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動。無常義:就是無常的道理,苦義就是苦的道理,空義就是空的道理,無我就是無我的道理,寂滅:大乘寂滅的道理。之後,我就按照佛的意思爲他們說法,講無常、苦、空、無我、寂滅。
【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
這樣不可以。意思是說你對實相法根本不了解,實相法是不生不滅,你要證得不生不滅的實相,才來講實相法。所以說,心是什麼?心是迷惑所感應來的;行者是什麼,造用之名,不可用生滅心的造作,而說實相的道理,有形就有影子,有相就有生,無形就無影子,無相就無生。但是,心是隨事相而轉,行,他就會造作,見法是生滅,所以你的心有生滅,你若悟到法是不生滅,當然你的心就不生滅。所以,迦旃延聽到佛的無相,以爲法是有生滅之相,法有生滅之相,影響你的心,你的心也是生滅。實相是很深奧,是微妙不可思議的法。你用生滅心來講實相的不生滅法,這樣不行,這樣不對!
【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
這句話很重要!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才是真正的無常義。因爲無常義就是空性,空性就是不生不滅,所以你要了解無常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你一直誤認爲有生滅、生滅,這樣不對。
【五受陰洞達空無所,是苦義;】
五受陰就是色、受、想、行、識,洞達:如同空一樣的清清楚楚了解,什麼是真正五受陰的色身?空無所起,五陰身當下就是空性,這才是真正的苦義,意思就是說苦無自性,這才能講苦。如果苦有自性,永遠不能成道,你講這個苦不能透徹的顯示實相的道理,你只說世間是苦,世間是苦、苦、苦……但是,你要了解苦無苦性,苦當體自性就是空,空就是空無所起,你若要對人講苦的道理,你一定要讓他了解,它是空性的五陰身,空性的五陰身當下就是實相,這才能講苦。也就是說,苦一定要會歸不生不滅的無所起,才能顯示苦。你只對他說世間是苦,增加他的痛苦,本來他還不解世間這麼痛苦,你跟他講這世間很痛苦、很痛苦……你不跟他講實相、解脫的道理,讓他有所了解,他就一味地認爲很痛苦、很痛苦,來增加痛苦——說法者增加聽法者心理的痛苦跟負擔,不名說法。善說法藥當令一切衆生解脫,不增其痛苦,不可以增加對方的痛苦,才是真正在說法。一般都是講世間痛苦,怎樣又怎樣,不二法門不是這樣講。
【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
小乘人是觀諸法爲緣起法,雖然能夠觀空,但是這個空都不能滅,所以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是不空,用這種道理才是真正究竟,所以,究竟無所有是空義。不是說「非有」去而存「空」,也不是說「有」,把它除掉,而存在「空」,不是這樣。如果把「有」除掉,而存在「空」,那不是真正的空。
所以,大乘法是不二法門,有、空都是畢竟空,小乘因爲是觀緣起法,他內心沒有一個真我,他就當作無我即是空義,雖然能夠觀空,但是還在空,法執的空還沒有徹底究竟,不究竟。大乘不同,他在有不有、在空不空,所以他究竟無有,無所有的道理。
【于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
小乘,因爲執著有個我在痛苦,所以他就修無我。無我既然修得不錯,在我中再執著一個我,執著我在修無我。所以,對我跟無我,全都不二,無二。大乘的我跟無我平等。
【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 】
不然就是沒有生起來,然就是生。小乘認爲叁界痛苦,所以滅之,以求無爲,小乘是如此修。所以,滅已生,以滅爲生。大乘不同,大乘觀一切法當體就是不生,不需要滅,所以,法本不生,不然就是不生,連滅都不要,沒有任何人束縛你,這才寂滅義。真正法既然是無常、苦、空、無我,你若悟到之後你就進入涅槃,涅槃就不生不滅,當體就是空性,不須滅。
【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我不夠資格問維摩诘居士。
【佛告阿那律: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佛告阿那律:你去向他探病。阿那律是天眼第一。阿那律以前修行時很懶惰,被佛罵。阿那律就發個大願,修苦行,太過于精進都不睡,卻成了瞎眼。瞎眼之後,佛教他天眼,半頭天眼,整個頭都可以看到叁千大千世界。我們是用眼睛看,阿那律是用頭蓋骨看。所以說,若是菩薩,全身到處都可以看,耳朵也可以看,六根可以互用,他沒差別。在《楞嚴經》有講,若是菩薩,六根可以互用,我們只是眼睛可以看,不同。菩薩連眼睛都可以聽,你若把耳朵堵起來,他用眼睛就可以聽經。六根互用才是菩薩,因爲同一本性,他已經大徹大悟,見佛的本性,見佛的本性就六根能互用。因爲我們是意識分別,所以,眼睛變成只有眼睛的作用,耳朵變成耳朵的作用。佛不同,六根互用,不然,他如何救衆生,只有一對耳朵怎麼救衆生,觀世音菩薩整天,光是被吵就會被吵死,大家都在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所以,他無礙,六根互用無礙。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于一處經行,】
經行就是在繞佛,經行就是吃飽飯繞一繞。
【時有梵王,名曰嚴淨,與萬梵俱,放淨光明,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
很多梵王來,向我頂禮——因爲天王要頂禮比丘。
【「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 】
你到底可以看多遠?
