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在行住坐臥所有的威儀中一直保持正念。
2267. 每個人都有他們自己自然的步調。你們的修行將不會完全相同。別操心這個。重要的是你只要繼續保持警醒、努力、保持正念,並讓事物順其自然。
2268. 只要守護六根,就是已控製一切,修行圓滿了,這正是修習佛法的核心。
2269. 當我們的欲望沒有得逞時,就會認爲是他人的錯,要不就是怪別人無法溝通或說別人很奇怪。但是,除非我們擁有強而有力的正念,否則是很難領悟到,其實此刻他人與我們在面臨同樣的貪愛問題。
2270. 正念與覺知是唯一能使我們明了內心的方法。沒有正念,就聽不到內心的良知;沒有正念,就守不住我們的根門。
2271. 于衣、食、住、香、味、觸、法中不起貪念。
2272. 若離心念,忘情去執,知見不生,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2273. 心離于妄,境界則滅。
2274. 妄心既寂,幻相何生?
2275.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
2276. 如果我們思想錯誤,就會與這世界起沖突,與佛法、與真理起沖突。
2277. 往內心看,你們會看到善與惡;見到了善良,我們便可以將它帶至心靈且去實踐。
2278. 藉由持續不間斷的「正念」和「正知」來訓練心。
2279. 當我們了解我們自己的心,當正念正緊密地看守著心時,就有智慧存在了。
2280. 從起床的那一刻起,一天中所需做的一切都要保持正念。
2281. 無念,即名正念。
2282. 法者,正也。清淨慈悲爲正,心地無非爲正,利他無我爲正,無念無相爲正。
2283. 念念無相,念念無爲,即是佛。
2284. 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即是佛。
2285. 正念者,唯念菩提。
2286. 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2287. 十方諸佛皆以無心,不見于心,名爲見佛。
2288. 不染六塵名護法。
2289. 不生妄想名涅槃。
2290. 凡夫所見,皆名妄想;若寂滅無見,始名真見。
2291. 知心不屬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場。
2292. 恭敬真性,屈伏無明,名爲禮拜。若能惡情永滅,善念恒存,雖不現相,名爲禮拜。
2293. 被人責罵心尊敬,他人誹謗心無诤;說我短處心承認,若來打我心中清。
2294. 不要讓邪惡的意念、不良的情緒在你心中生根,你應該把他們當成「癌」一樣,小心防範它們的感染。
2295. 如果想要自己的生命韻律優美,就必須調整好心靈的收音機,使心中念念平和,自然我們的心靈就會澄淨,才能接收到和諧的韻律。
2296. 什麼樣的人是善良的人?一個人只有達到真正的宗教境界時,才能算是善良的人。然而,所謂的善是什麼呢?最重要的是指智慧與意志的和諧。
2297. 不可輕視任何人,當我們心中對某人湧現出惡劣的情感,或可恥的猜疑之時,要立刻消除它。別人的言行,我們必須以善意、率直的心來解釋。
2298. 只要事情還有些許轉機,我們就應該力撐到底。但若人事已盡,而事實已然如此時,就讓我們學會撒手吧!
2299. 多認識一點自己的心性,就多得到一分光明。
2300. 學佛的第一理念就是要——「正知、正見」。
2301. 佛教擁有最積極、解脫的生命觀——對未來抱有希望,但所有的希望,當下皆彙入空性。
2302. 我們要調伏自己心理的起心動念,將其化爲功德。
2303. 正念的下手處,是要先學會降伏我慢,學會吃虧及退步。
2304.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若方寸大亂,則一切福皆不存在。
2305. 不以功德自居的人,則成就真正的功德。
2306. 學佛最重要的是正思惟,我們的念力就是決定業報的因,所以我們要時時觀照自己的念頭,不讓它起業因。
2307. 大修行人不怕境只怕心,如何穩住這顆心才是最重要的。
2308. 法不離當處,在這每一念中,皆是你的覺性。
2309. 調伏了我們的心,就等同調伏了整個世界。
2310. 心存正念,以清楚的知見生活。讓智慧引導你,不要任由你的情緒作主。
2311. 修行就如同調整相機的焦距,調整至正確位置之後,一按快門,即是本來面目。
2312. 能放下之人,處處皆是彌陀淨土,時時皆是清淨佛號。
2313. 安住于如如不動的境界,並不忘了自己的職責。
2314. 有求皆苦,忘心即樂。
2315. 爲人正直則與道相應。
2316. 你不能糾正世界上每一個人使天下太平,正如你不能移去全世界的石頭和荊棘,使所有的路徑平坦。要走得平坦,就得穿一雙鞋子,希望得到內心的和平,就要學習控製自己的感覺。
2317. 若懂得製心,能夠調伏這匹野馬(妄心),便是上根利智。
2318. 容人之過,卻非順人之非;若以順非爲有容,世亦安賴有君子。
2319. 正念就是沒有執著和一塵不染的清淨心。
2320. 內心如夾雜著兩種概念,就會因矛盾而破壞內心的統一。
2321. 但平心地,則世界之地,一切皆平。
2322. 用平常心來生活,用慚愧心來待人,用無住心來處世,用菩提心契佛心。
2323. 應依靠自己心中的光明,不要依賴他人。
