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P67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心理的健康是最重要的健康,最重要的健康,我們的心理,我們的心理若調整好,我們的果報,包括現在或是將來,總是會…,不能說是絕對,但總是會比較好一點,所以,兩舌、惡口、千萬不能有,不能有,有一種人不講話會死,不講話會死,你這輩子一定會遇到這種人,你很好意勸他,很好意拜托他,她還是要講,你沒辦法,所以,各人做的,各人要負因果,是惡口。

  【是無義語,】 無義就是沒有意義,只取悅于人,但是一點意義都沒有,就是世間人所講的,沒事就講閑話,贊歎男男女女多好,感情多美好,無義語就是沒有意義的,只想取悅于對方,但是取悅的並沒有意義,比如說,我們以佛法來取悅于衆生,可以讓他了生脫死,讓他了生脫死,不相信!諸位!我告訴你一句話,你要很注意聽!你若好朋友邀一邀,沒學佛的,不要有學佛的,邀一邀去泡茶,你注意聽,叁小時裏面,你用筆記記下來,你看他叁小時裏面講哪一句對你的人生有助益,我們都沒有,我們都活在無聊的工作跟生活裏,很浪費時間跟生命,但是,我們不知不覺,就是這樣,因爲,我們無聊,不知如何過日子,又沒有佛法,對不對?沒有佛法,來,來泡茶,泡一泡,去哪裏?去卡拉OK,卡拉OK,唱一唱、唱一唱,接著,去哪裏?去舞廳,又要去哪裏?不然,去海霸王,現在心會浮動,開始一直找、找…,整天玩百種花樣回來,沒有一句有意義的,但是,我們學佛還是控製不了,他不這樣,他不曉得如何過日子,你叫他安靜,很痛苦!他靜不下來,你偏要他安靜,他很痛苦,他不能像聖人般,像聖人坐著,睜眼也好,閉眼也好,行住坐臥都在作佛事,作佛事就是都符合佛的意思,都在普度衆生,不然,就是在看經典,不然,就是自己在參悟,真正學佛的人,行住坐臥都取悅于佛性,凡夫俗子行住坐臥都想取悅于別人,取悅于別人又浪費自己的生命,所以,有人來請教師父,從美國回來,師父!我講一些給您聽。我說:不用!你有什麼問題?一、二、叁,OK!你要問什麼?直接告訴我,你要問什麼,你講,你不用從以前到美國怎樣講給我聽,都不用,我沒有那種時間,也沒有那種生命,你有什麼問題問我,你說,對不對?我做一個法師不是很偉大,大家都來,陪你五分鍾,就昏倒了。每個人來,陪你五分鍾,我就昏倒了,不可能,我要看經典,我要念佛,所以,雖然個性比較孤僻,但是,我享受我的生命,享受我的生命,享受真正喜悅的佛性,我們的覺性,什麼叫做最大的享受?發發呆啊!什麼是最大的享受?半躺半倒,哈【喝】杯茶,內心充滿著歡喜,我能聽到佛法,生死已經…,所作已辦,無有後遺症,無有後遺,我們已經知道生死的問題,我們也已經有目標方向,我們也知道本性,我們也已經聽到佛法,我們又盡心盡力普度衆生,也無衆生可度,那種美是沒有辦法講的,但是,你要衆生這樣,沒辦法,有一些信徒,住在哪裏,我不要講,信徒,信徒都用泡茶集會,泡茶,我是告訴他,我告訴他:年輕人有時間要多聽錄音帶,不要以泡茶會客,認爲這樣叫做度衆生,泡茶是不可厚非,偶爾,結果…,他就泡,結果,講話都講到幾點?講到叁點、四點,每天,every day,每一天晚上都這樣,結果,講一講、講一講,他就講人家的壞話,開始講是非,不然,不知要講什麼,你想想看!在家居士集會講到淩晨叁、四點,你看,要講什麼?哪個人有智慧?辯才,每天集會能夠講到叁、四點的佛法,講到後來無話可講,就會講人家的壞話,這個法師怎樣,那個法師怎樣,那個在家…,開始講是非了,到後來分裂,到後來就分裂,所以,我有一次再到屏東找他們,我就告訴他們:我早就跟你們講過了,我早就跟你們講過了,這是不可行之道,這不可行,你每天泡茶會客做啥?你穩死的,你要以法爲真理,與其在這裏泡茶泡到二、叁點,爲什麼不放錄音帶錄影帶放到二、叁點?聽正知正見的法師開示,這樣是不是得到較多?他說:我們這樣也叫做度衆生。我告訴他,這樣不是度衆生,這樣叫做誤衆生,誤到衆生,雖善,雖然你能吸引一些衆生來講,不過,這樣不能深入經藏,所以,在座諸位!師父講的,你們要聽,不要浪費我們的生命,在無意義的語言裏,不要浪費我們的生命,在無意義的時間、人情世故裏,所以,禅宗有一句話,人情世故誤了你一生的大事,這句話真的一針見血,人情世故會誤了你的一生大事,你今天是以人情世故,我不好意思,他在邀了,我不去不好意思,到後來你每樣都不好意思,你穩死的,我告訴諸位:以師父這樣的程度,我尚且要用功到淩晨叁點、四點,甚至要看唯識學到五點,以我今天的程度,我一樣孜孜不倦,勤習經典、念佛、參禅,我還得用功到淩晨叁、四點,四、五點,何況是你們這些菩薩摩诃薩,我才告訴他:千萬不要浪費時間,不要浪費生命,在你知道一定會後悔的地方,佛早就講了,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知道一定會後悔的地方,他早就講了,我們怎麼不覺悟,所以,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

