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P3

  ..续本文上一页执着。

  「 有取舍憎爱之心,不了中道也。 」

  还是有取舍憎爱的心存在。 若大彻大悟的人,「有」当下就是中道,「无」当下也是中道,中道不离有无,有无不离中道。他不必要遣除有无,不必除掉有与无的观念,他当下即

  是中道,真正的中道,连取舍心都没有 。

  「 非无想者 , 谓有求理心也。 」

  非无想,不能说没有想。

  「 我者,佛自谓也。皆者,总也。令者,俾也。入者,悟入也。 」

  总,全部的意思。令,使的意思,要令他悟入无余涅槃。

  「 无余者,真常湛寂也。 」

  无余,简单讲就是没有剩下,究竟的意思。我们的本性究竟了,当然就是真常湛寂了。湛,光明晃耀、如如不动、放光动地就是湛。寂,就是静,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

  「 法华经云 : 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涅槃者,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 。」

  如大月轮,像月亮一样。

  「 众生迷于涅槃无相之法,而为生死有相之身也。 」

  迷则不明了。众生不明了不生不灭的涅槃无相之法,就会执着这个生死有相的身体。我们人就是这样,你看男众就会西装笔挺,还要打上领带、蝴蝶结。

  讲到打领带,从前我读大学时要穿大学服还要打 ネクタイ (日语「领带」),我很怕打领带,因为学佛了就不喜欢打那种东西,就叫陈中兴事先替我打好,然后再拿下来。等到

  需要打领带时,我只要套上去拉紧就行了。有一次刚好教官看到,就说:林益谦!你这个领带像什么?怎么卷得像油条一样!整条领带扭曲打卷了。没办法,男孩子就是这样。还

  有游泳,很奇怪,学校就一定要上游泳课,我很排斥游泳,因为我不会游泳。因为没钱买游泳裤,上游泳课时就向别人借条泳裤,结果借来的太大了,水一冲裤子松掉下来,结果

  曝光,又赶紧把它拉起来。没办法!穷也很痛苦。在建国中学时,学校的游泳池发生一件事,有个同学上游泳课时因为害怕水,在鼻子里塞卫生纸,水一冲却倒灌进去,拉上来送

  去急救,却在途中就死亡了。所以发生这件事情之后,建国中学就再也不用上游泳课了,太好了!所以我们读到高中都没有再上游泳课,现在游泳池已经拆掉了。读大学时就不行

  了,要上游泳课,考试时我只要一下水就一定抽筋。每次考试还要到深水区,沉下去脚也踩不到底,浅水区是女生在游。每次都差点淹死!这个就是身相,世间有种种痛苦,所以

  今生要是没有解脱那就很惨了!

  「 灭者,除灭。度者,化度也。 」

  【李文会曰】 「 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者,谓起无量无数无边烦恼也。得灭度者,既已觉悟,心无取舍。无边烦恼,转为妙用,故无众生可灭度也。有我相者,倚恃名位权势、财宝

  艺学,攀高接贵,轻慢贫贱愚迷之流。 」

  轻慢,轻视别人,我们若是有这种念头就不是菩萨。愚迷,自己迷,反而耻笑瞧不起别人。简单来说,以伤害别人的手段影射自己的优点,都是愚痴的人。要伟大,大家都伟大,

  就像佛一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尊重一切众生。

  「 人相者,有能所心,有知解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恃持戒,轻破戒者 。」

  自恃持戒,自己认为自己持戒很了不起。轻破戒者,轻视这个破戒、那个没有修行。贡高我慢,这样的人叫做大破戒人。所以《大智度论》里讲: 贪嗔痴不除,名大破戒人 。我

  们整天都在看别人的过失,所以六祖教诫我们要回光返照,不要夸口自己持戒,轻视破戒者,这样就变成有我相。

  「 众生相者,谓有苟求希望之心,言正行邪,口善心恶。 」

  众生相就是对外有追求之心。言正行邪,说的是正法,那么行的是邪道。

  「 寿者相者,觉时似悟,见境生情,执着诸相,希求福利。 」

  看到境界还是会产生执着。

  「 有此四相,即同众生,非菩萨也。 」

  我们初学佛的人,或是初出家的人,一定要有个团体来约束我们,否则易放难收。我们自己智慧不够时,一旦放出去就控制不住了,一下子就像脱了缰的野马。

  

