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P38

  ..續本文上一頁失的觀念,也沒有男女的感情,他內心裏面就充滿著慈悲,因爲,他內心已經滅除一切煩惱,那些煩惱對他都沒有作用,離過,他一定不會去犯錯,絕非,也沒一件事情錯的東西,可以讓他去悟道,絕非:離一切的過失,絕就是斷除一切的不對,非就是錯,就不生不滅,度生死就得證真常,不生不死,所以涅槃第一個是滅,滅除煩惱。第二個是度,度生死,能夠證到真常,就不生不死。第叁個,涅槃的解釋就是不生,意思就是不滅,離過絕非。第四個就是解脫生死,解脫生死。再講一遍涅槃,第一個就是滅煩惱,離過絕非,不生不滅,第二個度生死,得證真常,不生不死,第叁個叫做不生,也就是不滅,離過絕非,第四個解釋作解脫生死的意思,解脫生死的意思,意思就是超越生死。

  這本《八大人覺經》,我多講了一些資料,增加你們的見聞,再來,我們還是講涅槃,涅槃有四種涅槃,第一個叫做自性清淨涅槃,雖然我們沒有資料,但是,有時候沒有資料,反而你們會用功,有時候有資料,你們反而不會用功,不懂得珍惜,你們沒有資料,我一講,你們懂得要抄,會增加、強化你們的印象,第一個自性清淨涅槃,就是一切諸法本來常寂滅相,一切諸法從本以來就是寂靜相,佛與衆生平等無二,就是不增不減,自性清淨涅槃,自己的自,爲什麼講自性清淨涅槃,意思就是說每一個衆生都有自性清淨的涅槃,只是因爲妄想執著,而我們把清淨的東西,變成染汙了,就連續的一直造業,由業力當作我們的題材,産生我們連鎖的生命,用我們無限的能量,轉變成質礙的色身,質礙的色身。第二叫做有馀依涅槃,有沒有的有,剩下的馀,馀,依,依靠的依,有馀依涅槃,簡單講,還有依靠,還有依靠,依靠什麼?還有這個果報的色身存在,意思就是說聲聞跟緣覺,二乘人斷了見、思二惑,但是他的身體,色身還在,就是果縛尚存,色身還在,就是有馀依涅槃。第叁個叫做無馀依涅槃,就是聲聞、緣覺或者是菩薩,灰身泯智,這個灰身就是把身體變成火化,把它火化掉了,叫做灰身:變成灰,灰身的意思就是說把這個身體火化掉,泯智就是不留世間的智慧,爲什麼?進入了無名、無物本體的自性,因爲,他沒有再造業,所以,就不來六道輪回,那麼,他就恢複到本性,叫做常、樂、我、淨的四德,無馀依就是不留,不留,不留任何的果報身,進入了清淨的叁界外,無住涅槃,第四個叫做無住涅槃,無住簡單講叫做不安住在涅槃,不安住在涅槃要有功夫,你不安住在涅槃,你沒有功夫不行,所以,諸佛菩薩以大智慧,所以,不住生死,具有大慈悲,所以不住涅槃,因爲,他有智慧觀空,所以,生死拘束不了他,所以,他不住生死,凡夫是住在生死,凡夫是居住在生死,所以,諸佛菩薩以大智慧,所以,不住生死,因爲,大慈悲,所以,不安住在涅槃,安住在涅槃不度衆生不行,他一定要有慈悲心來普度衆生,過去,有的人講,說真的大菩薩,諸佛菩薩來,有時候連自己也不知道,願力示現到連自己都不曉得,意思就是說他已經生生世世修行到相當高超的境界,今生今世只要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馬上就覺悟,馬上覺悟,佛道來的,佛道來的大修行人,像我們出家,誰叫我們出家?沒有!出家以後用功,誰叫我用功?沒有!我的內心裏面就自己知道,出家這條路是必經之道路,而且一定要用功,一定要用功,才對得起自己的靈性跟佛菩薩的大恩大德,自己就很勇猛精進,所以,我認爲佛道來的,輕而易舉的境界,都可以使他回光返照,不是佛道來的,他雖然也看經典、也用功,可是,怎麼打也打不進去,不能夠如法如理的觀照,他煩惱特別重,叫他放下,他會假藉一大堆的理由,我放不下的原因:我是個凡夫,然後一直阻塞,阻塞自己,明明自己是個大丈夫,只要他肯放下,日子就好過,他不要過好過的日子,他一定要自己認爲他是凡夫,然後,拿很多事情來困擾自己,然後,你怎樣教他、引導他,跳出痛苦的坑道、煩惱的坑道,他就是放不下恨,放不下執著、嫉妒,就是放不下,任憑你怎麼教化他,也沒有辦法,這就是畜生道來的,惡劣的習氣太重了,惡劣的習氣還太重,如果,是佛道來的,那麼簡單,你隨隨便便講幾句佛法,他馬上就感動得痛哭流涕,馬上就說要發心修行了,這是佛道來的,所以,這個法身船,就是我們所悟的性德,涅槃岸就是修德所顯示出來的。

