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质是用瓦做的,梵语叫做钵多罗,翻译成中文叫做应量器,应量器,就是你食量大的,拿大一点的钵,食量小,拿小一点的钵,食量更小,那就拿更小一点的,应量器,从三个角度来讲钵的问题,钵就色(颜色)来讲,要用赤色,要不然要用黑色才如法,赤色或者是黑色的钵,这个才如法,不用青色,不用黄色,也不用白,不用紫色,不用绿色,不用橙色,也不可以画山水鸟,不可以彩绘,不可以,这个钵的体一定要用两种做成,第一个用铁,要不然用瓦,铁质或者是瓦的质,不能用金、银、铜,不可以,或者是用玉,翠玉,一定要用铁或者是瓦,再来就是量,就量的角度来讲,应食量,应你的食量,不大不小,适应的食量,所以,这个钵是分三个角度,色是赤色,要不然就要黑色才如法,钵的体,要用铁或者是瓦,钵的量,就是自己选择,不大不小,禅宗里面,终日穿衣,不着一丝缕,终日吃饭,未嚼一粒米,表示他们的境界很够,他不贪求这些境界,终日穿衣,未着一丝缕,终日吃饭,未嚼一粒米,没有尝到一粒米,就是衣味,他都是这样子的洒脱自在,古来的出家修行人,就比较麻烦,以前的出家修行人,身上要带很多东西,比如说香炉,带锡杖、带念珠,还有澡荳,澡荳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肥皂,带瓶钵、带三衣、带杨枝、带坐具,带滤水囊,滤水囊就是以前走到哪里要喝水,怕水有虫,过滤使它没有虫,手巾、刀子,还有镊子、火燧、绳床、经、律,这个就是让大家了解一下,念一下就可以了,器,佛像,佛菩萨形象,在《梵网经》里面讲,菩萨行头陀的时候,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如鸟双翼,现在就不必这样子,现在大部分是三衣一钵。
还有我们每天唱的,敲敲打打的我们称为法器,法器,其实,这个法器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法器就是堪行佛道谓之法器,堪行佛道谓之法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里面讲,女人垢秽,非是法器,在《法华经》里面讲,女人全身不清净,不堪成为法器,表示女人的业障比较重,末法念佛没有差,末法女人垢秽,但可以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所以,女人的烦恼比较重,比较重,感情也重,什么事情婆婆妈妈,不能了断,这是女人的心,男人不一样,当然这是指平均,不是每一个人都这样子,平均来讲,男人做事情比较有魄力,女人的话,娘娘腔比较没有办法,二祖慧可师见到达磨,达磨不甩他,然后二祖慧可就断臂求法,达磨大师说:嗯此是法器,付予衣钵,这个就是法器,再来,我们寺庙常用的,比如说,楗槌、打板、钟、磬、木鱼、鼓,这些是事相的东西,都会发人深省,比如说扣钟,扣钟,扣钟的话,就破生死长夜,生死长夜,扣钟偈,如果很认真的念,鬼神都会感动,都会感动。再来,我们常常提到降龙伏虎,其实这个有事相跟理,龙在经典里面讲,龙,淫心太重,淫心重的人,他会变成龙,以前,有一个比丘尼,在《菩萨戒会本》里面讲,以前,有一个比丘尼,在僧伽蓝里面犯淫戒,犯淫戒,她感得焦沙烧身,就是变成龙,龙,全身是龙,变成龙的鳞片,每到天气热的时候,虫都会跑进去里面,痒就抓,痛苦不堪,这是龙性最淫,淫性比较重的人,会堕入龙,龙虽然是畜生里面比较有福报的,但是很苦,很苦,龙,每天都有小虫跑进去吃它的肉,龙也可以化作人形,福报算是很大,但是,龙性最淫,因此,降龙意思就是要降淫,意思就是说我们男女的淫,一定要降伏,不降伏淫性的话,那我们的生死难了,尤其是出家修行人,或者在家居士真的要修行,这个要降,所以,以一个修行人来讲,这个不断是非常难修行,所以,降龙,虎性是嗔:嗔恨心最重,伏虎就是要伏掉嗔恨心,暴:暴烈,暴:嗔恨的心理,所以,这个降龙伏虎,其实是降伏你的内在,如果,用一句比较得体的就是降淫伏嗔,降伏你的淫的念头,伏这个嗔恨心。
出家,这个出家就要看大家了,看大家,你们是不是真正的肯出家,出家有分好几种,所谓心出家身不出家,就是一个在家居士,他内心一心一意想要出家修行,可是身体没有办法现出家相,有一种是身出家心不出家,身体剃个光头,心恋五欲六尘而不修行,很可惜!这种人最可惜!现个出家相,可是不修行,内心里面眷恋着五欲六尘,这很糟糕!身出家心也出家,这是真的出家人,现出家相以后,内心里面充满了智慧,知道五欲六尘无一可得,心也出家,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这当然是业障的凡夫,所以,佛制出家、在家两部,要修梵行的,专精出世法的,接续佛祖传承正法的,就是出家由僧来主宰,出家人,大部分以前都建在山林道场,自利利他解行并重,宋仁宗皇帝有赞僧赋,诗词赋的赋,一个贝再一个武,武力的武,叫做赋,赞僧赋,因为,这个比较难,不过,我可以解释一下,文字你不必知道,但是,我知道宋朝的仁宋皇帝,他怎么样地仰慕出家的生活,夫世间最贵者,莫如舍俗出家,世间最可贵的,莫如舍俗出家,若得为僧便受人天供养,你只要剃度出家,便受到人天的供养,作为如来的弟子,为先圣的宗亲,先圣这宗亲就是以佛陀当做亲戚,你们的亲戚是跟个皇帝做亲戚就不得了了,跟个什么高官显赫的人做亲戚就不得了了,我们跟谁…,出家人跟谁做亲戚,跟释迦牟尼佛做亲戚,人家问你的祖先是谁?我们的祖先释迦牟尼,听起来差点昏倒,我们的祖先是释迦牟尼,没有释迦牟尼怎么有今天的袈裟呢?所以,鼓励人家好好的认真出家修行。
