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十疑论》译解 1

  《净土十疑论》译解

  

  慧律法师 主讲

  讲演日期:民国 79 年 7 月 8 日

  讲演地点:高雄市文殊讲堂

  虚空之风 恭录 和尚缘 校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诸位法师、诸位在家菩萨:

  我们这学期演讲台语课程,第一门课程定为《净土十疑论》。这本论是智者大师所作,最主要是破除众生对净土的怀疑。下一部经演讲《无量寿经》,不会像《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那么深,是白话文,年纪较大的人比较听得懂。所以这学期所开的课程,应该能够适应上根、中根与下根的根机。今天所演讲的《净土十疑论》比较深一点,因为这是一千四百年前左右智者大师的著作,对今天读白话文的人来说比较深了一些,但是我会尽量讲解,让诸位听得清楚和详细。

  请打开《净土十疑论》第一页。有的人读作「净土(音 du )十疑论」,有的人读作「净土(音 tu )十疑论」。读作「净土(音 du )十疑论」,「土(音 du )」含有超越之意,表示由娑婆世界直接横超三界,到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若是读作「净土(音 tu )十疑论」,就表示西方极乐世界很庄严、很清净。破除这十条疑问之后,你就会产生信心。所以这部论虽然很短,四、五天就能讲演完毕,但是对一个修净土法门的人,非常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信心的根本。对一个人若是有信心,他说的话我们就能听得进去。譬如你对师父有信心,师父今天在此说话,你就能听得入耳;假使你今天对我没有信心,就算我在这里讲得再好,你也听不进去 。所以我们人首先就要有信 。所以说:「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佛法若是有信才能入,你若是有疑就不能入,疑是相对于信来说的。为了能使我们对净土产生强烈的信心,智者大师假设了十个疑问,这就是众生对净土所产生的怀疑,然后加以破除。破除这些怀疑,就是为了使我们对净土产生信心,所以说「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有信心的人就能入,有智慧的人就能被度化。所心《净土十疑论》虽然很短,却是非常重要。

  诸位请看:

  「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隋朝天台宗智者大师说。

  「 隋」 ,我们都知道隋朝只有两个皇帝:隋文帝和隋炀帝。隋朝从西元 581 年—西元 616 年,总共存在 37 年。隋在唐之前,比唐朝更早,所以常说「隋唐」,简单讲就是比唐玄奘大师更早。「 天台」 ,就是天台宗。天台宗就是藉着《法华经》发明了三止三观: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止;空观、假观、中观,这就是天台宗三止三观的教理。 智者大师 ,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智慧之人。他一出生,便与世间人不同,面貌不同,瑞相重重,可见智者大师很有来历,也可说是菩萨示现。我们今天不是讲历史,是要解答十个疑问。

  < 第一疑 >

  【 问: 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 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

  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

  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

  又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便力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众生,如得船者。

  又论云,譬如婴儿不得离母,若也离母,或堕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鸟子翅羽未成,只得依树傍枝不能远去。翅翮成就,方能飞空自在无碍。

  凡夫无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以业成故,临终敛念得生决定不疑。见弥陀佛证无生忍已,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任意自在。

  故论云:“游戏地狱,行者生彼国,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救苦众生。”

  以是因缘求生净土,愿识其教。故十住婆沙论名易行道也。】

  

  译:

  问:诸佛菩萨都是很慈悲的,若是想救度众生,应该在三界内,在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为何教人求往生净土,自己逃避现实,自安其身?离开众生,这样就不慈悲了,而是自私,是为了自己,这样岂不是障碍菩提道,也就是佛道,不能成佛了吗?

  答:菩萨有二种 :一种是修行很久证得无生法忍的大菩萨,这样的菩萨应当承担救苦难众生的责任。还有一种菩萨,那就是凡夫菩萨,刚刚发心还没有证果——像我们现在若是有人受过菩萨戒就会称她「阿娇菩萨」,阿溪若是受过菩萨戒就会称他「阿溪菩萨」, 吴 老师若是受过菩萨戒就会称他「定来菩萨」。这句菩萨大家都常挂在嘴上,但这却只是对凡夫的称呼而已——像这样的菩萨就须要经常不离佛的身边,当成就了无生忍的时候,才能到三界恶世中救苦难的众生。

  《智度论》中说:烦恼、束缚的众生,虽然有很大的慈悲心,愿意来五浊恶世救众生,但是并不能有什么作为。为什么呢?恶世中,众生的烦恼尤其强烈,自己没有能力,还容易被境界所牵烦恼所缚,自己先堕三涂了,又怎么可能救众生呢?!

