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十疑論》譯解 1

  《淨土十疑論》譯解

  

  慧律法師 主講

  講演日期:民國 79 年 7 月 8 日

  講演地點:高雄市文殊講堂

  虛空之風 恭錄 和尚緣 校訂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諸位法師、諸位在家菩薩:

  我們這學期演講臺語課程,第一門課程定爲《淨土十疑論》。這本論是智者大師所作,最主要是破除衆生對淨土的懷疑。下一部經演講《無量壽經》,不會像《阿彌陀經要解》講義那麼深,是白話文,年紀較大的人比較聽得懂。所以這學期所開的課程,應該能夠適應上根、中根與下根的根機。今天所演講的《淨土十疑論》比較深一點,因爲這是一千四百年前左右智者大師的著作,對今天讀白話文的人來說比較深了一些,但是我會盡量講解,讓諸位聽得清楚和詳細。

  請打開《淨土十疑論》第一頁。有的人讀作「淨土(音 du )十疑論」,有的人讀作「淨土(音 tu )十疑論」。讀作「淨土(音 du )十疑論」,「土(音 du )」含有超越之意,表示由娑婆世界直接橫超叁界,到阿彌陀佛極樂淨土;若是讀作「淨土(音 tu )十疑論」,就表示西方極樂世界很莊嚴、很清淨。破除這十條疑問之後,你就會産生信心。所以這部論雖然很短,四、五天就能講演完畢,但是對一個修淨土法門的人,非常非常重要,因爲這是信心的根本。對一個人若是有信心,他說的話我們就能聽得進去。譬如你對師父有信心,師父今天在此說話,你就能聽得入耳;假使你今天對我沒有信心,就算我在這裏講得再好,你也聽不進去 。所以我們人首先就要有信 。所以說:「信爲能入,智爲能度」。佛法若是有信才能入,你若是有疑就不能入,疑是相對于信來說的。爲了能使我們對淨土産生強烈的信心,智者大師假設了十個疑問,這就是衆生對淨土所産生的懷疑,然後加以破除。破除這些懷疑,就是爲了使我們對淨土産生信心,所以說「信爲能入,智爲能度」,有信心的人就能入,有智慧的人就能被度化。所心《淨土十疑論》雖然很短,卻是非常重要。

  諸位請看:

  「 隋天臺智者大師說」

  隋朝天臺宗智者大師說。

  「 隋」 ,我們都知道隋朝只有兩個皇帝:隋文帝和隋炀帝。隋朝從西元 581 年—西元 616 年,總共存在 37 年。隋在唐之前,比唐朝更早,所以常說「隋唐」,簡單講就是比唐玄奘大師更早。「 天臺」 ,就是天臺宗。天臺宗就是藉著《法華經》發明了叁止叁觀: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止;空觀、假觀、中觀,這就是天臺宗叁止叁觀的教理。 智者大師 ,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智慧之人。他一出生,便與世間人不同,面貌不同,瑞相重重,可見智者大師很有來曆,也可說是菩薩示現。我們今天不是講曆史,是要解答十個疑問。

  < 第一疑 >

  【 問: 諸佛菩薩以大悲爲業,若欲救度衆生,只應願生叁界,于五濁叁途中救苦衆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舍離衆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爲自利,障菩提道。

  答:「 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叁界內,于惡世中救苦衆生。

  故《智度論》雲:“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衆生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惡世界,煩惱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叁塗,焉能救衆生?

  假令得生人中,聖道難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國王大臣富貴自在。縱遇善知識,不肯信用。貪迷放逸,廣造衆罪,乘此惡業,一入叁塗,經無量劫,從地獄出,受貧賤身,若不逢善知識,還墮地獄。如此輪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難行道也。

  故《維摩經》雲: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

  又智度論雲:譬如二人各有親眷爲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爲無方便力故彼此俱沒。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脫水溺之難,新發意菩薩亦複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衆生。爲此常須近佛,得無生忍已,方能救衆生,如得船者。

  又論雲,譬如嬰兒不得離母,若也離母,或墮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鳥子翅羽未成,只得依樹傍枝不能遠去。翅翮成就,方能飛空自在無礙。

  凡夫無力,唯得專念阿彌陀佛使成叁昧。以業成故,臨終斂念得生決定不疑。見彌陀佛證無生忍已,還來叁界乘無生忍船救苦衆生,廣施佛事任意自在。

  故論雲:“遊戲地獄,行者生彼國,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國,教化地獄救苦衆生。”

  以是因緣求生淨土,願識其教。故十住婆沙論名易行道也。】

  

  譯:

  問:諸佛菩薩都是很慈悲的,若是想救度衆生,應該在叁界內,在五濁叁途中救苦衆生,爲何教人求往生淨土,自己逃避現實,自安其身?離開衆生,這樣就不慈悲了,而是自私,是爲了自己,這樣豈不是障礙菩提道,也就是佛道,不能成佛了嗎?

