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不定是菩薩,這可能是菩薩、是佛,這是佛示現的,不可以看他的錯誤,這樣天底下就沒我們的事。
維摩诘居士雖然現在家身,但是終日,每天都與道相應,因爲他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
【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爲宴坐;】
太厲害了,維摩诘居士所講的話太厲害,因爲維摩诘居士證到法身、無相,這都是無相法。
什麼叫做宴坐?不住內,你不要認爲我有一個心在控製,不執著有個心,認爲我在修行;也不在外,也沒有一個色身在打坐,這叫做宴坐。
維摩诘居士早就告訴過我們,我們的色身是幻宅,我們的色身是虛妄、幻化出來的,怎麼能夠住在內呢?即使是外面的山河大地,也是因緣和合。所以,小乘人,就是聲聞、緣覺,他爲了防止念頭不跑掉,他就控製念頭的方法。但是,法性,法身,佛的法身無有人相,前後際斷,沒有所謂的過去,沒有所謂的未來,也沒有所謂的現在。現在心本身不可得,過去已經過去,這都是虛妄連續的錯覺。意思就是法性如虛空,無所謂無所過去與未來,現在也當體即空,當下就無不變,所以,沒有所謂的人相。
【于諸見不動,而修行叁十七道品,是爲宴坐;】
諸見就是外道的邪見,六十二種妄見就是諸見。外道沒有正知正見,他沒有正確的智慧,執自己的邪見認爲是真實,他修錯了。
法身大士直接觀本性——清淨的本性,所以,他不離開種種外道的邪見,他不舍邪見,也不著邪見,他了解真性沒有這些,當下就是空性的東西,所以說,于諸見不動——對六十二種邪見保持如如不動。不動就是不住、不執,用這種心來修叁十七道品,這叫做宴坐。
小乘是修觀身不淨,這裏的觀念要注意!觀身不淨,不知道我法身本來是清淨,所以,他一直想要抛棄這個色身,而取另外一個色身,這還是迷惑。
法身大士可不這樣,觀身當下就是性空,非垢非淨,無垢可舍無淨可取名爲不動,這句話就是這樣。這就是說沒有肮髒的可舍,也沒有清淨的可取,這叫做宴坐,用這種心來修叁十七道品,這叫做宴坐。
【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爲宴坐;】
不斷煩惱,因爲煩惱當下就是涅槃,煩惱即菩提,所以不用斷煩惱。你若悟到煩惱自性就是空,那就是涅槃、不生不滅。進入不生不滅的階段,你會活的很有意義,你會活得很歡喜,你的內心從不看輕哪個,你的內心不曾我慢哪個,你的內心二十四小時都平等法,沒有分別——皇帝來也如此,乞丐來也如此,狗來也如此而已,雞來也是如此,一切都平等法。除非是菩薩要教化衆生而示現生氣。不然煩惱當下就是涅槃。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你若真的如此打坐,這才是佛所贊歎的。所印可的,佛所認同的實相的打坐,那叫做平等法的打坐。
【時我,世尊!聞說是語,默然而止,不能加報!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我就是舍利弗,當時的我嚇一跳,噢!這位在家人怎麼這麼行?!聽到維摩诘這麼說,我卻默然不語,沒有辦法回答,被問的沒有話說,所以我不夠資格問維摩诘居士的病,因爲,每次去都被訓斥,講不贏他,沒辦法。
【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目犍連是神通第一,他是出自婆羅門種。
【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
我不夠資格去探他的病苦。爲什麼呢?
【憶念我昔入毗耶離大城,于裏巷中爲諸居士說法。】
我過去到毗耶離大城,在那裏爲居士們說法。
大目犍連對居士開示:我們要布施、要持戒,要做善事,身口意應如何修行,目犍連就是開示這些十善,講一講都是生滅的有爲法的善。
【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爲白衣居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
維摩诘居士來對我說:喂!大目犍連!不要這樣對白衣居士說法。
【夫說法者,當如法說;】
你叫人要修十善、要持戒、要布施,這樣講不究竟,你既然要說法就應當如法。
注意!講法與空、無相、無願相應,與中道第一義谛觀、究竟的涅槃相應,這個叫做如法說。意思是說你若教人修十善,但是一定要教叁輪體空,不應該有我在做善的這種觀念;你若教人持戒,要無相持戒,不可認爲說,執著我是一個持戒清淨的人,這樣又不對了。因爲他講得不夠徹底,不與空相應、不與究竟相應,所以,維摩诘居士就訓他,就責備他。
【法無衆生,離衆生垢故;】
我們要了解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是真正的法呢?法是無相。你對人說法沒關系,但是,你還存有衆生相,真正的說法不可以存有衆生相。你若存衆生相,還執著有相,有爲的十善,那是汙染清淨的真法;你若說法,當下就是沒有衆生,當下就能離開一切的煩惱。衆生有一個自我的觀念,他習慣性、執著性偏重,所以,要用空性,要讓他了解法性本來就無衆生,這與跟二乘人不同,二乘人有衆生相可斷,要斷我相;大乘佛法不這樣,大乘佛法當下就是空性,當下就能離開衆生的汙染跟煩惱,意思是說目犍連講得不究竟。
