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P12

  ..續本文上一頁站在他的立場上考慮,碰到惡的,跟他一樣惡,而斷其惡,遇惡同惡而斷其惡,遇善同善而盡其善,這個叫做同事的定義。事理兩端,就是說遇到惡的,跟他同樣惡,但是要斷他的惡,不可跟他同惡;若遇到善,要跟他同善,遇善同善而盡其善,要增加他的善做勉勵,就變成四攝法最後的結果,就是解脫。

  所以,菩薩是以解脫生死來攝受衆生,要記住這句話,凡夫是用恩愛、名利、王法,互相捆綁,這不一樣,完全不一樣。再講一遍,這句很重要,菩薩是以解脫生死來攝受衆生,凡是會增加衆生生死的,都不是菩薩法,菩薩傳給你的就是智慧、就是解脫,這才是真正的菩薩,才是真正愛衆生。若菩薩所做的,增加衆生的煩惱,增加衆生的情執,這不是菩薩的行爲,這是世間的行爲,世間恩恩愛愛,如膠似漆,愈來愈粘,如強力膠塗上去,拔不起來。所以說,情執不是菩薩所應該做的事情,菩薩是應該讓衆生解脫。所以,四攝法實行的時候,男女還是要有別。

  【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于一切方便無礙衆生來生其國;】

  方便就是善巧方便之智慧,就是度衆生用的。因爲,菩薩只要能利益衆生,他什麼都做,所以,方便是菩薩的淨土。菩薩要度人,他用善巧方便,他可以用小的能力去做大的功德,善巧方便讓衆生精進、讓衆生入道,讓衆生不退轉,所以,度衆生也要有方便法門。

  【叁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衆生來生其國;】

  念處就是四念處。佛要入涅槃時,比丘問:我們要如何修行?我們的心要安住在哪裏?佛答:安在四念處。念處就是說我們應該把念頭安在哪裏比較不會放逸,比較能夠精進,道業才會精進?第一要時時念這個色身是不清淨,噢!我們第一念若悟到色身不清淨,大便、小便、五髒六腑不清淨,這樣我們的我執才會破,我們了解色身不清淨,這樣就不會爲這個身體而瞎忙活。

  我們爲了這個身體搞的忙,浸牛奶,貼檸檬,敷臉,花樣很多,進去一次要二、叁個小時。最近我看電視,男孩子也敷臉,真不可思議,男孩子敷什麼!除非是歌星,像張菲的臉,我看,可能也有做,他的眉毛畫的黑黑的,若學佛的人就了解,這色身是不清淨,有一天會死亡。

  接著,觀受是苦,觀照這世間,我們所有感受全都是痛苦,外也痛苦,地震、火災、水災,地、水、火、風,感冒,這些是身體上的痛苦;內也痛苦,煩惱。觀受:觀察一切感受,全都是苦的,無一處可樂。

  第叁就是觀心無常,觀照我們的心刹那間在變化,表示人是很容易改變的動物。色身沒有一個主宰,心也沒有一個主宰,刹那間在變化。

  第四觀法無我,法就是一切物,包括我們的身體,杯子沒有一個我,桌子沒有一個我,牆壁沒有一個真正牆壁的名詞。觀法無我就是觀一切相,沒有真正的名相,所有的名相都是假設的。這個觀法無我,最主要是破相。觀法無我,你若解釋成,觀法沒有真正的我,不對!範圍太小了,觀法無我就是世間只有名相,沒有真實的體,沒有一個真實的我。比如說牆壁,你爲什麼要講牆壁?把它敲開,那是磚塊,磚塊也是一個名詞,牆壁是集合磚塊變成一個牆壁,爲什麼那是牆壁?那是磚塊?那是以沙、磚頭燒出來,一粒一粒沙,把它磨成粉末狀,又變成紅色的粉末狀,也沒有一個真正的磚塊相。沙,也沒有其沙,沙再把它切割,再分析,連沙都沒有,所以,只是名相而已,世間只有名相轉來轉去,沒有真實體。一切法無我,但是,不能解釋成:這個色身沒有一個我,不能這樣解釋,這樣解釋是小的範圍。這是四念處。

  正勤就是精進,正確的精進,第一、已生惡令速斷,已經産生的惡趕快斷;第二、未生惡令不生,還未産生的惡,千萬不可産生;第叁、未生善令生,還沒産生的善要趕快讓它産生;第四、已生善令增長,已經生出來的善,讓它增長。四正勤:四種正確的精進叫做四正勤,勤就是精進。

  神足又名四如意足,四如意簡單講就是說修行修到一個階段時,一切都能滿他的願。第一個欲如意足,他想要行善就行善,他可以控製自己;第二念如意足,他的念頭都是好的;第叁精進如意,修行有正確的方向,精進如意;第四慧如意足,四神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就是四神足。

  五根,根就是樹根,樹若有根這棵樹才會活,學佛有五種根才會活。第一信根,你要堅持你的理念,不要受人影響,信到不可改變、不動搖;第二要精進根,要認真用功修行、聽經聞法,不然,生死不了;第叁念根,要觀照每一個念頭;第四定根,定就是如如不動,保持一個安詳的心態;第五叫做慧根,信、進、念、定、慧,五根是學佛的根,就像是樹的根一樣不可缺少,樹木若無根就不能活。學佛若沒有信、精進、念、定、慧,我們無法學佛,很容易就被人改變。修行久了,到某種程度變成力量,五根就變成五種力量,信:信力,精進:精進力,念:念力,定:定力,慧:慧力。

