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輪回,何負著衆生,【永使解脫。】煩惱既然盡,就能隨法度衆生,超出六道輪回。
【以大精進,摧伏魔軍。】以大精進,摧伏衆魔。
【常求無念實相智慧。】就是常常精進,常求無念就是說常常精進于實相的智慧,常求無念表示正念常常現前,正念常常提起來,提起實相的智慧,凡夫有念智慧,但是高傲,菩薩是求無念,所以,要常求無念,常常求無念,無念就是實相。
【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行少欲知足,少欲知足就是無量的法喜,一點點就很快樂,別人施舍給他,他一點點就很知足,表示這個人是菩薩心腸,我們都很不知足,很不知足,我們施舍給這個人,比如說,我們跟這個人很好,施舍給這個人,一直施舍、一直施舍,施舍,給他一百萬,幫忙他一百萬,這個接受布施的人,他沒有感覺怎樣,有一天,換他已經有錢了,已經有錢了,經濟能力夠了,換不施舍給他,換你施舍給別人,五萬就好,叁萬、五萬,這個一百萬的受不了,但是他不曾想過以前人家幫助他一百萬,這個譬喻聽得懂嗎?人就是這樣,men is so.men就是衆生,美國人叫men,men就是很侮辱的意思,人都是這樣子,都不想想自己,到底人家施舍多少給他,要冷靜想想,人家怎樣幫忙我們,現在人家布施一點點給他人,就說人家的壞話,唉!那個人布施給誰,但是,他不想想以前接受人家多少布施,所以,我們要做到少欲知足,說真的,很不簡單,很不簡單,尤其是男女的感情就更強烈,男女的感情,是不是這樣?在還沒有結婚以前,對不對?在還沒有結婚以前,男的對他的女朋友非常之好,非常好喔!非常好!女朋友就發現他們兩個可能結婚,這個男朋友,如果說,有一天稍微幫忙另外一個女孩子,這個女的就受不了,稍微一點點就吃醋,一點點就沒辦法,一點點都沒有辦法,所以,我們的少欲知足,今天人家對我這樣已經很好了,人家對我這樣已經很好了,這就是菩薩的清淨,行少欲而知足,而不舍世法,但是,不會因爲我少欲知足,就逃離了一切衆生,他不會這樣做,所以,要常觀知足法,常常觀想:我要知足,我要知足。
99頁第四行第六個字,
【不壞威儀,而能隨俗。】這個威儀要解釋作本分,就是說不只是在我們外在的威儀,說我很有威儀,行住坐臥很有威儀,這句話不能講成這樣,就是說修行人隨著一切世俗的責任,你的本分是什麼,你就要扮演你的本分,在家有在家的威儀,出家有出家的威儀,所以說,不壞威儀,而能隨俗,也就是說隨著世間種種因緣,但是,你保持你的原則、你的本分。
【起神通慧,引導衆生。】起神通慧就是說開般若智慧,所有的神通通達智慧,所有的智慧擁有神通,有神通若沒有智慧,這樣變成外道,所以,有般若智慧又擁有神通,變而不變,不變而變,能夠變化無窮,又能如如不變,無生的智慧,所以,不會因爲神通而引起邪見,外道只有神通沒有智慧,所以說,大乘菩薩起神通慧,引導衆生。
【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得念:得到正念,總持就是說總一切義,總一切義,持一切法,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所以說,妙湛總持不動尊,我們常常在念的,得到正法,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就是說一切的法,一切的義理,就在一念之間,所聞不忘,爲什麼所聞不忘?所聽到的不會忘記,也就是說念念不忘正念,正念常現前,悟道是一回事,悟後起修,這才是大學問,我們悟到一切法無生,但是,我們還有習氣,我們有劣根性的懶惰,我們知道一切法無生,但是,我們需要脫離習氣的束縛,所以,我們悟後所要做的功夫叫做長養聖胎,我們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開始長養聖胎,悟道就像你已經擁有一朵蓮花,你已經路線不會走錯,你有一顆清淨心,但是這顆清淨心如何繼續保持下去,要如何培養今天有叁分鍾、五分鍾、一小時的清淨心,或是二十四小時的清淨心,所以,悟到是一回事,悟後起修是大問題,這是個大問題,“悟”,我認爲並不困難,明心見性並不困難,悟後起修是個大問題,你要如何長養我們的聖胎,要怎樣安住你的正念,安住你的正念才是大問題,因此,他所聞能不忘,我們不是菩薩,所聞常常會忘記,功夫常常用不上,派不上用場,過去,過去有一個人,整天都在講航海,航海,他很會駛船,駛船,他研究很多,是航海的專家,航海的專家,他就對人講:來、來,坐我這艘船一定平安,因爲,我看很多書,沒有親自去嘗試到,人家說:風平浪靜,訓練不出良好的水手,他有一次載很多人到大海,駛、駛,哇!遇到臺風,遇到臺風時,這樣駛也不對,那樣駛也不對:翻來覆去,因爲他都在理論上用功而已,在書上寫船應如何行駛,但是,他沒有經驗,沒有經驗,所以,他雖然知道應如何駛,沒有用,經驗不足,經驗不足就是境界磨練不夠,境界磨練不夠,定力不夠,定力不夠就慌慌張張,結果,整艘船翻船,要如何處理,不懂,
