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P3

  ..續本文上一頁執著。

  「 有取舍憎愛之心,不了中道也。 」

  還是有取舍憎愛的心存在。 若大徹大悟的人,「有」當下就是中道,「無」當下也是中道,中道不離有無,有無不離中道。他不必要遣除有無,不必除掉有與無的觀念,他當下即

  是中道,真正的中道,連取舍心都沒有 。

  「 非無想者 , 謂有求理心也。 」

  非無想,不能說沒有想。

  「 我者,佛自謂也。皆者,總也。令者,俾也。入者,悟入也。 」

  總,全部的意思。令,使的意思,要令他悟入無余涅槃。

  「 無余者,真常湛寂也。 」

  無余,簡單講就是沒有剩下,究竟的意思。我們的本性究竟了,當然就是真常湛寂了。湛,光明晃耀、如如不動、放光動地就是湛。寂,就是靜,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

  「 法華經雲 : 佛當爲除斷,令盡無有余。涅槃者,菩薩心無取舍,如大月輪,圓滿寂靜 。」

  如大月輪,像月亮一樣。

  「 衆生迷于涅槃無相之法,而爲生死有相之身也。 」

  迷則不明了。衆生不明了不生不滅的涅槃無相之法,就會執著這個生死有相的身體。我們人就是這樣,你看男衆就會西裝筆挺,還要打上領帶、蝴蝶結。

  講到打領帶,從前我讀大學時要穿大學服還要打 ネクタイ (日語「領帶」),我很怕打領帶,因爲學佛了就不喜歡打那種東西,就叫陳中興事先替我打好,然後再拿下來。等到

  需要打領帶時,我只要套上去拉緊就行了。有一次剛好教官看到,就說:林益謙!你這個領帶像什麼?怎麼卷得像油條一樣!整條領帶扭曲打卷了。沒辦法,男孩子就是這樣。還

  有遊泳,很奇怪,學校就一定要上遊泳課,我很排斥遊泳,因爲我不會遊泳。因爲沒錢買遊泳褲,上遊泳課時就向別人借條泳褲,結果借來的太大了,水一沖褲子松掉下來,結果

  曝光,又趕緊把它拉起來。沒辦法!窮也很痛苦。在建國中學時,學校的遊泳池發生一件事,有個同學上遊泳課時因爲害怕水,在鼻子裏塞衛生紙,水一沖卻倒灌進去,拉上來送

  去急救,卻在途中就死亡了。所以發生這件事情之後,建國中學就再也不用上遊泳課了,太好了!所以我們讀到高中都沒有再上遊泳課,現在遊泳池已經拆掉了。讀大學時就不行

  了,要上遊泳課,考試時我只要一下水就一定抽筋。每次考試還要到深水區,沈下去腳也踩不到底,淺水區是女生在遊。每次都差點淹死!這個就是身相,世間有種種痛苦,所以

  今生要是沒有解脫那就很慘了!

  「 滅者,除滅。度者,化度也。 」

  【李文會曰】 「 無量無數無邊衆生者,謂起無量無數無邊煩惱也。得滅度者,既已覺悟,心無取舍。無邊煩惱,轉爲妙用,故無衆生可滅度也。有我相者,倚恃名位權勢、財寶

  藝學,攀高接貴,輕慢貧賤愚迷之流。 」

  輕慢,輕視別人,我們若是有這種念頭就不是菩薩。愚迷,自己迷,反而恥笑瞧不起別人。簡單來說,以傷害別人的手段影射自己的優點,都是愚癡的人。要偉大,大家都偉大,

  就像佛一樣,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佛尊重一切衆生。

  「 人相者,有能所心,有知解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自恃持戒,輕破戒者 。」

  自恃持戒,自己認爲自己持戒很了不起。輕破戒者,輕視這個破戒、那個沒有修行。貢高我慢,這樣的人叫做大破戒人。所以《大智度論》裏講: 貪嗔癡不除,名大破戒人 。我

  們整天都在看別人的過失,所以六祖教誡我們要回光返照,不要誇口自己持戒,輕視破戒者,這樣就變成有我相。

  「 衆生相者,謂有苟求希望之心,言正行邪,口善心惡。 」

  衆生相就是對外有追求之心。言正行邪,說的是正法,那麼行的是邪道。

  「 壽者相者,覺時似悟,見境生情,執著諸相,希求福利。 」

  看到境界還是會産生執著。

  「 有此四相,即同衆生,非菩薩也。 」

  我們初學佛的人,或是初出家的人,一定要有個團體來約束我們,否則易放難收。我們自己智慧不夠時,一旦放出去就控製不住了,一下子就像脫了缰的野馬。

  