  我們怎麼樣能夠乘法身船,怎麼樣能夠悟到自己的性德,本性的德性,就是反聞聞自性,反聞聞自性,修八不中觀的道理,就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等一下我們會講得很清楚,修德所顯示出來的就是清淨法身佛,就是智慧,常寂光淨土就是理體,我們理性的體,實報莊嚴土就是我們的相,方便有馀土:西方安樂土,這都是我們修行所顯示出來的,所以,乘法身船到涅槃岸,複還生死,度脫衆生,乘法身船到涅槃岸,這個是指自利,自利,也就是空觀,真谛,證悟到真谛,簡單講就是釋迦牟尼佛的牟尼,也就是所謂的寂默,就像日月不住空,日月不住空,乘法身船至涅槃岸,釋迦牟尼,釋迦叫做能仁,能夠慈悲的仁慈,釋迦叫做能仁,牟尼就是寂默,寂默就是安住,安得住,看得開,舍得下,因爲他修空觀,得到真谛,複還生死,度脫衆生,這當然是利他,是慈悲,自己有了自利,有了定慧,然後,利他就是慈悲,就是我們所謂的釋迦,釋迦就是能仁,仁慈的仁,能夠的能,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仁,修假觀,普利衆生就是俗谛,猶如蓮花不著水。

  我們來解釋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一般人講經很少講這個東西,但是,這個東西卻是很重要,所謂不生不滅,在這裏你們就必需要好好的聽、冷靜的聽,什麼叫做不生不滅,所有的生是虛妄的生,所的的滅是虛妄的滅,因此,我們講本來就不生,也無所謂的滅,因爲,我們清淨本然,清淨的本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可是,我們因爲什麼?循業發現,循業就是隨這個緣,來發現這個生滅法,其實,本來就是不生不滅法,因爲循業,循業就雙人旁,循著某一種東西的循,不是找尋的尋,左邊是雙人旁,然後右邊是一個盾,盾牌的盾,矛盾的盾,循業發現,循業發現,國灰我們的業存在,所以,我們有這個因緣,發現什麼?發現種種的緣,簡單講,循業發現就是一切都是因緣所造成的,所以,生即是不生,生,雖然緣起緣滅,但是,雖然生,其實,本身就是不生,何以故?因爲當體即空,不落兩邊,說空也對,說有也對,說不空不有也對,說生滅也對,說不生不滅也對,說生滅是方便講,說不生不滅是究竟講,也對,如果,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沒有不生不滅的本性,那你想他怎麼超脫呢?他怎麼樣能夠證悟呢?所以,禅宗的開悟也就是發現自己本來的面目,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隨因緣轉,簡單講,不隨因緣轉,你就會轉一切因緣,爲什麼?人家打你、罵你、傷害你,你就是這樣子,本來就不生不滅,人家贊歎你、恭維你,你也是這樣子,你看看!心不起心、不動念,他就不再造業了,他不再造業,當然就沒有六道生死的種子,當然,就是今生今世走了,就要離開了,不然,還留這個身體,他也不可能去造業,他一切隨緣了,所以,證悟到不生不滅就是本來的面目,生死就是自然,生死就有把握,別的人,我不太敢鼓勵你們,我覺得師父寫的那本《佛心禅話》,你們研讀班的,每個人一定要去買一本,這倒不是做生意的問題,沒有,我送給你們也沒有關系,回去好好的念念看,那個心境就會完全不一樣,應該有五、六本吧!現在第一冊而已,還沒有出版,所以,我們一定要對本性了解,日子也好過,生死也一定沒有問題,清淨本然故,滅也是不滅,因爲清淨本然,所以說,本來無物,就了了常知,本來無物就是所謂的圓成實性,本來無物,沒有一物可得,本來無物,了了可知,就是我們的本體,就是不生不滅的本體,其他就是循業發現、因緣所生,生就是無生,清淨本然,滅也是不滅,所以,本來無物故,了了常知故,本體就是我們的圓成實性。

  再來就是講不常不斷,不常就是不變隨緣,不斷就是隨緣不變,這個就比較好解釋一點,不常就是…,不常當然不是永恒的,不是永恒的,但是,它是隨緣的,就是不變隨緣,這個不變就是如如不動,如如不動的本性,可是,它會隨緣,隨緣,爲什麼?這講不常,爲什麼講不常?如果你講常的話,就變成自性見,常就變成永遠,衆生就是講到常,他執著常,講到無常,他就執著無常,所以,必需要講兩個角度,就是不常、不斷,所謂的不常也不能講沒有永恒,對!沒有永恒是描述生 滅法的東西,但是,如果你悟到空性,當下就是永恒,所以,每一種事情都是由矛盾去完成統一,常跟無常同進才完成一個高超的智慧,理性,有爲、無爲對立,然後,有爲跟無爲矛盾,以空作爲架構的連接,然後,産生完成理性上的東西,佛性上的東西,不常跟不斷也是這個角度,常跟不斷是對立的東西,是矛盾的東西,但是,一定要同時講,不變隨緣叫做不常,不斷叫做隨緣不變,不變就是我們本來的本性,隨一切因緣,但是它不會變的,不斷,隨緣,但是它永遠不變,爲什麼?你隨一切因緣,本性還是存在,隨一切因緣怎麼變化,我的本性還是如如不動,還是一樣的東西,大智如來還是現前,我體悟這個,體悟了十幾年,這個八不的道理,我在大學裏面就研究過了,就是不曉得它在講什麼,也可以隨緣不變,也可以講不變隨緣,自己也都很清楚,就是搞不清楚,現在我講的是心境上的東西,現在我懂了,清清楚楚,現在絕對不會迷惑了,真的,十幾年,很漫長的一段時間,很漫長的一段時間,所以,佛道、菩提道是長遠的,所以,我現在什麼事情都比較放得下,那就是說覺悟到本性上那種不變的東西是什麼,隨緣的東西很清楚,不是說我們是聖人,但是日子好過多了,煩惱、脾氣、…

《佛說八大人覺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