  【是貪嫉,】 就是貪心、嫉妒,【是貪嫉報;是嗔惱,是嗔惱報,】 不要讓衆生惱怒,我告訴諸位!會讓衆生發脾氣的話,不要講,會讓衆生生氣、發怒的話,不要講,退一步,學學吃虧,總是對我們有好處的,是嗔惱,是嗔惱報。

  【是邪見,是邪見報,】 邪見一定不會入道,邪見比破戒壞百千萬億倍,邪見完全沒救,破佛的知見怎麼能救呢?完全沒救。

  【是悭吝,】 是悭吝:是悭貪不舍,【是悭吝報,】 絲毫沒有施舍心,所以,師父常常作觀想,我要將所有十方來的錢,拿來做功德、救度衆生,還是拿來放著守住做守財奴而墮叁惡道,當然要拿出來施舍,救度衆生才能解脫,隨便想也知道要好好利益衆生。

  【是毀戒,是毀戒報;是嗔恚,是嗔恚報;是懈怠,是懈怠報;】 懶惰,懶惰就是發發呆。

  【是亂意,是亂意報,】 亂意報,亂意報就是什麼?就是發發呆,沒有正知正見,整天在那裏傻乎乎,亂意,散亂心,在那裏打空包彈,我如果做皇太後的時候,我應該怎麼樣,所以,禅宗很厲害,歇即是菩提,當處即是道,這太厲害了,禅宗實在是太厲害了,歇即是菩提,我們一直要找門路,我們修行就是一直要找門路,今天舍此取彼,要記得師父的話,當你今天舍此道場取彼道場,你將來一樣是舍彼道場,取此道場,一樣的道理,取舍是衆生相,取舍是生滅相,取舍是有爲相,取舍是敗壞相,不取不舍是不生滅相、是涅槃相,不取不舍是無爲相,不取不舍是清淨相,這才是行,你今天舍此道場,你要找另外一個道場,一樣的,你將來還是要舍那個道場來取這個道場,你取這個道場,還是會舍那個道場,都是這樣子,今天跑這裏,明天跑那裏,明天跑那裏,後天同樣跑到別處,同樣,爲什麼?你不曉得當處歇就是菩提,雖念《金剛經》,不懂金剛意,沒有用,金剛就是當處即滅,滅一切相即名諸佛,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既然離一切相,哪有舍此取彼的觀念,不往本性找尋,到哪裏找什麼道?道就在你當下這一念之間,道在哪裏?你要找什麼道?道就是你這一念,你放不下就永遠沒有道,如果你放得下,一切都是道,見聞覺知無非是本性,就是這樣,佛法就是那麼簡單,那麼簡單,就是那麼簡單,對聖人來講就是很簡單,就是那麼簡單,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句就是在講這些,踏破鐵鞋無覓處,整天跑來跑去,跑這間道場找這位善知識,跑那間道場找那位善知識,到了有一天,你一直找,你很累,找了十多年、二十多年,你的時間,你的熏習已經到了,得來全不費工夫,就是在你現前這一念而已,哇!原來就在眼前而已,我竟然不知道,竟然往外面一直找,希望找那位法師來開示,希望找這位法師來開示,得來全不費工夫,就在這裏而已,對衆生來講叫做【日語】,非常的難,對聖人來講,很簡單!easy、easy,No difficult,很簡單!所以,是亂意,是亂意報,放不下叫做亂意,有我相叫做亂,你想想看!你用無我的精神,你會亂到哪裏?一切法都在定,你無我嘛!你哪裏不定。

  【是愚癡,是愚癡報。是結戒,是持戒,是犯戒,是應作,】 什麼時候是佛結的戒?結戒就是說應該持的戒,什麼時候是持戒?什麼時候是犯戒?什麼時候是應該要作?什麼時候【是不應作,】 什麼時候【是障礙。】 什麼時候【是不障礙。】 這在律宗裏面講得很清楚,【是得罪,是離罪,】 什麼是得到罪?什麼是離罪?違背佛的戒律叫做得罪,佛的戒律不但外形,包括我們的心地,菩薩戒更嚴格,起心動念就是罪,所以,我們要修行,因爲,中國以菩薩道爲主,以起心動念爲主,不要說你的色身不去造惡,起心動念想造惡就有罪,這是生死的念頭,所以,什麼是得罪?是離罪,什麼樣才能離罪呢?就是有犯就忏悔,懂得自性上的功夫,懂得隨緣,我們每天都在講隨緣,但是,事實上不懂隨緣,你要注意聽!緣就是有增有減叫做緣,有生有滅叫做緣,有得有失叫做緣,有進有退叫做緣,有貧有富叫做緣,隨緣就是在生滅法裏面,以無所得畢竟空性,不變之心,隨著因緣而行,所以說,如果,一個人先把自己的理想設定一個目標跟方向,固然很好,但是,他不一定絕對可以得到,如果說,你把自己的觀念先設定在某一個fix,不是fax,是fix,物理學裏面講的,固定範圍裏面、範疇裏面,那麼,你慘了!你麻煩大了!爲什麼?你往往失望多于希望,這世間,你只能在隨緣當中去盡分,如果說緣本身是生滅法,你就先把自己假設到某一個範疇裏面,說我一定要怎麼做,或是說我應該怎麼做,你絕對痛苦,我們就是這樣不能隨緣,譬如說還沒結婚,我現在要結婚了,結婚,我結婚後,我要感化我的先生,我每天都要對他撒嬌,要感化他,用軟的對他,用軟的,撒嬌,用軟的,要感…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