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命清高。
【不入衆數,】
衆數就是僧,不入衆數就是也不執著有一個僧,你若能不著諸佛之求,毀于法,不執著諸法的馳求,也不著于所謂的僧,因爲你自性本自具足,你就開悟平等。所以,經典要看正確。
【終不得滅度,】
這樣,你就不能入涅槃。這意思是說你贊歎佛、誹謗佛,或是贊歎法、誹謗法,贊歎僧、誹謗僧,以一個不二的大修行人來講,全都平等,贊歎不異誹謗,誹謗同時就是贊歎。爲什麼?謗就是自性本空,贊歎自性也是本空,對大修行人都要如如不動。所以,《維摩诘經》,若沒人開示,說真的,真的沒辦法,絕對會誤解。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你若能修行到邪正平等、冤親平等、佛魔一如、善惡不著、內外不住、大小不拘,你就是進入平等法。
所以我們就知道要如何修行了,全世界都沒惡人,對誹謗我們的,我們也歡歡喜喜,佛魔一如,譽謗等心。意思是說我們永遠不要動念頭,就直接進入清淨本性的平等,這才是真的涅槃。你若有這種平等心的功夫,可以取食。不然,你也只是一個讓人種福田以後,還是墮落而已。相同,無善可求也無惡可舍。
【時我,世尊!聞此茫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
我聽到這樣,一頭霧水,不知如何是好。茫然,不知如何是好,講不贏他。我不了解他現在在講什麼,怎麼教我要謗諸佛、毀于法、不入衆數,怎麼講這樣?他的意思是平等,但是,須菩提是二乘人,所以,不識是何言。根本不了解他到底是什麼意思。我不知如何回應。
【便置缽欲出其舍。】
嚇一跳,就把缽放著,連缽都忘記拿,嚇到連缽都忘記拿。
【維摩诘言:「唯,須菩提!取缽勿懼。】
維摩诘居士是佛,他說:不要怕,來就不要怕。
【于意雲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甯有懼不?」 】
這段沒人看得懂,我講一遍你就知道。你的意思是如何,如來就是佛,所作化人,如來所要做的工作是度化衆生。如果,釋迦牟尼佛用這種方式問對方,難道對方會怕嗎?你怕什麼?再來講一遍,你的意思如何呢?如來有善巧方便度化衆生,問對方,如果釋迦牟尼佛也像我這樣問對方,難道對方也會怕嗎?
【我言:「不也。」維摩诘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
維摩诘居士說一切諸法都是幻化。注意!「是相」就是幻化相,一切言說,不離幻化之相。意思是說你所有講的是幻化,聽的也是幻化,有什麼畏懼呢?不實在的,幻化若記起來,二十四小時生活上都用得著。你若很痛苦時,唉,我怎麼可以被幻化的世間所騙,對不對?若人家講很好聽的話,贊歎你,你就說:言說不實在,這都是幻化的,人家若是誹謗你,這都是幻化不實在;寫封信罵一罵你,你也一樣,這是幻化,文字不實在。所以,一切言說,不離幻化之相。
【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何以故?】
若有智慧的人就不執著文字,不會有所恐懼,爲什麼呢?
【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
以本性而言,它是離開文字的執著,因爲,法不可取,文字相當然就離,因爲文字是虛妄的假名,有智慧的人不執著文字。不可束縛在文字裏。文字就像我們現在的報章雜志,流言的報導。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不要受到報章雜志、信件的影響,這都是假相。你不了解真相是什麼,也不容置評,不束縛在文字,所以說解脫也。
【解脫相者,即諸法也。」 】
名相是産生在法,法生是因爲名,名既然解脫,諸法就解脫,剛才就講過諸法如幻,當然就沒有文字的執著。了解文字是空性,就了解諸法的真理。
【維摩诘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淨,】
不得了,法眼淨就是證初果阿羅漢。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所以,我不夠資格去拜訪維摩诘居士。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你向他問疾,探病一下。富樓那是佛弟子當中是辯才第一。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懷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樹下,爲諸新學比丘說法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
注意聽!你應當要先了解人的根器,你要先入定觀照衆生的根器是什麼根器,意思是說大根就說大法,小根就說小法,之後再說法。你亂說法,胡亂講,大根器說小法,小根器說大法,這樣怎麼行?!
