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老師的德行到什麼程度,我才說:他今天若剃度出家,會成爲十四代祖師,淨土宗十四代祖師,我常常..,有時候半開玩笑的講,他真的很不簡單,在家居士,包括出家人聽到李老師都尊重叁分,我們自歎不如,這個在家居士實在是菩薩,很了不起的一位居士,你看,他一出殡時,叁千多個,二、叁千人,每個都哭,每個都感念他的恩德,哪個人有老師的德行?對不對?人生像這樣很有意義,很有意義,黑道也是這樣,黑道的父母親若死了,黑道也有好幾百輛的花車,不過,黑道的出殡跟老師的出殡,又一百八十度完全不同,人家是自動來的,感念他的恩,老師往生時,二十四小時念佛不止,都沒誦《彌陀經》或什麼,一直念..,一直念佛,一團來又一團來,一團來又一團來..,二十四小時念佛不止,他用四、五十年的辛苦,心血栽培出來的,你看,臺中佛教這麼興旺,臺中佛教這麼興旺,對不對?現在漸漸轉往高雄,因爲,我還年輕,我還很年輕,若我要死亡,還非常之久,還很久,很久,人家說:風水叁年輪流轉,現在漸漸轉向高雄,經典講久了,衆生有正知正見,散播出去的法就很驚人,很驚人,我不是爲了你們來爲我送葬,我就趕快講經給你們聽,我沒有那種心,是自自然然你體會到師父的辛苦,要好好修行,不辜負師父的期望,這樣我就很滿意了,所以,人家說:師父我要出國,您有需要我帶什麼回來嗎?我說:不用,你帶顆念佛的心去,也帶顆念佛的心回來就好。你出國都不用爲我帶什麼,不過,若有日本的水蜜桃,順便帶一些回來也不錯,但是,你要先吃看看,能不能吃,你不要回來..,上次,人家送我一盒水蜜桃,八粒,八粒都爛掉,這樣送就完全失去意義,對不對?他沒有拆開,生意人告訴他這很好吃,八粒,八粒都爛,對不對?沒有頭腦,你要送師父,你應先拿一粒吃看看,對不對?看看有沒有爛掉,有沒有壞掉,一盒好幾千塊,買回來結果全部爛掉,這是順便,我沒有特別交待,是說順便,我講得很圓滿,對不對?順便,所以說,你都不用爲師父帶什麼東西,很簡單,你只要一顆念佛的心,二十四小時,念佛出國,在念佛回來,你都不用爲我帶什麼,有這顆心我就很感恩,我又不吃什麼,也沒什麼很特殊的,獨自一個,要吃什麼東西,我常跟法師講:我留錢做啥?沒有用。我不曾到隔壁買顆糖或一塊餅來吃,真的,我不曾這樣,我不曾到咖啡廳泡杯咖啡喝,或到隔壁買杯juice喝,我要吃什麼,每樣都有,錢不知要做啥?開始大量製造錄音帶、印經典,讓佛教興旺,讓佛教興旺..,我的願望就是這樣,佛教就是要興旺,所以,我晚上常常做夢,都夢見我在講經,我若做夢,都夢見我在講經,哇!非常之多的人,常常夢見講經,因爲我每天都希望佛教會興旺,每次做夢,都夢見講經,所以說,對師父來講,吃、穿、住、金錢是身外之物,對我沒什麼作用,所以說,觀世間的苦,而不惡生死,不要怕,觀無我,而誨人不倦,誨人不倦,意思是雖然是無我,但是孜孜不倦教人。
【觀于寂滅,而不永寂滅。】雖然一切法畢竟空,但是有妙有,而不永寂滅,而不落入空性的寂滅法裏面,寂滅是體,不寂滅是相用,體、相、用是一如,寂滅是體,可是不壞事相,在事相來講,你也不可以進入寂滅法,也一樣要度衆生,雖度無量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可度,每天講經,其實是無經可講,一切法無生,所以說,觀于一切法,不生不滅的空行,但是,用歡喜心,記得!用歡喜心度衆生,人的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兩種,第一個就是安詳,第二個就是歡喜,世界有兩種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幸福就是心理安詳,就是心安,沒有做壞事情,心安理得,一個人要心安不容易,第二個就是歡喜,這是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幸福,你說你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那不見得,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先決條件不一定是金錢,所以,先決條件:心地安詳、歡喜無量,無量的歡喜心,替衆生服務,歡喜無量,講經說法,歡喜無量,能夠替衆生掃地,歡喜無量,我到廚房幫忙洗碗,歡喜無量,我來聽經聞法,歡喜無量,光是這個歡喜心,就比你吃維他命還要好,真的,光是歡喜心,就比吃榴梿還好,真的,光是這個歡喜無量,培養這個歡喜心,就不會傷害到衆生,因爲,傷害到衆生會自我煩惱,所以,有兩種心情,可以培養我們永遠的幸福,那就是安詳跟歡喜,心裏不安詳就是心甯不安,心甯不安,幸福無從建立,你要建立一個幸福的家庭,你內心不安,怎麼建立一個幸福的家庭,所以,我才告訴他:擄人勒贖並不是很聰明的人。最笨的人就是做這種事情,做傷天害理的事情,就是世間最不聰明的人,世間最不聰明的人,爲什麼不聰明?我去擄人勒贖,擁有六百萬,比如陳西潔這次,向麥當勞恐嚇六百萬,六百萬,即使被你拿到,六百萬,你不會心安,你的心會不安,我拿到這六百萬,隨時會被抓去槍斃,我隨時會被抓去槍斃,這樣有什麼快樂?我不用六百萬,我只要六百元就好,我今天能夠買便當,不會餓死,我有六百元就好,我六百元過的日子比你的六百萬還快樂,爲什麼?我心安,我心安理得,我不虧欠社會,對不對?我不虧欠衆生,這樣幸福才能建立,幸福的建立不是指金錢,不是指金錢,所有的快樂都要建立在心安理得,建立在我們的良心,對不對?下面講,
