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律禅师语录精华全集▪P21

  ..续本文上一页于在行住坐卧所有的威仪中一直保持正念。

  2267. 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自然的步调。你们的修行将不会完全相同。别操心这个。重要的是你只要继续保持警醒、努力、保持正念,并让事物顺其自然。

  2268. 只要守护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圆满了,这正是修习佛法的核心。

  2269. 当我们的欲望没有得逞时,就会认为是他人的错,要不就是怪别人无法沟通或说别人很奇怪。但是,除非我们拥有强而有力的正念,否则是很难领悟到,其实此刻他人与我们在面临同样的贪爱问题。

  2270. 正念与觉知是唯一能使我们明了内心的方法。没有正念,就听不到内心的良知;没有正念,就守不住我们的根门。

  2271. 于衣、食、住、香、味、触、法中不起贪念。

  2272. 若离心念,忘情去执,知见不生,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2273. 心离于妄,境界则灭。

  2274. 妄心既寂,幻相何生?

  2275.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

  2276. 如果我们思想错误,就会与这世界起冲突,与佛法、与真理起冲突。

  2277. 往内心看,你们会看到善与恶;见到了善良,我们便可以将它带至心灵且去实践。

  2278. 藉由持续不间断的「正念」和「正知」来训练心。

  2279. 当我们了解我们自己的心,当正念正紧密地看守着心时,就有智慧存在了。

  2280. 从起床的那一刻起,一天中所需做的一切都要保持正念。

  2281. 无念,即名正念。

  2282. 法者,正也。清净慈悲为正,心地无非为正,利他无我为正,无念无相为正。

  2283. 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

  2284. 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

  2285. 正念者,唯念菩提。

  2286.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2287. 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

  2288. 不染六尘名护法。

  2289. 不生妄想名涅槃。

  2290. 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

  2291. 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

  2292. 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

  2293. 被人责骂心尊敬,他人诽谤心无诤;说我短处心承认,若来打我心中清。

  2294. 不要让邪恶的意念、不良的情绪在你心中生根,你应该把他们当成「癌」一样,小心防范它们的感染。

  2295. 如果想要自己的生命韵律优美,就必须调整好心灵的收音机,使心中念念平和,自然我们的心灵就会澄净,才能接收到和谐的韵律。

  2296. 什么样的人是善良的人?一个人只有达到真正的宗教境界时,才能算是善良的人。然而,所谓的善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是指智慧与意志的和谐。

  2297. 不可轻视任何人,当我们心中对某人涌现出恶劣的情感,或可耻的猜疑之时,要立刻消除它。别人的言行,我们必须以善意、率直的心来解释。

  2298. 只要事情还有些许转机,我们就应该力撑到底。但若人事已尽,而事实已然如此时,就让我们学会撒手吧!

  2299. 多认识一点自己的心性,就多得到一分光明。

  2300. 学佛的第一理念就是要——「正知、正见」。

  2301. 佛教拥有最积极、解脱的生命观——对未来抱有希望,但所有的希望,当下皆汇入空性。

  2302. 我们要调伏自己心理的起心动念,将其化为功德。

  2303. 正念的下手处,是要先学会降伏我慢,学会吃亏及退步。

  2304.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若方寸大乱,则一切福皆不存在。

  2305. 不以功德自居的人,则成就真正的功德。

  2306. 学佛最重要的是正思惟,我们的念力就是决定业报的因,所以我们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不让它起业因。

  2307. 大修行人不怕境只怕心,如何稳住这颗心才是最重要的。

  2308. 法不离当处,在这每一念中,皆是你的觉性。

  2309. 调伏了我们的心,就等同调伏了整个世界。

  2310. 心存正念,以清楚的知见生活。让智慧引导你,不要任由你的情绪作主。

  2311. 修行就如同调整相机的焦距,调整至正确位置之后,一按快门,即是本来面目。

  2312. 能放下之人,处处皆是弥陀净土,时时皆是清净佛号。

  2313. 安住于如如不动的境界,并不忘了自己的职责。

  2314. 有求皆苦,忘心即乐。

  2315. 为人正直则与道相应。

  2316. 你不能纠正世界上每一个人使天下太平,正如你不能移去全世界的石头和荆棘,使所有的路径平坦。要走得平坦,就得穿一双鞋子,希望得到内心的和平,就要学习控制自己的感觉。

