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P40

  ..续本文上一页的东西,圣父、圣子、圣灵,是一体的东西,因此,我研究过佛法,研究过基督教的思想,我发现佛法这种东西,不是世间哪一个宗派有办法跟它相提并论的,没有办法!不服的站出来,你是基督教、天主教,包括一贯道,你不服的,你就站出来,你有能力辨得过我的,我马上跟你顶礼,恐怕我在讲什么,你还不晓得我在讲什么,我很有自信,我辩不过你,我马上还俗,你敢吗?你辩输我,你马上剃度,不敢,师父是何等动物,你敢跟我辩论。

  《八大人觉经》今天要做最后的结束,最后的结束,我们上次讲到不生不灭的道理,也就是发挥涅槃的道理,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八不,有的人把这个不,当作是天龙八部的部,就是不要的不,八种不字就不八种否定,八种否定就是变成肯定,由《八大人觉经》这部经典,我们就可以了解菩萨是怎么修行,然后,是怎么观照,前面的经典说慢慢这样观照,就会渐离生死,出这个阴界狱,有的人讲我们佛教是消极的,其实,它到最后,它又讲了乘法身船,然后,再回来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因此,佛教它是讲自利利他的宗教,并不是自私自利的宗教,《圆觉经》对修行,它由浅入深,然后一直到究竟、到圆满,在《圆觉经》,我们在这里也可以参考一下《圆觉经》里面所讲的,《圆觉经》里面讲,一切菩萨及末世的众生,应该远离一切幻化,虚妄的境界,所以,第一个修行法叫做离境:离开这个境界,意思就是这个境界是虚妄不实,我们大部分的人把他的生命,投资在一种执着,对金钱、感情,对金钱执着的人,他的生命都会投资在金钱里面,去赚钱,对名执着的人,他会投资在名里面,诗人,他会把他的生命一生一世都投资在这个诗,画家会把一生一世的生命投资在这个画,我们修行人深明大义,是透视整个人生宇宙的道理,我们应该把我们的生命,放在整个佛教的兴盛为大前提,你要利他、要完成佛道,一定要先自利,没有自利,你谈不上利他,所以,以整个佛教的兴盛,为我们最重要的,修行的大前提,佛教要兴,必需要靠个人,个人的教义跟教理,你不通,你修到一半,你就会退道心,很容易受人家左右,像我今天来讲的话,你要左右我,那是不可能的事,不可能,不管你在我面前讲什么,或是不管你在我前面讲正的、反的,反正我不会有意见,因为正、反都是对立的东西,邪、正也很难分,所以,于大众有利的,我们叫做善,于大众有害的,我们叫做恶,我们要自利的第一个根本原则你要先了解,我们今天是要为了完成菩提道、完成佛道,完成整个佛教的兴盛,而我们今天要修行,有的人把他的一生一世,放在一个感情上的东西。在我闲着的时候,我往往喜欢看一些纪录影片,比如说,到深山里面的纪录影片,或者是看一些港剧。我为什么要这样了解,我要了解众生,写小说的人,他的心境是什么,他的心境是什么,写小说、武侠小说的, 人,大部份对佛教的误会都很大,他完全不知道佛教在做什么,然后就夹杂一些打打杀杀的事情,让人家误会,而且每一次要去剃度出家。像我看“六指琴魔”,一定要剃度出家,她一定要受到感情上的创伤,那个女主角长得很漂亮,然后,感情创伤,认为没有路可以走,就求师太跟她收留,求师太跟她收留,因为,电影、电视都是这样,在描述绝望的人,才遁入空门,所以,多少人误会佛教是消极、是迷信,然后,整部在描述就是一个情字:一个感情,这个情字,任何的英雄好汉碰到这个就是死路,怎样也跳不起来,怎么会那么差呢?我看了,怎么那么差?怎么会这么差呢?所以,我们一修行人,要知道离境,怎么样在境界上用功,你一定要先悟到,悟到缘起性空而没有得失的观念,你就能够随缘,就能够随缘,所以,第一个修行方法要离境。第二个要离心,因为,我们坚持要离开这个境界,连那个心如幻也应远离,比如说,我内心里面要远离这个境界,我要远离这个境界,连那个要远离境界的心都要离。第三个遣离,遣除的遣,离开的离,等那个离心,第一个是离境,第二个是离心,第三个连那个离字都不能有存在,要遣除,派遣的遣,遣掉,消遣的遣,最后遣遣,连那个遣都要除掉叫做遣遣。所以,第三个遣离,第一个叫做离境,第二个要我们离心,第三个遣离,连那个离的观念都不可能有。第四个遣遣,连遣除,离开那个观念的遣字,都不可以有,遣至无可遣,这个就是自觉的功夫,所以,我们….。底下谈到修心圣道,圣当然就正,正果位,圣人的圣,圣就是正以理正物名为圣,用这个道理来匡正众生、引导众生、纠正众生,以理正物,正确的正,物就是说动物的物,以理正物名为圣,这是出自《胜鬘宝窟经》,圣者正也,以理正物名为圣,所以,从这个精进行道以下十六个字,一直到复还生死以下三十六个字,三十二个字,精进行道,然后十六个字,复还生死底下有三十二个字,这是自觉的功德,还有觉他的功德,你只有自觉才能够觉他,换句说,佛教的青年,第一个,我们一定要先认识,佛法是什么,佛法是什么,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的很多佛教的团体,都有设青年会,青年会为什么会做、做、…..,做到一半,很多的年轻人坐烦恼,情绪的高低潮而受到情绪的变化,后来,他又不热中于整个团体的动作,为什么?就是经教不通,一个学佛的年轻人,最基本上佛教的教义跟教理如果搞不懂,他的道心很容易退,而且菩提心也发不起来,因此,很多的青年会,举办什么救济、什么慈善,还有什么歌唱比赛,还有一些冬令救济,或者是做很多的佛教青年,但是,为什么每一个团体,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是非、牢骚、不满、意见不合,为什么会这样子?因为经教不通,很多人不了解,解当下就是行,意思就是当你悟到时候:解,你了解这个道理,本身就是有修行,当我了解这个世间如梦幻泡影、缘起性空,我放得下得失的观念,你说这不叫修行吗?很少人能够知道,解当下就是行,其实,闻、思、修,这三个本身就是不可以分开,我们强烈把它分开是不对的,闻慧、思慧、修慧,当下是一体的东西,而不是说闻了以后,我再思惟,思惟本身也是落入意识的形态,意识的分别观念,对不对?思惟,那么,修,然后,再来一个修,听了佛法以后思惟,道理对了,然后再修行,那是对钝根、方便,才这样讲闻、思、修,我们了解佛法的人就知道闻慧、思慧、修慧是同时的,没有次第的,闻本身就是思,思本身就是修,简单讲,解本身就是行,因此,你有空,你一定要在佛理上好好的下番功夫,至少你懂得人生宇宙基本上的道理,佛法的教义跟教理,你是一个佛教的青年,你将来要发挥,要替佛教做一些事情,你也才有办法,否则的话,你道理不懂,你做一做,你就大发牢骚,那个不满,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很少冷静自我检讨,因此,佛教的自觉功夫,是一切的根本,佛教自己觉悟的功夫,是一切的根本,就像树根一样,没有根就谈不上枝末的东西,因此,我一直再三劝导我们这些年轻人,佛法的重要,远比我们生命更重要,远比我们生命更重要,佛法是慧命,是生生世世的慧命,法身慧命。

