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P34

  ..续本文上一页仰,你拿两瓶放着,你怎么知道,矿泉水给你喝,他怎么知道里面是念什么东西,总不会对他下毒,他喝下去就有希望了,这是好办法,真的,先结个善缘,[法:除多怨],可以[入佛智],有法就有智慧,有智慧的话就可以除掉怨恨,就可以入到佛智,[无畏:除结恶],除掉结这个恶缘,先以[欲勾牵],这是[权]巧方便,众生需要这些财物布施,或者是法布施、或是无畏施,这个无畏施就是令众生不恐怖,实实在在,[实]就是最后的目的,就是要让他入佛的智慧,[布施对象:][众生]或者是[怨亲],众生,以我们的[真性],以我们的本性来看这些众生,只要我们本性用慈悲心,所以看到的就是[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不念旧恶就是说我们不念过的种种恶,也不憎恨这个坏人,[我应]该[作],为什么?没有恶也有所谓的恨,不恨恶人,众生不一样,众生是[惑],迷惑颠倒就[多怨],造[业结恶]缘,[苦]就受苦、[贫苦],怨亲这是意识形态所分别、所见的,其实对我们愈坏的人,俞能够成就我们,能够激发我们动心忍性,所以,我们[有憎爱],[我]们[应]该好好的[警]惕,我们[有厚]彼[薄]此,我们应该好好的警惕自己,[情识分别所见,]不是憎爱就是厚薄,厚就是对某些人比较好,薄就是对某些人比较不好,[五欲]呢?五欲就[色声香味触,财色名食睡],五欲如果[过]的话,就是[启邪]恶的[心],[污]到[真理],[患]的话,就[损]我们的[德行],[丧]掉我们的[志气],[败家亡国,戕身害道],五欲过患,诸位还是好好的节制一点,好好的节制,少欲无为,[菩萨]有[二种],一种是[出家]的菩萨,要[绍隆佛种],他需要[威仪庄严],所以,戒[律在俗:度众方便],[同事]就是说站在同一个角度,同事就是说跟有家相处在一起比较[方便],所以,俗家人,你跟人家相处在一起比较方便,度众生也比较方便,戒[律]威[仪许宽],比如说,你们可以跑到电影院去看电影,你说我跑去电影院看电影,你看,这像什么,所以说,你们比较方便,什么地方都可以去,菩萨二种,[戒相]就是[节、断、开、遮],这个节就是属于在家居士的,应该比较节制一点,这还可以,断的话就是说什么事情比较严格一点,什么事情可以开缘,什么事情….,遮就是停止,戒相简单讲就是开、遮、持、犯,节就是节制一点,断就是根本连一点都不可以留,出家的衣钵已经讲过了。

  [出家的种类:身出心不出,][心出身不出,心身俱出,]这个[家],出世俗家只是形式,剃度而不修行就像这样子,出了世俗家来到僧团里面也只是一个形式,世俗家为什么讲形式,因为它是缘起的、短暂的、缘起性空的,不是[真实]的,[欲尘家]就是财、色、名、食、睡,到最后真的要出[三界家],就是所谓的六道轮回,这才是真实的。