24
要如何處理,不懂,這個故事就是警告我們,警告我們:修行是點滴的功夫,不是我今天聽經聞法,我知道道理,我臨命終就有把握,不可能!我們今天聽經聞法,還要接觸境界,接觸境界,接觸境界磨練我們,所以,我們二十四小時要感恩逆境,感恩讓我們痛苦的人,感恩讓我們有忍辱機會的人,感恩一切,我們今天,一天天一直磨練,一天天一直逆境,在辦事情當中,在度衆生當中,或在人情世事當中,在痛苦中接受磨練、忍耐,慢慢地成熟,成熟的代價就是痛苦,成就的代價就是誹謗,這是一定的道理,出名的代價就是誹謗,一定的,這是不可避免的,你想要成熟,你的代價就是痛苦,我們今天只知道要悟,悟到本性,你悟到本性還不行,你要能夠把本性持續下去,這才是真的功夫,本性持續下去,一定要在事相上磨練,替大家服務,服務的時候,勞而無怨,不會埋怨,人家對你怎樣,你都不會埋怨,這樣才是真功夫,如果說我今天悟到,悟到只是功夫而已,比如說,你要鑄一把劍,開悟就是說一把劍已經鑄成了,一把劍已經鑄成了,是怎樣呢?已經有雛型,但是,還要繼續打、磨練,那把劍要磨練,磨練才會有智慧,每天研究理論沒有用,遇到事情就倉皇失措,碰到任何事情,要像老僧入定一樣,氣定神閑:什麼事都沒事,那才是真正磨練足夠,我們若磨練不夠,遇到事情就緊張不已,不知在緊張什麼,雖然他有本性的功夫,但是,用不上,所以說,得念總持,所聞要不忘,要常常提起正念,然後,在一切境界磨練正念,所以,沒有經過訓練,長養聖胎的本性,就像什麼?就像泥土沒有燒過一樣,只能是胚胎,但是沒有經過窯洞的燒,火的燒,沒有經過火的燒,胚遇到水會爛掉,遇到水會爛掉,就像有航海的知識,但沒有航海的經驗一樣,方向很清楚,要如何駛、如何駛都知道,但是,遇到緊急狀況,怎麼處理,他不會,我們知道無生的道理,知道要修行,但是,你遇到臨命終時,怎麼辦?遇臨命終就是臺風,你要怎麼辦?所以,平常我們就要在惡劣的環境修行,要在僧團裏面修行,大衆僧才有機會讓你磨練,你跑到深山林中,你沒有機會磨練,誰給你忤逆,誰要對你忤逆,誰要給你痛苦,誰要找你麻煩,只有團體才有辦法,所以,蓮花要開在汙泥當中,表示逆境愈大、汙染愈重,菩提心愈強,所開出來的花就愈香,我們修行,若一切都是順境,都是順境,修持力不夠,不夠力,我們的修行一定,必須擁有錯誤、痛苦、磨練,才真正是我們的,所以,沒有經過痛苦的洗禮,所有的成長都是幼稚,要記得這句話,所以,悟到本性,常常提起正念,還是一回事,你要有磨練的機會,替大衆服務、吃苦,經得起磨練,不然,道理大家都知道,所以,我認爲開悟不困難,悟到平等、畢竟空性,不困難,但是,要如何運用妙有,你要怎樣運用本性的妙有,你必須在事相當中用功,你在事相當中無法運用妙有,有跟無都等于沒有用,形同無效。下面,
【善別諸根,斷衆生疑。】善于分別諸衆生的根性,而斷其衆生的疑惑,這句話是這意思,這句話很多人看不懂,善別諸根,善于分別種種衆生的根性,而斷一切衆生的疑惑,這句話很多人看不懂,雖然是四字、八字來講,但是,他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什麼叫做善別諸根?就是說這個菩薩了解衆生的根性,能夠斷衆生的迷惑。
【以樂說辯,演法無礙。】樂說法,也有人讀作lè,以樂說法就是說享受他自己的演講,享受他自己的生命,他的生命就是以弘法爲主,所以說,以樂說,樂說就是不疲倦的意思,每個人對一件事情若有興趣,或是這是我們的任務,我們爲了要完成我們的任務,這是我們的願力,我們不會累,樂說,樂說辯,他爲了某些衆生,不堪受道的衆生,還沒有開悟的衆生而說法,樂說辯就是不疲倦,而且演說無礙,演說無礙。
【淨十善道,】十善就是去掉十惡,十惡的反面叫做十善,淨十善道,【受人天福。】就是說我們不是爲了福報才修善事,這叫做善淨,不爲福報修善的人叫做善淨,就是清淨的善,我們若爲了福報才修善事,這個叫做雜善,不清淨的善,我們不是爲了福報才修善,這叫做淨善:清淨的善,清淨的善,爲了衆生,所以繼續來投胎示現,所以,受人天福就是示現,這個受就是示現,他的果報在人天,爲什麼?爲了淨十善道,要叫我們修十善。
【修四無量,】四無量就是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慈悲喜舍【開梵天道。】這個開不是打開的意思,而是令生,令:讓,令生于梵天的地方,梵天是請佛轉*輪,是叁界至尊的地方,所以,有人鼓勵生在梵天,這是菩薩自行,自己生梵天,生梵天作啥?下面就說法,
【勸請說法,隨喜贊善,】就是要下來,勸請就是勸諸佛,勸諸佛說法,因爲,佛成道之後,大梵天王來向佛頂禮,希望佛能演說無上的智慧之法,所以,修慈悲喜舍,能令衆生生于梵天,而後有因緣請佛說法,隨喜贊歎,爲什麼?所謂請佛說法,都是大…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