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仰,你拿兩瓶放著,你怎麼知道,礦泉水給你喝,他怎麼知道裏面是念什麼東西,總不會對他下毒,他喝下去就有希望了,這是好辦法,真的,先結個善緣,[法:除多怨],可以[入佛智],有法就有智慧,有智慧的話就可以除掉怨恨,就可以入到佛智,[無畏:除結惡],除掉結這個惡緣,先以[欲勾牽],這是[權]巧方便,衆生需要這些財物布施,或者是法布施、或是無畏施,這個無畏施就是令衆生不恐怖,實實在在,[實]就是最後的目的,就是要讓他入佛的智慧,[布施對象:][衆生]或者是[怨親],衆生,以我們的[真性],以我們的本性來看這些衆生,只要我們本性用慈悲心,所以看到的就是[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不念舊惡就是說我們不念過的種種惡,也不憎恨這個壞人,[我應]該[作],爲什麼?沒有惡也有所謂的恨,不恨惡人,衆生不一樣,衆生是[惑],迷惑顛倒就[多怨],造[業結惡]緣,[苦]就受苦、[貧苦],怨親這是意識形態所分別、所見的,其實對我們愈壞的人,俞能夠成就我們,能夠激發我們動心忍性,所以,我們[有憎愛],[我]們[應]該好好的[警]惕,我們[有厚]彼[薄]此,我們應該好好的警惕自己,[情識分別所見,]不是憎愛就是厚薄,厚就是對某些人比較好,薄就是對某些人比較不好,[五欲]呢?五欲就[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五欲如果[過]的話,就是[啓邪]惡的[心],[汙]到[真理],[患]的話,就[損]我們的[德行],[喪]掉我們的[志氣],[敗家亡國,戕身害道],五欲過患,諸位還是好好的節製一點,好好的節製,少欲無爲,[菩薩]有[二種],一種是[出家]的菩薩,要[紹隆佛種],他需要[威儀莊嚴],所以,戒[律在俗:度衆方便],[同事]就是說站在同一個角度,同事就是說跟有家相處在一起比較[方便],所以,俗家人,你跟人家相處在一起比較方便,度衆生也比較方便,戒[律]威[儀許寬],比如說,你們可以跑到電影院去看電影,你說我跑去電影院看電影,你看,這像什麼,所以說,你們比較方便,什麼地方都可以去,菩薩二種,[戒相]就是[節、斷、開、遮],這個節就是屬于在家居士的,應該比較節製一點,這還可以,斷的話就是說什麼事情比較嚴格一點,什麼事情可以開緣,什麼事情….,遮就是停止,戒相簡單講就是開、遮、持、犯,節就是節製一點,斷就是根本連一點都不可以留,出家的衣缽已經講過了。
[出家的種類:身出心不出,][心出身不出,心身俱出,]這個[家],出世俗家只是形式,剃度而不修行就像這樣子,出了世俗家來到僧團裏面也只是一個形式,世俗家爲什麼講形式,因爲它是緣起的、短暫的、緣起性空的,不是[真實]的,[欲塵家]就是財、色、名、食、睡,到最後真的要出[叁界家],就是所謂的六道輪回,這才是真實的。
30頁,[梵行:身業、口業、意業,][叁業清淨]就是[梵行,][嚴持不犯]就是所謂的[高遠,][不犯不害]就是所謂的[慈悲,]不犯戒也不殘害衆生,不犯戒就能自利,不殘害衆生就可以利他,梵行高遠,我們講到第七覺悟的五欲過患,雖爲俗人不染世樂常念叁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我們講到梵行高遠慈悲一切,這個守道清白就是我們所講的持戒清淨,所作所爲都是趨向菩提,哪一種人才能講守道清白,就是不雜名利之心,不雜各利之心才能稱爲守道清白,如果夾雜著名利心,不能算是守道清白,所謂梵行高遠是只有求佛果,其它一無所求,也不求聲聞,也不求緣覺,但求無上道,這個業本來無自性,必假因緣而生,緣雖然很多,兩種緣,第一個就是心,起心動念,第二個就是境界的緣,我們有內在的煩惱和欲望:情識,藉著外在的誘惑,因此,讓我們連續地造業,他不曉得境界是由唯心所造出來的,因此,忘記有一個我,有一個境界可追求,因此,構成這人業,我們假設能夠在心,或者是在境方面,稍微用功,透視一下,業本身就不存在了,我們的煩惱存在,但是,我們修行的第一個步驟,能夠讓境界消除,造業的機會就會減少,簡單講,凡夫沒有辦法控製這具情緒、這個欲望,先控製境界就是掌握這個因緣,掌握這個因緣,修行的第一個步驟,掌握這個因緣就好持戒,譬如說,歌廳、舞廳我不去,賭場我不去,這個是可以控製的境界,壞的朋友我可以不交,我們的心沒有辦法,像聖人一樣的無所住、無所執著,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境界來依止,所以,一只小鳥都要選擇一個窩,何況是我們修行人不選擇一個好的環境來修行?