  30页,[梵行:身业、口业、意业,][三业清净]就是[梵行,][严持不犯]就是所谓的[高远,][不犯不害]就是所谓的[慈悲,]不犯戒也不残害众生,不犯戒就能自利,不残害众生就可以利他,梵行高远,我们讲到第七觉悟的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我们讲到梵行高远慈悲一切,这个守道清白就是我们所讲的持戒清净,所作所为都是趋向菩提,哪一种人才能讲守道清白,就是不杂名利之心,不杂各利之心才能称为守道清白,如果夹杂着名利心,不能算是守道清白,所谓梵行高远是只有求佛果,其它一无所求,也不求声闻,也不求缘觉,但求无上道,这个业本来无自性,必假因缘而生,缘虽然很多,两种缘,第一个就是心,起心动念,第二个就是境界的缘,我们有内在的烦恼和欲望:情识,藉着外在的诱惑,因此,让我们连续地造业,他不晓得境界是由唯心所造出来的,因此,忘记有一个我,有一个境界可追求,因此,构成这人业,我们假设能够在心,或者是在境方面,稍微用功,透视一下,业本身就不存在了,我们的烦恼存在,但是,我们修行的第一个步骤,能够让境界消除,造业的机会就会减少,简单讲,凡夫没有办法控制这具情绪、这个欲望,先控制境界就是掌握这个因缘,掌握这个因缘,修行的第一个步骤,掌握这个因缘就好持戒,譬如说,歌厅、舞厅我不去,赌场我不去,这个是可以控制的境界,坏的朋友我可以不交,我们的心没有办法,像圣人一样的无所住、无所执着,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境界来依止,所以,一只小鸟都要选择一个窝,何况是我们修行人不选择一个好的环境来修行?凡夫没有办法像圣人一样的有境、无境没有什么差别,凡夫的境界会差很多,久而久之就被同化,就被薰习了,再来,境界慢慢深厚了,有境,没有关系,我们用无心,第一个境界就是远离,第一个修行步骤就是远离境界:恶缘,先掌握住这个,第二个掌握住无心,我们没有办法离开这个境界,我们掌握用无心,所谓无心就是说放下得失,放下利害,放下执着,放下情或者放下欲望,放下这些不满,或者是这些虚妄、梦境的讨论,放下一些不必要的追求,所以,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简单讲,第一个能够掌握住境使离恶缘;第二个要掌握住心,心如何掌握?就是无心,能令一切境现前都无心,无心就没有得失,就没有贪、嗔、痴念,你了解这个都是唯心所造,内在里面就有了定跟智慧,最高的境界就是无境也无心,无心的意思就是境界现前,跟没有一样,没有差别,无心就是什么境界来,我也不恋着,一尘不染。所以,凡夫大部份都是有境、有心,有了这个境界,而有了这个追求的心,我们要在这个“无”上,下一点功夫,无就是却二性,无就是放下二性,比如说,空、有对立,男、女的对立,得、失的对立,连空的观念也要空,连如梦幻泡影那种观念也要舍,所以十方三世一切佛,因为有一个无字,就是舍两边而能成佛道入涅槃,舍有为、无为对立,舍空、有对立,舍阴、阳,舍天、地,格物,我们现在谈到的,想要在事相上下一点功夫,第一个就是要先远离尘境,远离这个尘境,就可以舍除这个妄心,所谓的格物,这个格就是去除,以前,我们念高中的时候有格物楼,有致知楼,我们始终弄不清楚格物是什么意思,简单讲就是淡泊,你要淡泊名利就可以发现致良知,你的良心、你的内在的东西,最高的境界叫做心境双亡,心境双亡就是观心、境都空,当下一如:格物之理,众生能够成道、不能成道,在凡夫位里面讲,没有办法讲一如、讲不二法门,譬如说《维摩诘经》里面讲的,淫、怒、恚当下就是戒、定慧,淫就是男女,怒就是发脾气,恚也是大怒恨的意思,当下就是戒、定、慧,意思就是了解不二法门的人,这些如如不动的本性、自性并不离开我们这些烦恼,可是,凡夫没有办法,凡夫应该用一个字来修行,那就是转,转动的转,这个贪心,比如说我们贪求金钱,我们贪求名利,我们贪求男女,我们现在把它转成大慈大悲,我贪求佛法,没有关系,我贪求拜佛,没有关系,我不够精进,虽然 也是用一个贪字,不过,这总是好的,贪结善缘也对,所以,欲望本身不是不好,因为我们把欲望,长时间以来都是丑陋化的名词,所以,我们对欲望本身来讲,都把它想成一个不好的,其实欲望本身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看你走正的欲望,还是走邪的欲望,如果说我贪求供养那就不对,但是,我贪求结善缘,人家施舍一百,我施舍一万,来啊!对不对?你施舍一万,我施舍一百万,这个算是…,如果用贪来形容也对,但是,这种贪却是没有关系,如果,这样形容的话,佛就是最贪的人,贪什么?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还不够,还要再度,但是,佛本身当然没有这种念头,是说你一定要用贪来解释,就把贪转成大慈大悲的行动,那总是好的,嗔,我们发脾气,我们内在里面发脾气,把这个发脾气的能力,运用在大行、大愿,拿来修行,你愿意发大脾气,你有时间发脾气,有那个体力、精力来发脾气,干脆用这个力量来修行,大行、大愿,所以,我们人应该学慈悲,这个慈悲,我们每一个人都听了几百万遍了,可是碰到境界慈悲不起来,慈悲不起来,这个慈悲就是一个忍辱可以解释,一个忍辱可以解释,所有的慈悲都包括在忍辱行里面,有了慈悲心,这个慈悲心充满了内在福报就大了,为什么?一个人慈悲,他的内心里面充满了仁厚,充满着和谐,福就常随其身,所以,忍辱多福,有忍辱的人,他的福报就大,忍辱多福,所以,有慈悲心的人,内心充满着,从面相也可以看得出来,一个人内在里面修慈悲忍辱的人,一看就会很清楚,一个人内心里面充满智慧的人,他的眼神就会很亮丽,一个人杀气腾腾,你一看到他好像是窒息的感觉,窒息的感觉,人虽然不可以貌相,海水不可以斗量,不过,一个人内心充满忿怒、恨,他的眼神就可以看得出来,眼神,全身你都可以化妆,都可以抹什么粉,两个眼神你没有办法抹粉,你的眼神抹什么粉,所以,人的修持,眼神可以看得出来,所以,慈悲总是好的,慈悲有什么好处?第一个,福常随其身,第二个卧安,就是你睡觉的时候,你觉得很安详,何以故?为什么?因为,你不结恶缘,你伤害众生,众生就不伤害你,第三,当你醒过来的时候,你心安理得,因为,你慈悲众生,第四,你内心充满了慈悲,你晚上就不做恶梦,你做恶梦,你也不会去伤害众生,是不是?因为,你在白天,你就不会去杀人放火,你内心里面就不会充满着恨,当你临命终转世的时候,你也没有杀的业,第五就是天人卫护,当你慈悲的时候,这些鬼神、天龙八部,也会欣赏你,再来就是人人爱敬,人人爱敬,再来就是内心里面充满着慈祥而不毒害,第八,因为你造恶业,所以,你不会面临刀兵劫难,刀兵劫难,第九,水不上侵,水不上侵,水,也不会碰到水灾,有福报的人…

《佛说八大人觉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