今世,你不是发一欢喜心来布施的话,也不能享受到你的福报,所以说,结果,他有一次,有一次,人家坐这个,以前人家用轿子,或者是坐车子,坐车子,后来,有一次下大雨,下大雨,没办法,跟在车子后面跑,挡一点风雨也好,跑一跑、跑一跑,唉!怎么那么巧合,怎么也跑到他的家里,一看,竟然是他的儿子,他的儿子,一发现….,父亲有钱,换他儿子在花,所以,我们要了解有解无行,就是不从心地上下功夫的人,无行:不只是去做,真的施舍要配合欢喜心,才能真正的修,你只懂得佛法,而不在心地上好好下功夫,就是有解无行,叫做有目无足。

  第二个有行无解,有足无目,就是你一直拼命的修行,想要好好的去修行,无解就是不懂得佛法,不懂得佛法,唉呀!不必去听经闻法,一直念阿弥陀佛就好,不必去听经,或者是说,唉呀!听什么经?我只要一天到晚打坐就好,有足无目,有脚但是没有眼睛,你说,没有眼睛要走到哪里,所以,这个解行要并重,有闻无慧,你只听佛法,而没有智慧,就是没有深入地观照,叫做把火自烧,拿一把烧自己,为什么?因为你有闻,只懂得一点,没有真实的智慧就会狂,会狂,没有智慧就愚痴,无明为业,虽然听闻佛法,可是智慧不够、不开,就把火自烧,等于火在烧自己一样,没有什么作用,有闻无慧就伤害自己,有慧无闻,有智慧可是不继续去听闻善知识的开导,有慧就是你还有一点点智慧,凭藉你的智慧,不去听经闻法就无闻,不听善知识的开示,就是执刀自割,拿着刀子自割,为什么执刀自割?因为有慧,有点点狂慧的人,有一占智慧的人,他自以为是,就会落入我慢,所以,在慧无闻,会落入我慢,我慢就不甩人家,就会执刀自割,自己伤害到自己,所以,闻慧具足,解行并重,才能够自利利他,闻慧具足,解行并重。

  好!大家都想求得智慧,大家都希望去参学,参学必需要四种依靠,叫做四依止,止就停止的止,依就是依靠的依,四依止,参学,依法不依人;习教,依义不依语;阅经,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经;修行,依智不依识。

  一个个来解释,你要参学,你要到外面去走,去参学这些高僧大德,你才有所智慧,就是依法不依人,依照佛所讲的真实的法,不依人就是不是依照哪一个师父,比如说,哪一个师父的名气比较大,不过,这个也有几个角度,自己认为是祖师、是名师的,一定比那些公认为名师的还差,像清海自己自认为:我是名师、佛,卢胜彦是佛中之佛,佛中之王,卢胜彦是自己这样称呼的,王中之王,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有没有他的办法,他晚上…,你看过他的书就知道,他晚上…,很多鬼神会来跟他讲话,诸佛菩萨跟他讲话,在他的角度里面,他比佛还厉害,所以,自己称为名师的,一定比那些公认为名师,公认为名师是几万个人,几百万人都公认这个人是善知识,那一定是比较有保障,自己认为名师的,这个还是比较没有保障,那是自己认为嘛!自己认为嘛,所以,依法不依人,不依那些人,讲的法就是知见,简单讲就是这个法师讲出来的知见正不正确,关于他个人的修行好跟不好是其次,各人好不好,各人负因果,法不能讲错,依法不依人。

  习教,你要研究,这个习教,研究经典叫做习教,必须依义不依语,依照佛所讲的义,就是道理,不能依靠佛所讲的语言,就是所谓的文字,简单讲就是你悟到它里面是在讲什么,而不能扭曲佛经的文字,佛所讲的这个语,不能扭曲,依义就依照真理,佛讲的真理,真实的义理,而不依语,而不依照佛所讲的语言,依照语,有时候会误会,有时候会误会,还是要听善知识的开示,才知道他在讲什么。

  阅经,阅读的阅,阅经,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你要阅读经典,必需依照了义,这个了义经就是究竟实相的道理,不依不了义经,我讲一个直截了当就是,了义经就是大乘经典叫做了义经,不了义经就是小乘经典叫做不了义经,如果,以粗枝大叶来分是这样子,但是,了义跟不了义依照次序来讲,大乘经典,比如说唯识学来讲,有的人就称它是了义经,有人就称它是不了义经,所以,了义跟不了义就次第来讲,也有各个角度,高的叫做了义,不高的叫做不了义,层次面、层次面,比如说,二年级比一年级,二年级是老大,一年级是老小,三年级比二年级,三年级是怎么样?老大,二年级是老小,六年级比上三年级,六年级当然是老大,国中比小学,国中是老大,就是次第的比较不同,了义经跟不了义经也有所差别。

  修行依智不依识,智就是本性,平等心、圆满的菩提心,不依识,识是分别分、执着心、障碍心,修行必需依照智,不依识,小乘所讲的道理就是三法印,这个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大乘就是一法印,这个印就是说只要有这三种角度的,讲到诸行无常,讲到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统统称为佛说,以佛说的统统可以认同,这个印就是认同,印就是肯定,比如说,我们的印章没有盖下去时候,不算是本人,三法印就是说你只要符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就等于佛说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这个印有一种认同的感觉,肯定的意思,大乘叫做一法印,一法印就是森罗万象一法的法印,《大智度论》里面说,但有诸法实相的一法印,实相:无相无不相、一法印,空、有融通名为实相,所以,《法华经》里面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法华经》: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若无此印就是魔说,就是魔说。

  现在我要告诉诸位,要听闻,你要亲近高僧大德,高僧大德,要用哪几个角度来看这个是不是真正的高僧大德,以的你们去参学,走到哪里,你们也可以用这十个角度,好好的去注意自己,那个法师能不能亲近,亲近用这个十个角度一对照,就清清楚楚,第一、调伏:与戒相应,就是这个人持戒,与戒相应:调伏,你所亲近的高僧大德,他与戒相应,他能够调伏自己,第二、与定相应,就是寂静,他的心随时都在静态当中,不激怒、不轻浮,而且具威仪:寂静,内心里面无所执着,内心里面不跟人家计较,这个高僧大德可以亲近,与定相应,第三、除惑:除掉这个迷惑,这个法师或是在家居士,他很有智慧,与慧相应,能够伏断烦恼,可以亲近,第四就是有能,非常勇敢,益他无畏、无倦,就是利益别人:益他,益他就是帮助别人,无畏,没有畏惧也不疲倦,这种人值得亲近,就是菩萨道的精神,你帮助人家一点点,常常说:你若没有我,你早就死了,你若没有我,你今天会很凄惨,我们是宗教家,帮助别人、慈悲众生,这是理所当然的,第五叫做德增,德,道德的德,增加的增,德增就是戒、定、慧通通不缺、不减,第六、经富,就是经验丰富,德增就是戒、定、慧具足,经富就是有多闻,这个可以亲近,经…

《佛说八大人觉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