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P37

  ..續本文上一頁掉一切,難舍能舍,才能成就佛道,所以,不能舍,苦的是你自己,記住師父的話,不能夠舍,苦的是你自己,我臨命終,我不可能有哪個事情舍不下來的,我不可能,我內心裏面充滿著,只有一個念頭,我不先往生極樂世界,我怎麼能夠再繼續度衆生,你要叫我來世再在這裏受苦、嘔吐,才不呢!叫我來這裏繼續受苦,再來這裏度衆生,想到我今生今世的不幸,真的,我是一個很不幸的人,也不曉得怎麼轉、轉…,轉到這個地方來,真的,我是一個很可憐、很不幸的人,酸痛、開刀、嘔吐、腹瀉、膀胱無力、頭痛,對不對?以前頭一痛起來就嘔吐:暈,痛,噢!痛起來,站都站不住腳,酸痛:腰酸背痛,腎髒,還沒有辦法濾水,還水腫,像浮屍一樣水腫,現在好了,現在好看了,現在不一樣了,晚上都有在拍打(意指保養),差很多,拍打,你知道吧!假的啦!我沒有在拍打,我沒有在拍打,以前,聽到….,讀大學時,女同學老是在拍打,進去都是拍打聲,她若沒有拍打,會老、會有皺紋,你們不曾拍打過的舉手,每個都拍打過,你看看!有的是來不及舉手,就被冤枉了,所以,這個世間,你們一定要透視它,我今天我有這樣子的心境,完全得力于以前生活太苦了,我覺得這個世間 一無是處、一無可求,也一無值得留戀的地方,唯苦無樂,我重覆地講了二十次,就是要告訴大家,真的就是這樣子,所以說,我們要修到報身佛,只有一個關鍵的是要舍,內心充滿了慈悲喜舍、智慧,沒有辦法舍的一樣舍,這樣才能完成報身,再來,化身,化身就是千百億化身的釋迦牟尼佛,以何身得度者,就以何身來應化,乘法身船就是覺悟到究竟叫做乘法身船,這個法身船就是堅固不壞,永恒的叫做乘法身船,體大、相大、用大,乘無相法到涅槃岸,你看!要乘法身,修無相才能到法身,才能究竟法身,才能到達涅槃,你修有相、執著,那就不可能。同學們!禅宗禅師有一句話,不曉得你們看過沒有,他說:善用智慧之語,一句足已。會用大智慧的人的語言,一句就夠了,不善用智慧之語,縱觀叁藏十二部,亦一無是處,也是一無是處,意思就是說你懂得觀照空、舍一個字,你就可以運用一生一世,用不完!但是,如果你不懂得運用祖師大德的語言,你把叁藏十二部經看完了,也沒有什麼作用,不肯用嘛!你不肯配合、不肯觀照嘛!把佛法當作學術的研究,那了不得力,一點用處也沒有,所以,我們用般若的智慧乘法身船,到達涅槃的解脫的彼岸,的彼岸,所以,還是要靠般若的智慧,能觀的智,所證的理,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乘法身船就是我們一定要修行修得有把握,我們現在是乘念佛這個船,到達極樂世界的彼岸,一定有辦法的,所以,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苦海無邊,這句話本來就是佛門的語言,後來的人就勸導那些黑道的兄弟、角頭,角頭,說:若海無邊,回頭是岸,或是回頭是岸,都對!這個海是廣大無邊,廣大無邊,在佛菩薩來講是智慧的海,在凡夫來講就是生死的苦海,這個海有兩個角度,所以,我們的修行,我們要借重幾個經典所舉的例子,我們現在要講到修行的菁華,菁華,《金剛經》裏面的菁華,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整部《金剛經》統統叫你不要執著,這個色法,外在的色法,不應該住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六根、六塵、六識都不值得我們追求,然後,你面臨這個現實社會,你當下透視它,你也不必脫離這個社會,你就可以過著灑脫自在的生活,你就擁有真正的安詳,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其實這一句話就足足讓我們解脫,真的,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虛妄的東西,怎麼值得我們這樣追求呢?

  好!《楞嚴經》裏面講的,用《楞嚴經》講最重要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此是塵刹佛,一路涅槃門,我再講,反聞聞自性,我們先天就迷了,迷了就是隨這個色、聲、香、味、觸,往外追求,現在不要,現在把你的六根、六塵、六識攝受回來,你聞自性,用你的本性去觀照叫做聞自性,你不要聞外面的聲音,聞到你本身的自性,這個聞就是嗅覺的聞,聞自性,聽聞的聞,反聞聞自性,我們以前的聞,聞外在的聲音,我們現在不要,聞你內心裏面的自性,觀照裏面的妄想本空,一切法都是自性法,性成無上覺,本性如果完成了,就變成無上的覺悟,叫做性成無上覺,此是塵刹佛,塵刹佛,塵就微塵的塵,刹就是佛刹的刹,塵刹佛,這麼多的佛都是靠什麼?靠這個反聞聞自性,最後,此是塵刹佛,一路涅槃門,一路,這條道路通達涅槃門,那就是一定要回光返照,簡單講!同學們!你一定不要看 外,看你的內心的起心動念,就正確,所以,有的人,徒弟來講說:師父啊!我有什麼缺點,麻煩您糾正。我說:我覺得你很好,我覺得你比我更好,是不是?雖然,我是師父,那是表相,其實,我的表現比你還差,與其說我要糾正你,不如說我們彼此之間互相參考、研究,對不對?就像我今天,我來上臺,我也不敢說我在講經,我照念,人家祖師大德的注解,我照念,我本身也做不到,但是,我鼓勵你們,你們也鼓勵我,對不對?這總是好的,總是好的,所以,我內心裏面也不敢說我在講經說法,我只能說:我懂得的東西盡量講給大家聽,互相研究、互相參考,我不敢說:我來糾正你們的缺點,因爲我本身缺點一大堆,我怎麼敢糾正你們,所以,我現在活得很優哉遊哉,活得很自在就是我內心裏面懂得收斂自己,好爲人師,煩惱多多,好爲人師,什麼是好爲?這句話你要聽清楚,好爲人師就是說喜歡做人家的師父,喜歡做人家的老師,而煩惱就多,不是這個意思,這個好爲人師,這個意思就是說強烈的優越跟自尊,認爲自己比別人行,我在教別人,這個要弄清楚,好爲人師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自己認爲自己很行,把自尊、優越感提得很高,什麼事情都認爲我在教導別人,那你煩惱就多多,你煩惱就卡(很)多,我沒有說我在教導你們,我來參考、參考。