  答:菩薩有二種 :一種是修行很久證得無生法忍的大菩薩,這樣的菩薩應當承擔救苦難衆生的責任。還有一種菩薩,那就是凡夫菩薩,剛剛發心還沒有證果——像我們現在若是有人受過菩薩戒就會稱她「阿嬌菩薩」,阿溪若是受過菩薩戒就會稱他「阿溪菩薩」, 吳 老師若是受過菩薩戒就會稱他「定來菩薩」。這句菩薩大家都常挂在嘴上,但這卻只是對凡夫的稱呼而已——像這樣的菩薩就須要經常不離佛的身邊,當成就了無生忍的時候,才能到叁界惡世中救苦難的衆生。

  《智度論》中說:煩惱、束縛的衆生,雖然有很大的慈悲心,願意來五濁惡世救衆生,但是並不能有什麼作爲。爲什麼呢?惡世中,衆生的煩惱尤其強烈,自己沒有能力,還容易被境界所牽煩惱所縛,自己先墮叁塗了,又怎麼可能救衆生呢?!

  假使來世有福報又能做人,也不一定能遇到正法。或許因爲布施持戒修得一些福報,因此生在人間當上國王大臣,而得到富貴,過著自在的日子。如此一來,即便遇到善知識,也不肯相信,更不去做。這個時候就容易因貪欲而沈迷在放逸的享受裏,於是就造了許多罪業。由于這些罪業,結果墮落叁惡道裏,經過無量劫的時間之後,才能從地獄裏面出來。這時投胎人間得的是貧賤之身,若是又沒有遇到善知識的話,很可能又因爲造罪而又墮落入地獄。我們每一個人,生生世世都是這樣輪回不已一直到今天。這種能力不足的發大心修行法,叫做難行道,就是很難修成之道。

  所以在《維摩诘經》中說:自己的病都不能救了,如何能救其他的病人呢?

  大智度論中還講:譬如有兩個人都有親屬掉入水中,其中一個情急之下直接入水相救,但因自己不會遊泳,結果與親屬一起溺水而死。另一個人就較聰明,知道找船然後乘船去救自己的親屬,這樣兩個人都安然無恙。剛剛發菩提心的菩薩也是如此,因爲沒有成就無生忍,所以不能去救衆生。因此須要常常親近佛,待證得無生忍之後才能廣救衆生,就像那個取船人一樣。

  《大智度論》又這樣講:譬如剛出生的嬰兒不能離開母親,若是離開了母親就無法生存,極有可能會因墮入坑或井中因沒有母乳吃而死。還有小鳥,當翅膀羽毛還沒有長好,就只能依靠樹枝,而不能去很遠的地方。待翅膀羽毛都長好,身體健壯的時候才能在天空中自在遨遊。

  凡夫力量不夠,只能專念阿彌陀佛成就叁昧,籍著念佛之因和臨命終堅定的往生願力必能往生西方淨土。在淨土見阿彌陀佛修行成就,證不生不滅,再來叁界惡世憑借著無生忍的保航之船,有了大自在、大智慧、大能力承擔如來家業,廣救苦難的衆生。

  因此大智度論中說,大菩薩因爲證得無生法忍,在地獄裏,其實是就像是在遊戲,可以自在出入生死國,到地獄裏教化衆生,使他們脫離苦海。

  因爲這個因緣,要求生淨土,願大家認清楚求生淨土的真正用意。所以十住婆沙論把求生淨土稱爲易行道,也就是容易修成之道。

  

  注:

  這是智者大師代衆生這樣問,因爲衆生都會有這樣的疑問:既然佛菩薩慈悲,那就應該住在叁界救衆生,怎能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只有自己求安樂而已呢?像世間人所說的逃避現實,這樣就不慈悲了。這是第一個疑問。

  「無生忍」, 有許多的解釋,但解釋得都不是很圓滿。 無生 ,是相對「不滅」而言,簡單講就是我們衆生有生有死,是無常法,要受六道輪回的痛苦;諸佛菩薩不生,當然就不死,就是涅槃。這個「 忍」 ,不是忍耐的意思,與很多人的解釋稍微有些不同。無生忍的忍,是印可、印證之意,像我們現在所說的蓋章,蓋章才能取信于人,換成佛法的角度就叫做證悟。證悟到不生不滅的道理,就稱爲「 無生忍」。 證悟了無生忍,就是所謂八地菩薩,不動地。不動,就是不增不減,不生不滅。而我們現在一品惑都沒有斷,所以還是凡夫。

  「 未得已還」, 就是說尚未證得無生法忍,尚見到不生不滅、清淨涅的自性。「 已還」 就是以下,此處指八地菩薩以下。佛若是一百分,八地菩薩就是九十分,這以上才能度衆生,也就是九十分以下都不夠資格,稱爲未得以還。

  「 初發心菩薩」, 初發心就要度衆生,但是煩惱未斷,自己都度不了,怎麼有能力去救度衆生呢?等于自己不會遊泳,卻想跳入水中救衆生,那怎麼可能?所以「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而今佛不在世了,就要常不離開善知識。

  「 忍力成就」 , 他有了這種能耐,有了無生法忍,就不會煩惱。我們今天之所以煩惱,就是有生,「有」的東西就會帶來煩惱。譬如有小孩,就要替小孩操心;有輛轎車,就要繳稅金;發生車禍,被撞凹陷了還要花板金。所以內心若是「有」,也就是有生,就會對得失、善惡、貧富的對立有強烈的執著。 我們的忍力如果無法證悟無生,煩惱就絕…

《《淨土十疑論》譯解 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