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律法师开示录▪P4

  ..续本文上一页生命的精神受持真理、求法不懈,并护持正法,让佛陀教化的甘露能普洒一切众生。 ⊙ 我们要常提起正念,于正念中磨炼。就如航海员一样,他方向理论虽然很清楚,但若没有磨炼的经验,也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要感恩逆境,人的修行要逆境中才会更进步。 ⊙ 开悟的人并不否认生灭而是当下将这一分生灭,转变为不生不灭的本性。 ⊙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 ⊙我们的本性是真的、永恒的、慈悲喜舍的;而凡夫的心却永远在变化,虚妄不实在,因此我们要从不断地观照中修正我们的心,回复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 ⊙觉悟,必须从心下手,修心才能悟;因为“悟”是一个心部再加上一个吾字,这代表是用我们的心去悟,而非用身体去悟。 ⊙ 众生的思想是瞬息万变的,每天都在增加或减少,改进或懊恼,因此强烈的对抗,恶缘的对立,变成一种的习惯性的错觉,时间一久,这种错觉产生了很强而有力的批判力量,就会扭曲了事实的真相。 ⊙ 修行念佛是很重要的,但是“放下”更是第一首要的功夫。 ⊙忍辱是拥有希望的技术。 ⊙ 人类于诞生的时候哭泣,活著的时候抱怨,死亡的时候绝望。 ⊙ 我们如果能在每一个刹那之间,存有安详的心态;休息的时候,存养智慧与安详,内心充满智慧,没有忧虑,没有恐惧,没有私欲,没有攀缘,离开一切执著,则就能拥有统一和谐的心灵,幸福就已经在你的内心生根。 ⊙ 想得到幸福,就要从真理下手;真理要从心下手,心要从悟下手,悟就要从观照无常下手。能观照无常,就有大慈悲心。因为能观照无常,就没有得失的观念;一旦失去什么,就不会感到痛苦,因为你知道这就是无常。 ⊙心,是一个模糊,不确定的名词。加一个善就是善心;加一个恶就是恶心;加上菩提就是菩提心;加上烦恼又成了烦恼心。 ⊙“魔心”,叫你看什么都不顺眼;“佛心”,叫你看什么都顺眼。 ⊙在人生的旅途上,能够躲避痛苦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利害的“念头”抛开。 ⊙前夜喜悦的杯子,往往会给第二天早上带来悲伤。 ⊙唯有彻底的经验苦恼,才能治好苦恼。 ⊙我们在别人的痛苦中出生,在我们本身的痛苦中死去。 ⊙受苦比死亡需要更大的勇气。 ⊙ 教化人不在于多谈,行为好可以感动人心。 ⊙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将扭曲的事相转正,随时观照内心,使我们的心每天都有进步。 ⊙ 合理的生活欲望不是罪恶,但超出范围的私欲就是罪恶。 ⊙我们所有的感觉、知觉、思念、行动都是燥热的烦恼之火,也因而受著种种苦恼的困扰。 ⊙果报并不能论断你现在的善恶,好好的安住于你现在的生活,无善不为,并欢喜的接受果报。 ⊙自尊有时会蒙蔽理性的。 ⊙儒家谓—一日三省吾身。 ⊙佛家云—真观照,保持秒秒安详。 ⊙只要你知足就没有什么境界可以难倒你了。 ⊙我们若把执著于男女感情的力量用在念佛上,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要能掌握现在,才有永恒可言。 ⊙成佛道的要件是“柔软心”,柔软心就是无恨心、慈悲心、吃亏的心、处处忍耐的心、知足的心、不执著的心。 ⊙ 一个人不管如何努力的修行,如果它的心灵并未远离贪欲与执著的话,就像想要在湿润的木头上起火一般,绝对无法达成目的。 ⊙气质乃是发自于内心的修养。 ⊙一切事得成于忍,能忍方名为大丈夫。 ⊙ 再大的境界抵不过一个观照。 ⊙当你用平等心行使于世间,德行即随之而来。 ⊙我们要多创造因缘给众生,令其也能享受到佛法清凉甘露的滋润。 ⊙我们往往用在诽谤、批评别人的时间比用在检讨及反省自己的时间还要多。 ⊙ 这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看法完全相同的人,众生皆执著在自我的见解上。 ⊙我们要放下有限,才能完成无限的生命。 ⊙ 每个人的八识田中皆有一亩地,下善种,下恶种皆是自己的念头。 ⊙ 修正自己的念头即是大修行人。 ⊙事事慈悲,处处退让,慈悲喜舍,佛之行也。 ⊙平凡乃是最不平凡的伟大。 ⊙自在、解脱才是真正的佛法。 ⊙我们并不是否认一切身心及外境,而是透视其一切法不可得相。 ⊙真正的生命是来自清净喜悦的心。 ⊙ 我们要于责任与义务当中发现喜悦的解脱,不要逃避境界。 ⊙寂灭就是任何境界皆无碍。 ⊙我们要以佛做榜样,随时回光返照,无所不施舍并宽恕大地的一切众生。 ⊙ 佛是最平凡的,平凡到众生无法做到,因佛如虚空般无高无低、无上无下绝对平等。 ⊙忏悔就是转念,将以往的恨心、愤心等皆转为清净心。 ⊙让你造业的地方,当下也是让你造功德了生死的地方。 ⊙大修行人不怕境只怕心,如何稳住这颗心才是最重要的。 ⊙喜悦乃是生命的本质,我们要保持二十四小时无量的欢喜心,及无量的慈悲喜舍。 ⊙“无诤”,就是幸福的泉源。 ⊙观照你的情绪,若你的情绪重复即是轮回。 ⊙ 持戒真正的目的是让你解脱,而不是要你在外相上打转。 ⊙人心不好,治安就不好,环保也不好。 ⊙ 道若没有运用在你的生命上,道只是一种文字。 ⊙观空舍执,直见真如。 ⊙本来就无境界这种东西,众生皆是自己挖坑跳下去。 ⊙人由于无始劫来的欲望,见相二取而产生了动,动即是念头,有念头即是妄想,妄想不断即见生死。 ⊙ 拜佛念佛时若一直执著有个我在修行,也是一种独头意识的分别。 ⊙ 若问道法,不离当处;若论佛法,见处即真。 ⊙ 人类的生活方式离不开感性与理性的冲激,感性高则理性就低,理性高则感性就低,永远如同水火般互不相融,正因为不悟“一切法无生”,当相即道,非内非外,不必追求,不必寻找,没有表里,无所形容,离一切相,即心即佛,所以我们烦恼不断,生死不了。深刻的体悟了一切法无生,便完成了理性、感性、智性的最高平衡点。 ⊙所谓的无常是指因缘生、因缘灭,一切法无自性,无自性即是缘起无生,所有的得失观念皆是错觉,苦乐也是错觉。 ⊙因为等待而有了时间观念,因为执著而有了空间观念,人总是于错觉中迷惑打转。 ⊙若你摆平了自己,不要去分别执著,就没有所谓的是非可言了。 ⊙如何无是非?从你自己开始。 ⊙直心乃万行之本。 ⊙ 持戒 、 诵经皆要与本性相应 , 因为所有的经典都是为了开采你清净的本性 。 ⊙一合相即是理事无碍、理事圆融。 ⊙正邪若不立、心中自有菩提意。 ⊙凡一切恼害我们身心的,皆是成就如来种之处。 ⊙所有下菩提种之处,并没有所谓善或邪之处,只要善于观照,皆能入于佛道。 ⊙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 ⊙ 闭关是要你认识自己的本性,还有关闭你的一切恶业,并不只是要把身体关起来而已。 ⊙学佛要发菩提心,才不容易退道心。 ⊙若不了解佛法的真理,只求外在的感应,那就容易退失菩提心。 ⊙无论修行那一种法门,都必须先具备信心,若信心不具足,在顺境或逆境现前之时就会产生问题了。 ⊙ 若以菩萨心来看众生,你本身就是菩萨;若以烦恼心来看众生,你本身就是众生。 ⊙我们要忏悔我们的意业,此乃善恶的根,若真忏悔就要忏心,若心不起念,就不会去行恶业,所谓的善恶心都在你心的一念之间,若发菩提心,念念昼夜都是菩提心。 ⊙所谓的神通就是把内心的烦恼弄通。 ⊙百不见,百不闻,是非心不起,妄念即不生。 ⊙ 修行要盖棺才定论。 ⊙ 若求大涅槃,是名生死业。 ⊙ 能于无念中起大妙有是名真精进。 ⊙真如不可薰习,本来具足,只能方便说由听经闻法中开采出来的。 ⊙若心起恶念,就如同铁生锈般,来自于本身,而腐蚀了自我的清净心。 ⊙法如同药物以知见为主。 ⊙世间只有名相在打转,并无真实之体。 ⊙待人要宽心,讲话要细心。 ⊙心田不长无明草,性地常开智慧花,历经万般红尘劫,犹若凉风清拂面。 ⊙信,必须智信,不可捕风捉影。 ⊙口说好话,心想好意,身行好事。 ⊙凡 事 皆有多面,不要害怕面对否定。 ⊙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你必须看得周全,那么当快乐来时,你不会得意忘形,当痛苦来时,你也不会乱了方寸。 ⊙众生以菩提为烦恼,菩萨以烦恼为菩提。 ⊙佛曰:“我净故施净,施净故愿净,愿净菩提净,道净一切净”。 ⊙ 深思熟虑,培养自己定静的性格,才能担当大事。 ⊙不要无中生有,更不要丑化他人。 ⊙命由我作,福向己求。 ⊙ 执著为生命中的绊脚石。 ⊙ 要包容与我们意见看法不同的众生。 ⊙ 禅心的体悟是绝对的自我。 ⊙ 若一直追逐境界,则会引导自己走向迷惑与混乱,然而,若你清楚的去观照世间,真实的智慧就会显现出来。 ⊙心存正念,以清楚的知见生活,让智慧引导你,而不要任由你的情绪作主。 ⊙人因为工作才显得尊贵,只有牺牲及奉献才能丰富你的内在。 ⊙一切诸法中皆有安乐性,只因我们不悟,而变为一切皆苦。 ⊙ 无念即是精进,心平何劳持戒。 ⊙ 心里的忧悲苦乐皆是建立在一个有我的观念当中。 ⊙无作,即善恶平等,即不招感一切业力。 ⊙ 用透视的眼光,也不否认有相,也不执著于无相的念头(无著于相,亦不住于相)。 ⊙ 菩萨并无脱离社会独善其身而菩萨是要兼善天下。 ⊙世间虽然是因缘生灭法,但也要积极的行善。 ⊙ 完成自我觉悟固然重要,完成全体众生的觉醒更是重要。 ⊙心起还同心灭,学佛要进入空观,一切法平等,不生不灭。 ⊙ 佛魔体同,最大的心魔就是不平等。 ⊙正念的下手处是要先学会降伏我慢,学会吃亏及退步。 ⊙ 君子以良心为镜,学佛之人以因果为镜,圣人以本性为镜。 ⊙ 文明即…

《慧律法师开示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