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得聞持總持,他聽到佛的法,他的心不恐懼,知道這是究竟實相的道理。
第二、知道衆生的根機。
第叁、世間人所問的事,沒有能難倒他的。菩薩,你問他什麼問題,他哪有不會回答的?所以,我就怕我們要做菩薩而不會回答,世間事我看得很多,我看的書,不是學富五車,現在要講學富十卡車,若學富五車,做法師學富五車還不夠,因爲要講的資料太多,包括物理、化學、醫科、婦産科,經典、四書五經、哲學、心理、文學、社稷、西方的哲學、大乘、小乘,所有的書都要看,菩薩不可以被世俗的語言、名相所障礙,你都要了解、通達。不然,你講的資料會不夠。
有一位法師第一次講經,很刺激,第一天講完,竟急著來找我。
我說:「你怎麼來找我?」
「我第一天講,資料都講完了,明天不知要講什麼?」
我說:「怎麼這麼快?」
「是啊!一天就把資料都講完了。」
他說他不知道還要講什麼。
我說:「你不會製造話題?」
他說,一面講,人也一面跟著要離開,前面在講,後面一直鬧離開,他講的,沒人喜歡聽。夙世沒結緣,沒辦法!最主要是書看得少,書看得少就沒辦法,天文地理不懂,一講到科學就停住了,你就絲毫沒辦法;我就不同了,我講什麼都沒關系,來!你談什麼都沒有關系,我是百科全書。
第四、隨問能答,只要你問,他就答,善決衆疑。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
你看!菩薩是怎樣化妝的?他用功德來修他的心,用智慧來修他的心,他的化妝是徹底化妝他的心,相好就自然産生。我們不同,我們像塗面粉,拼命一直塗、塗,只在外表塗抹,這樣擦倒沒關系,這樣也有優點,化妝以二十世紀而言,算是禮貌,因爲我們要化妝給衆生看,不會化妝的人,人家會說你不懂禮貌,外表美很好,但是最重要的要修這顆心,內心更重要。
【舍諸世間所有飾好;名稱高遠,逾于須彌;】
世間所有的裝飾,都舍得一無所有。因爲他清淨,所以說,好的就名稱高遠。有的是高而不遠,有的是遠而不高,遠是指十方,高是指須彌。逾,就是超過,所以他清淨的名超過須彌山,又高又遠,遍十方,大家都了解菩薩,他的願力不可思議。
【深信堅固,猶若金剛;】
意思是說證悟到無生法忍,就是七地菩薩以上,産生的無生就像金剛般。
【法寶普照,而雨甘露;】
爲什麼講法寶?法寶都是用光明來代表,所以法寶普照,因爲光是無所不照,若被法寶照到,愚癡就沒了。
我相信今天在座諸位,包括出家、在家,包括師父,若沒聽到佛法,說真的,今天過的日子,不是這種過法。我若沒聽到佛法,完蛋了!我光是壞脾氣,就慘了!我會被自己氣死,完美主義者,要求得很嚴,很凶,無法疏導自己,因爲沒有智慧,執著個體是真實性的。一個人已經執著自己的色身跟外境,認爲這是實在的,所以會努力、認真,這個執就一直存在,承認有一個真正的人,我在用功、我在創業、我在貢獻社會,這個執不斷就沒辦法。這是假的,想想自己爲誰辛苦、爲誰忙?我們現在知道了,原來智慧才是我們真正的財富,外在的金錢只是暫時借我們用的。這樣就快活多了,佛告訴我們,每天看自己的缺點就好,不要看別人。你看,這多快活!這難道到百貨公司買得到?哪家百貨公司會貼那句名言。所以,我這裏不是百貨公司,我這裏是萬貨公司,你要花多少錢買到師父所講的法寶,有時候一句話,幾千萬都買不到。我打電話到臺北,說要貸款,有一個富裕人家,他的不動産很多,財産也很多,他一下子就彙五百萬下來,「我的生命是師父救的,太感恩師父了!」你說,法寶到底值多少錢?不過,是借我,還不是很好,借我要還!法寶若借到,愚癡就沒了,今天在座諸位!佛法帶給我們的快樂,不可言喻,透視整個人生跟宇宙,你就不會迷糊,所以,它是法寶,不得了的法寶。
甘露就是起死回生,一個人的生命即將結束時,甘露滴下去,又起死回生。
【與衆言音,微妙第一;】
音聲第一。
【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複余習;】
深入緣起就是說,一切法深入地悟到緣起法。緣起就是條件法,一切事情都是籍著條件所構成的,沒有實體,沒有實在的世間。所以,他的智慧很深,就是了解這是緣起,邪見馬上斷除。不會落入世間的有,也不會落入無,迷惑全斷除,菩薩都是修很久再來的,絲毫沒有習氣。
【演法無畏,猶師子吼,】
一切時間、一切空間,講經說法全都攝震一切衆生。
【其所講說,乃如雷震,】
不得了!雷震不但聲音響,而且道理還會震撼人心,表示他的智慧無量。所以其所講說,乃如雷震,如打雷般轟隆作響。春雷之動,百草生,就是春天的雷一打,轟隆作響,萬物就成長,佛或諸菩薩的音聲,說法的聲音出去,無量無邊的衆生,他在智慧當中、本性裏面,他就發揮出菩提種子。
【無有量,已過量;】
你證悟到法身,你就入無爲的境界。心不可以智求,形不可以相來取,所以才稱爲無量,心用智慧量不出來,色身也沒有固定的形相,當然無有量。「已過量」,超過世間所能知的。
【集衆法寶,如海導師,】
集衆法寶就是引導衆生入大海,入大乘海采取法寶,菩薩在海底做引導的導師,不然你會走錯路。
【了達諸法深妙旨義;】
就是說如實的道理,深入地了解道理。
【善知衆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
就是說了解衆生的心,善跟惡都清清楚楚。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
