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律法師開示錄▪P5

  ..續本文上一頁是無明的面紗,由無明所發明出來的産物也是無明。 ⊙不起于坐,還得本心,只要放下,一切具足。 ⊙ 急急忙忙苦苦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 ⊙ 若將物質的欲望降到最低點,將精神領域提升到最高點即是佛。 ⊙弓工調角,水人調船,材匠調木,智者調心。 ⊙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樂不可極,傲不可長,志不可滿,欲不可縱。 ⊙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 ⊙啓窗日日對青山,山色青青不改顔;我問青山何日老,青山問我幾時閑。 ⊙ 道雖近,不行不至;事雖小,不作不成。 ⊙“時”應分秒必爭,“路”應步步踏實。 ⊙以誠信務實心做事,以虛懷若谷心待人。 ⊙ 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內裏坐。 ⊙永遠和你仇視的人保持距離,不要回頭看你的敵人。 ⊙風來疏竹,風去竹不留聲,雁過寒潭,雁去潭不留影,故聖人,遇事心始現,事過心隨空。 ⊙無去無來本湛然,不居內外即中間;一顆水晶絕瑕翳,光明透出滿人天。 ⊙人法雙淨,善惡兩忘;真心真實,菩提道場。 ⊙修一切法,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令生歡喜心,不生嗔恨心,是名真布施。 ⊙修行佛道是一條很漫長的路,在修行上將會經過無數次情緒的掙紮及起落,一個人的進步也可能會直線上升也可能直線下降,如何穩住自己的心是修行的大前提。 ⊙ 成菩提的道路有叁:( 1 )有自覺( 2 )具良知( 3 )明因果。 ⊙要多看別人的優點,從別人的錯誤當中來警剔自己,以菩提道爲前提。 ⊙ 佛法是圓融的法門,並不是死執于某一方面的東西。 ⊙ 一草一木皆有它生存的空間,人應該互相尊重。 ⊙ 道力是很重要的,但必須先培養願力。 ⊙持戒、禅定、智慧才能離衆過。 ⊙ 拜山的目的是要越過你自己心中我慢的山。 ⊙所有的事相若不透過清淨的自性皆無意義。 ⊙學吃虧,退步想,萬無一失。 ⊙隨緣識得性,無喜亦無憂。 ⊙ 若以愛做爲世間的角度,愛的下降點爲情,情的下降點爲欲,其最低點就是占有。 ⊙愛的升華爲慈悲,慈悲的升華爲大慈大悲。 ⊙饒恕他人是最光榮的報複。 ⊙一但真理在我們心中清晰可見之時,它就能斬斷無明之流。 ⊙業力給你一張臉,可是你自己重新塑造了另一張臉。 ⊙人的臉是他所擁有的品性的一部分。 ⊙ 佛說:“修行須你們自己去行,因爲如來只能教你們該走的路。”佛陀是發現以及指點我們解脫之道的人,這道還是須要我們自己去踐履的。 ⊙ 對于尋求真理的人來說,某一思想的來源是無足輕重的,要緊的是了知與如何澈見真理。 ⊙意志是真正的精神支配作用,當你心中充滿著慈悲,平等以及寬恕時,所感應來的即是無诤的世界。 ⊙一切法中,心爲最殊勝。 ⊙人類的意志行爲,決定著未來的去處。 ⊙ 修行就如同調整相機的焦距,調整至正確位置之後,一按快門,即是本來面目 。 ⊙真求即是不求。 ⊙若不著一切相,見一切境皆是至真、至善、至美。 ⊙諸佛菩薩就如是一個磁場,我們要變成一塊磁鐵,才能與諸佛菩薩相應,而相應的條件就是“慈、悲、喜、舍”。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若方寸大亂,則一切福皆不存在。 ⊙心中有智慧之人,隨手一拈,皆是財富。 ⊙講話過于肯定的人,往往後悔多于肯定。 ⊙內心若不安詳,幸福就無從建立。 ⊙當你內心擁有安詳即是正受。 ⊙大修行人雖整日吃飯但不著一粒米。 ⊙人到無求品自高。 ⊙ 放大心胸看事,立定腳跟做人。 ⊙叢林無诤就是福。 ⊙若要完成佛性的覺悟,就要把一切衆生都當成菩薩,永遠不要看衆生的過失,心的頻率與諸佛相同,自然就是佛。 ⊙ 以內在智慧爲體,取外在方便爲用。 ⊙機會的創造只在于你肯與不肯之間。 ⊙沒有經過汙泥的染著那顯得出清淨的芳香。 ⊙ 往生極樂是現在的工作,而不是臨命終的工作。 ⊙記憶只是意識中的殘影,不值得執著。 ⊙清淨心就包容一切道,無上無下,無高無低,身口意皆清淨。 ⊙ 著相而求,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見性。 ⊙ 于每一分秒的念頭中,去掉執著,不懷念過去,不希望末來,不抱怨現在即轉爲妙用。 ⊙生活是一種磨擦,感情是一種迷茫。 ⊙“禅”就是給自己留個空間好做回旋。 ⊙ 若強加否認自己的缺點,更顯出自己的無知。 ⊙忍耐及沈默能解決世間上所有的紛爭。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真理的追求是人人平等的,只是認知上的差別而已。 ⊙ 無所住無所求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依此修行。 ⊙難忍能忍,難舍能舍,佛道近矣。 ⊙ 當言語已經沒有作用時,真摯的沈默似乎更有說服力。 ⊙學佛人應該容納更多不同的音聲。 ⊙生死大關豈是悠悠散散可以突破的。但念無常,甚勿放逸。 ⊙人是自己製造痛苦的工廠,以煩惱爲原料,而製造出生死輪回的産品。 ⊙ 想要用思想和聰明來了解佛法而不去實證實修的人是永遠無法體會佛法的真義。 ⊙不以功德自居的人爲真正的功德。 ⊙憂愁可用智慧觀照,透過空性將其轉爲慈悲。 ⊙ 沒有真理的靈魂有如失去色彩般,是蒼白的,我們要找回這顆安詳的心,才能找回我們靈魂本具的色彩。 ⊙智慧是最好的枕頭,它能使你很安祥。 ⊙我們並不是因果的執行者,所以我們無法論斷別人的對錯。 ⊙ 智者從師之長,愚者求師之短。 ⊙內心所引起的境界其實都是自己的問題。 ⊙適當的痛苦能增長修行的毅力。 ⊙ 執著心是業,分別心是業,是非心是業,起心動念無非是業。 ⊙無妄念者,即真修行人。 ⊙但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學佛乃是學佛的覺性。 ⊙能忍是多福之人,能舍乃最上福之人。 ⊙容易昏沈之人要大聲念佛,容易散亂之人要攝心念佛。 ⊙理事皆不離覺性,我們要常常提起正念,不要讓煩惱得逞。 ⊙若不加任何的作意,能使心自然的進入無生。 ⊙安住于如如不動的境界,並不要忘了自己的職責。 ⊙ 修行人性相一如,在一切相中具足一切本性,能運用一切法。 ⊙ 若用煩惱心期待開悟則永遠不悟,放下即是。 ⊙ 昨天是張兌過現的支票,明天是個不可預知的未來,而現在呢?現在只是不實在的一種觀念。 ⊙如果你有一把錘子,你可能把它拿來做許多不同的用途,所以,我們不能只憑一雙眼睛來看許多事物。 ⊙如果我們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那麼一切的煩惱都會帶來覺悟,就連一切的小事都能使我們感知其價值與意義。 ⊙若你平等了你的心,你就平等了一切。 ⊙ 用討厭或排斥境界的方法修行,那是不究竟的,你必須要超越境界。 ⊙ 佛教是最積極解脫的生命觀,雖對未來抱有希望,但所有的希望當下也彙歸到空性。 ⊙開悟的人想要有事都很難,凡夫想要沒事那更難。 ⊙只要不著動靜聲塵的作用,所有的音聲,皆不礙我們的聞性。 ⊙我們必須突破意識的觀念,放下錯誤的標准性,因爲每個人都會自己訂出一套標准,跟自己看法不同的就是敵人而加以排斥,這都是由意識造成我們內心的一種主觀標准,如果不能突破,就會一直生活在意識的阻礙裏而痛苦不堪。 ⊙ 當你用手指指向別人的錯誤時,有叁只手指是朝向你自己。 ⊙若能找回我們內心的平靜,就可以不必依靠外境,也過得很快樂。 ⊙ 我們內心的磅秤是要拿來秤自己,秤看看自己有幾兩重;如果拿去秤別人,我們就會爲了別人而煩惱。 ⊙道就在你心中。心能自己做主就是道,心不能自己做主就叫外道。 ⊙施即是受,施比受更有福。 ⊙人生世間皆是一種“潛在意識”所幻現的。 ⊙ 馴服野象最好的方法是用轭將它和一頭已經完成好訓練的象栓在一起,所以要改變我們的習氣,好的環境和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忏悔包括改過。 ⊙跨最大步的人,並不一定是走得最快的人。 ⊙人世最甜蜜的歡樂只不過是痛苦的粉飾。 ⊙ 修行勿弄巧妙,巧妙抵不住無常。 ⊙生命原是一個整體,如果一定要強使某一方面脫離另一面,其結果一定是苦惱的。 ⊙悟道的人,時時皆享受著喜悅、明澈、清淨的永恒生命。 ⊙人可憑他的意志、決心以及今生的行爲去改變他的命運。 ⊙有智慧的人,在必要的情形下,會改變自己的意見;但是愚蠢的人,卻永遠固執己見。 ⊙愈聰明的人,就愈會低頭向別人學習。 ⊙ 凡人的心識猶如焦點沒有調整好的相機般,是沒有對現實或真理有明確清晰的影像。 ⊙ 人類並不是因爲吃得下東西才能活下去,而是因爲消化才能活下去。 ⊙ 滿足是窮人的銀行。 ⊙一旦被憤怒擺布,自己就不能稱得上是人上人,因爲人只有在冷靜的時候,才有思慮作用。 ⊙最糟糕的不是跌倒,而是跌倒以後還一直坐在地上不肯起來。 ⊙痛苦不是加諸于人類身上的災害,而是人類耕種的田,因爲它會讓你有更多的收獲。 ⊙如果你有指責別人爲惡的時間,那麼你還不如去做一件善事較好。 ⊙痛苦是一條秘密通道。 ⊙一個人如果不能擁有“善良”這門學問,那麼他所擁有的其它學問都是有害的。 ⊙生命裏的難能可貴,就是生活的平常。 ⊙了解一樁事便是從一樁事中解脫出來。 ⊙無聊寂寞是平凡人的象征。 ⊙障礙是爲了使人超越而設計的。 ⊙我們要做自己的明燈,要做自己的依怙。 ⊙智者每日皆檢討反省自己的言行;愚者每日皆困擾打轉于他人的言行。 ⊙一切的爭論以及辯白的後面皆存有懼怕的存在…

《慧律法師開示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