  2317. 若懂得制心,能够调伏这匹野马(妄心),便是上根利智。

  2318. 容人之过,却非顺人之非;若以顺非为有容,世亦安赖有君子。

  2319. 正念就是没有执着和一尘不染的清净心。

  2320. 内心如夹杂着两种概念,就会因矛盾而破坏内心的统一。

  2321. 但平心地,则世界之地,一切皆平。

  2322. 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用无住心来处世,用菩提心契佛心。

  2323. 应依靠自己心中的光明,不要依赖他人。

  2324. 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了解事实,便会欢喜的接受它而不恐惧。

  2325. 大家都应与天地万物和解。

  2326. 心中的描绘乃是物质形相化的基本条件,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2327. 安住于永恒的喜悦中,生命便分分秒秒都在享受永恒的甘露。

  2328. 一个悟到本性的人,任何外力也不可能改变或扭曲他的正知正见。

  2329. 世界上最困难的工作就是控制心灵。

  2330. 当心灵的妄想停止作用后,外在的世界也就停止。

  2331. 凡夫就是「几」字中多了一颗心。若能无心即能超凡入圣。

  2332. 心是活动的,本来就无所住。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心的本能。

  2333. 若心污浊,行为就污秽;行为污秽,就不能避免痛苦。所以净心慎行是修道的要点。

  2334. 一个人缺乏内在统一的力量,就会像小孩游戏一样,漫无纪律。

  2335. 一个征服内在世界的人,拥有某种神奇的吸引力;他内在光辉的外射,就像黑夜中的灯塔,信号光柱照射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

  2336. 实际的观念和明白的洞察,能够改变你的生命。

  2337. 自我觉知的超脱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一种更为健全的处理方式。

  2338. 你应该停止那些陈旧、僵化、固执而歪曲的思想。那些错误的思想形态,每天旋绕着你,使你无法突破困难的境地。

  2339. 宇宙内事,要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怀。

  2340. 当乐境而不能享者,毕竟是薄福之人;当苦境而反觉甘者,方才是真修之士。

  2341. 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2342. 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2343.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2344. 随处不失正念,自然脱体现成。

  2345. 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

  2346.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2347. 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或照顾不起。

  2348. 妄念无生,乃名真心不动。

  2349. 能不起念,一切相不离自离。

  2350. 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

  2351. 正念者,唯念菩提;菩提无所念,一切处无心。

  2352. 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2353.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2354. 转凡夫观念,至绝对境界,即是证性。

  2355. 平常、平实、平凡、平持、平静、平定、平息、无所不平,亦无所平之处。

  2356. 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

  2357. 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

  2358. 不作人天业,不作地狱业,不起一切心,诸缘尽不生,即此身心是自由人。不是一向不生,只是随意而生。

  2359. 但莫染污自性即是修行,

  2360. 莫自欺诳即是修行,

  2361. 大用现前即是无等等法身。

  2362. 得第一义空即明心见性,佛性遍虚空名为中道。

  2363. 停止一切造作和努力,不要东搞西搞,松松坦坦的放在那儿就对了。

  2364. 一切不安,名真安心。

  2365. 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无,便成妙有。

  2366. 佛法虽奥妙,不出平常心。

  2367. 定慧即调,举心动念,无非正道。从正道中安稳而行,疾至佛地。

  2368. 应当谨慎你的言词,因为它发自于你的灵魂深处。

  2369. 对自己有信心,别人才会对你有信心,能接受别人的劝说,才能说服别人。

  2370. 那些最不受诽谤中伤的人,通常都是那些最不逃避它的人。

  2371. 要将议论的眼光放置在别人身上时,不妨先看看自己,这样,你所说出的话,将会中肯些。

  2372. 舌是祸福之门—多门的房子,容易吹入沙尘。

  2373. 无论为了什么目的,虚伪的辩论,都是站不住脚的。

  2374. 不要跟人争论—虽然这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意见像钉子,越敲则陷得越深。

  2375. 欺骗绝不是件好事,如果你聪明到将自己也骗了,那又如何呢?你只不过成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牺牲者罢了。

  2376. 如果只有外在自由而无内在自由,那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即使不受外在暴力的压迫,由于无知、罪恶、自私、恐惧而无法控制自己的心灵,那么外在的自由对我们又有什么益处呢?

  2377. 如果你骄…

《慧律禅师语录精华全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