近無等等佛自在智慧,因爲佛陀是超絕。無等等,只有佛是平等,無等等就是跟佛一樣的境界,接近佛的智慧,辯才無礙,無一理不通達,平等猶如虛空,他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全都具足,神通力。
十力就是十種佛祖的智慧的力量。這是指如來十力,只有如來具足十智力,佛的十八不共法,其中十種又作十神力。如來證得實相之智,了達一切,無能壞、無能勝,所以稱力。
第一、處非處智力,處就是哪個地方有道理,哪個地方沒有道理,你做善一定要得到善處,你造惡,你一定要得到惡處,所以,處非處智慧之力,就是講我們的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第二、叫做異業熟智利,又作知業報智力、了解叁世業的智力、業報集智力。業報如何來?如來在一切衆生,過去、未來、現在叁世,業緣果報生處全都了解。異熟就是經過一段時間就會成熟,就是我們造一切的善跟惡,都落入第八意識,第八意識經過一段時間,就會起現行,因爲裏面有種子,經過一段時間會成熟。
第叁、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又作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發起雜染清淨智力,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禅定解脫叁昧清淨汙垢分別智力,意思是說如來在禅定中自在無礙,淺深次第他都知道。
第四、根上下智力,就是了解諸衆生的根機。知衆生上下根智力、根力,意思是說如來對衆生的根機,得果報大、小都知道。
第五、種種勝解智力,又作知種種解智力,知衆生種種欲智力,這都是同名詞。欲力,唯如來于諸衆生種種娛樂善惡不同,如實遍知,你要什麼我就給你什麼,先了解你,投其所好再度他入佛門。
第六、種種界智力,又作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如來于世間衆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比如這是什麼界分,這是螞蟻、這是豬、這是鬼、這是天人,清清楚楚。
第七、遍趣行智力,又作知一切至處道智力、至處道力。謂如來于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遍知,如何修行才會達到涅槃。
第八、宿住隨念智力,意思是說知道宿命,宿命就是生生世世的事情,他有這種智慧,如實了知過去世種種事之力。我們對過去世就不了解,如來于種種宿命,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在這裏,又到另外一處,他叫什麼名字,姓名就是出生在何處的名字,他吃得好或壞、飲食、苦樂、生命全都知道。
第九、死生智力,又作知天眼無礙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謂如來籍天眼如實了知衆生死生之時,跟未來生時的善趣跟惡趣——趣就是道——投到善道還是惡道,乃至出生在美、醜、貧或是富之處,都知道,你還沒出生,佛就都知道了。
第十、漏盡智力,又作知永斷習氣智力,結盡力、漏盡力。謂如來于一切迷惑、其它習氣,永斷不生,如實遍知。
十八不共法的意思是說只有佛才有,不與聲聞、緣覺共同,只有佛跟菩薩獨有的,二乘人沒有,叫做十八不共法。很行,行到聲聞、緣覺沒有。
(一)佛之十八不共法,全名稱爲十八不共佛法,這是出自《大品般若經第五卷廣乘品》。
(1)諸佛身無失,意思是說佛自無量劫以來,持戒清淨,以此功德滿足,一切煩惱皆盡,所以對于色身沒有過失,佛身無失的意思就是說他的身業從來沒有過失,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他成佛了。
(2)口無失,諸佛菩薩有無量的智慧跟辯才,他的口絕對不會講錯話,不會牢騷、抱怨、記恨、是非、動亂、爭權,絕對不會這樣;所講的都是贊歎,所講的都是好話,所說之法,隨衆生的根機,都能夠證悟,所以口無失,沒有口業。
(3)念無失,佛修甚深禅定,心不曾散亂,心對一切法都無所著,對中道第一義安穩的道理,身、口、意以上都無過失。
(4)無異想,無異想的意思就是說一切衆生都平等,心不分哪個高低。
(5)無不定心,佛在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都攝心安住在善法,在諸法實相當中不退轉,不像我們現在的心情,一下子好,一下子壞。
(6)無不知己舍心,了解自己已經離開苦樂的對立,什麼都舍——無不知就是很清楚的知道——已經知道自己一切法都不受,苦、樂、生、滅到他那裏都平等,對他都沒有作用,所以,無不知就是自己知道,已舍心,都舍得一無所有。
(7)欲無減,就是說度衆生不疲倦,有的人度久會傷心,二乘人或是凡夫度久會厭倦,菩薩不會,菩薩度衆生不可以厭倦,度衆生度到厭倦,那衆生怎麼辦?對不對?
(8)精進無減,佛的…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