再来,我们出家、在家总是要懂得一点戒律,懂得一点戒律,懂得一点戒律,才不会落入外道,否则的话,我们要背负一切的因果,我们学戒律,第一个,我们要厌离有为,今天,你为什么要学戒律,因为,这些有为法的造作都是生灭法:烦恼的根本,我们最重要的目的要厌离,厌离就是讨厌这些生灭法的东西,求证菩提,第二就是求证菩提,学律要求证菩提,你学律的目标是什么?证大菩提,学律的最终目的,要悲悯众生,说法度众生,弘一大师说:学律的人,就是学佛的人,有两种事情要注意,第一个就是律己,就是自己一个人住的时候,慎独,还是要注意自己,律己要严,第二要慎言,谨慎的慎,就是讲话要诚实语,就是把自己戒得比较严一点,对众生稍微宽恕,所以,律己要严,待人要宽,就是这个道理,约束自己稍微要严格一点,对待众生要慈悲一点,慎言就是讲话要注意,我常常说:讲话是一种很高的艺术,我希望大家要好好的学习讲话,如果,讲话讲得不得体,那真是很糟糕!戒又称为毘尼,又称为尸罗,又称为波罗提木叉,不太一样,翻译成毘尼的话就是律的意思,叫做尸罗,就叫做戒的意思,叫做波罗提木叉,叫做别别解脱,也叫做处处解脱,意思不太一样,通达二部律称为律师,通达单部律称为戒师,通达比丘戒叫做戒师,通达比丘、比丘尼戒,这个叫做律师,所以,比丘尼只能通达一部戒律,那么,就是戒师,比丘尼只能称戒师,不能称律师,律师是要给人爱传戒、授戒,而要通达比丘、比丘尼戒,名叫做律师,女众不能阅读比丘戒,只能阅读比丘尼戒,所以说,律师只有男众有,女众只能称为戒师,波罗提木叉叫做别别解脱,就是你持一条戒,你得一条戒的清凉,你持一条戒,能得一条戒的解脱,别别解脱或是处处解脱,处处解脱,所以,戒是如抓贼,你要先抓到这个贼,定如缚贼,就像把它捆绑起来,慧如杀贼,贼就是烦恼的别名,所以,第一个要先持戒,如捉贼,定就像缚贼,一个糸再一个尃,捆绑的意思,慧就像杀贼,戒有大用,我们因戒生定,因定才能发慧,所以,严净毘尼,宏范三界,就是你如果要做人间的导师,第一个,你要严持你的戒律,毘尼藏者是佛法寿,就是佛法如果要继续传下去,都必需先持戒律,戒律不持,佛法也没有办法,所以,毘尼久住,佛法久住,毘尼就是戒律,戒律要弘扬、要久住,佛法才能长存,所以,每年我们传三坛大戒,就是弘扬戒法,所以,传戒的人功德无量,一般来讲,都是受持八关斋戒,八关斋戒总是好的,总是好的。
现在诸位看看26页,看看26页,26页的中间,[忏],从左边看起,你要[觉]悟,你才能[破惑],破迷惑,觉悟的人就会停[止]造业,就可以[转业],到最后停止造业,心得清[净],就会[离苦],你要破惑、要转业,一定要靠着两种因缘,第一个要[亲]近善[知识],还有[遇法]因[缘],这个遇法因缘就是要碰到正知正见的法师,还有一个道场才有办法,换句话说,亲近善知识,还有遇到法缘,弘法的因缘,这个不容易,所以,诸位有了善知识或是弘法因缘的道场,千万不能失去,世间最大的不幸,不是失去金钱,而是失去佛法,而是失去善知识,这是世间最大的不幸,[凡夫罪苦:贫苦],[现]在的[果]报很[苦],再来,[多怨]就是[惑],[结恶]就造[业],[现]在的[因]又感得[将来再果],[布施种类:财]物布施,[除贫苦,欲勾牵,]意思就是说我们要让一个人学佛,要先用财物来布施,他没有钱,我们先帮忙他度过难关,他解除了贫苦,三餐吃得饱,心情稳定,他就有心情来学佛,这个叫做先以欲勾牵,再令入佛智,所以佛教里面常常讲,先以欲勾牵,就是先用众生的欲望,他希望什么,他想得到什么,比如说他想得到钱,给他,他想得到这分友谊,你给他,然后,慢慢引导来学佛,财物布施可以除贫苦,也是一种先以欲勾牵,再令入佛智,再令入佛智才是我们的目标,如果,你不先以欲勾牵,他就没有因缘来学佛,所以,有时候送人家录音带、录影带,送佛书或是拿大悲咒水给人家喝,也可以结到善缘,人很奇怪,一个人只要喝到大悲咒水,他就跟佛法有缘,跟佛法有缘,如果,我们在家里放念佛佛号的录音带,他不听,他说:吵死了,把它关起来,也有功德,因为至少他知道你在念阿弥陀佛,赞叹、诽谤都有结到这个缘,所以,我们有加持大悲咒水,不管你家里有没有信…
《佛说八大人觉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