  「空生」就是須菩提。「德尊年高」,德行具足,年齡長。

  「 右膝著地者,先淨叁業,催伏身心,整儀贊佛也。 」

  整肅威儀來贊歎佛。

  「 合掌者,心合于道,道合于心也。希有者,我佛性能含融萬法,無可比類也。 」

  「我佛性」,我們人的佛性。「無可比類」,無法比類。無可比是因爲佛性是絕對的東西。

  「 如來者,如者不生,來者不滅。 」

  所以不生不滅就是如來。

  「 非來非去,非坐非臥。 」

  「非坐非臥」,因爲佛性的東西,沒有外表的坐與臥的分別。

  「 心常空寂,湛然清淨也。 」

  因爲心常空蕩蕩地無所執著,所以不管是坐是臥,都保持蕩然無礙的清淨心。

  「 善護念者,善教諸人不起妄念也。諸菩薩者,諸者不一之義;菩之言照;薩之言見。照見五蘊皆空,謂色受想行識也。菩薩者,梵語也,唐言道心。 」

  「衆生常行恭敬,乃至鱗甲羽毛、蛆蟲蝼蟻,悉起敬愛之心,不生輕慢。此佛所謂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也。 」

  「鱗甲羽毛」是遊魚飛禽類,「蛆蟲」是會緩緩蠕動的蟲類,「蝼蟻」是螞蟻一類。

  「 善付囑者,念念精進,勿令染著。 」

  好好交代弟子們,要在每一念精進修行觀照,不要分別,要放下一切。

  「 前念才著,後念即覺,勿令接續也。 」

  前一個念頭若是執著,不要讓妄想連續,勿令煩惱繼續下去。

  所以如果今天聽完《金剛經》後,了解了一切法皆空,無常法不可得、不可說,一切隨緣,那麼下面的經典就不必再講,回去便能好好入睡,因爲「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

  「 善男子者,正定心也。善女人者,正慧心也。謂有剛斷決定之心,永無退轉也,發心之義。 」

  發心的意思,永無退轉。

  「 阿者無也,無諸垢染也。 」

  「無諸垢染」指無垢染、無汙染、無煩惱。

  「 耨多羅者,上也,叁界無能比也。 」

  阿耨多羅即無上,沒有一個超乎其上。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指無上正等正覺。

  「 叁者,正也,正見也。藐者,遍也,一切有情無不遍有。 」

  加被一切衆生,全都悟,沒有一個遺漏。

  「 叁菩提者,知也,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也。 」

  叁菩提,正遍知的意思,遍知就是一切皆知。

  「 雲何降伏其心者,須菩提謂凡夫妄念煩惱無邊,當依何法,即得調伏。 」

  要如何降伏我們的心呢?下面佛就告訴他了。

  【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如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

  尊!願樂欲聞。 】

  「 如汝所說者,是佛贊歎須菩提能知我意,善教諸人不起妄念,心常精進,勿令染著諸法相也。 」

  「 谛聽者,谛者名了,汝當了達聲塵本來不生,勿逐語言,詳審而聽也。 」

  「勿逐語言」意思是你應當了達聲塵,不要追逐語言,執著語言。「詳審而聽」意思是說對我所說的話,要了解道理,好好去悟,不要只聽聽聲音而已。

  「 應如是住者,如來欲令衆生之心,不生不滅,湛然清淨,即能見性也。 」

  見性,明心見性。

  【黃檗禅師曰】 「 凡夫多被境礙心,事礙理。 」

  凡夫總是被境界障礙了心。

  「 常欲逃境以安心。 」

  逃境指除掉境界,意思是說只要境界不出現在面前就不會生氣,只有不出現境界才能安心。其實真正不會生氣的人,悟道的人,境界出不出現都不會生氣,因爲他已經降伏了自己

  的心。

  「 屏事以存理。 」

  屏事指除掉事相,意思是凡夫希望了解道理,依道理來做觀照,卻總是想把事相除掉。

  「 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 」

  凡夫不知這是本心的問題,是自己對道理沒有徹悟而障礙事相。本心若通達道理,事相境界對我們又有何妨礙呢?

  「 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

  這一句很重要:「心空」,表示一法無所著,境界自然就沒有。

  「理寂」,理上若是入了空性,一切事相就無礙。譬如對一位聖者發怒,他絲毫不會煩惱;若對凡夫發火,他則會立刻回敬你。對聖人來說,無論你怎麼激怒他,他都無所謂。

  「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的意思就是,只要用心觀照一切法不可得,令心空,一切境界便對你沒有作用,不要顛倒用心。若想徹悟一切, 請在這句話下畫雙線,好好地在

  「心空」二字上下功夫,明白了「心空」,整本《金剛經》的意思就全了解了。

  「 如是降伏其心者,若見自性,即無妄念。既無妄念,即是降伏其心矣。 」

  「 唯者,應諾之辭。然者,協望之謂。 」

  唯然就是答應之意,遵從佛命而聽講。

  「 願樂欲聞者,欣樂欲聞其法也。 」

  欣然,很歡喜。很歡喜地想聽世尊是怎麼講的。

  妙行無住分第四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

  可思量。】

  這段是教我們布施的時候不能執著,包括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簡單講,一切身、口、意的布施都不能執著,不住于相。這段文字並不困難。「其福德不可思量」,爲什

  麼呢?因爲不執著于相,心不執著,等于零一樣。譬如日月禅寺在授叁壇大戒,我們有十四位法師在人家那裏吃飯,就布施一萬元打齋,…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慧律法師開示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