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命的精神受持真理、求法不懈,並護持正法,讓佛陀教化的甘露能普灑一切衆生。 ⊙ 我們要常提起正念,于正念中磨煉。就如航海員一樣,他方向理論雖然很清楚,但若沒有磨煉的經驗,也是不夠的,所以,我們要感恩逆境,人的修行要逆境中才會更進步。 ⊙ 開悟的人並不否認生滅而是當下將這一分生滅,轉變爲不生不滅的本性。 ⊙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 ⊙我們的本性是真的、永恒的、慈悲喜舍的;而凡夫的心卻永遠在變化,虛妄不實在,因此我們要從不斷地觀照中修正我們的心,回複我們生命的本來面目。 ⊙覺悟,必須從心下手,修心才能悟;因爲“悟”是一個心部再加上一個吾字,這代表是用我們的心去悟,而非用身體去悟。 ⊙ 衆生的思想是瞬息萬變的,每天都在增加或減少,改進或懊惱,因此強烈的對抗,惡緣的對立,變成一種的習慣性的錯覺,時間一久,這種錯覺産生了很強而有力的批判力量,就會扭曲了事實的真相。 ⊙ 修行念佛是很重要的,但是“放下”更是第一首要的功夫。 ⊙忍辱是擁有希望的技術。 ⊙ 人類于誕生的時候哭泣,活著的時候抱怨,死亡的時候絕望。 ⊙ 我們如果能在每一個刹那之間,存有安詳的心態;休息的時候,存養智慧與安詳,內心充滿智慧,沒有憂慮,沒有恐懼,沒有私欲,沒有攀緣,離開一切執著,則就能擁有統一和諧的心靈,幸福就已經在你的內心生根。 ⊙ 想得到幸福,就要從真理下手;真理要從心下手,心要從悟下手,悟就要從觀照無常下手。能觀照無常,就有大慈悲心。因爲能觀照無常,就沒有得失的觀念;一旦失去什麼,就不會感到痛苦,因爲你知道這就是無常。 ⊙心,是一個模糊,不確定的名詞。加一個善就是善心;加一個惡就是惡心;加上菩提就是菩提心;加上煩惱又成了煩惱心。 ⊙“魔心”,叫你看什麼都不順眼;“佛心”,叫你看什麼都順眼。 ⊙在人生的旅途上,能夠躲避痛苦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自己利害的“念頭”抛開。 ⊙前夜喜悅的杯子,往往會給第二天早上帶來悲傷。 ⊙唯有徹底的經驗苦惱,才能治好苦惱。 ⊙我們在別人的痛苦中出生,在我們本身的痛苦中死去。 ⊙受苦比死亡需要更大的勇氣。 ⊙ 教化人不在于多談,行爲好可以感動人心。 ⊙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將扭曲的事相轉正,隨時觀照內心,使我們的心每天都有進步。 ⊙ 合理的生活欲望不是罪惡,但超出範圍的私欲就是罪惡。 ⊙我們所有的感覺、知覺、思念、行動都是燥熱的煩惱之火,也因而受著種種苦惱的困擾。 ⊙果報並不能論斷你現在的善惡,好好的安住于你現在的生活,無善不爲,並歡喜的接受果報。 ⊙自尊有時會蒙蔽理性的。 ⊙儒家謂—一日叁省吾身。 ⊙佛家雲—真觀照,保持秒秒安詳。 ⊙只要你知足就沒有什麼境界可以難倒你了。 ⊙我們若把執著于男女感情的力量用在念佛上,必定往生極樂世界。 ⊙要能掌握現在,才有永恒可言。 ⊙成佛道的要件是“柔軟心”,柔軟心就是無恨心、慈悲心、吃虧的心、處處忍耐的心、知足的心、不執著的心。 ⊙ 一個人不管如何努力的修行,如果它的心靈並未遠離貪欲與執著的話,就像想要在濕潤的木頭上起火一般,絕對無法達成目的。 ⊙氣質乃是發自于內心的修養。 ⊙一切事得成于忍,能忍方名爲大丈夫。 ⊙ 再大的境界抵不過一個觀照。 ⊙當你用平等心行使于世間,德行即隨之而來。 ⊙我們要多創造因緣給衆生,令其也能享受到佛法清涼甘露的滋潤。 ⊙我們往往用在誹謗、批評別人的時間比用在檢討及反省自己的時間還要多。 ⊙ 這世界上並沒有所謂看法完全相同的人,衆生皆執著在自我的見解上。 ⊙我們要放下有限,才能完成無限的生命。 ⊙ 每個人的八識田中皆有一畝地,下善種,下惡種皆是自己的念頭。 ⊙ 修正自己的念頭即是大修行人。 ⊙事事慈悲,處處退讓,慈悲喜舍,佛之行也。 ⊙平凡乃是最不平凡的偉大。 ⊙自在、解脫才是真正的佛法。 ⊙我們並不是否認一切身心及外境,而是透視其一切法不可得相。 ⊙真正的生命是來自清淨喜悅的心。 ⊙ 我們要于責任與義務當中發現喜悅的解脫,不要逃避境界。 ⊙寂滅就是任何境界皆無礙。 ⊙我們要以佛做榜樣,隨時回光返照,無所不施舍並寬恕大地的一切衆生。 ⊙ 佛是最平凡的,平凡到衆生無法做到,因佛如虛空般無高無低、無上無下絕對平等。 ⊙忏悔就是轉念,將以往的恨心、憤心等皆轉爲清淨心。 ⊙讓你造業的地方,當下也是讓你造功德了生死的地方。 ⊙大修行人不怕境只怕心,如何穩住這顆心才是最重要的。 ⊙喜悅乃是生命的本質,我們要保持二十四小時無量的歡喜心,及無量的慈悲喜舍。 ⊙“無诤”,就是幸福的泉源。 ⊙觀照你的情緒,若你的情緒重複即是輪回。 ⊙ 持戒真正的目的是讓你解脫,而不是要你在外相上打轉。 ⊙人心不好,治安就不好,環保也不好。 ⊙ 道若沒有運用在你的生命上,道只是一種文字。 ⊙觀空舍執,直見真如。 ⊙本來就無境界這種東西,衆生皆是自己挖坑跳下去。 ⊙人由于無始劫來的欲望,見相二取而産生了動,動即是念頭,有念頭即是妄想,妄想不斷即見生死。 ⊙ 拜佛念佛時若一直執著有個我在修行,也是一種獨頭意識的分別。 ⊙ 若問道法,不離當處;若論佛法,見處即真。 ⊙ 人類的生活方式離不開感性與理性的沖激,感性高則理性就低,理性高則感性就低,永遠如同水火般互不相融,正因爲不悟“一切法無生”,當相即道,非內非外,不必追求,不必尋找,沒有表裏,無所形容,離一切相,即心即佛,所以我們煩惱不斷,生死不了。深刻的體悟了一切法無生,便完成了理性、感性、智性的最高平衡點。 ⊙所謂的無常是指因緣生、因緣滅,一切法無自性,無自性即是緣起無生,所有的得失觀念皆是錯覺,苦樂也是錯覺。 ⊙因爲等待而有了時間觀念,因爲執著而有了空間觀念,人總是于錯覺中迷惑打轉。 ⊙若你擺平了自己,不要去分別執著,就沒有所謂的是非可言了。 ⊙如何無是非?從你自己開始。 ⊙直心乃萬行之本。 ⊙ 持戒 、 誦經皆要與本性相應 , 因爲所有的經典都是爲了開采你清淨的本性 。 ⊙一合相即是理事無礙、理事圓融。 ⊙正邪若不立、心中自有菩提意。 ⊙凡一切惱害我們身心的,皆是成就如來種之處。 ⊙所有下菩提種之處,並沒有所謂善或邪之處,只要善于觀照,皆能入于佛道。 ⊙心逐物爲邪,物從心爲正。 ⊙ 閉關是要你認識自己的本性,還有關閉你的一切惡業,並不只是要把身體關起來而已。 ⊙學佛要發菩提心,才不容易退道心。 ⊙若不了解佛法的真理,只求外在的感應,那就容易退失菩提心。 ⊙無論修行那一種法門,都必須先具備信心,若信心不具足,在順境或逆境現前之時就會産生問題了。 ⊙ 若以菩薩心來看衆生,你本身就是菩薩;若以煩惱心來看衆生,你本身就是衆生。 ⊙我們要忏悔我們的意業,此乃善惡的根,若真忏悔就要忏心,若心不起念,就不會去行惡業,所謂的善惡心都在你心的一念之間,若發菩提心,念念晝夜都是菩提心。 ⊙所謂的神通就是把內心的煩惱弄通。 ⊙百不見,百不聞,是非心不起,妄念即不生。 ⊙ 修行要蓋棺才定論。 ⊙ 若求大涅槃,是名生死業。 ⊙ 能于無念中起大妙有是名真精進。 ⊙真如不可薰習,本來具足,只能方便說由聽經聞法中開采出來的。 ⊙若心起惡念,就如同鐵生鏽般,來自于本身,而腐蝕了自我的清淨心。 ⊙法如同藥物以知見爲主。 ⊙世間只有名相在打轉,並無真實之體。 ⊙待人要寬心,講話要細心。 ⊙心田不長無明草,性地常開智慧花,曆經萬般紅塵劫,猶若涼風清拂面。 ⊙信,必須智信,不可捕風捉影。 ⊙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 ⊙凡 事 皆有多面,不要害怕面對否定。 ⊙一切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你必須看得周全,那麼當快樂來時,你不會得意忘形,當痛苦來時,你也不會亂了方寸。 ⊙衆生以菩提爲煩惱,菩薩以煩惱爲菩提。 ⊙佛曰:“我淨故施淨,施淨故願淨,願淨菩提淨,道淨一切淨”。 ⊙ 深思熟慮,培養自己定靜的性格,才能擔當大事。 ⊙不要無中生有,更不要醜化他人。 ⊙命由我作,福向己求。 ⊙ 執著爲生命中的絆腳石。 ⊙ 要包容與我們意見看法不同的衆生。 ⊙ 禅心的體悟是絕對的自我。 ⊙ 若一直追逐境界,則會引導自己走向迷惑與混亂,然而,若你清楚的去觀照世間,真實的智慧就會顯現出來。 ⊙心存正念,以清楚的知見生活,讓智慧引導你,而不要任由你的情緒作主。 ⊙人因爲工作才顯得尊貴,只有犧牲及奉獻才能豐富你的內在。 ⊙一切諸法中皆有安樂性,只因我們不悟,而變爲一切皆苦。 ⊙ 無念即是精進,心平何勞持戒。 ⊙ 心裏的憂悲苦樂皆是建立在一個有我的觀念當中。 ⊙無作,即善惡平等,即不招感一切業力。 ⊙ 用透視的眼光,也不否認有相,也不執著于無相的念頭(無著于相,亦不住于相)。 ⊙ 菩薩並無脫離社會獨善其身而菩薩是要兼善天下。 ⊙世間雖然是因緣生滅法,但也要積極的行善。 ⊙ 完成自我覺悟固然重要,完成全體衆生的覺醒更是重要。 ⊙心起還同心滅,學佛要進入空觀,一切法平等,不生不滅。 ⊙ 佛魔體同,最大的心魔就是不平等。 ⊙正念的下手處是要先學會降伏我慢,學會吃虧及退步。 ⊙ 君子以良心爲鏡,學佛之人以因果爲鏡,聖人以本性爲鏡。 ⊙ 文明即…
《慧律法師開示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