【觀于遠離,而身心修善。】遠離,把筆拿起來,就是無爲法,雖然一切法,不生不滅的無爲法,但是,我們修一切善,身心修善。遠離叁種情形,第一、遠離人間的五欲六塵,第一種遠離,遠離人間的五欲六塵,那是一種遠離,人間的五欲六塵,第二、遠離煩惱,這也叫做遠離,第叁、緣起性空,遠離一切執著,這也是遠離,意思是說你觀一切緣起性空,但是,你不厭倦,你繼續作善事,而身心修善就是繼續修善法,不會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我還修什麼善,不,不會這樣子,不會這樣子。
【觀無所歸,】無所歸就是無來去,歸就是來去之相,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觀無所歸:無所來去,但是他是趨向于善法,隨一切法不來不去,一切法:諸法是空性,無所來也無所去,雖然知道無所來也無所去,但是,常歸善法,以免斷滅。
【觀于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把筆拿起來,生法就是有爲生滅法,就是一切法雖是無生,但是而以有爲生滅法,荷負一切:擔負一切衆生,負起一切責任。
【觀于無漏。而不斷諸漏。】把筆拿起來,觀于無漏就是無爲,觀于一切法無爲,無生而不斷,斷的旁邊寫一個離字,而不離,諸漏就是有爲,而不離有爲,也就是說觀于無爲,而不離有爲,就是這個意思,觀于無漏,但是不斷諸漏,諸漏就是煩惱法,雖然觀于緣起性空,不生不滅的無爲法,但是不離有爲的生滅法、煩惱法,不然,衆生怎麼辦,若大家都是聖人,大家都跑光,誰來度衆生?這些愚癡的衆生怎麼辦?
【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衆生。】無所行就是無所造作,爲什麼?緣起性空嘛!雖然觀緣起性空,叁業無所造作,但是行法教化衆生,行法就是方便教化衆生,所以說,菩薩有兩種情形,對不對?要方便衆生,所以說,行法教化衆生。
【觀于空無,而不舍大悲。】觀一切法不可得,空無就是不可得,但是,不離大悲。
【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正法位就是無生,無生滅叫做正法位,雖是正法位,但是我們起大悲心,我們這個正法位不是小乘的正法位,小乘的正法位取于無爲,他不取無爲、不住無爲,所以不隨小乘,雖證得不生不滅的正法位,但是,不隨小乘落入無爲法。
【觀諸法虛妄】世間一切法都是虛妄法,【無勞】:不牢,無牢就是不堅固:變化,我們這世間隨時會變化,隨時會變化,我常常告訴諸位:你不要認爲婚姻是永久性的。你不要認爲金錢是永久性的。不可能!無牢:沒有堅固,一切法都是千變萬化的,你今天希望怎樣,不一定能達到你的願望,你只能講隨緣,不可強求,這個世間不可強求,如果說這個世間,你把自己先假設在一個固定的理想、目標、方向,你沒辦法達到那個理想、目標、方向,那很困難,比如說我的目標、方向,希望一百個比丘來這裏共同修行,這是我的目標,但是,沒辦法!因爲,來叁個又跑掉叁個,來四個又跑掉四個,再怎麼跑,來來去去不增不減都叁十個,這很不可思議,文殊講堂的地理都是不增不減:都叁十,都保持叁十個,叁十個還算不錯,還算很好,所以,這就是不牢法:生滅法,鐵打叢林流水僧,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若有智慧的人,他就不會,如果,這個法師要離開,要如何叫你不要離開,難道要像世間的女衆,嗚、嗚,不要離開,你同情我,不要離開,難道要這樣嗎?意思是說拜托他不要離開,是這樣嗎?不可能!所以,無牢,接著是【無人】無人相,一切人就是五蘊所造的色身,所以,無人相,一切是假相,【無主】:做不了主,做不得主,不能主宰,【無相】:一切法都是緣起,
【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禅定智慧。】注意聽!不虛,我們常常講不虛此行,就是不會白白浪費你所修的福德、禅定跟智慧之行,你不會因爲無相而無勞、無相、無主,而白白浪費你過去所修的福德,那個還是你的,還是你的。
【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爲。】這叫做菩薩不住無爲法。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爲;具智慧故,不盡有爲;大慈悲故,不住無爲;滿本願故,不盡有爲;集法藥故,不住無爲;隨授藥故,不盡有爲;知衆生病故,不住無爲;滅衆生病故,不盡有爲。諸正士菩薩!已修此法,不盡有爲,不住無爲,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因爲我們剛才講過,那是你具足福德,因爲你有修福,【不住無爲。】無爲就是空,因爲你有福德,不安住無爲就是空,空性,我們在世間有福德時,都被福德所迷,當時,我們在林厝寮時,我父親離開之後,我家就貧窮,貧窮時,左鄰右舍就瞧不起我們,瞧不起,我大姐就常常說…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