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著,没有意识到私毫的自我,只有无我的觉醒便不会引发苦了。 ⊙ 吃苦是修行的助缘并不代表佛道,而是要以大智慧照破无明。 ⊙ 若能发清净心,不存我见,不起法见,知是空花,即得我法二空之理。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在安详。 ⊙ 一切法不受则妙用常现前。 ⊙ 现在的理念思路,将影响到未来的空间。 ⊙ 人由于无始劫以来受到业力的薰习,所以人性无量劫来的善种子、恶种子、无记种子皆具足。 ⊙我们皆被无明的坟墓所埋没。 ⊙ 功德智慧乃万行之初,功德智慧从无相而来。 ⊙ 若你接受一切境界,境界就对你起不了作用。 ⊙ 因为众生心境不同、功德力不同,所以在娑婆世界感应的东西也不同,福报不同,则业感也不同。 ⊙清净的供养,就是尊重众生。 ⊙修行之本就是平凡、平淡、平实。 ⊙能放下之人,处处皆是弥陀净土,时时皆是清净佛号。 ⊙ 学佛的第一理念就是要正知正见。 ⊙ 透过不可思议的智慧去透视一切法的虚妄不存在性即是妙观察。 ⊙ 修行要有志气,乃在于肯与不肯之间(放下即是)。 ⊙ 若总是不满东、不满西,著相而修,你如何修行? ⊙ 发上品心,得上品戒;发惭愧心,得菩提道。 ⊙人在烦恼中过、在痛苦中挣扎,在无奈中结束生命。 ⊙ 复杂的宗教仪式,把佛教伟大的“觉性教育”变成一种形式,无益于知见的启发。 ⊙当你还有一个众生不去原谅,就不能成佛。 ⊙ 我们要把生命化做功德,不要把生命拿来造恶。 ⊙佛陀说:“不要用对立的心态来面临这个世间”“对立将变成孤立”。 ⊙ 空性的极至就是一切法无生。 ⊙称念佛菩萨的名号可以感召佛菩萨的清净之体。 ⊙有因缘就要度众生,以不慈悲不度众生,只求自利。 ⊙ 欲入如来圆觉妙地,当处发生,当处寂灭。 ⊙心是念力,念念随心。 ⊙道是在心,而不是在外表。 ⊙ 无念乃是没有凡夫染著之念,而有圣人清净妙有之念。 ⊙所有的工作若能配合觉性,则所有的工作皆是佛法。 ⊙ 人若不去面对自己的缺点,就如烂疮般的,永远无法根治。 ⊙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 ⊙人在大部分时间中,都希望别人给我们快乐,这是一种不懂得回光反照的人生观。 ⊙要多接近有智慧、善良的人,薰习的力量是很大的。 ⊙常常退一步想,就接近圆融。 ⊙菩萨道的精神就是无怨无悔。 ⊙ 菩萨的伟大就是能自我处理心中矛盾的问题。 ⊙ 若战胜习气成佛就有希望。 ⊙老实念佛即是通达本性。 ⊙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一切障碍,无不是觉。 ⊙念念无所住,念念即是真实性。 ⊙ 菩萨常提起正念而不执著于正念。 ⊙无论遇到甚么境界皆以无相待之。 ⊙ 经典的教化只是方便令我们明心见性,不是要你对文字执著。 ⊙ 戒为无相名究竟戒。 ⊙戒是戒自己,不是要你拿戒律来衡量别人。 ⊙心既清净,语默皆如,遇缘即施,缘散即寂。 ⊙与其能辩,不如能忍。 ⊙宇宙乃是业力所感召而来的,而业力即是无明的产物。 ⊙如果要解决一切的纷争,就必须要无限的容忍。 ⊙快乐并非靠别人的施舍而来的,真正的快乐是觉悟。 ⊙佛在心中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 佛法不可思议处乃在于诚心与信心。 ⊙ 境来不拒,境去不留,一切随缘,能得自在,放下即得解脱。 ⊙百种多知,不如无求为最。 ⊙万法自如如,云何有动静,一切的影现皆是自心分别。 ⊙忍受逆境,欢喜接受,一切自有因果定律。 ⊙直下承担,不要愈求愈远,放下就是。 ⊙ 当你满足了生活一切基本需要之时,你会发现,你所剩下的金钱,只是一个数目字而已。 ⊙自观即自照,自觉即自在。 ⊙ 愚痴的代名词就是假设两个字,因为你不能如实知如实证,所以每件事都是假设如何如何···。如此就会落入一种怀疑、推测的观念当中,如蚕吐丝般作茧自缚。 ⊙生命只是一个念头的转变,快乐或痛苦皆操纵在你自己。 ⊙我们于分秒当中,做事都要圆融圆满,不要去伤害众生。 ⊙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乃无造作、无爱憎、无是非、无取舍、无凡圣即是。 ⊙世间最脆弱的人就是自尊心太强的人。 ⊙当我对世间无求时,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 文字不碍实相,见性万事皆圆。 ⊙世间一切皆是因缘和合,了不可得,我们要当下观空。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远离是非即是纯善之心。 ⊙若能完成佛道的无常乃是真常。 ⊙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 若见解与我相同者,与之同行;若见解与我不同者,合掌令其欢喜。 ⊙长时间接受赞叹的人是不堪一击的。 ⊙待人要宽、律己要严。 ⊙ 禅乃融于生活中,产生无量的妙有。 ⊙ 若在主观意识当中不执著,也可以变成客观;若在客观的意识当中不能包容,也将落入主观。 ⊙ 只要是行利益众生的事即是菩萨行。 ⊙了解因果者必定了解心性。 ⊙但息妄念,别无圣解。 ⊙我们应当勇敢诚恳的去正视自己的心念,就像在镜中看自己的脸一样。 ⊙应以慈惠战胜嫉忿,以善胜恶,以布施胜自私,以真实胜虚诳。 ⊙ 法不离当处,在这每一念中,皆是你的觉性。 ⊙与其要控制境界,不如控制我们的念头。 ⊙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而最好的依靠也是自己。 ⊙当你执著于外境之时,清净妙明的真心自然显现不出。 ⊙ 本性是随著因缘而显示出来的妙有。 ⊙生死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转变,并无真实之体。 ⊙所有的文字皆要汇归于觉性,由觉性中开采出智慧。 ⊙所有无量的现相界,无非不是慈、悲、喜、舍的妙用。 ⊙佛法的真正精神,并不是在外在的宗教仪式上打转,而是来自于内在的自我觉悟,内观自在。 ⊙要常如是观照:“不是众生让我们烦恼,而是自己功夫不够。” ⊙ 明鉴一切境,不著一切相,离颠倒见,了知万法唯是一心。 ⊙充满柔软心,感恩心之人,必可成就佛道。 ⊙ 若于清净心中加上任何一种见(我见、法见等)束缚在某种范围内,即是无明。 ⊙ 若你破坏境界,即是破坏你的清净心(境即是心),所以我们要学习心与境界调和。 ⊙若能适应自己的心,所有的感觉皆是一种享受。 ⊙人主宰世间皆是一种精神作用,观念问题而已。 ⊙有智慧的人,一切现象皆是我们的善知识(看你怎么用心)。 ⊙虽然一切皆是虚妄的尘境,但仍要对因果负责。 ⊙最愚蠢的人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烦恼自己。 ⊙ 因地心当下即是果地觉,果地觉亦不离因地心。 ⊙意识若不停止,境界将会一直现前。 ⊙生命的本质乃是喜悦——欢喜自在。 ⊙ 悟道之人,唯心无境。任何六根的作用,皆无执著。 ⊙在一切差别相中,当下一切平等。 ⊙多闻并不一定能够增长道力,而是要善于观照,观照即行,才能纠正自己的错误。 ⊙人不要落入对立的观念,若你做个批判者,总有一天你也会被批判。 ⊙境界乃是自心或业力所变化出来的假相。 ⊙ 要离开文字的执著,就要将文字当成一种真理的观照。 ⊙ 若透过文字,则会产生执著文字的假相,而加层揣测、便偏离了真如。 ⊙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自性本是空性,若一直强加讨论即永不得见性。 ⊙十方三世无一处不是菩萨布施的地方。 ⊙善于观心,必能入道。 ⊙不要让今日的无知变成明日的后悔。 ⊙ 众生受苦,正是菩萨发心的时候。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凡是从经验妄想去推测分别的皆是无明。 ⊙ 凡是从自性清净心中体悟出来的才是真如本性。 ⊙ 执著有如生命的休止符。 ⊙当我们动了个念头要去伤害众生,就已经破坏了我们清净安详的内在。 ⊙无量亿劫来皆因我们意识形态的改变而形成了六道的洪流。 ⊙六道轮回乃于念头中,一念放不下即是六道轮回。 ⊙当你内心起烦恼时,当处,当下就要叫它消灭。 ⊙ “法”是一切善行的来源,是一切德行的矿脉。 ⊙ 不分别、不颠倒、不执著即是本性作用。 ⊙行蕴皆是苦,涅槃是极乐。认得此真理,踏上安详道。 ⊙我们要调伏自己心里的起心动念,将其化为功德。 ⊙要将执著化为柔软心,才能显出清净的境界。 ⊙无明与业识幻化所产生的就是我们现在的世界。 ⊙若了知因果,则会欢喜的安住于我们当下的每一分秒。 ⊙佛陀说:“要用一颗宇宙的心,来过你现实的生活”。 ⊙调伏了我们的心,就等同调伏了整个世界。 ⊙了了见,无所见,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我们要掌握因缘,但是要接受果报。 ⊙行住坐卧总是禅,万般计较皆是空。 ⊙有智慧之,乃真富贵之人。 ⊙ 不能将一切皆归咎于因缘,人为因素还是很重要的,我们要自转因缘。 ⊙时空的架构上,一切现象皆是自己的心所影现,造恶业,则离佛十万八千里,一念清净即如来。 ⊙无量的喜悦及感恩,即近佛。 ⊙菩提之法,非可修相—悟(了幻即离、离幻即觉)。 ⊙ 本性自有觉悟,若强迫自己加层执著想去明白觉悟,你所觉悟的即不是本性本自具足的觉性了。 ⊙我们要认识自己的立场,调整自己的身心。 ⊙无牵无挂、得大自在;依法解脱,是名修行。 ⊙ 摘取“法”的花朵,让佛法的芳香,息灭你的一切痛苦烦恼。 ⊙不要由于别人的是非善恶来影响自己。 ⊙有时生命所呈现的是一种无奈,若你懂得透视因缘的生灭,则随时无不解脱自在。 ⊙愿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 ⊙如来—如如不动来度众生。 ⊙ 我们要以不惜…
《慧律法师开示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