【法無有我,離我垢故;】
法當下無有我相,當下就能離開我垢。垢就是說因爲人會執著我見,因爲有我所以煩惱就生,要離開這個我——煩惱的主體。
【法無壽命,離生死故;】
法當下無壽者相,壽就是生死去來的假名。
我們從出生一直到生命的結束,這叫做壽命;但是,生本來就不生,去也實無所去,因爲虛妄執著四大,五陰的假體,所以我們認爲有一個真實的生命來出生。其實是因爲我們妄想,是帶著業力、意識來投胎的,結合物質的世界,所以産生虛妄的世界,我們就認爲有一個生,色身的壽命結束了,我們認爲有個死,這叫做生命——壽者相。但是法本身並不這樣,並沒有壽者相,沒有這種東西,因爲生死本性是空。本自無生死叫做離生死,這個離就是空,空掉這個生死。簡單講,法性本來就沒有生命的觀念,當下就離開生死的念頭。生死是迷失的凡夫所産生的執著。
【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
人有靈性,草木沒有靈性,所以,我們認爲有人,有來有去,所以有時間觀念。但是法性,法身,無有人相,沒有所謂的過去,沒有所謂的未來,也沒有所謂的現在。虛妄連續的錯覺,才說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意思是法性如虛空,無所來去,現在又當體即空,當下就無變,所以沒有所謂的人相。
【法常寂然,滅諸相故;】
我們若有相,我們就有種種形狀不同。
我們今天,爲什麼有這麼多是非?因爲衆生有相,有我相、我見,你的看法跟我的看法就不同,認知度就不一樣。
我們這娑婆世界,鬥爭是很正常的。那個人對你很慈悲,不太正常,這是佛菩薩再來的。我們若走到外面,人家對我們不好,很正常。你就想,他會到娑婆世界,他不是沒有原因的。所以,我們若是到外面要挂一個牌子,不要打我。這很正常,鬥爭不斷,是非絕對不斷,沒辦法。
是非既然生,你如何能清淨呢?所以說,怎麼樣能夠沒有是非,從自己做起,把你的心情擺平。用空性、用法身、用無生法忍,完成你不生不滅的本性,將來你進入了本體,你的清淨之土就無量無邊,因爲你現在度量無量無邊,你將來所住的世界就無量無邊,很簡單的道理,一切都是你的念頭,你的念頭決定你的將來。有相的世界,你有執著,當然你下輩子出生,就是出生在很複雜、對立的世界,我現在擺平我的內在,別人是是非非沒有關系,我永遠沒有是非,完成了覺悟,心淨則佛土淨。所以,你不必盼望你將來會投胎到哪裏,你不必恐懼你的將來,你死後所住的地方;你現在的意志,所有的行爲就決定一切,要記得師父跟你們講的話,你現在所有每個念頭,就是決定你將來出生的淨土在哪裏,所以,法身是常駐機構——寂滅、寂然,因爲它是無相,滅諸相故。
諸佛菩薩一直磨破嘴皮地爲我們開示,修正我們的觀念,我們爲什麼一直無法放下,是不是很愚癡。我們老是要聽師父開示,師父開示會比佛祖開示還行嗎?維摩诘居士都是佛再來的,他對你講得很誠懇,一切法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一切法都是寂滅,是因爲你的心起心動念,所以你會痛苦。
【法離于相,無所緣故;】
法離于相,我們有離相嗎?我們有離開一切相嗎?離相不是跑到深山林中才叫做離相,那也是執相,放棄城市,執著深山林中也叫做執。法離于相是不管任何時間、空間,都無所住、無所著叫做離于相,眼睛所看的都歡喜心,耳朵所聽的都歡喜心。
無所緣故就是說沒有值得我們攀緣之處,這叫做無所緣故,這個緣是指執著的對象,無所緣就是法本身就離一切相,意思是一切相不值得我們執著,無所執著。
【法無名字,言語斷故;】
因爲一切法都産生在語言當中,語言當中就有名相,法的自性是空,實相是無相無不相,當下無一切相,當然也沒有這些文字、名字,語言是安插不上去的。所以,人家說我們好,說我們壞,罵我們,贊歎我們,于我們的空性無礙。我告訴諸位,悟到空性的人,一切無礙,再怎樣都無礙。
【法無有說,離覺觀故;】
覺觀就是我們粗糙的審察力量。法無有說,語言跟實相當然是不離。法本來就是無可言說,唯佛與佛乃能親證,諸佛菩薩、等覺菩薩,才能達到這種境界。法本自是無有說,不可以講,不可思議的心境境界,離覺觀,不是你粗糙的念頭意識去觀照可以體會到的。這句話意思是說法本自離開一切言說,不是你用粗糙的意識去觀照可以觀照得出來,叫做離覺觀故。
【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
因爲是實相,哪裏有戲論,真實相是離一切言語,所有的言論都是戲論,實相是畢竟空,妙覺圓境也就是不可思議,擺脫了這些語言。所以,法是無戲論,因爲它是畢竟空。
【法無我所,離我所故;】
上面是講無我,現在是講無我所。我所表示說他身旁的一切東西以爲是自我,有個東西。因爲,我們對一切法都認爲是我所有的,我所就是我擁有。法是沒有所謂你擁有的,世間爲我所用,非我所有。這是暫時借我們住、借我們穿、借我們吃的。這物質的…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