凡夫沒有辦法像聖人一樣的有境、無境沒有什麼差別,凡夫的境界會差很多,久而久之就被同化,就被薰習了,再來,境界慢慢深厚了,有境,沒有關系,我們用無心,第一個境界就是遠離,第一個修行步驟就是遠離境界:惡緣,先掌握住這個,第二個掌握住無心,我們沒有辦法離開這個境界,我們掌握用無心,所謂無心就是說放下得失,放下利害,放下執著,放下情或者放下欲望,放下這些不滿,或者是這些虛妄、夢境的討論,放下一些不必要的追求,所以,但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簡單講,第一個能夠掌握住境使離惡緣;第二個要掌握住心,心如何掌握?就是無心,能令一切境現前都無心,無心就沒有得失,就沒有貪、嗔、癡念,你了解這個都是唯心所造,內在裏面就有了定跟智慧,最高的境界就是無境也無心,無心的意思就是境界現前,跟沒有一樣,沒有差別,無心就是什麼境界來,我也不戀著,一塵不染。所以,凡夫大部份都是有境、有心,有了這個境界,而有了這個追求的心,我們要在這個“無”上,下一點功夫,無就是卻二性,無就是放下二性,比如說,空、有對立,男、女的對立,得、失的對立,連空的觀念也要空,連如夢幻泡影那種觀念也要舍,所以十方叁世一切佛,因爲有一個無字,就是舍兩邊而能成佛道入涅槃,舍有爲、無爲對立,舍空、有對立,舍陰、陽,舍天、地,格物,我們現在談到的,想要在事相上下一點功夫,第一個就是要先遠離塵境,遠離這個塵境,就可以舍除這個妄心,所謂的格物,這個格就是去除,以前,我們念高中的時候有格物樓,有致知樓,我們始終弄不清楚格物是什麼意思,簡單講就是淡泊,你要淡泊名利就可以發現致良知,你的良心、你的內在的東西,最高的境界叫做心境雙亡,心境雙亡就是觀心、境都空,當下一如:格物之理,衆生能夠成道、不能成道,在凡夫位裏面講,沒有辦法講一如、講不二法門,譬如說《維摩诘經》裏面講的,淫、怒、恚當下就是戒、定慧,淫就是男女,怒就是發脾氣,恚也是大怒恨的意思,當下就是戒、定、慧,意思就是了解不二法門的人,這些如如不動的本性、自性並不離開我們這些煩惱,可是,凡夫沒有辦法,凡夫應該用一個字來修行,那就是轉,轉動的轉,這個貪心,比如說我們貪求金錢,我們貪求名利,我們貪求男女,我們現在把它轉成大慈大悲,我貪求佛法,沒有關系,我貪求拜佛,沒有關系,我不夠精進,雖然 也是用一個貪字,不過,這總是好的,貪結善緣也對,所以,欲望本身不是不好,因爲我們把欲望,長時間以來都是醜陋化的名詞,所以,我們對欲望本身來講,都把它想成一個不好的,其實欲望本身是人類生命的原動力,看你走正的欲望,還是走邪的欲望,如果說我貪求供養那就不對,但是,我貪求結善緣,人家施舍一百,我施舍一萬,來啊!對不對?你施舍一萬,我施舍一百萬,這個算是…,如果用貪來形容也對,但是,這種貪卻是沒有關系,如果,這樣形容的話,佛就是最貪的人,貪什麼?度無量無邊的衆生,還不夠,還要再度,但是,佛本身當然沒有這種念頭,是說你一定要用貪來解釋,就把貪轉成大慈大悲的行動,那總是好的,嗔,我們發脾氣,我們內在裏面發脾氣,把這個發脾氣的能力,運用在大行、大願,拿來修行,你願意發大脾氣,你有時間發脾氣,有那個體力、精力來發脾氣,幹脆用這個力量來修行,大行、大願,所以,我們人應該學慈悲,這個慈悲,我們每一個人都聽了幾百萬遍了,可是碰到境界慈悲不起來,慈悲不起來,這個慈悲就是一個忍辱可以解釋,一個忍辱可以解釋,所有的慈悲都包括在忍辱行裏面,有了慈悲心,這個慈悲心充滿了內在福報就大了,爲什麼?一個人慈悲,他的內心裏面充滿了仁厚,充滿著和諧,福就常隨其身,所以,忍辱多福,有忍辱的人,他的福報就大,忍辱多福,所以,有慈悲心的人,內心充滿著,從面相也可以看得出來,一個人內在裏面修慈悲忍辱的人,一看就會很清楚,一個人內心裏面充滿智慧的人,他的眼神就會很亮麗,一個人殺氣騰騰,你一看到他好像是窒息的感覺,窒息的感覺,人雖然不可以貌相,海水不可以鬥量,不過,一個人內心充滿忿怒、恨,他的眼神就可以看得出來,眼神,全身你都可以化妝,都可以抹什麼粉,兩個眼神你沒有辦法抹粉,你的眼神抹什麼粉,所以,人的修持,眼神可以看得出來,所以,慈悲總是好的,慈悲有什麼好處?第一個,福常隨其身,第二個臥安,就是你睡覺的時候,你覺得很安詳,何以故?爲什麼?因爲,你不結惡緣,你傷害衆生,衆生就不傷害你,第叁,當你醒過來的時候,你心安理得,因爲,你慈悲衆生,第四,你內心充滿了慈悲,你晚上就不做惡夢,你做惡夢,你也不會去傷害衆生,是不是?因爲,你在白天,你就不會去殺人放火,你內心裏面就不會充滿著恨,當你臨命終轉世的時候,你也沒有殺的業,第五就是天人衛護,當你慈悲的時候,這些鬼神、天龍八部,也會欣賞你,再來就是人人愛敬,人人愛敬,再來就是內心裏面充滿著慈祥而不毒害,第八,因爲你造惡業,所以,你不會面臨刀兵劫難,刀兵劫難,第九,水不上侵,水不上侵,水,也不會碰到水災,有福報的人…
《佛說八大人覺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