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律法师开示录▪P5

  ..续本文上一页是无明的面纱,由无明所发明出来的产物也是无明。 ⊙不起于坐,还得本心,只要放下,一切具足。 ⊙ 急急忙忙苦苦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 若将物质的欲望降到最低点,将精神领域提升到最高点即是佛。 ⊙弓工调角,水人调船,材匠调木,智者调心。 ⊙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乐不可极,傲不可长,志不可满,欲不可纵。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启窗日日对青山,山色青青不改颜;我问青山何日老,青山问我几时闲。 ⊙ 道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作不成。 ⊙“时”应分秒必争,“路”应步步踏实。 ⊙以诚信务实心做事,以虚怀若谷心待人。 ⊙ 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 ⊙永远和你仇视的人保持距离,不要回头看你的敌人。 ⊙风来疏竹,风去竹不留声,雁过寒潭,雁去潭不留影,故圣人,遇事心始现,事过心随空。 ⊙无去无来本湛然,不居内外即中间;一颗水晶绝瑕翳,光明透出满人天。 ⊙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真心真实,菩提道场。 ⊙修一切法,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令生欢喜心,不生嗔恨心,是名真布施。 ⊙修行佛道是一条很漫长的路,在修行上将会经过无数次情绪的挣扎及起落,一个人的进步也可能会直线上升也可能直线下降,如何稳住自己的心是修行的大前提。 ⊙ 成菩提的道路有三:( 1 )有自觉( 2 )具良知( 3 )明因果。 ⊙要多看别人的优点,从别人的错误当中来警剔自己,以菩提道为前提。 ⊙ 佛法是圆融的法门,并不是死执于某一方面的东西。 ⊙ 一草一木皆有它生存的空间,人应该互相尊重。 ⊙ 道力是很重要的,但必须先培养愿力。 ⊙持戒、禅定、智慧才能离众过。 ⊙ 拜山的目的是要越过你自己心中我慢的山。 ⊙所有的事相若不透过清净的自性皆无意义。 ⊙学吃亏,退步想,万无一失。 ⊙随缘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 若以爱做为世间的角度,爱的下降点为情,情的下降点为欲,其最低点就是占有。 ⊙爱的升华为慈悲,慈悲的升华为大慈大悲。 ⊙饶恕他人是最光荣的报复。 ⊙一但真理在我们心中清晰可见之时,它就能斩断无明之流。 ⊙业力给你一张脸,可是你自己重新塑造了另一张脸。 ⊙人的脸是他所拥有的品性的一部分。 ⊙ 佛说:“修行须你们自己去行,因为如来只能教你们该走的路。”佛陀是发现以及指点我们解脱之道的人,这道还是须要我们自己去践履的。 ⊙ 对于寻求真理的人来说,某一思想的来源是无足轻重的,要紧的是了知与如何澈见真理。 ⊙意志是真正的精神支配作用,当你心中充满著慈悲,平等以及宽恕时,所感应来的即是无诤的世界。 ⊙一切法中,心为最殊胜。 ⊙人类的意志行为,决定著未来的去处。 ⊙ 修行就如同调整相机的焦距,调整至正确位置之后,一按快门,即是本来面目 。 ⊙真求即是不求。 ⊙若不著一切相,见一切境皆是至真、至善、至美。 ⊙诸佛菩萨就如是一个磁场,我们要变成一块磁铁,才能与诸佛菩萨相应,而相应的条件就是“慈、悲、喜、舍”。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若方寸大乱,则一切福皆不存在。 ⊙心中有智慧之人,随手一拈,皆是财富。 ⊙讲话过于肯定的人,往往后悔多于肯定。 ⊙内心若不安详,幸福就无从建立。 ⊙当你内心拥有安详即是正受。 ⊙大修行人虽整日吃饭但不著一粒米。 ⊙人到无求品自高。 ⊙ 放大心胸看事,立定脚跟做人。 ⊙丛林无诤就是福。 ⊙若要完成佛性的觉悟,就要把一切众生都当成菩萨,永远不要看众生的过失,心的频率与诸佛相同,自然就是佛。 ⊙ 以内在智慧为体,取外在方便为用。 ⊙机会的创造只在于你肯与不肯之间。 ⊙没有经过污泥的染著那显得出清净的芳香。 ⊙ 往生极乐是现在的工作,而不是临命终的工作。 ⊙记忆只是意识中的残影,不值得执著。 ⊙清净心就包容一切道,无上无下,无高无低,身口意皆清净。 ⊙ 著相而求,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 ⊙ 于每一分秒的念头中,去掉执著,不怀念过去,不希望末来,不抱怨现在即转为妙用。 ⊙生活是一种磨擦,感情是一种迷茫。 ⊙“禅”就是给自己留个空间好做回旋。 ⊙ 若强加否认自己的缺点,更显出自己的无知。 ⊙忍耐及沉默能解决世间上所有的纷争。