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看看!古時候的人講這句話,實在真的很有道理,初發心不退,成佛足足有余,初發心就是說我今天發個勇猛精進心,要學道,一直保持、一直保持..,保持這個初發心,誰能夠改變你,你是發什麼心來修行的,我發清淨心,若是非來,我是發清淨心來,不是爲了是非來,順境來,你很歡喜,我是發清淨心來,我不是爲了讓人贊歎,是歡喜來的,若是逆境,聽經聞法之後,我不是爲了逆境來的,逆境對我沒作用,所以說,你是發什麼心?你若發心正確,你得道念就根深蒂固,橡樹木的根栽進去,永遠不動搖,我才告訴諸位!既然有一個師父要弘法,你們就發堅固的道心,不要受人影響,永遠不要受任何人的影響,這才是大智慧的人,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不要忘記,就是說常常提起正念,你是發什麼心來的,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勸導這些比丘,比丘,一天摸兩次頭,摸兩次頭,早上起來摸摸頭,摸摸頭,晚上睡覺前摸摸頭,摸摸頭,釋迦牟尼佛訂這個戒律,出家人一天要摸兩次頭,【英語】,摸兩次頭,爲什麼?不要忘記我是出家人,早上用右手摸一摸,晚上用左手摸一摸,不要忘記我是出家人,出家人的本分是什麼?要自利、要利他,要自利、要利他,對不對?要安分守己,完成自己的悟性,完成衆生的佛道,所以說,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而不忽忘。
【教化衆生,終不疲厭。】不疲不厭,教化衆生,終不疲厭,說真的,還是會疲倦,不可能不會疲倦,我現在是四十歲,對吧!叁十八足歲,因爲我是年尾生,十一月五日才足四十歲,到今年的十一月五日才足四十歲,講實在的,是足叁十九歲,講起來,我現在才足叁十八歲而已,還不足叁十九歲,到十一月五日,國曆十一月五日才足叁十九歲,照理講我是叁十八歲而已,常說四十歲比較有德行,說起來很不好意思,多兩歲,到年紀大的時候,四十歲體力好,若到年級大時,像李炳南老居士那樣,李炳南老居士年輕時,教、教,教到七、八十歲時,每星期只有一次課,八十歲、九十歲,一個星期,星期叁,每星期叁,他都是每星期叁,每星期叁只有一堂《華嚴經》,其他時間都在指導他的學生,都在指導他的學生,因爲,他辦內典研究班,內典研究班,但是,老師有時候開四書五經,或是開易經等等,都有,大學、中庸都有開課程,他到老年,九十幾歲還在說法,到九十幾歲還在說法,但是,課程減少,是一位很偉大的居士,非常偉大,包括我們出家人都很敬畏他,非常敬佩這位老居士,都非常尊重他,很贊歎,不是普通人,他好像活到九十六歲,九十五或是九十六,這點你就比不上他了,有辦法活到九十幾歲,所以,要教化衆生終不厭倦,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于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身命。】于四攝法,常念順行就是恒順衆生,順菩薩道,順行就是怎樣才能符合菩薩之行,下面這句你要聽好,護持正法,不惜身命,不惜身命,所以,法師,我們這裏在座的法師,你們也要護持正法,不惜身命,護持正法就是說要怎樣?出家弘法,在家護法,護持包括兩個角度,你出家,你不弘法,在家居士就不懂護法,所以說,弘法、護法都要。
【種諸善根,無有疲厭。】不能有疲厭。【志常安住方便回向。】就是說堅固不壞,我們的信心要常常安住,方便回向表示不自私,一切時中都把所有的功德回向給衆生,表示不自私,這是表法的方便回向。
【求法不懈。說法無吝。】求法不懈,我們求法絲毫不能不精勤,絲毫不能不精勤,要精進求法,要聞到不二法門,談何容易,百千萬億劫都遇不上,到最後付囑品就會講,聽到不二法門,福德是不得了,不得了,聽到不二法門,就是《維摩诘經》,光是聽到這部經典的功德,很驚人!說法更不得了,所以,求法不懈,我才勸告諸位!包括刮風下雨、生病,除非爬不起來,你盡量不要請假,我只能這樣勸告而已,下面,求法不懈,還要能夠弘法者說法不吝,不吝啬,你要的,我統統給你,我又不缺少,人家說有隱瞞,師父有隱瞞,但是,我沒有隱瞞,我絲毫沒有隱瞞,將懂的全講給徒弟聽,但我也不減少,我希望徒弟比師父還行,我希望徒弟比自己的師父還行,徒弟若比師父還行,我就請他上臺,請他上臺,親近徒弟,師父不一定比徒弟還行,真的,師父不一定比徒弟還行,真的,這是事實。
【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精進供養諸佛,所以入生死而無所畏,這當然是菩薩道,菩薩道入生死。下面那句是修養,在座諸位你們要劃下來,
【于諸榮辱心無憂喜。】榮就是光榮,世間人,他家若有人做總統,就覺得很光榮,人家講他兩句,他就覺得很受侮辱,無論好的事情也好,侮辱的事情也好,或是很歡喜的事情也好,很光榮的事情也好,很不順利的事情也好,心無憂喜,不操心也不歡喜。