  假使来世有福报又能做人,也不一定能遇到正法。或许因为布施持戒修得一些福报,因此生在人间当上国王大臣,而得到富贵,过著自在的日子。如此一来,即便遇到善知识,也不肯相信,更不去做。这个时候就容易因贪欲而沈迷在放逸的享受里,於是就造了许多罪业。由于这些罪业,结果堕落三恶道里,经过无量劫的时间之后,才能从地狱里面出来。这时投胎人间得的是贫贱之身,若是又没有遇到善知识的话,很可能又因为造罪而又堕落入地狱。我们每一个人,生生世世都是这样轮回不已一直到今天。这种能力不足的发大心修行法,叫做难行道,就是很难修成之道。

  所以在《维摩诘经》中说:自己的病都不能救了,如何能救其他的病人呢?

  大智度论中还讲:譬如有两个人都有亲属掉入水中,其中一个情急之下直接入水相救,但因自己不会游泳,结果与亲属一起溺水而死。另一个人就较聪明,知道找船然后乘船去救自己的亲属,这样两个人都安然无恙。刚刚发菩提心的菩萨也是如此,因为没有成就无生忍,所以不能去救众生。因此须要常常亲近佛,待证得无生忍之后才能广救众生,就像那个取船人一样。

  《大智度论》又这样讲:譬如刚出生的婴儿不能离开母亲,若是离开了母亲就无法生存,极有可能会因堕入坑或井中因没有母乳吃而死。还有小鸟,当翅膀羽毛还没有长好,就只能依靠树枝,而不能去很远的地方。待翅膀羽毛都长好,身体健壮的时候才能在天空中自在遨游。

  凡夫力量不够,只能专念阿弥陀佛成就三昧,籍着念佛之因和临命终坚定的往生愿力必能往生西方净土。在净土见阿弥陀佛修行成就,证不生不灭,再来三界恶世凭借着无生忍的保航之船,有了大自在、大智慧、大能力承担如来家业,广救苦难的众生。

  因此大智度论中说,大菩萨因为证得无生法忍,在地狱里,其实是就像是在游戏,可以自在出入生死国,到地狱里教化众生,使他们脱离苦海。

  因为这个因缘,要求生净土,愿大家认清楚求生净土的真正用意。所以十住婆沙论把求生净土称为易行道,也就是容易修成之道。

  

  注:

  这是智者大师代众生这样问,因为众生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佛菩萨慈悲,那就应该住在三界救众生,怎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只有自己求安乐而已呢?像世间人所说的逃避现实,这样就不慈悲了。这是第一个疑问。

  「无生忍」, 有许多的解释,但解释得都不是很圆满。 无生 ,是相对「不灭」而言,简单讲就是我们众生有生有死,是无常法,要受六道轮回的痛苦;诸佛菩萨不生,当然就不死,就是涅槃。这个「 忍」 ,不是忍耐的意思,与很多人的解释稍微有些不同。无生忍的忍,是印可、印证之意,像我们现在所说的盖章,盖章才能取信于人,换成佛法的角度就叫做证悟。证悟到不生不灭的道理,就称为「 无生忍」。 证悟了无生忍,就是所谓八地菩萨,不动地。不动,就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而我们现在一品惑都没有断,所以还是凡夫。

  「 未得已还」, 就是说尚未证得无生法忍,尚见到不生不灭、清净涅的自性。「 已还」 就是以下,此处指八地菩萨以下。佛若是一百分,八地菩萨就是九十分,这以上才能度众生,也就是九十分以下都不够资格,称为未得以还。

  「 初发心菩萨」, 初发心就要度众生,但是烦恼未断,自己都度不了,怎么有能力去救度众生呢?等于自己不会游泳,却想跳入水中救众生,那怎么可能?所以「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而今佛不在世了,就要常不离开善知识。

  「 忍力成就」 , 他有了这种能耐,有了无生法忍,就不会烦恼。我们今天之所以烦恼,就是有生,「有」的东西就会带来烦恼。譬如有小孩,就要替小孩操心;有辆轿车,就要缴税金;发生车祸,被撞凹陷了还要花板金。所以内心若是「有」,也就是有生,就会对得失、善恶、贫富的对立有强烈的执著。 我们的忍力如果无法证悟无生,烦恼就绝…

《《净土十疑论》译解 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