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P61

  ..續本文上一頁對沒問題,我講這樣,在慶祝我了,所以說,沒智慧的可憐,我們要憐憫衆生,因爲要開悟以前,悟道前要流過多少的眼淚,通過多少的創傷,經曆多少的無知,吃過多少的苦頭,才有一點點消息,你想想看!才能得到今天的解脫跟自在,對不對?

  【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爲二。】

  都是對立,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塵,法塵就是落謝的影子。

  【若知意性于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爲入不二法門。】

  如果知道我們的意性,我們心對法不貪不恚不癡,這就是寂滅。所以說,涅槃並不用等到死,悟道的人現在就是涅槃世間人的情執,墮于叁毒:貪、嗔、癡,落入六情性,所以,六塵不起叁毒則寂滅之道。

  【無盡意菩薩曰:布施、回向一切智爲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爲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布施然後經過一道手續,再把它回向一切智,這是兩種法,世間人這麼認以。其實布施當下就是空性,就是通達一切智,衆生認爲是二,而聖人認爲是一。所以說,布施回向一切智,這個回向就解釋作通達,當你布施就是通達一切智,就是不二。布施性就是回向一切智性,就是因果同性的意思,布施是因,一切智是果,所以,是因果同性。

  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也是這般。能于諸相而會歸于一相者,就是入不二法門。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爲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于一解脫門即是叁解脫門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什麼叫無心意識?就是沒有分別心,就是破掉第七意識,心是指第八意識,意是指第七意識,識是指第六意識,心意識全部沒有分別,一切平等。

  【寂根菩薩曰:佛、法、衆爲二。佛即是法,法即是衆,是叁寶皆無爲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佛、法連在一起,衆就是僧,爲二,這是一般的觀念。佛就是我們的覺性,從我們的覺性流露出來就是真理,真理就是法,佛是一位大覺悟的聖者,所以說,佛就是法。僧若依事相來講叫做和合衆,和合的團體,這是站在事相來講,站在理性來講,就是能夠調伏身口意令你的心中完成覺性,沒有矛盾的對立性,這個叫做僧。自皈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這個統理大衆就是一切的煩惱都可以調伏,所以說,有自性的叁寶,還有事相的叁寶。自性皈依佛,我們的自性就是有覺性,自皈依法,我們的自性中有覺性,有究竟的悟,我們就擁有法;我們若依法自皈依僧,我們的自性皈依僧,能夠調伏我們的本性,恢複平等心。法即是衆。叁寶皆無爲相,跟虛空一樣,一切法也是如此。

  【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爲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于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身,我們這色身就是五陰生死之身;身滅就是我們所說的涅槃,生死、涅槃爲二。

  生死的五蘊身,當體就是涅槃法。所以說,我們若徹徹底底了解我們身的實相,也就是空相,就是無相無不相,我們就不會執著五蘊的假色身,也不會執著于生死與涅槃,對此沒有任何的驚怖、恐懼的人,是爲入不二法門。

  【上善菩薩曰:身口意善爲二。是叁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叁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我們的色身當體就是空性,既然是五蘊和合的假體,當然身是無作相,意思是說凡所有作相都是虛妄顛倒,緣起的色身實在無真正有所造作,有所造作皆是無明,皆是業力,皆是我們的心念在轉。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身口意叁業皆無作相。

  無作就是沒有任何的造作,就是空性,就是實相,就是無爲,沒有造作當然就沒有業力,所以,我們的靈魂就是以業爲體裁的一種染色物,以業爲素材來雕塑我們來生的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本質就是業,業就是念頭的別名,。有叁種情形都是講同一種情形,業力、習氣、念頭統統講同樣的東西,我們往生隨著叁種,第一、隨念而去,第二、隨著習氣而去,第叁、隨著業力而去,這叁種都是同樣一個名詞,只是在哪一個角度講的不一樣,人死要往哪裏去?所以,要養成一個美好的習氣,比如說,聽經聞法,你養成這種好習慣,你的八識田中就:我要聽經、我要聽經,有一個老菩薩常告訴我,師父!師父!我連做夢都夢見在聽經。我說:這樣很好!真的,這樣很好!他算是聽經習慣,八識田中都是聞法的、清淨的種子,這樣太好了,非常好!接著,念,臨命終隨念頭而去,所以,我們的觀念很重要,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觀念,不要使錯誤的觀念落入我們生死的坑道裏面,那是很危險的。所以,你不要起心動念去恨一個人,什麼事情站在別人的角度上考慮、考慮,我們的教授常常講:你要考慮別人,互相交換立場。把這個惡業,我們對人家嫉妒、惡的仇視,轉一下,就沒事了,話雖如此說,無知還是一樣,一樣,你要他站在別人的角度上考慮,發作起來還是一樣,沒差別。有的人都沒差別,不會受到人家的影響,不會受到人家的影響有二種人,第一就是聖人,證入空相,第二就是極度的無知,他也不會受人影響,你說什麼,他也不會受人影響,你跟他講到死,他還是這樣,心都不會改變,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就是這樣。接著,就是隨著業力而去,你造什麼業,你就隨你的業力而去能夠隨著無作,慧就是說無爲法的智慧,無作就沒有所謂的造作,就沒有業,就是清淨心的智慧,是爲入不二法門。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爲二。叁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于此叁行而不起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一般人講我們行十善業,欲界的善行,能得樂道叫做福,我們若在造福,我們知道這是欲界十善,罪行:一般都離不開十惡業,身口意的十惡,不動,不動是指色界、無色界的業,色界、無色界的業,一般來講,福行罪行不動行爲二。就是說,對立,認爲福罪不動,以爲是很強烈的不同性,有的人說:奇怪!怎麼叁樣卻說二,不是,爲二就是說有不同的觀念,爲善是福,爲惡是罪,修打坐、禅定是不動,所以,他認爲這不同,爲二。