【無以穢食置于寶器,】
寶器就是大乘,穢食就是指小乘。你不要對根器利的人,講一些不清淨、不究竟的法。意思是說可惜,穢食充饑是小乘法,無上的法寶是指大乘的法器,你要先觀察長者的根機。有的人度衆生就是這樣,不管他的根機深淺,一直講下去,人家接受不接受是其次,一遇到人就要送錄音帶、念珠,念佛,你要念佛,待會人家丟出來,咻!飛出來!自己直搖頭。所以,度衆生要先了解根器,要有渴望求法的心才度他,人家若無心學佛,你度他做啥?我認爲沒什麼意義。
【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
要知道比丘到底在念什麼,他需要的是什麼。
【無以琉璃同以水精。】
注意聽!琉璃是很貴重的東西,就是無上的大乘法,同于水精,水精是很賤、很便宜,是小乘人,將琉璃當作水精,很糟糕!當知是比丘,你要先了解比丘,他到底要求什麼法。你將貴重的琉璃當作水精來看待,意思是說你要先了解我們念頭的根本是什麼,他是大乘或是小乘。
【汝不能當知衆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
你不了解衆生的根機,你不可以用小乘法,你不了解這幾個人是大乘根機,要說大乘法,而你對他說一些小乘法。
【彼自無瘡,勿傷之也;】
彼自無瘡就是說他本來就無瘡,你爲什麼要爲他開刀,很厲害!很會講話,他沒有瘡,你偏要爲他開刀。意思是說他是大乘人,你怎麼可以小乘法傷害他。這用意就是這樣,他是大乘法,他是大乘根器的人,你怎麼可以用小乘法去傷害他。
體慧法師很慈悲,我在南普陀,有一次生病,人不舒服,正中午,帶我到順天中藥房看病,我很感謝他,他知道我生病。但有時候我好好的,他也問:慧律法師,走,我帶你去看醫生。我說:「我沒病,看醫生?」「我想沒事多少看一下也好。」熱心到連別人沒病也要帶他去醫院,真糟糕。
【欲行大道,莫示小徑;】
小路叫做小徑。你若要走大道,你就不須告訴他小道的方向讓他走,你直接告訴他大道就好。
【無以大海,內于牛迹;】
這個內當動詞,是注滿,把它注滿,牛迹就是牛的腳印。這頭牛踩下去,腳印也只是一點範圍而已,你將一大片大海的水,灌入牛的腳印,根本行不通。知道意思嗎?意思是小乘根本一點點就足夠,大乘法是盡虛空遍法界。
【無以日光,等彼螢火。】
螢火就是晚上的螢火蟲,一點點光,飛、飛……他呼吸,吸氣有點亮度,你就說此光亮跟太陽一樣,太陽就是表示無上的菩提之道。大乘,無量無邊的華藏世界的法,小乘人就跟螢火蟲一樣,跟螢火蟲相同。所以,我們不能混在一起。
【富摟那!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
這些比丘長久都發大乘心,只是暫時沒有提起正念,可惜,他忘掉了。你只要再對他提示一下,他就又能恢複。所以說,富樓那,這些比丘大家都發大乘心,但是,中間有隔陰之迷,有一點點忘記,你怎麼可以用小乘法教他呢?
【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衆生根之利鈍。」 】
小乘人沒什麼智慧,猶如瞎眼的人,——不能分別就是不能了解——不善于觀察衆生的根器。
【時,維摩诘即入叁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植衆德本,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那時維摩诘居士入定,讓他們了解自己宿世是修大乘根器,曾于五百佛前種福德,大家都回小向大,他得到本來的面目,就是明心見性,本來就是佛。
【于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诘足。】
注意哦!現在看到這些比丘頂禮維摩诘居士。有一些在家居士也讓出家人頂禮。有啊,也有人這樣,也有比丘、比丘尼向在家人頂禮,少數。我是如此勸告諸位,你今天若是維摩诘居士,沒有話講,就一個而已,自古以來,到現在只有一個而已。包括臺灣的高僧大德,我們所看到的,他雖然是一位大居士,他也很尊重法師。我有一次,七點多一點,跟廣化老和尚到臺中,本來要回南普陀,說:師父!不用!我們李老師正好在講經,我們到慈光圖書館聽他講《華嚴經》。當時,老和尚身體不舒服,但是,他也很久沒見到老居士,走吧!我說:好!我們走。他撐著拐杖,我就扶著他,進去之後,馬上安排另外一張椅子、桌子,我們倆另外坐。老居士講經以前先禮佛叁拜之後,馬上向老和尚頂禮,之後再上臺,我才發現到,一位這麼偉大的在家居士,原來就是很恭敬叁寶,今天道業才會成就,論年紀是八、九十歲的人,論德行老居士是一位不得了的人,卻因爲他是在家居士。所以,我們在這裏不要以維摩诘居士的例子來涵蓋一切,我跟諸位講經第一天我就跟你們說了,你要記得,你不是維摩诘,回去最好寫幾個字:我不是維摩诘,挂在胸前。因此,于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诘足。這就是尊重他的法,當然若遇到這種在家居士,我們也可以向他頂禮,很驚人!這人就是佛了。
【時維摩诘因爲說法,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複退轉。】
因爲維摩诘居士說法,所以,他得不退轉。
【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就是不觀照衆生的根機,所以,我不夠資格。
【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迦旃延能勝九十六種外道。所以,摩诃迦旃延是專門降伏外道的。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爲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于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
我不夠資格,憶念昔者,佛爲諸比丘簡單說法,佛常常說有爲法是無常、苦、空、無我,無爲法是寂滅不…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