  覺就是七菩提分叫做覺,所以,這個覺就是七菩提分的簡稱。七菩提分:第一念覺分,念頭隨時要覺悟叫做念覺;第二擇法覺分,擇法就是說你用智慧去選擇正法;第叁精進,精進覺分,要念念精進;第四就是喜覺分,要保持這顆歡喜心;第五叫做輕安覺分,輕安就是說感覺很法喜,沒有時間煩惱;第六定覺分,心中有定;第七舍覺分,要施舍。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七菩提分。

  道就是八正道的簡稱。第一正見,學佛首要的就是正知正見。親近叁寶,要找的法師,也必須要正知正見。第二正語,所講出來的話都很有營養,都可以利益衆生,這叫做正語。第叁正思惟,我們所想的全是淨的,沒有惡叫做正思惟。第四正業,所造的都是清淨的叫做正業。第五叫做正命,注意!用正當的職業來養活生命,這叫做正命。正業跟正命,很多人都分不清楚,身口意清淨叫做正業,正當的職業叫做正命。第六叫做正精進,有的人很精進,不過愈修遇愈不同、愈奇怪!盲修瞎煉不叫精進,精進一定要用智慧做指導,做正知正見的修行,不然,可能會走錯路,愈修問題愈嚴重。

  有個輔大的修行人,他非常喜歡打坐,而且自認爲很有修行。他一運氣起來全身顫抖,他每天打坐參禅,經過半年修行,左邊整個麻痹。來到我那裏,我打他,全身都不知不覺,沒知覺了。修錯了,沒有善知識的指導,修錯了。我告訴他:要停!第二要趕快吃中藥;第叁針灸;第四推拿,靜養,不要再修了,再修下去不只半身不遂,會全身癱瘓,任督二脈的氣完全相反。靜養半年之後,慢慢會好起來。所以,精進若搞錯方向,變成下地獄,下叁途、著魔、發狂。精進是很好,但是一定要有善知識,你好好執持佛號,念佛就好,修行爲什麼要搞稀奇古怪的東西?你看高僧大的開示,《六祖壇經》也好,行住坐臥統統是道,聖者須臾不離道,正見觀照就是道,二十四小時觀照,把正念提起來就是道,無所住就是道,沒什麼稀奇古怪的事情,沒什麼不得了的事情。所以,我們修行要依法,按照高僧大德、大徹大悟者的開示,我們已經講過《大珠和尚》,講過《六祖壇經》,講過《金剛經》,講真的,你還邪知邪見,這也是命,不是正命,變成邪命,變成邪精進,愈精進愈淒慘。

  大學時,有一次,道安法師到我們逢甲大學講禅坐,他對禅坐很有興趣,一坐就是幾個鍾頭,整個晚上都不睡覺。那時候我是負責逢甲大學的佛學社的副社長,要關懷他們,我告訴他:你這樣會很慘。他不相信,結果到大叁的時候,開始神經衰弱。現在換他想睡,但身體不讓他睡,他痛苦不堪,徹夜不能眠。打坐不須要這樣子,所以,我們修行要按照正常的起居作息。廣欽老和尚開示,或是忏公開示,都是這樣,我們要修行,可以,精進要方向對。比如說,早點休息,第二天早點起來,我們要打坐,時間拉長,沒有關系,早課或者是早課結束時,可以坐一下,吃飽飯一個鍾頭以內不要打坐。所以,精進要有人指導,不是自己亂搞,搞到後來精神不正常,看起來是在學佛,不過,又像魔:魔相。

  以前,有一個交通大學的,他修行修到怎樣?修到著魔,他也是親近忏公的,但是,他不聽高僧大德的勸告,自己修自己的,修到著魔,看到女人就拜,只要女人進來就跟她頂禮,說她是他夙世的母親。在電梯也是跪下去就拜。女人嚇得哇哇叫,啊!女人最會叫了,你也知道,拜她,就哇哇叫!

  第七叫做正念,提起正念,提起正念。第八叫做正定。所以,都必須要加一個正,這個正的定義就是般若智慧,八正道若要用最簡單的定義就是說,要用般若智慧的正見,要用般若智慧的正語,要用般若智慧的正思惟,要用般若智慧的正業,要用般若智慧的正命,要用般若智慧的正精進,要用般若智慧的正念,要用般若智慧的正定。所以,還是以般若的智慧爲指導,有了般若,八正道統統是正道,有了實相,有了大徹大悟,什麼道都是正。

  【回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

  注意聽,回向心就是不自私心,他所做的功德都給衆生,他就可以具足一切功德。經典比喻的非常好,他說回向就像什麼?回向就像拿一把火炬,凡是要來學佛的,都爲他點燃一把火炬,就是教他心中有智慧,本身的火炬不但不滅,而且所有的火炬都點燃,更多的人更大的光明。一把火炬是個人的,師父弘法的智慧就像火炬,這火炬不自私,火把一點燃,照亮所有衆生,心中開出智慧。回向心就是不自私心,全部的發心都在利益衆生,回自私之心向著一切衆生,把它布施出去:回向心,所以,我們要修回向心,回向心是菩薩淨土。

  【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叁惡八難;】

  說除八難的意思就是讓他說法,免得落入八難,叫做說除八難是菩薩的淨土。什麼叫做八難?八難就是沒有機會聽聞到佛法叫做難。第一,我們若墮入地獄,叁途一報就百千劫,所以,地獄、餓鬼、畜生是八難的叁種。你若做畜生,聽聞佛法,…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