  福無福的真實相,罪性本空,不動是指短暫的定,所以,還是空性。不起就是不起心動念的執著,放下!說這樣人家會誤會,這樣誰要做善,做福也沒有做福的實在性,造罪也沒有造罪的實在性,修禅定也沒有禅定的實在性,修這做啥?這樣叫做斷滅見。佛是說,福行當體就是空性,你不要以福爲驕傲,罪行就是一般所說的十惡業,感應到不好的果報,你也不要太自卑,只要一念悟到空性,當下就是福,比如說,你現在很窮,或是很陋劣、很卑微,有的人長得很醜,個子又矮又壞脾氣,很醜,接著,又沒讀書,自卑感很重,他看到人就覺得很自卑,那就是所謂罪行的果報,我們不用這樣,學佛的人沒差別,心中若擁有智慧、解脫,比外表穿西裝的更好看,爲什麼?他這輩子穿西裝好看,結束之後就不好看樂,叁塗在等他,我們心中若擁有智慧,罪性本來就是空,了解這就是我們的業報,所以,也不要覺得有什麼看不開、自卑感。我上次,以前在南星注射時,有一個駝背的,我常常去,她也每天去,常遇到她,聽說她生十幾個,十幾個,哇!很糟糕!也生十幾個,個子小又瘦,瘦又黑又醜,每天都要注射,駝背,注射沒多久,就往生了,她不學佛,不學佛時,對這不了解,不了解,所以,我們是學佛的人,就不會瞧不起她,知道一切福行、罪行、不動行全都是平等法,平等法,因此,我們不要落入斷滅見,福也沒,罪也沒,不動行也沒,這樣就落入斷滅,斷滅就是罪很重。

  【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爲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從我就是從我的主觀意識,産生彼、我對立的二元的對立觀念,所以說,從我起二,對于有一個我起對立性觀念,爲二。你若看到我當下就是空性,你就不會起彼此,有我就有你,有你就有我,有此故有彼,有彼故有此,這是中觀常常講的,所以,你若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不起二法。二法就是彼、我對立二法,有我就有彼:彼此,若不住二法,無分別心,哪有彼此的觀念?彼此的觀念?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爲二。若無所得,則無取舍者,無取舍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得失相:有所得相,有所得當然有所失。有取就有得,有舍就有失,所以說,你若以無所得,無所得就是畢竟空性,則沒有取舍,沒有取舍,心就平靜了。

  我有一次在講經,我就講:我們要行菩薩道、要發菩提心,乃至青春、生命都要施舍。講到快結束了,但還沒有散場,一個外道的跑來:慧律法師!您不是說要施舍嗎?我說:對!要施舍。您的表給我。我的表拿下來,放在手上。他的手要伸過來拿,我說:我爲了怕增加你的執著,爲了破你的我見,所以,我要收回來。幸好沒有拿走,這算是比頭腦的,我不可以造這種惡業,給你,就增加你的執著,手表是我講經時在看、在用,可以度衆生,你拿表做啥?站在度衆生的角度來講,手表還是由我戴比較有功德,戴在你那裏,只是好看而已。

  【月上菩薩曰:闇與明爲二。無闇無明,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無闇無明。一切法相亦複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受就是樂受、苦受、憂受、喜受,想就是我們的念頭。滅受想定,這就是所謂聖者的定, 像入滅受想定無暗也沒有明的對立。一切法相,亦複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爲二。】

  高興入涅槃,是二乘人所追求的。世間很痛苦,不樂世間,有學佛的人都…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