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P40

  ..續本文上一頁的東西,聖父、聖子、聖靈,是一體的東西,因此,我研究過佛法,研究過基督教的思想,我發現佛法這種東西,不是世間哪一個宗派有辦法跟它相提並論的,沒有辦法!不服的站出來,你是基督教、天主教,包括一貫道,你不服的,你就站出來,你有能力辨得過我的,我馬上跟你頂禮,恐怕我在講什麼,你還不曉得我在講什麼,我很有自信,我辯不過你,我馬上還俗,你敢嗎?你辯輸我,你馬上剃度,不敢,師父是何等動物,你敢跟我辯論。

  《八大人覺經》今天要做最後的結束,最後的結束,我們上次講到不生不滅的道理,也就是發揮涅槃的道理,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八不,有的人把這個不,當作是天龍八部的部,就是不要的不,八種不字就不八種否定,八種否定就是變成肯定,由《八大人覺經》這部經典,我們就可以了解菩薩是怎麼修行,然後,是怎麼觀照,前面的經典說慢慢這樣觀照,就會漸離生死,出這個陰界獄,有的人講我們佛教是消極的,其實,它到最後,它又講了乘法身船,然後,再回來至涅槃岸複還生死度脫衆生,因此,佛教它是講自利利他的宗教,並不是自私自利的宗教,《圓覺經》對修行,它由淺入深,然後一直到究竟、到圓滿,在《圓覺經》,我們在這裏也可以參考一下《圓覺經》裏面所講的,《圓覺經》裏面講,一切菩薩及末世的衆生,應該遠離一切幻化,虛妄的境界,所以,第一個修行法叫做離境:離開這個境界,意思就是這個境界是虛妄不實,我們大部分的人把他的生命,投資在一種執著,對金錢、感情,對金錢執著的人,他的生命都會投資在金錢裏面,去賺錢,對名執著的人,他會投資在名裏面,詩人,他會把他的生命一生一世都投資在這個詩,畫家會把一生一世的生命投資在這個畫,我們修行人深明大義,是透視整個人生宇宙的道理,我們應該把我們的生命,放在整個佛教的興盛爲大前提,你要利他、要完成佛道,一定要先自利,沒有自利,你談不上利他,所以,以整個佛教的興盛,爲我們最重要的,修行的大前提,佛教要興,必需要靠個人,個人的教義跟教理,你不通,你修到一半,你就會退道心,很容易受人家左右,像我今天來講的話,你要左右我,那是不可能的事,不可能,不管你在我面前講什麼,或是不管你在我前面講正的、反的,反正我不會有意見,因爲正、反都是對立的東西,邪、正也很難分,所以,于大衆有利的,我們叫做善,于大衆有害的,我們叫做惡,我們要自利的第一個根本原則你要先了解,我們今天是要爲了完成菩提道、完成佛道,完成整個佛教的興盛,而我們今天要修行,有的人把他的一生一世,放在一個感情上的東西。在我閑著的時候,我往往喜歡看一些紀錄影片,比如說,到深山裏面的紀錄影片,或者是看一些港劇。我爲什麼要這樣了解,我要了解衆生,寫小說的人,他的心境是什麼,他的心境是什麼,寫小說、武俠小說的, 人,大部份對佛教的誤會都很大,他完全不知道佛教在做什麼,然後就夾雜一些打打殺殺的事情,讓人家誤會,而且每一次要去剃度出家。像我看“六指琴魔”,一定要剃度出家,她一定要受到感情上的創傷,那個女主角長得很漂亮,然後,感情創傷,認爲沒有路可以走,就求師太跟她收留,求師太跟她收留,因爲,電影、電視都是這樣,在描述絕望的人,才遁入空門,所以,多少人誤會佛教是消極、是迷信,然後,整部在描述就是一個情字:一個感情,這個情字,任何的英雄好漢碰到這個就是死路,怎樣也跳不起來,怎麼會那麼差呢?我看了,怎麼那麼差?怎麼會這麼差呢?所以,我們一修行人,要知道離境,怎麼樣在境界上用功,你一定要先悟到,悟到緣起性空而沒有得失的觀念,你就能夠隨緣,就能夠隨緣,所以,第一個修行方法要離境。第二個要離心,因爲,我們堅持要離開這個境界,連那個心如幻也應遠離,比如說,我內心裏面要遠離這個境界,我要遠離這個境界,連那個要遠離境界的心都要離。第叁個遣離,遣除的遣,離開的離,等那個離心,第一個是離境,第二個是離心,第叁個連那個離字都不能有存在,要遣除,派遣的遣,遣掉,消遣的遣,最後遣遣,連那個遣都要除掉叫做遣遣。所以,第叁個遣離,第一個叫做離境,第二個要我們離心,第叁個遣離,連那個離的觀念都不可能有。第四個遣遣,連遣除,離開那個觀念的遣字,都不可以有,遣至無可遣,這個就是自覺的功夫,所以,我們….。底下談到修心聖道,聖當然就正,正果位,聖人的聖,聖就是正以理正物名爲聖,用這個道理來匡正衆生、引導衆生、糾正衆生,以理正物,正確的正,物就是說動物的物,以理正物名爲聖,這是出自《勝鬘寶窟經》,聖者正也,以理正物名爲聖,所以,從這個精進行道以下十六個字,一直到複還生死以下叁十六個字,叁十二個字,精進行道,然後十六個字,複還生死底下有叁十二個字,這是自覺的功德,還有覺他的功德,你只有自覺才能夠覺他,換句說,佛教的青年,第一個,我們一定要先認識,佛法是什麼,佛法是什麼,我們可以看到現代的很多佛教的團體,都有設青年會,青年會爲什麼會做、做、…..,做到一半,很多的年輕人坐煩惱,情緒的高低潮而受到情緒的變化,後來,他又不熱中于整個團體的動作,爲什麼?就是經教不通,一個學佛的年輕人,最基本上佛教的教義跟教理如果搞不懂,他的道心很容易退,而且菩提心也發不起來,因此,很多的青年會,舉辦什麼救濟、什麼慈善,還有什麼歌唱比賽,還有一些冬令救濟,或者是做很多的佛教青年,但是,爲什麼每一個團體,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是非、牢騷、不滿、意見不合,爲什麼會這樣子?因爲經教不通,很多人不了解,解當下就是行,意思就是當你悟到時候:解,你了解這個道理,本身就是有修行,當我了解這個世間如夢幻泡影、緣起性空,我放得下得失的觀念,你說這不叫修行嗎?很少人能夠知道,解當下就是行,其實,聞、思、修,這叁個本身就是不可以分開,我們強烈把它分開是不對的,聞慧、思慧、修慧,當下是一體的東西,而不是說聞了以後,我再思惟,思惟本身也是落入意識的形態,意識的分別觀念,對不對?思惟,那麼,修,然後,再來一個修,聽了佛法以後思惟,道理對了,然後再修行,那是對鈍根、方便,才這樣講聞、思、修,我們了解佛法的人就知道聞慧、思慧、修慧是同時的,沒有次第的,聞本身就是思,思本身就是修,簡單講,解本身就是行,因此,你有空,你一定要在佛理上好好的下番功夫,至少你懂得人生宇宙基本上的道理,佛法的教義跟教理,你是一個佛教的青年,你將來要發揮,要替佛教做一些事情,你也才有辦法,否則的話,你道理不懂,你做一做,你就大發牢騷,那個不滿,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很少冷靜自我檢討,因此,佛教的自覺功夫,是一切的根本,佛教自己覺悟的功夫,是一切的根本,就像樹根一樣,沒有根就談不上枝末的東西,因此,我一直再叁勸導我們這些年輕人,佛法的重要,遠比我們生命更重要,遠比我們生命更重要,佛法是慧命,是生生世世的慧命,法身慧命。

