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P30

  ..續本文上一頁,是不是?寒、熱,我們要稍微忍耐,風、雨,我們要忍耐風跟雨,像今天的雨,我們快沒水了,水庫快沒水了,現在來得正是時候,再來,饑渴我們要忍耐,這個是外境的,再來,衰老,這個饑渴就是我們很窮,經濟上沒有經濟能力,飯吃得不好,我們要稍微饑渴,我們要稍微忍耐、委屈,再來,衰老,所謂衰老就是我們的年紀慢慢地長大,皮膚發皺,因此我們需要怎麼樣,一般人是需要保養,人外面的衰老還沒有什麼關系,最怕的是什麼,最怕的就是我們的心衰老,我們的內在衰老,我們的心理會影響到我們整個顔面,會影響到我們的貌相,所以,一個內在裏面健康的人,有修的高僧大德,他雖然年紀很大,但是,他看起來會非常的年輕,爲什麼?他內心裏面充滿智慧,充滿著智慧、充滿著歡喜,所以,他雖然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你怎麼看,也看不出來他是六十歲的人,六十歲,怎麼看都看不出來,如果以一個世間的人,四十歲的女人,跟一個四十歲的比丘尼比起來,哇!那差太多了,四十歲的比丘尼看起來皮膚就是非常好看,而且非常的年輕,當然,比丘尼不照顧自己的身體,那就沒話講,一般來講,身體很健康的一個比丘尼女衆四十歲,怎麼看也看不出來,四十歲的男衆,跟四十歲的比丘,你不相信,試試看!你站在我的旁邊看看,你老,還是我老,我不講,你知道我四十嗎?我講實在話,你怎麼知道我四十歲,所以,世間人的臉色看起來會比較成熟而且老化,修行人不一樣,修行人內在裏面充滿著歡喜、智慧,他才不需要煩惱那個東西,大不了分開,大不了沒有,他也沒有得失觀念,對不對?你跟我合不來,對不起!或是說我跟你有什麼瓜葛,那麼,就尊重嘛!你一直害我,我不報複,所以,一個同在有解脫的修行人,他沒有恨,他只有愛跟慈悲,內心裏面充滿智慧跟慈悲的人,你怎麼樣的境界,他都沒有什麼:不受影響的。

  再來就是要忍耐病跟死,所以,我們人會對死亡有一種恐懼,如果,我們對死亡的恐懼,我們一定要接受一種觀念,就不會恐懼,那就是全世界的人,每一個人都很公平,都要死,所以,你一定要接受全世界每一個人都要死的觀念,那麼,你對死亡的恐懼就會減低,誰都沒有例外,愛迪生、愛默生、穆罕默德、耶稣,包括佛陀都要接受生、老、病、死的定律,所以,不生不死唯有悟到空性的法身,所以,恐懼死亡是不對的,要恐懼生,你來“生”就一定要死,所以,忍而不執著,生忍再來是法忍,這個就是法忍,法忍就是內在跟外在統統要觀照。再來,叫做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觀照諸法緣起性空,安住在無生的法裏,無生當然就不滅,無生就是沒有得失、沒有來去、沒有增減,你想,一個人內在裏面存在沒有增減,你說他是什麼心境,現在有錢,他也不覺得增加,沒有錢,他也不覺得失去或者是減少,你說一個人心境不增不減,你就那是何等的境界,世界上什麼事情會讓他痛苦,本來不增,當然也不減,本來不得,當然也不失,現在有女朋友,也不算是增,有一天,他失去了,本來就沒有,你減少什麼東西,所以,這個不增不減、不來不支、不生不滅,哇!這種境界太高了,太高了,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我常常說:你們要是不懂這個,很簡單,觀察五十年前你們在哪裏?一百年前你又不在,所以,禅宗常常告訴我們,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是什麼,叫你參,我們本來什麼都沒有,我們現在有,是虛妄的生、虛妄的死、虛妄的老、虛妄的病,然後在生、老、病、死裏面,虛妄的打轉、執著,然後,恨、怒、忿交織,造成一種業力,藉著業力來當作我們生命的素材,我們將來藉著業跟這股力量,去創造另外一個階層的生命,另處一個階段的生命,就是因爲我們的業來當作我們的題材,如果,我們把業轉成無生,馬上就進入聖人的境界,超出叁界,好!我們既然有生忍、法忍、無生忍這叁種忍,生忍就是觀人而忍耐,法忍就是觀法而忍耐,無生法忍就是觀空而能夠忍耐。