  「空生」就是须菩提。「德尊年高」,德行具足,年龄长。

  「 右膝着地者,先净三业,催伏身心,整仪赞佛也。 」

  整肃威仪来赞叹佛。

  「 合掌者,心合于道,道合于心也。希有者,我佛性能含融万法,无可比类也。 」

  「我佛性」,我们人的佛性。「无可比类」,无法比类。无可比是因为佛性是绝对的东西。

  「 如来者,如者不生,来者不灭。 」

  所以不生不灭就是如来。

  「 非来非去,非坐非卧。 」

  「非坐非卧」,因为佛性的东西,没有外表的坐与卧的分别。

  「 心常空寂,湛然清净也。 」

  因为心常空荡荡地无所执着,所以不管是坐是卧,都保持荡然无碍的清净心。

  「 善护念者,善教诸人不起妄念也。诸菩萨者,诸者不一之义;菩之言照;萨之言见。照见五蕴皆空,谓色受想行识也。菩萨者,梵语也,唐言道心。 」

  「众生常行恭敬,乃至鳞甲羽毛、蛆虫蝼蚁,悉起敬爱之心,不生轻慢。此佛所谓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也。 」

  「鳞甲羽毛」是游鱼飞禽类,「蛆虫」是会缓缓蠕动的虫类,「蝼蚁」是蚂蚁一类。

  「 善付嘱者,念念精进,勿令染着。 」

  好好交代弟子们,要在每一念精进修行观照,不要分别,要放下一切。

  「 前念才着,后念即觉,勿令接续也。 」

  前一个念头若是执着,不要让妄想连续,勿令烦恼继续下去。

  所以如果今天听完《金刚经》后,了解了一切法皆空,无常法不可得、不可说,一切随缘,那么下面的经典就不必再讲,回去便能好好入睡,因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

  「 善男子者,正定心也。善女人者,正慧心也。谓有刚断决定之心,永无退转也,发心之义。 」

  发心的意思,永无退转。

  「 阿者无也,无诸垢染也。 」

  「无诸垢染」指无垢染、无污染、无烦恼。

  「 耨多罗者,上也,三界无能比也。 」

  阿耨多罗即无上,没有一个超乎其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指无上正等正觉。

  「 三者,正也,正见也。藐者,遍也,一切有情无不遍有。 」

  加被一切众生,全都悟,没有一个遗漏。

  「 三菩提者,知也,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也。 」

  三菩提,正遍知的意思,遍知就是一切皆知。

  「 云何降伏其心者,须菩提谓凡夫妄念烦恼无边,当依何法,即得调伏。 」

  要如何降伏我们的心呢?下面佛就告诉他了。

  【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如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

  尊!愿乐欲闻。 】

  「 如汝所说者,是佛赞叹须菩提能知我意,善教诸人不起妄念,心常精进,勿令染着诸法相也。 」

  「 谛听者,谛者名了,汝当了达声尘本来不生,勿逐语言,详审而听也。 」

  「勿逐语言」意思是你应当了达声尘,不要追逐语言,执着语言。「详审而听」意思是说对我所说的话,要了解道理,好好去悟,不要只听听声音而已。

  「 应如是住者,如来欲令众生之心,不生不灭,湛然清净,即能见性也。 」

  见性,明心见性。

  【黄檗禅师曰】 「 凡夫多被境碍心,事碍理。 」

  凡夫总是被境界障碍了心。

  「 常欲逃境以安心。 」

  逃境指除掉境界,意思是说只要境界不出现在面前就不会生气,只有不出现境界才能安心。其实真正不会生气的人,悟道的人,境界出不出现都不会生气,因为他已经降伏了自己

  的心。

  「 屏事以存理。 」

  屏事指除掉事相,意思是凡夫希望了解道理,依道理来做观照,却总是想把事相除掉。

  「 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 」

  凡夫不知这是本心的问题,是自己对道理没有彻悟而障碍事相。本心若通达道理,事相境界对我们又有何妨碍呢?

  「 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

  这一句很重要:「心空」,表示一法无所著,境界自然就没有。

  「理寂」,理上若是入了空性,一切事相就无碍。譬如对一位圣者发怒,他丝毫不会烦恼;若对凡夫发火,他则会立刻回敬你。对圣人来说,无论你怎么激怒他,他都无所谓。

  「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的意思就是,只要用心观照一切法不可得,令心空,一切境界便对你没有作用,不要颠倒用心。若想彻悟一切, 请在这句话下画双线,好好地在

  「心空」二字上下功夫,明白了「心空」,整本《金刚经》的意思就全了解了。

  「 如是降伏其心者,若见自性,即无妄念。既无妄念,即是降伏其心矣。 」

  「 唯者,应诺之辞。然者,协望之谓。 」

  唯然就是答应之意,遵从佛命而听讲。

  「 愿乐欲闻者,欣乐欲闻其法也。 」

  欣然,很欢喜。很欢喜地想听世尊是怎么讲的。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

  可思量。】

  这段是教我们布施的时候不能执着,包括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简单讲,一切身、口、意的布施都不能执着,不住于相。这段文字并不困难。「其福德不可思量」,为什

  么呢?因为不执着于相,心不执着,等于零一样。譬如日月禅寺在授三坛大戒,我们有十四位法师在人家那里吃饭,就布施一万元打斋,…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慧律法师开示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