【我即答言:「仁者!我見此釋迦牟尼佛土叁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勒果。】
菴摩勒果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芭樂,番石榴,客家人說芭樂。我對芭樂很有印象,因爲我在雷音寺腹瀉,他們拿出芭樂,芭樂就是番石榴,客家人對中藥也有一些認識,可是沒效,吃下去愈會拉,一樣,若被蜜蜂叮到就擦口水——那種治療法看了會怕。若感冒,口水的份量可多了。
【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爲作相耶?無作相耶?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若無作相,即是無爲,不應有見。」 】
你天眼所見到的,你是有相還是無相,有作還是無作?假若起心動念有見則與外道五通一樣;若是無作,那就是無爲,就不應該有所見。意思是叁界的報身,被六塵諸根所束縛,衆生都被業卡住,所以,一切都是有爲法的造作。法身超出叁界,六根、六塵沒有作用,他不造業,法身是無相,是無作相。
他就問:你是有作的天眼?還是有所不作的天眼?因爲法身是無作,無所不作,外道修禅時得到五通,但是,還是不能跳出凡夫的見解,取有相,有作相欲等而乎。你若要修行,你要有相、無相平等。所以維摩诘居士最重要是講什麼,就是講平等法,不二法。不二法就是眼睛所見都平等,垢淨一如、生滅不動、善惡平等、冤親平等,修到這種境界,你看多好過日子,你看到什麼事都不會生氣,不得了。所以,我們只有進入平等法門不二法門才是真正解脫,若修行到每天吵架、打架,也不須怎麼修了,也枉費來出家,說真的,枉費來出家剃度。
【世尊!我時默然。彼諸梵聞其言,得未曾有!即爲作禮而問曰:「世孰有真天眼者?」 】
這才是真正的天眼,他說阿那律你是色相,爲作色相的天眼,不是真的天眼,要像維摩诘居士這樣,才是真正的天眼,意思是這樣。「孰」就是誰,意思表示贊歎,唉!這世間像維摩诘居士這樣,才是真正天眼。
【維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
佛世尊是真正得到天眼。
【常在叁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 】
意思是說不爲色作精粗二相,也不作色也非不作色,就是不二法門,因爲如來天眼在佛眼中,離緣與無緣,所以不二相。真正天眼就是如來的法身,無相的眼睛,無論多微細他都清清楚楚,不曾有事情被佛漏掉,所以說無緣色之二相,才是真正的天眼,二乘人是入定才看得到,出定就看不到。如來未嘗不定,未嘗不見,佛常常在定中,沒有入定跟出定,常在定,無一不定時。所以,佛不在色相裏作有爲法的天眼,他是法身的天眼,所以無相,隨時都見得清清楚楚。
【于是嚴淨梵王及其眷屬五百梵天,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禮維摩诘足已,忽然不現!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聽到開示之後, 忽然梵王眷屬都消失,因爲他是天人,一刹那之間就消失。所以,遇到維摩诘我沒辦法。
【佛告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你去探望一下。
【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爲恥,不敢問佛,】
這二位比丘,一個是犯淫戒,另外一個是犯殺戒。因爲尊重佛,自己覺得很羞恥、很恐懼,怕被趕出清淨的僧團,永遠斷絕這條路,所以,不敢問。
【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爲恥,】
喂!優波離犯了戒律。自己覺得很可恥。
【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 】
能夠放下過失好好修行,不要變成一種負擔。
【我即爲其如法解說;】
如法,優波離是了解戒律的人,能裁決輕跟重。那兩個人這麼說,他說:你們這樣犯重戒,沒救了,淒慘了!麻煩了,沒救了!
【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
他們兩個犯戒已經很難過了,你還跟他講:你犯的罪很重,你會墮阿鼻地獄,你沒救了,這樣不但不能解決他的痛苦,反而更增加他的負擔。戒叫做解脫,戒叫做自在。你要直接除滅他的痛苦,你不要增加他內心的痛苦,不要幹擾他的心,他的心跟佛的心相同,對不對?
【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
他雖然犯戒律,但是這個罪,這個業,你找找看!你說他犯戒,他犯在哪裏,是犯在裏面、犯在外面或是犯在中間,業是由于心迷所造成的。
【心垢故衆生垢,心淨故衆生淨。】
若有一天他回光返照,罪就沒了,是不是這樣呢?如佛所說,心若肮髒衆生就煩惱,心若清淨,衆生就淨。
【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
你說他有罪,罪是在內?在外?還是在中間?罪在不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心也一樣,心不在內、不在外,不…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