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不是?寒、热,我们要稍微忍耐,风、雨,我们要忍耐风跟雨,像今天的雨,我们快没水了,水库快没水了,现在来得正是时候,再来,饥渴我们要忍耐,这个是外境的,再来,衰老,这个饥渴就是我们很穷,经济上没有经济能力,饭吃得不好,我们要稍微饥渴,我们要稍微忍耐、委屈,再来,衰老,所谓衰老就是我们的年纪慢慢地长大,皮肤发皱,因此我们需要怎么样,一般人是需要保养,人外面的衰老还没有什么关系,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就是我们的心衰老,我们的内在衰老,我们的心理会影响到我们整个颜面,会影响到我们的貌相,所以,一个内在里面健康的人,有修的高僧大德,他虽然年纪很大,但是,他看起来会非常的年轻,为什么?他内心里面充满智慧,充满着智慧、充满着欢喜,所以,他虽然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你怎么看,也看不出来他是六十岁的人,六十岁,怎么看都看不出来,如果以一个世间的人,四十岁的女人,跟一个四十岁的比丘尼比起来,哇!那差太多了,四十岁的比丘尼看起来皮肤就是非常好看,而且非常的年轻,当然,比丘尼不照顾自己的身体,那就没话讲,一般来讲,身体很健康的一个比丘尼女众四十岁,怎么看也看不出来,四十岁的男众,跟四十岁的比丘,你不相信,试试看!你站在我的旁边看看,你老,还是我老,我不讲,你知道我四十吗?我讲实在话,你怎么知道我四十岁,所以,世间人的脸色看起来会比较成熟而且老化,修行人不一样,修行人内在里面充满着欢喜、智慧,他才不需要烦恼那个东西,大不了分开,大不了没有,他也没有得失观念,对不对?你跟我合不来,对不起!或是说我跟你有什么瓜葛,那么,就尊重嘛!你一直害我,我不报复,所以,一个同在有解脱的修行人,他没有恨,他只有爱跟慈悲,内心里面充满智慧跟慈悲的人,你怎么样的境界,他都没有什么:不受影响的。
再来就是要忍耐病跟死,所以,我们人会对死亡有一种恐惧,如果,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我们一定要接受一种观念,就不会恐惧,那就是全世界的人,每一个人都很公平,都要死,所以,你一定要接受全世界每一个人都要死的观念,那么,你对死亡的恐惧就会减低,谁都没有例外,爱迪生、爱默生、穆罕默德、耶稣,包括佛陀都要接受生、老、病、死的定律,所以,不生不死唯有悟到空性的法身,所以,恐惧死亡是不对的,要恐惧生,你来“生”就一定要死,所以,忍而不执着,生忍再来是法忍,这个就是法忍,法忍就是内在跟外在统统要观照。再来,叫做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就是观照诸法缘起性空,安住在无生的法里,无生当然就不灭,无生就是没有得失、没有来去、没有增减,你想,一个人内在里面存在没有增减,你说他是什么心境,现在有钱,他也不觉得增加,没有钱,他也不觉得失去或者是减少,你说一个人心境不增不减,你就那是何等的境界,世界上什么事情会让他痛苦,本来不增,当然也不减,本来不得,当然也不失,现在有女朋友,也不算是增,有一天,他失去了,本来就没有,你减少什么东西,所以,这个不增不减、不来不支、不生不灭,哇!这种境界太高了,太高了,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我常常说:你们要是不懂这个,很简单,观察五十年前你们在哪里?一百年前你又不在,所以,禅宗常常告诉我们,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是什么,叫你参,我们本来什么都没有,我们现在有,是虚妄的生、虚妄的死、虚妄的老、虚妄的病,然后在生、老、病、死里面,虚妄的打转、执着,然后,恨、怒、忿交织,造成一种业力,藉着业力来当作我们生命的素材,我们将来藉着业跟这股力量,去创造另外一个阶层的生命,另处一个阶段的生命,就是因为我们的业来当作我们的题材,如果,我们把业转成无生,马上就进入圣人的境界,超出三界,好!我们既然有生忍、法忍、无生忍这三种忍,生忍就是观人而忍耐,法忍就是观法而忍耐,无生法忍就是观空而能够忍耐。
忍跟慈悲是一体两面的东西,你能够忍耐,你就会产生无量的慈悲,一样的,生缘慈、法缘慈、无缘大慈,我们来解释,生缘慈就是说我们人会发脾气,我们应该怎么才会减少发脾气,我们有生缘慈,这个生就众生的生,缘就是外缘的缘,慈就是慈悲的慈,生缘慈就是我们必需以慈悲心来看十方六道的众生,如同什么?如同父母、兄弟,如同姊妹,这个要念zi妹,不能念jie妹,jie妹是不对的,要念zi妹,而常思与乐,就是十方六道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我们必需给他快乐,你要给他快乐,你将来就不会对众生发脾气,对治非理瞠,对治非理的人,他对我无理,你就想:他是我前世的父母,前世的兄弟,你什么事情都把它想成好的,别人很对不起你,你就想:他故意这样做,来成就我的道业,没有他,我怎么有今天的觉悟,继续来学佛,哇!