  最后,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于念念中就是说我们记忆,不要记它忘记,随时要观照,因为我们过去做了很多、很多的恶事,也做了一些善,恶的,我们放下,善的,我们好好的冷静,好好的继续保持,进趣菩提,菩提印度话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要分成几个阶段来讲,阿耨多罗这一个点,翻译成中文叫做无上,三藐叫做正等,三菩提叫做正觉,有的人讲经讲了三菩提是三种菩提,不对的,这是翻译的音,是使我们….,才翻译成这个音为三菩提,三昧也不叫做三种正定,不是这个意思。因此,我们一个一个来讨论,阿耨多罗,翻译成中文叫做无上,简单讲就是无上觉,就是佛的觉智,佛具足有根本智、后得智,具足有真谛跟俗谛的圆融,就是中道,菩萨来讲,他是等于佛,但是,佛还是比他更高,只有佛是无上,菩萨还是有上的,菩萨还次于佛,所以,菩萨是等,但是有上,而佛是无上,无上觉,所以,佛是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翻译成中文叫做无上,三藐叫做正等,就是正等觉,菩萨的觉智就是如量智观俗谛叫做等觉,意思就是说在事相上超过二乘人,二乘人就不能正等,二乘人只能讲他是正觉,正确的觉悟,还不能讲正等,三菩提叫正觉是指二乘人,二乘人用如理智观真谛,就是观空名叫做正觉,意思就是理性,简单讲三菩提,从后面讲起,三菩提叫做正觉,就是声闻跟缘觉所修的,他用如理智观真谛,就是观空,观空,所以,名叫做正觉,外道是邪思,凡夫是在迷惑,二乘是正确的觉悟,外道是邪觉,外道自己认为自己觉悟,可是,却不能了生死,凡夫是不知不觉,所以,二乘是正觉,外道是邪觉,凡夫是不知不觉,所以说,声闻跟缘觉称为正觉,正觉,比菩萨还差,菩萨是正等觉,正等觉,为什么?他如量智而且观俗谛,二乘人是观真谛,是观空,观俗谛就是说有尘沙的这些众生,他要度,他必需要了解众生的根器,所以,他所应该要学习的事情有很多,很多,所以,菩萨是无所不能,世间什么事情他都要懂,观俗谛名叫做等觉,二乘是正而不等,所以说,三菩提是二乘的正觉,而三藐是菩萨的等觉,阿耨多罗是佛的无上觉,所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表示说他已经包括了,二乘、菩萨还有最究竟佛的觉悟,三种联合在一起,所以,读起来固然就比较长一点,长一点,所以,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时候这个咒语,这个音有时候念起来,有时候老菩萨念那个:(咒语)就是他读不来,他读不来,(咒语)楞严咒是咒心,(咒语)他一念就会了,你要找到那个音,好像是一模一样,他一学就会了,你要念很多的咒语,可以用权巧的方便来教他,他就懂,(咒…

《佛说八大人觉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