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質是用瓦做的,梵語叫做缽多羅,翻譯成中文叫做應量器,應量器,就是你食量大的,拿大一點的缽,食量小,拿小一點的缽,食量更小,那就拿更小一點的,應量器,從叁個角度來講缽的問題,缽就色(顔色)來講,要用赤色,要不然要用黑色才如法,赤色或者是黑色的缽,這個才如法,不用青色,不用黃色,也不用白,不用紫色,不用綠色,不用橙色,也不可以畫山水鳥,不可以彩繪,不可以,這個缽的體一定要用兩種做成,第一個用鐵,要不然用瓦,鐵質或者是瓦的質,不能用金、銀、銅,不可以,或者是用玉,翠玉,一定要用鐵或者是瓦,再來就是量,就量的角度來講,應食量,應你的食量,不大不小,適應的食量,所以,這個缽是分叁個角度,色是赤色,要不然就要黑色才如法,缽的體,要用鐵或者是瓦,缽的量,就是自己選擇,不大不小,禅宗裏面,終日穿衣,不著一絲縷,終日吃飯,未嚼一粒米,表示他們的境界很夠,他不貪求這些境界,終日穿衣,未著一絲縷,終日吃飯,未嚼一粒米,沒有嘗到一粒米,就是衣味,他都是這樣子的灑脫自在,古來的出家修行人,就比較麻煩,以前的出家修行人,身上要帶很多東西,比如說香爐,帶錫杖、帶念珠,還有澡荳,澡荳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肥皂,帶瓶缽、帶叁衣、帶楊枝、帶坐具,帶濾水囊,濾水囊就是以前走到哪裏要喝水,怕水有蟲,過濾使它沒有蟲,手巾、刀子,還有鑷子、火燧、繩床、經、律,這個就是讓大家了解一下,念一下就可以了,器,佛像,佛菩薩形象,在《梵網經》裏面講,菩薩行頭陀的時候,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如鳥雙翼,現在就不必這樣子,現在大部分是叁衣一缽。
還有我們每天唱的,敲敲打打的我們稱爲法器,法器,其實,這個法器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法器就是堪行佛道謂之法器,堪行佛道謂之法器,《法華經提婆達多品》裏面講,女人垢穢,非是法器,在《法華經》裏面講,女人全身不清淨,不堪成爲法器,表示女人的業障比較重,末法念佛沒有差,末法女人垢穢,但可以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所以,女人的煩惱比較重,比較重,感情也重,什麼事情婆婆媽媽,不能了斷,這是女人的心,男人不一樣,當然這是指平均,不是每一個人都這樣子,平均來講,男人做事情比較有魄力,女人的話,娘娘腔比較沒有辦法,二祖慧可師見到達磨,達磨不甩他,然後二祖慧可就斷臂求法,達磨大師說:嗯此是法器,付予衣缽,這個就是法器,再來,我們寺廟常用的,比如說,楗槌、打板、鍾、磬、木魚、鼓,這些是事相的東西,都會發人深省,比如說扣鍾,扣鍾,扣鍾的話,就破生死長夜,生死長夜,扣鍾偈,如果很認真的念,鬼神都會感動,都會感動。