【不輕未學,】不輕視未學,【敬學如佛。】哇!你看看這句話!對每個人不輕未學,他雖然還未入道,未學就是還沒有入道,但是,你尊敬學如佛,尊重他像佛祖般,很驚人!我才告訴諸位!要把每個人當作聖人,我告訴諸位要這樣,唯我們是凡夫。
【墮煩惱者,令發正念,】若墮入煩惱的人,令發正念:提起正念,正念若提起就有智慧,
【于遠離樂,不以爲貴。】遠離就是出家,如果自己能夠有幸出家,不要以爲自己很尊貴,離諸妄想,才叫做真正出家,不是剃度才叫做出家,所以,于出家的樂,不以爲貴,就是不要拿自己能夠出家,當作驕傲,意思就是說獨善其身何足爲貴呢?你如果不弘法利生,你不過是獨善其身,你不能兼善天下,你不能兼善天下,就不是菩薩。
【不著己樂,慶于彼樂。】不執著自己的快樂,慶于彼樂就是說他如果高興,我們替他慶幸,這句話就是《華嚴經》講的,衆生歡喜則諸佛歡喜,做菩薩的人,別人好我們就好,別人好我們就好,不要別人好,而我們不好,心胸狹窄,雞子腸、鳥子肚就是這樣,這樣不好,心胸狹窄,慶于彼樂,我們沒有隨喜的能力,都站在自己的觀念。
【在諸禅定,如地獄想。】爲什麼?禅定雖樂,但是大道不成,你有禅定,你不度衆生不行,你有禅定是自己的功夫,禅定表示自利的功夫,你有自利,但是不可以,小乘,凡夫如果有定的話,他生貢高我慢心,小乘有禅定的話,他是獨善其身,但是,這會燒壞善根,會壞無上的善根,爲什麼?這不是諸佛菩薩所希望的,你有禅定的功夫,不應當以此爲樂,所以,要當如地獄想,如地獄想就是說不以此爲滿足,不以此爲滿足。
【于生死中,如園觀想。】園就是公園,也就是我們所希望樂遊的地方,我們在衆生生死法當中,要很歡喜心,好像在遊樂園一樣,生死雖苦,是大道所因,生死六道輪回雖然痛苦,但是,是你行菩薩道最好的地方,所以,你在生死六道輪回當中,要當作遊大觀園一樣地遊公園,像遊陽明山,這個園就是種植很多花木、花草,在座諸位!就是叫我們不要避開惡的境界,不要避開惡的境界,菩薩不會這樣,真正的菩薩是面對,你看看!所以,菩薩多偉大,在諸禅定,如地獄想,禅定有法喜,但是他不要,于生死中,如園觀想,太好了,你想想看!太好了。
【見來求者,爲善師想。】見來求者,來想我化緣的、祈求的,來求我幫助的叫做見來求者,爲善師想,爲善師就是來成就我的布施之道,來求我的,希望求我幫忙的,或是要救濟他的,不要自認爲很偉大,我救了你,不要這樣,要感謝他,感謝他成就我的布施之道,見來求者,爲善師想,就像善良的老師在教化我,叫我要布施,要布施,他雖然來叫我布施,講實在的,他是我的老師,是要成就我本身的道業。下面那句話要劃起來,
【舍諸所有,具一切智想。】舍諸所有,如果你能夠舍掉一切,身、心內外都布施,具就是可以達到,就可以達到成佛的階段,要這樣想,你若沒有這種功夫,要成佛,不可能,佛就是能舍一切內、外,舍諸所有能夠達到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
【見毀戒人,起救護想。】毀戒就是造惡,見造惡的衆生,我們就救護。
【諸波羅蜜,爲父母想。】波羅蜜,修行波羅蜜可以産生法身,修、修,無相,所以,六度波羅蜜,是法身父母,爲父母想,將波羅蜜當作自己的父母,當作自己的父母。
【道品之法,爲眷屬想。】叁十七道品當作我們的眷屬。
【發行善根,無有齊限。】齊限就是界限,我們發起來的善根,一直修行、一直修行,沒有一個界限。
【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以種種清淨國土嚴飾之事來莊嚴自己,就是說取對方的優點,來成就自己的優點,成就自己的優點,成就自己的清淨國土,所以說,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
【行無限施,具足相好。】無限施就是說任對方取,任對方所取,世間人沒幾個能夠做到這樣,哪有可能?他能夠發心他的財産,全都布施出來,這是不可能,具足相好。
【除一切惡。淨身口意。】身口意清淨能夠除一切惡,清淨的身口意。
【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意就是智慧,他的智慧非常清淨,而且有勇敢的力量,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意就是智慧,不但有智慧,而且勇猛,勇猛,這個勇猛不是指身體,不是身體,身體要壯的話,吃什麼鳥頭牌、豬頭牌【廣告詞】就可以,如果是我們的智慧要勇猛,要舍,舍一切內、外,內跟外,不得了!菩薩的想法跟我們凡夫是天壤之別,你看!他講這麼多句,我們哪一句做得到,他講這麼多句,你哪一句做得到,別說是你,連我也做不到,所以,讀一讀是結緣,沒辦法!讀一讀是結緣,光是行無限施,具足相好,這句就做不到了,沒辦法!
【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聽到佛無量的德行,一心一意求而不倦怠,沒有疲倦,沒有疲憊,沒有疲憊不堪的感覺。
【以智慧劍破煩惱賊,】智慧就像劍會斬斷煩惱,所以說,智慧劍破煩惱賊。
【出陰界入。】五陰十八界十二入,就是叁界的意思,五陰十八界十二入等等。
【荷負衆生,】跳出六…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