  忍跟慈悲是一體兩面的東西,你能夠忍耐,你就會産生無量的慈悲,一樣的,生緣慈、法緣慈、無緣大慈,我們來解釋,生緣慈就是說我們人會發脾氣,我們應該怎麼才會減少發脾氣,我們有生緣慈,這個生就衆生的生,緣就是外緣的緣,慈就是慈悲的慈,生緣慈就是我們必需以慈悲心來看十方六道的衆生,如同什麼?如同父母、兄弟,如同姊妹,這個要念zi妹,不能念jie妹,jie妹是不對的,要念zi妹,而常思與樂,就是十方六道衆生都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我們必需給他快樂,你要給他快樂,你將來就不會對衆生發脾氣,對治非理瞠,對治非理的人,他對我無理,你就想:他是我前世的父母,前世的兄弟,你什麼事情都把它想成好的,別人很對不起你,你就想:他故意這樣做,來成就我的道業,沒有他,我怎麼有今天的覺悟,繼續來學佛,哇!這一下就解脫了,一下就解脫了,叫做對治非理嗔,我們一般來講的話,對有道理的,我們可以忍耐,對沒有道理的,我們忍耐不住,現在告訴你,修行要修那個沒有道理的,那個你都要忍耐,有道理的叫做訓練,沒有道理的叫做磨練,噢!這樣就很好!因爲,我現在修行的法跟你們不太一樣,我現在修行的法就是與一切衆生幾乎斷絕來源,斷絕交往,我現在修的是這種行,因爲,我不是聖人,我不跟衆生打滾,你有問題,你來找我,而我本身不找你,我現在修的是這種隨緣行,隨緣,我絕不攀緣,絕不攀緣,我也不帶給衆生怎麼樣苦惱,我也不會接觸衆生,反正你有問題,你來找我,我能跟你回答就回答,跟你解決就解決,不能解決的就沒有辦法,第二個叫做法緣慈,法緣慈就是達到諸法皆空,破除我相,或者一異相,一異相就是同一相或是不同的相,一異相,因此,轉而慈憫衆生,常思與樂,這個叫做對治順理瞠,順理瞠,就是我悟到空性,可是,我們還是慈悲憐憫衆生,因爲,萬法皆空,所以,對得失、好壞、傷害、成就,這個都是虛妄的東西,我還是要保持我們本來的面目,那就是大慈大悲,既然破除我相,以及種種的相,達到諸法皆空,就是法緣慈,對治順理嗔,順理,順理就是這個道理很符合你,你懂得道理,但是你還是要對治一下,免得落入頑空裏面,無緣慈,佛是不住有爲或者住無爲,也不住過去、現在、未來的叁際,爲什麼?佛知道諸緣不實,只要….,緣就是條件構成的人生跟宇宙都不是實在的,是顛倒虛妄的,所以,無所緣,而以慈悲心能夠普緣一切衆生,使獲與樂之意,就是說保護衆生的快樂,這個利益,對治嗔恚,我們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诤訟,诤訟就互相….,诤訟,碰到沒有辦法解決的誤會、誹謗、逆境、順境,只有一種辦法可以解決,就是忍耐加上沈默,世界上只有這兩種美德,可以解決世界上一切的紛爭,以暴製暴,那是下下策,上上策,用忍辱加上沈默,有的人能夠忍耐,但是沒有辦法沈默,他能夠忍耐,但是,他事後會呱呱叫,會呱呱叫,忍不過去,忍耐如果加上沈默,就是沒有什麼好談的,本來就沒有,哇!這個人的境界就高了,對治嗔恚,在《法華經》裏面有講,釋迦牟尼佛說:因爲提婆達多的緣故,所以…..,提婆達多常常要害佛,所以,他讓我六波羅蜜具足,他讓我得到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十八種不共的神通道力,成就正等正覺,廣度衆生,都是因爲提婆達多善知識,你看!釋迦牟尼佛多偉大!這個一天到晚都要讓釋迦牟尼佛死的提婆達多,釋迦牟尼佛竟然這樣講,那我們,你看看!

  《法華經》裏面有一句話,我覺得這句話滿重要的,只有二十個字而已,這句話倒是修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句子,大慈悲爲室,教室的室,我們用大慈悲來作爲我們教室,就是安住在這個地方,柔和忍辱衣,柔:溫和,忍辱來作爲我們外表的衣服,再講一遍,大慈悲爲室,教室的室,柔和忍辱衣,用柔和、用忍辱來作爲我們的外衣,就是我們要穿著柔和、穿著忍辱,諸法空爲座,座就是加一個點、一橫,然後一撇:座,然後,裏面寫一個坐,就是廣,廣的蓋頭,然後裏面加一個坐,不是加一個黃,諸法空爲座,就是你以什麼爲座?座在哪裏?座在一切法皆空,就是無所住,才是真正的座,處此爲說法,處此:安處,這個處是某某地方,處,處此,此就是彼此的此,爲說法,安住在這個地方,來當作向一切衆生說法,叫他們要大慈悲爲室,柔和忍辱爲衣,諸法空爲座,處此爲說法,來說這個法,就是你開示衆生,都必需不離這幾個角度,《華嚴經》裏面講: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你一起念瞠恨心,你所有的障礙就起來,所以,澫益大師說,世、出世間的事情,無不成于忍,無不成于慈忍,兩個字:慈悲、忍心辱,世間法也好,出世間法也好,沒有一件事情,不是用這兩個角度可以完成,那就是慈悲、忍辱,我的境界不夠,所以,我現在所修的就是遠離,遠離,這些衆生我不跟他打轉,也不跟他打交道,什麼生意人、高官顯赫,我也不會去攀緣,有錢人、沒有錢人,我也不會去攀緣,這些殘障、病苦的,我也不會瞧不起他,我現在是安住我個人的生活,認真看經典,認真用功持咒念佛,我一切隨緣,我就是不攀緣,也不瞧不起別人,所以,我一直保持,我內在裏面非常安靜,過著我出家人應該過的日子,有的人是一直每天追求,我沒有,我不曉得我要追求什麼,我既不缺少叁餐,也不缺少一張床鋪,我再來不曉得要缺少什麼,所以,對我內心裏面來講,我覺得我現在的年紀悟到佛法,我活得非常超越,我活得非常安靜,很知足,我活得非常知足,我不曉得要煩惱什麼,因爲少欲無爲,身心就自在。

  第七覺悟,翻過來,15頁的地方,16頁的地方,第七,五欲過患雖爲俗人不染世樂,這個五欲財、色、名、食、睡,過患,超過的話就麻煩,雖然是俗家人,這是指你們學佛的在家居士,不染世樂,也不會汙染世間的樂,世間的樂就是名、利,女人就…

《佛說八大人覺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