  最後,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于念念中就是說我們記憶,不要記它忘記,隨時要觀照,因爲我們過去做了很多、很多的惡事,也做了一些善,惡的,我們放下,善的,我們好好的冷靜,好好的繼續保持,進趣菩提,菩提印度話叫做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要分成幾個階段來講,阿耨多羅這一個點,翻譯成中文叫做無上,叁藐叫做正等,叁菩提叫做正覺,有的人講經講了叁菩提是叁種菩提,不對的,這是翻譯的音,是使我們….,才翻譯成這個音爲叁菩提,叁昧也不叫做叁種正定,不是這個意思。因此,我們一個一個來討論,阿耨多羅,翻譯成中文叫做無上,簡單講就是無上覺,就是佛的覺智,佛具足有根本智、後得智,具足有真谛跟俗谛的圓融,就是中道,菩薩來講,他是等于佛,但是,佛還是比他更高,只有佛是無上,菩薩還是有上的,菩薩還次于佛,所以,菩薩是等,但是有上,而佛是無上,無上覺,所以,佛是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翻譯成中文叫做無上,叁藐叫做正等,就是正等覺,菩薩的覺智就是如量智觀俗谛叫做等覺,意思就是說在事相上超過二乘人,二乘人就不能正等,二乘人只能講他是正覺,正確的覺悟,還不能講正等,叁菩提叫正覺是指二乘人,二乘人用如理智觀真谛,就是觀空名叫做正覺,意思就是理性,簡單講叁菩提,從後面講起,叁菩提叫做正覺,就是聲聞跟緣覺所修的,他用如理智觀真谛,就是觀空,觀空,所以,名叫做正覺,外道是邪思,凡夫是在迷惑,二乘是正確的覺悟,外道是邪覺,外道自己認爲自己覺悟,可是,卻不能了生死,凡夫是不知不覺,所以,二乘是正覺,外道是邪覺,凡夫是不知不覺,所以說,聲聞跟緣覺稱爲正覺,正覺,比菩薩還差,菩薩是正等覺,正等覺,爲什麼?他如量智而且觀俗谛,二乘人是觀真谛,是觀空,觀俗谛就是說有塵沙的這些衆生,他要度,他必需要了解衆生的根器,所以,他所應該要學習的事情有很多,很多,所以,菩薩是無所不能,世間什麼事情他都要懂,觀俗谛名叫做等覺,二乘是正而不等,所以說,叁菩提是二乘的正覺,而叁藐是菩薩的等覺,阿耨多羅是佛的無上覺,所以,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表示說他已經包括了,二乘、菩薩還有最究竟佛的覺悟,叁種聯合在一起,所以,讀起來固然就比較長一點,長一點,所以,這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有時候這個咒語,這個音有時候念起來,有時候老菩薩念那個:(咒語)就是他讀不來,他讀不來,(咒語)楞嚴咒是咒心,(咒語)他一念就會了,你要找到那個音,好像是一模一樣,他一學就會了,你要念很多的咒語,可以用權巧的方便來教他,他就懂,(咒…

《佛說八大人覺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