再來,我們常常提到降龍伏虎,其實這個有事相跟理,龍在經典裏面講,龍,淫心太重,淫心重的人,他會變成龍,以前,有一個比丘尼,在《菩薩戒會本》裏面講,以前,有一個比丘尼,在僧伽藍裏面犯淫戒,犯淫戒,她感得焦沙燒身,就是變成龍,龍,全身是龍,變成龍的鱗片,每到天氣熱的時候,蟲都會跑進去裏面,癢就抓,痛苦不堪,這是龍性最淫,淫性比較重的人,會墮入龍,龍雖然是畜生裏面比較有福報的,但是很苦,很苦,龍,每天都有小蟲跑進去吃它的肉,龍也可以化作人形,福報算是很大,但是,龍性最淫,因此,降龍意思就是要降淫,意思就是說我們男女的淫,一定要降伏,不降伏淫性的話,那我們的生死難了,尤其是出家修行人,或者在家居士真的要修行,這個要降,所以,以一個修行人來講,這個不斷是非常難修行,所以,降龍,虎性是嗔:嗔恨心最重,伏虎就是要伏掉嗔恨心,暴:暴烈,暴:嗔恨的心理,所以,這個降龍伏虎,其實是降伏你的內在,如果,用一句比較得體的就是降淫伏嗔,降伏你的淫的念頭,伏這個嗔恨心。
出家,這個出家就要看大家了,看大家,你們是不是真正的肯出家,出家有分好幾種,所謂心出家身不出家,就是一個在家居士,他內心一心一意想要出家修行,可是身體沒有辦法現出家相,有一種是身出家心不出家,身體剃個光頭,心戀五欲六塵而不修行,很可惜!這種人最可惜!現個出家相,可是不修行,內心裏面眷戀著五欲六塵,這很糟糕!身出家心也出家,這是真的出家人,現出家相以後,內心裏面充滿了智慧,知道五欲六塵無一可得,心也出家,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這當然是業障的凡夫,所以,佛製出家、在家兩部,要修梵行的,專精出世法的,接續佛祖傳承正法的,就是出家由僧來主宰,出家人,大部分以前都建在山林道場,自利利他解行並重,宋仁宗皇帝有贊僧賦,詩詞賦的賦,一個貝再一個武,武力的武,叫做賦,贊僧賦,因爲,這個比較難,不過,我可以解釋一下,文字你不必知道,但是,我知道宋朝的仁宋皇帝,他怎麼樣地仰慕出家的生活,夫世間最貴者,莫如舍俗出家,世間最可貴的,莫如舍俗出家,若得爲僧便受人天供養,你只要剃度出家,便受到人天的供養,作爲如來的弟子,爲先聖的宗親,先聖這宗親就是以佛陀當做親戚,你們的親戚是跟個皇帝做親戚就不得了了,跟個什麼高官顯赫的人做親戚就不得了了,我們跟誰…,出家人跟誰做親戚,跟釋迦牟尼佛做親戚,人家問你的祖先是誰?我們的祖先釋迦牟尼,聽起來差點昏倒,我們的祖先是釋迦牟尼,沒有釋迦牟尼怎麼有今天的袈裟呢?所以,鼓勵人家好好的認真出家修行。
再來,我們出家、在家總是要懂得一點戒律,懂得一點戒律,懂得一點戒律,才不會落入外道,否則的話,我們要背負一切的因果,我們學戒律,第一個,我們要厭離有爲,今天,你爲什麼要學戒律,因爲,這些有爲法的造作都是生滅法:煩惱的根本,我們最重要的目的要厭離,厭離就是討厭這些生滅法的東西,求證菩提,第二就是求證菩提,學律要求證菩提,你學律的目標是什麼?證大菩提,學律的最終目的,要悲憫衆生,說法度衆生,弘一大師說:學律的人,就是學佛的人,有兩種事情要注意,第一個就是律己,就是自己一個人住的時候,慎獨,還是要注意自己,律己要嚴,第二要慎言,謹慎的慎,就是講話要誠實語,就是把自己戒得比較嚴一點,對衆生稍微寬恕,所以,律己要嚴,待人要寬,就是這個道理,約束自己稍微要嚴格一點,對待衆生要慈悲一點,慎言就是講話要注意,我常常說:講話是一種很高的藝術,我希望大家要好好的學習講話,如果,講話講得不得體,那真是很糟糕!