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律法師開示錄▪P3

  ..續本文上一頁著,沒有意識到私毫的自我,只有無我的覺醒便不會引發苦了。 ⊙ 吃苦是修行的助緣並不代表佛道,而是要以大智慧照破無明。 ⊙ 若能發清淨心,不存我見,不起法見,知是空花,即得我法二空之理。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在安詳。 ⊙ 一切法不受則妙用常現前。 ⊙ 現在的理念思路,將影響到未來的空間。 ⊙ 人由于無始劫以來受到業力的薰習,所以人性無量劫來的善種子、惡種子、無記種子皆具足。 ⊙我們皆被無明的墳墓所埋沒。 ⊙ 功德智慧乃萬行之初,功德智慧從無相而來。 ⊙ 若你接受一切境界,境界就對你起不了作用。 ⊙ 因爲衆生心境不同、功德力不同,所以在娑婆世界感應的東西也不同,福報不同,則業感也不同。 ⊙清淨的供養,就是尊重衆生。 ⊙修行之本就是平凡、平淡、平實。 ⊙能放下之人,處處皆是彌陀淨土,時時皆是清淨佛號。 ⊙ 學佛的第一理念就是要正知正見。 ⊙ 透過不可思議的智慧去透視一切法的虛妄不存在性即是妙觀察。 ⊙ 修行要有志氣,乃在于肯與不肯之間(放下即是)。 ⊙ 若總是不滿東、不滿西,著相而修,你如何修行? ⊙ 發上品心,得上品戒;發慚愧心,得菩提道。 ⊙人在煩惱中過、在痛苦中掙紮,在無奈中結束生命。 ⊙ 複雜的宗教儀式,把佛教偉大的“覺性教育”變成一種形式,無益于知見的啓發。 ⊙當你還有一個衆生不去原諒,就不能成佛。 ⊙ 我們要把生命化做功德,不要把生命拿來造惡。 ⊙佛陀說:“不要用對立的心態來面臨這個世間”“對立將變成孤立”。 ⊙ 空性的極至就是一切法無生。 ⊙稱念佛菩薩的名號可以感召佛菩薩的清淨之體。 ⊙有因緣就要度衆生,以不慈悲不度衆生,只求自利。 ⊙ 欲入如來圓覺妙地,當處發生,當處寂滅。 ⊙心是念力,念念隨心。 ⊙道是在心,而不是在外表。 ⊙ 無念乃是沒有凡夫染著之念,而有聖人清淨妙有之念。 ⊙所有的工作若能配合覺性,則所有的工作皆是佛法。 ⊙ 人若不去面對自己的缺點,就如爛瘡般的,永遠無法根治。 ⊙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 ⊙人在大部分時間中,都希望別人給我們快樂,這是一種不懂得回光反照的人生觀。 ⊙要多接近有智慧、善良的人,薰習的力量是很大的。 ⊙常常退一步想,就接近圓融。 ⊙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無怨無悔。 ⊙ 菩薩的偉大就是能自我處理心中矛盾的問題。 ⊙ 若戰勝習氣成佛就有希望。 ⊙老實念佛即是通達本性。 ⊙ 一切障礙,即究竟覺,一切障礙,無不是覺。 ⊙念念無所住,念念即是真實性。 ⊙ 菩薩常提起正念而不執著于正念。 ⊙無論遇到甚麼境界皆以無相待之。 ⊙ 經典的教化只是方便令我們明心見性,不是要你對文字執著。 ⊙ 戒爲無相名究竟戒。 ⊙戒是戒自己,不是要你拿戒律來衡量別人。 ⊙心既清淨,語默皆如,遇緣即施,緣散即寂。 ⊙與其能辯,不如能忍。 ⊙宇宙乃是業力所感召而來的,而業力即是無明的産物。 ⊙如果要解決一切的紛爭,就必須要無限的容忍。 ⊙快樂並非靠別人的施舍而來的,真正的快樂是覺悟。 ⊙佛在心中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 佛法不可思議處乃在于誠心與信心。 ⊙ 境來不拒,境去不留,一切隨緣,能得自在,放下即得解脫。 ⊙百種多知,不如無求爲最。 ⊙萬法自如如,雲何有動靜,一切的影現皆是自心分別。 ⊙忍受逆境,歡喜接受,一切自有因果定律。 ⊙直下承擔,不要愈求愈遠,放下就是。 ⊙ 當你滿足了生活一切基本需要之時,你會發現,你所剩下的金錢,只是一個數目字而已。 ⊙自觀即自照,自覺即自在。 ⊙ 愚癡的代名詞就是假設兩個字,因爲你不能如實知如實證,所以每件事都是假設如何如何···。如此就會落入一種懷疑、推測的觀念當中,如蠶吐絲般作繭自縛。 ⊙生命只是一個念頭的轉變,快樂或痛苦皆操縱在你自己。 ⊙我們于分秒當中,做事都要圓融圓滿,不要去傷害衆生。 ⊙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乃無造作、無愛憎、無是非、無取舍、無凡聖即是。 ⊙世間最脆弱的人就是自尊心太強的人。 ⊙當我對世間無求時,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 文字不礙實相,見性萬事皆圓。 ⊙世間一切皆是因緣和合,了不可得,我們要當下觀空。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遠離是非即是純善之心。 ⊙若能完成佛道的無常乃是真常。 ⊙ 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 若見解與我相同者,與之同行;若見解與我不同者,合掌令其歡喜。 ⊙長時間接受贊歎的人是不堪一擊的。 ⊙待人要寬、律己要嚴。 ⊙ 禅乃融于生活中,産生無量的妙有。 ⊙ 若在主觀意識當中不執著,也可以變成客觀;若在客觀的意識當中不能包容,也將落入主觀。 ⊙ 只要是行利益衆生的事即是菩薩行。 ⊙了解因果者必定了解心性。 ⊙但息妄念,別無聖解。 ⊙我們應當勇敢誠懇的去正視自己的心念,就像在鏡中看自己的臉一樣。 ⊙應以慈惠戰勝嫉忿,以善勝惡,以布施勝自私,以真實勝虛诳。 ⊙ 法不離當處,在這每一念中,皆是你的覺性。 ⊙與其要控製境界,不如控製我們的念頭。 ⊙ 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而最好的依靠也是自己。 ⊙當你執著于外境之時,清淨妙明的真心自然顯現不出。 ⊙ 本性是隨著因緣而顯示出來的妙有。 ⊙生死只是一種意識形態的轉變,並無真實之體。 ⊙所有的文字皆要彙歸于覺性,由覺性中開采出智慧。 ⊙所有無量的現相界,無非不是慈、悲、喜、舍的妙用。 ⊙佛法的真正精神,並不是在外在的宗教儀式上打轉,而是來自于內在的自我覺悟,內觀自在。 ⊙要常如是觀照:“不是衆生讓我們煩惱,而是自己功夫不夠。” ⊙ 明鑒一切境,不著一切相,離顛倒見,了知萬法唯是一心。 ⊙充滿柔軟心,感恩心之人,必可成就佛道。 ⊙ 若于清淨心中加上任何一種見(我見、法見等)束縛在某種範圍內,即是無明。 ⊙ 若你破壞境界,即是破壞你的清淨心(境即是心),所以我們要學習心與境界調和。 ⊙若能適應自己的心,所有的感覺皆是一種享受。 ⊙人主宰世間皆是一種精神作用,觀念問題而已。 ⊙有智慧的人,一切現象皆是我們的善知識(看你怎麼用心)。 ⊙雖然一切皆是虛妄的塵境,但仍要對因果負責。 ⊙最愚蠢的人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煩惱自己。 ⊙ 因地心當下即是果地覺,果地覺亦不離因地心。 ⊙意識若不停止,境界將會一直現前。 ⊙生命的本質乃是喜悅——歡喜自在。 ⊙ 悟道之人,唯心無境。任何六根的作用,皆無執著。 ⊙在一切差別相中,當下一切平等。 ⊙多聞並不一定能夠增長道力,而是要善于觀照,觀照即行,才能糾正自己的錯誤。 ⊙人不要落入對立的觀念,若你做個批判者,總有一天你也會被批判。 ⊙境界乃是自心或業力所變化出來的假相。 ⊙ 要離開文字的執著,就要將文字當成一種真理的觀照。 ⊙ 若透過文字,則會産生執著文字的假相,而加層揣測、便偏離了真如。 ⊙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自性本是空性,若一直強加討論即永不得見性。 ⊙十方叁世無一處不是菩薩布施的地方。 ⊙善于觀心,必能入道。 ⊙不要讓今日的無知變成明日的後悔。 ⊙ 衆生受苦,正是菩薩發心的時候。 ⊙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凡是從經驗妄想去推測分別的皆是無明。 ⊙ 凡是從自性清淨心中體悟出來的才是真如本性。 ⊙ 執著有如生命的休止符。 ⊙當我們動了個念頭要去傷害衆生,就已經破壞了我們清淨安詳的內在。 ⊙無量億劫來皆因我們意識形態的改變而形成了六道的洪流。 ⊙六道輪回乃于念頭中,一念放不下即是六道輪回。 ⊙當你內心起煩惱時,當處,當下就要叫它消滅。 ⊙ “法”是一切善行的來源,是一切德行的礦脈。 ⊙ 不分別、不顛倒、不執著即是本性作用。 ⊙行蘊皆是苦,涅槃是極樂。認得此真理,踏上安詳道。 ⊙我們要調伏自己心裏的起心動念,將其化爲功德。 ⊙要將執著化爲柔軟心,才能顯出清淨的境界。 ⊙無明與業識幻化所産生的就是我們現在的世界。 ⊙若了知因果,則會歡喜的安住于我們當下的每一分秒。 ⊙佛陀說:“要用一顆宇宙的心,來過你現實的生活”。 ⊙調伏了我們的心,就等同調伏了整個世界。 ⊙了了見,無所見,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我們要掌握因緣,但是要接受果報。 ⊙行住坐臥總是禅,萬般計較皆是空。 ⊙有智慧之,乃真富貴之人。 ⊙ 不能將一切皆歸咎于因緣,人爲因素還是很重要的,我們要自轉因緣。 ⊙時空的架構上,一切現象皆是自己的心所影現,造惡業,則離佛十萬八千裏,一念清淨即如來。 ⊙無量的喜悅及感恩,即近佛。 ⊙菩提之法,非可修相—悟(了幻即離、離幻即覺)。 ⊙ 本性自有覺悟,若強迫自己加層執著想去明白覺悟,你所覺悟的即不是本性本自具足的覺性了。 ⊙我們要認識自己的立場,調整自己的身心。 ⊙無牽無挂、得大自在;依法解脫,是名修行。 ⊙ 摘取“法”的花朵,讓佛法的芳香,息滅你的一切痛苦煩惱。 ⊙不要由于別人的是非善惡來影響自己。 ⊙有時生命所呈現的是一種無奈,若你懂得透視因緣的生滅,則隨時無不解脫自在。 ⊙願代一切衆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 ⊙如來—如如不動來度衆生。 ⊙ 我們要以不惜…

《慧律法師開示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