  再來,《圓覺經》裏面教我們怎麼修行,遠離一切幻化塵妄境界,遠離一切幻化塵妄的境界,就是我們這個五欲六塵是幻化的、不實在的,每天都在變化,有一天要老、病、死,這些幻化的塵妄的境界,由堅持遠離心故,堅持遠離心,這句話很重要,堅持遠離就是堅持不執著,住于無住的意思,我堅持不執著,堅持遠離,堅持遠離心,惡的遠離,善的也要遠離,爲什麼善的也要遠離,你行善你還執著那個善嗎?不是叫你不要行善哦!惡的要遠離,就是不要接近惡的,善的也要遠離,就是指那個心,要去行善,但是,那個執著心要遠離,所以,堅持遠離心,心如幻者,亦複遠離,這個心也是變化的,那個心,堅持遠離心,心如幻者,變幻的幻,幻化的幻,亦複遠離,也必需要遠離,遠離爲幻,亦複遠離,遠離爲幻,連那個爲幻的心,也必需要遠離,離緣離幻,亦複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得無所離, 這就是禅宗講的當下如如不動,已經舍到沒有什麼可舍了,舍到無所舍的境界,其實我們要過快樂的日子,還不簡單,舍到無可舍,這是這個世間沒有一件事情值得我們這樣執著的,《大乘起信論》裏面講,我們要信真如,就是信一切法本來就是緣起的無自性的東西,本來當下就是空,空就是真如,所以,你只要學如如不動,不取于相就是本來在面目,你不要一直講這很難,師父!這個很難!這樣子,對無上道又怯懦了,只要你肯,世界上沒有難的,中論裏面講,不生亦不滅是修行的根本,觀照:本來就不生,也沒有滅,懂得不生不滅的道理,就是《心經》裏面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智亦無得,對不對?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耳、鼻、舌、身、意,是不是?什麼都沒有,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包括凡、聖全部都是空,這個就是中論講的不生不滅的道理,禅呢?禅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的面目,本自圓成,第一義谛,騎牛不要找牛,騎牛的意思就是當下你的本性就具足,你不必再找,愈找就愈離本性,愈離本性,就我們中國的儒學跟佛學來講,法身就是我們的良知,我們的良知,先天性本來的良知,每一個人都有良知,其實,王陽明就是參考佛法、佛學,而只是變換幾個名詞而已,就中國的名詞而已,法身就是我們的良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個明明德就是良能,良知就是我們所講的良心。天理、天良,夫妻一吵架,老婆就會罵,罵她老公:你這個人不天良,天良,天真、坦白、純樸、正直,儒家裏面講的,要遵這個德行,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天命之謂性,上蒼本來存在的東西,天命之謂性,本來就是這樣子的東西,率性:直的、沒有彎曲的,率性,直接的就是道,就是我們講的直心就是道場,所以,中國的儒家思想跟佛家思想,也沒有什麼兩樣,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都是一樣的道理,明明德,在明明德,第一個明字就是開發,明德就是本能的佛性,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所以,大學就告訴你,明明德,明,第一個明就是動詞,開發本來的清淨的明德,明德就是本性,佛教講的涅槃,有幾種意思,有四個,你們寫下來,這個字很少,所以,你們對涅槃總是要了解一下,涅槃翻譯成中文叫做滅度的意思,滅什麼?滅煩惱,度生死,第一個,涅槃翻譯成中文叫做滅度,這是中國話。它的解釋,滅度有四個意思,第一個叫做滅煩惱,叫做離過絕非,不生不滅,離過絕非,滅,滅除我們一切煩惱,因爲我們一切煩惱都産生在嚴重的對立抗衡,産生在我們對立的抗衡,而禅,悟到禅的人是生活在絕對,絕對,你就不可能擾亂他,什麼叫做絕對?一個人內心裏面處在絕對裏面,那就不得了了,不是普通的心境,他悟到一切法了不可得,一切法皆空,一切法不生不滅,本來不來不去,他內心裏面既不會爲大事而煩惱,也不會爲小事而煩惱,他既沒有得…

《佛說八大人覺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