这一下就解脱了,一下就解脱了,叫做对治非理嗔,我们一般来讲的话,对有道理的,我们可以忍耐,对没有道理的,我们忍耐不住,现在告诉你,修行要修那个没有道理的,那个你都要忍耐,有道理的叫做训练,没有道理的叫做磨练,噢!这样就很好!因为,我现在修行的法跟你们不太一样,我现在修行的法就是与一切众生几乎断绝来源,断绝交往,我现在修的是这种行,因为,我不是圣人,我不跟众生打滚,你有问题,你来找我,而我本身不找你,我现在修的是这种随缘行,随缘,我绝不攀缘,绝不攀缘,我也不带给众生怎么样苦恼,我也不会接触众生,反正你有问题,你来找我,我能跟你回答就回答,跟你解决就解决,不能解决的就没有办法,第二个叫做法缘慈,法缘慈就是达到诸法皆空,破除我相,或者一异相,一异相就是同一相或是不同的相,一异相,因此,转而慈悯众生,常思与乐,这个叫做对治顺理瞠,顺理瞠,就是我悟到空性,可是,我们还是慈悲怜悯众生,因为,万法皆空,所以,对得失、好坏、伤害、成就,这个都是虚妄的东西,我还是要保持我们本来的面目,那就是大慈大悲,既然破除我相,以及种种的相,达到诸法皆空,就是法缘慈,对治顺理嗔,顺理,顺理就是这个道理很符合你,你懂得道理,但是你还是要对治一下,免得落入顽空里面,无缘慈,佛是不住有为或者住无为,也不住过去、现在、未来的三际,为什么?佛知道诸缘不实,只要….,缘就是条件构成的人生跟宇宙都不是实在的,是颠倒虚妄的,所以,无所缘,而以慈悲心能够普缘一切众生,使获与乐之意,就是说保护众生的快乐,这个利益,对治嗔恚,我们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诤讼,诤讼就互相….,诤讼,碰到没有办法解决的误会、诽谤、逆境、顺境,只有一种办法可以解决,就是忍耐加上沉默,世界上只有这两种美德,可以解决世界上一切的纷争,以暴制暴,那是下下策,上上策,用忍辱加上沉默,有的人能够忍耐,但是没有办法沉默,他能够忍耐,但是,他事后会呱呱叫,会呱呱叫,忍不过去,忍耐如果加上沉默,就是没有什么好谈的,本来就没有,哇!这个人的境界就高了,对治嗔恚,在《法华经》里面有讲,释迦牟尼佛说:因为提婆达多的缘故,所以…..,提婆达多常常要害佛,所以,他让我六波罗蜜具足,他让我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至十八种不共的神通道力,成就正等正觉,广度众生,都是因为提婆达多善知识,你看!释迦牟尼佛多伟大!这个一天到晚都要让释迦牟尼佛死的提婆达多,释迦牟尼佛竟然这样讲,那我们,你看看!
《法华经》里面有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满重要的,只有二十个字而已,这句话倒是修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句子,大慈悲为室,教室的室,我们用大慈悲来作为我们教室,就是安住在这个地方,柔和忍辱衣,柔:温和,忍辱来作为我们外表的衣服,再讲一遍,大慈悲为室,教室的室,柔和忍辱衣,用柔和、用忍辱来作为我们的外衣,就是我们要穿着柔和、穿着忍辱,诸法空为座,座就是加一个点、一横,然后一撇:座,然后,里面写一个坐,就是广,广的盖头,然后里面加一个坐,不是加一个黄,诸法空为座,就是你以什么为座?座在哪里?座在一切法皆空,就是无所住,才是真正的座,处此为说法,处此:安处,这个处是某某地方,处,处此,此就是彼此的此,为说法,安住在这个地方,来当作向一切众生说法,叫他们要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为衣,诸法空为座,处此为说法,来说这个法,就是你开示众生,都必需不离这几个角度,《华严经》里面讲: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你一起念瞠恨心,你所有的障碍就起来,所以,澫益大师说,世、出世间的事情,无不成于忍,无不成于慈忍,两个字:慈悲、忍心辱,世间法也好,出世间法也好,没有一件事情,不是用这两个角度可以完成,那就是慈悲、忍辱,我的境界不够,所以,我现在所修的就是远离,远离,这些众生我不跟他打转,也不跟他打交道,什么生意人、高官显赫,我也不会去攀缘,有钱人、没有钱人,我也不会去攀缘,这些残障、病苦的,我也不会瞧不起他,我现在是安住我个人的生活,认真看经典,认真用功持咒念佛,我一切随缘,我就是不攀缘,也不瞧不起别人,所以,我一直保持,我内在里面非常安静,过着我出家人应该过的日子,有的人是一直每天追求,我没有,我不晓得我要追求什么,我既不缺少三餐,也不缺少一张床铺,我再来不晓得要缺少什么,所以,对我内心里面来讲,我觉得我现在的年纪悟到佛法,我活得非常超越,我活得非常安静,很知足,我活得非常知足,我不晓得要烦恼什么,因为少欲无为,身心就自在。
第七觉悟,翻过来,15页的地方,16页的地方,第七,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这个五欲财、色、名、食、睡,过患,超过的话就麻烦,虽然是俗家人,这是指你们学佛的在家居士,不染世乐,也不会污染世间的乐,世间的乐就是名、利,女人就…
《佛说八大人觉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