戒又稱爲毘尼,又稱爲屍羅,又稱爲波羅提木叉,不太一樣,翻譯成毘尼的話就是律的意思,叫做屍羅,就叫做戒的意思,叫做波羅提木叉,叫做別別解脫,也叫做處處解脫,意思不太一樣,通達二部律稱爲律師,通達單部律稱爲戒師,通達比丘戒叫做戒師,通達比丘、比丘尼戒,這個叫做律師,所以,比丘尼只能通達一部戒律,那麼,就是戒師,比丘尼只能稱戒師,不能稱律師,律師是要給人愛傳戒、授戒,而要通達比丘、比丘尼戒,名叫做律師,女衆不能閱讀比丘戒,只能閱讀比丘尼戒,所以說,律師只有男衆有,女衆只能稱爲戒師,波羅提木叉叫做別別解脫,就是你持一條戒,你得一條戒的清涼,你持一條戒,能得一條戒的解脫,別別解脫或是處處解脫,處處解脫,所以,戒是如抓賊,你要先抓到這個賊,定如縛賊,就像把它捆綁起來,慧如殺賊,賊就是煩惱的別名,所以,第一個要先持戒,如捉賊,定就像縛賊,一個糸再一個尃,捆綁的意思,慧就像殺賊,戒有大用,我們因戒生定,因定才能發慧,所以,嚴淨毘尼,宏範叁界,就是你如果要做人間的導師,第一個,你要嚴持你的戒律,毘尼藏者是佛法壽,就是佛法如果要繼續傳下去,都必需先持戒律,戒律不持,佛法也沒有辦法,所以,毘尼久住,佛法久住,毘尼就是戒律,戒律要弘揚、要久住,佛法才能長存,所以,每年我們傳叁壇大戒,就是弘揚戒法,所以,傳戒的人功德無量,一般來講,都是受持八關齋戒,八關齋戒總是好的,總是好的。
現在諸位看看26頁,看看26頁,26頁的中間,[忏],從左邊看起,你要[覺]悟,你才能[破惑],破迷惑,覺悟的人就會停[止]造業,就可以[轉業],到最後停止造業,心得清[淨],就會[離苦],你要破惑、要轉業,一定要靠著兩種因緣,第一個要[親]近善[知識],還有[遇法]因[緣],這個遇法因緣就是要碰到正知正見的法師,還有一個道場才有辦法,換句話說,親近善知識,還有遇到法緣,弘法的因緣,這個不容易,所以,諸位有了善知識或是弘法因緣的道場,千萬不能失去,世間最大的不幸,不是失去金錢,而是失去佛法,而是失去善知識,這是世間最大的不幸,[凡夫罪苦:貧苦],[現]在的[果]報很[苦],再來,[多怨]就是[惑],[結惡]就造[業],[現]在的[因]又感得[將來再果],[布施種類:財]物布施,[除貧苦,欲勾牽,]意思就是說我們要讓一個人學佛,要先用財物來布施,他沒有錢,我們先幫忙他度過難關,他解除了貧苦,叁餐吃得飽,心情穩定,他就有心情來學佛,這個叫做先以欲勾牽,再令入佛智,所以佛教裏面常常講,先以欲勾牽,就是先用衆生的欲望,他希望什麼,他想得到什麼,比如說他想得到錢,給他,他想得到這分友誼,你給他,然後,慢慢引導來學佛,財物布施可以除貧苦,也是一種先以欲勾牽,再令入佛智,再令入佛智才是我們的目標,如果,你不先以欲勾牽,他就沒有因緣來學佛,所以,有時候送人家錄音帶、錄影帶,送佛書或是拿大悲咒水給人家喝,也可以結到善緣,人很奇怪,一個人只要喝到大悲咒水,他就跟佛法有緣,跟佛法有緣,如果,我們在家裏放念佛佛號的錄音帶,他不聽,他說:吵死了,把它關起來,也有功德,因爲至少他知道你在念阿彌陀佛,贊歎、誹謗都有結到這個緣,所以,我們有加持大悲咒水,不管你家裏有沒有信…
《佛說八大人覺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