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真理的追求是人人平等的,只是认知上的差别而已。 ⊙ 无所住无所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依此修行。 ⊙难忍能忍,难舍能舍,佛道近矣。 ⊙ 当言语已经没有作用时,真挚的沉默似乎更有说服力。 ⊙学佛人应该容纳更多不同的音声。 ⊙生死大关岂是悠悠散散可以突破的。但念无常,甚勿放逸。 ⊙人是自己制造痛苦的工厂,以烦恼为原料,而制造出生死轮回的产品。 ⊙ 想要用思想和聪明来了解佛法而不去实证实修的人是永远无法体会佛法的真义。 ⊙不以功德自居的人为真正的功德。 ⊙忧愁可用智慧观照,透过空性将其转为慈悲。 ⊙ 没有真理的灵魂有如失去色彩般,是苍白的,我们要找回这颗安详的心,才能找回我们灵魂本具的色彩。 ⊙智慧是最好的枕头,它能使你很安祥。 ⊙我们并不是因果的执行者,所以我们无法论断别人的对错。 ⊙ 智者从师之长,愚者求师之短。 ⊙内心所引起的境界其实都是自己的问题。 ⊙适当的痛苦能增长修行的毅力。 ⊙ 执著心是业,分别心是业,是非心是业,起心动念无非是业。 ⊙无妄念者,即真修行人。 ⊙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学佛乃是学佛的觉性。 ⊙能忍是多福之人,能舍乃最上福之人。 ⊙容易昏沉之人要大声念佛,容易散乱之人要摄心念佛。 ⊙理事皆不离觉性,我们要常常提起正念,不要让烦恼得逞。 ⊙若不加任何的作意,能使心自然的进入无生。 ⊙安住于如如不动的境界,并不要忘了自己的职责。 ⊙ 修行人性相一如,在一切相中具足一切本性,能运用一切法。 ⊙ 若用烦恼心期待开悟则永远不悟,放下即是。 ⊙ 昨天是张兑过现的支票,明天是个不可预知的未来,而现在呢?现在只是不实在的一种观念。 ⊙如果你有一把锤子,你可能把它拿来做许多不同的用途,所以,我们不能只凭一双眼睛来看许多事物。 ⊙如果我们是一个有智慧的人,那么一切的烦恼都会带来觉悟,就连一切的小事都能使我们感知其价值与意义。 ⊙若你平等了你的心,你就平等了一切。 ⊙ 用讨厌或排斥境界的方法修行,那是不究竟的,你必须要超越境界。 ⊙ 佛教是最积极解脱的生命观,虽对未来抱有希望,但所有的希望当下也汇归到空性。 ⊙开悟的人想要有事都很难,凡夫想要没事那更难。 ⊙只要不著动静声尘的作用,所有的音声,皆不碍我们的闻性。 ⊙我们必须突破意识的观念,放下错误的标准性,因为每个人都会自己订出一套标准,跟自己看法不同的就是敌人而加以排斥,这都是由意识造成我们内心的一种主观标准,如果不能突破,就会一直生活在意识的阻碍里而痛苦不堪。 ⊙ 当你用手指指向别人的错误时,有三只手指是朝向你自己。 ⊙若能找回我们内心的平静,就可以不必依靠外境,也过得很快乐。 ⊙ 我们内心的磅秤是要拿来秤自己,秤看看自己有几两重;如果拿去秤别人,我们就会为了别人而烦恼。 ⊙道就在你心中。心能自己做主就是道,心不能自己做主就叫外道。 ⊙施即是受,施比受更有福。 ⊙人生世间皆是一种“潜在意识”所幻现的。 ⊙ 驯服野象最好的方法是用轭将它和一头已经完成好训练的象栓在一起,所以要改变我们的习气,好的环境和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忏悔包括改过。 ⊙跨最大步的人,并不一定是走得最快的人。 ⊙人世最甜蜜的欢乐只不过是痛苦的粉饰。 ⊙ 修行勿弄巧妙,巧妙抵不住无常。 ⊙生命原是一个整体,如果一定要强使某一方面脱离另一面,其结果一定是苦恼的。 ⊙悟道的人,时时皆享受著喜悦、明澈、清净的永恒生命。 ⊙人可凭他的意志、决心以及今生的行为去改变他的命运。 ⊙有智慧的人,在必要的情形下,会改变自己的意见;但是愚蠢的人,却永远固执己见。 ⊙愈聪明的人,就愈会低头向别人学习。 ⊙ 凡人的心识犹如焦点没有调整好的相机般,是没有对现实或真理有明确清晰的影像。 ⊙ 人类并不是因为吃得下东西才能活下去,而是因为消化才能活下去。 ⊙ 满足是穷人的银行。 ⊙一旦被愤怒摆布,自己就不能称得上是人上人,因为人只有在冷静的时候,才有思虑作用。 ⊙最糟糕的不是跌倒,而是跌倒以后还一直坐在地上不肯起来。 ⊙痛苦不是加诸于人类身上的灾害,而是人类耕种的田,因为它会让你有更多的收获。 ⊙如果你有指责别人为恶的时间,那么你还不如去做一件善事较好。 ⊙痛苦是一条秘密通道。 ⊙一个人如果不能拥有“善良”这门学问,那么他所拥有的其它学问都是有害的。 ⊙生命里的难能可贵,就是生活的平常。 ⊙了解一桩事便是从一桩事中解脱出来。 ⊙无聊寂寞是平凡人的象征。 ⊙障碍是为了使人超越而设计的。 ⊙我们要做自己的明灯,要做自己的依怙。 ⊙智者每日皆检讨反省自己的言行;愚者每日皆困扰打转于他人的言行。 ⊙一切的争论以及辩白的后面皆存有惧怕的存在…

《慧律法师开示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