2324. 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了解事實,便會歡喜的接受它而不恐懼。
2325. 大家都應與天地萬物和解。
2326. 心中的描繪乃是物質形相化的基本條件,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2327. 安住于永恒的喜悅中,生命便分分秒秒都在享受永恒的甘露。
2328. 一個悟到本性的人,任何外力也不可能改變或扭曲他的正知正見。
2329. 世界上最困難的工作就是控製心靈。
2330. 當心靈的妄想停止作用後,外在的世界也就停止。
2331. 凡夫就是「幾」字中多了一顆心。若能無心即能超凡入聖。
2332. 心是活動的,本來就無所住。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心的本能。
2333. 若心汙濁,行爲就汙穢;行爲汙穢,就不能避免痛苦。所以淨心慎行是修道的要點。
2334. 一個人缺乏內在統一的力量,就會像小孩遊戲一樣,漫無紀律。
2335. 一個征服內在世界的人,擁有某種神奇的吸引力;他內在光輝的外射,就像黑夜中的燈塔,信號光柱照射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
2336. 實際的觀念和明白的洞察,能夠改變你的生命。
2337. 自我覺知的超脫並非逃避現實,而是一種更爲健全的處理方式。
2338. 你應該停止那些陳舊、僵化、固執而歪曲的思想。那些錯誤的思想形態,每天旋繞著你,使你無法突破困難的境地。
2339. 宇宙內事,要擔當,又要善擺脫。不擔當,則無經世之事業;不擺脫,則無出世之襟懷。
2340. 當樂境而不能享者,畢竟是薄福之人;當苦境而反覺甘者,方才是真修之士。
2341. 但能無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
2342. 一念離真,皆爲妄想。
2343.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2344. 隨處不失正念,自然脫體現成。
2345. 事來不受,一切處無心,永寂如空,畢竟清淨,自然解脫。
2346.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爲觀自在。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
2347. 十二時中,遇物應緣處,不得令惡念相續或照顧不起。
2348. 妄念無生,乃名真心不動。
2349. 能不起念,一切相不離自離。
2350. 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華果。
2351. 正念者,唯念菩提;菩提無所念,一切處無心。
2352. 但知一切處無心,即是無念也;得無念時,自然解脫。
2353. 見無所見,即名正見。
2354. 轉凡夫觀念,至絕對境界,即是證性。
2355. 平常、平實、平凡、平持、平靜、平定、平息、無所不平,亦無所平之處。
2356. 但無一切心,即名無漏智。
2357. 即心是佛,身心俱無,是名大道。
2358. 不作人天業,不作地獄業,不起一切心,諸緣盡不生,即此身心是自由人。不是一向不生,只是隨意而生。
2359. 但莫染汙自性即是修行,
2360. 莫自欺诳即是修行,
2361. 大用現前即是無等等法身。
2362. 得第一義空即明心見性,佛性遍虛空名爲中道。
2363. 停止一切造作和努力,不要東搞西搞,松松坦坦的放在那兒就對了。
2364. 一切不安,名真安心。
2365. 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無,便成妙有。
2366. 佛法雖奧妙,不出平常心。
2367. 定慧即調,舉心動念,無非正道。從正道中安穩而行,疾至佛地。
2368. 應當謹慎你的言詞,因爲它發自于你的靈魂深處。
2369. 對自己有信心,別人才會對你有信心,能接受別人的勸說,才能說服別人。
2370. 那些最不受誹謗中傷的人,通常都是那些最不逃避它的人。
2371. 要將議論的眼光放置在別人身上時,不妨先看看自己,這樣,你所說出的話,將會中肯些。
2372. 舌是禍福之門—多門的房子,容易吹入沙塵。
2373. 無論爲了什麼目的,虛僞的辯論,都是站不住腳的。
2374. 不要跟人爭論—雖然這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意見像釘子,越敲則陷得越深。
2375. 欺騙絕不是件好事,如果你聰明到將自己也騙了,那又如何呢?你只不過成爲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犧牲者罷了。
2376. 如果只有外在自由而無內在自由,那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即使不受外在暴力的壓迫,由于無知、罪惡、自私、恐懼而無法控製自己的心靈,那麼外在的自由對我們又有什麼益處呢?
2377. 如果你驕…
《慧律禅師語錄精華全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