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解釋成智慧,不是這個意思,它是無所謂一直貫穿解釋下來,無所謂的施、悭、戒、犯、忍、恚、進、怠、定、亂,無所謂的智慧,也無所謂的愚癡,這就是對立法的形容而襯托出來的,這些都是,我們的本性無所謂的誠,誠的話,【不誠】就表示誠是善,就是不執著一個誠,本性不執著一個誠,【不欺,】本性也沒有所謂的惡,善、惡不可得,不思善、不思惡就這麼時,就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不來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一切言語道斷就是說一切語言要道斷,要講就馬上沒有,道斷:講出來,語言上要道斷,你講出來的話,就沒有了,不能用語言去形容它就是言語道斷,就是不可思、不可議的不可議,言語道斷就是不可議,心行處滅就是不可思,這兩個是同樣的意思,不可思、不可議就是不可議,不能用語言去討論它,一切言語道斷。
【非福田,非不福田。】以無相爲佛,所以,能夠供養的福,這叫做福田,但是,我們若執著福田,變成不是福田,變成有相,所以,非福田,不可以說它是福田,也不可以說沒福田。
【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因爲,福田需要人供養,非福田不用供養,無相之體沒有界限,要如何說什麼是有福田,什麼是沒福田,所以說,完成本體的覺性,就沒有所謂的供養,也沒有所謂的不應供養的觀念。
【非取非舍。】取舍是得失的觀念,衆生的福田,所以我們應該取,若非福田應該舍,本性如來是非取非舍。
如來【非有相,非無相。】你說他無相,他叁十二相,你說他叁十二相,他當下就是空性,所以,非有相,非無相。
如來【同真際,等法性。】真際就是無相,同法性,自性就是空。
【不可稱,】就是無法說,無法說出來,無相的體就是真際法性,你要如何解說,【不可量,】你拿什麼去量它?【過諸稱量。】已過量。
接著,【非大非小。】大:天地可以包,你說大,它有多大,大到天地可以包,小呢?小到細無法入,針都無法插進去,爲什麼?你插只在虛空中,你插不出本性,爲什麼?本性比你更微細,但是,他又不是支點,你插什麼?你不能入,不能入,所以,非大非小就是說它能大也能小,如來本性就是如來,能大能小。
【非見非聞,非覺非知,】就是六根,見聞覺知就是非六根所能接觸,我們的本性如來,非見非聞,非覺非知,但是,當下就是見聞覺知,這裏只是沒有講而已,所以,非見、非聞、非覺、非知,但是,悟道的人,即見、即聞、即覺、即知,就是本性,就是如來的本性。
【離衆結縛。】離一切的束縛。
【等諸智,】等就是無上,無上的智慧,【同衆生,】雖有具足無上的智慧,但不異于衆生,跟衆生一模一樣,也沒有稀奇古怪,也沒有奇奇怪怪,所以說,等諸智,無上種種智慧,跟衆生不離,並沒有跟衆生不同。
【于諸法無分別。】實相的智慧跟衆生的..,就是衆生的本性都一模一樣,于諸法,無分別,于一切法都無分別。
【一切無得無失,無濁無惱,】無惱,有得就有失,無清:無所謂清淨,就無所謂肮髒,無所謂的苦惱,就無所謂的無惱,意思就是說一切法平等相、空相,無所謂得的相,也無所謂失去的相,也無所謂肮髒的相,也無所謂煩惱的相,這都是什麼?這都是我們心的問題。我們的心無法跳出得失的觀念、肮髒、清淨的觀念,煩惱就不斷,煩惱若不斷,生死就不了,所以,一切問題都是唯心所造,都是我們心的問題,善于處理事情,不是處理外面,是處理我們心的問題,你說哪間道場好,哪間道場不好,不是,我們的心若好,哪間道場就好,我們的心若不住,哪間道場你都待不下。
【無作無起,無生無滅。】一切無所造作,一切無所起,一切無生,一切無滅。
【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已有,】無已有就是過去。【無當有,】就是未來,【無今有。】
沒有所謂的過去,沒有所謂的未來,也沒有所謂的現在,所以,禅宗有一句話:言下大悟。他不會說,我今天講,明天悟,明天講,明年悟,禅宗裏面都是:言下大悟。言下就是恢複本來清淨的本心,契合無生的道理,就是本來的面目,要討論什麼?你要形容什麼?爲什麼放不下?歇就是菩提,受益匪淺,太受益了,所以說,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
【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
不可以一切言說,來分別、來顯示。
【世尊!如來身爲若此,】就是這樣,你要問如來的身,就是這樣。
【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你若要了解如來的色身,就是這樣,無憂、無喜、無厭、無過去、無現在、無未來、無見聞知覺、無大、無小、無取、無舍、無有相、無非相、無福田、非不福田,非有爲、非無爲、不來、不去、不出、不入、你看現在總共用幾個“不”字,你現在算看看,用多少個“不”字,爲什麼要用多少個“不”字?就是一句話:一切法不受。一切法不受,妙用常現前,就是這樣子,垢淨都是分別心,得失取舍是分別心,你瞧不起別人,是你的修養不夠,他又沒叫你瞧不起他,你瞧得起他這也是我們的分別心,你瞧得起人家,他又沒叫你要瞧得起他,你瞧得起人家,是我們的修養比較好,你瞧不起人家,是我們的修養比較差,瞧得起、瞧不起,無相可得,所以,你想想看!無量叁千大千世界,在佛看來都是空性,何況是我們這個肉身、這個肢體:五蘊的色身,你何以不空呢?你爲什麼不空?空不掉它呢?爲什麼還在錯覺裏拼命打轉,打轉,所以在《楞嚴經》裏面講,如來是名可憐憫者,也就是值得我們憐憫的衆生,是一個非常之可憐的人,佛就是用這樣憐憫衆生而已,爲什麼?衆生老是在那裏打轉。一點小事就不得了,一點小事就煩惱,一點小事就心胸狹窄,你想想看!這種煩惱,人生何其短促,何其痛苦,你看他差不多連續貫串差不多一百個不字,一百個不字,一百個不,你算算看差不多有幾個,很驚人!一、二、叁、四、無、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叁、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算一算有一百多個,一百多個不字,很驚人!爲什麼?已經告訴你:不可得,已告訴你:不可得,這個世間不值得你這樣執著,這個世間不值得你這樣傷心,這個世間不值得你這樣痛苦,這個世間不值得你這樣失望,這個世間不值得你這樣汲汲營營地追求,我們所追求的是清淨的本心,我們所求的是正法,正知正見的,所以,我才向諸位交待,你要聽我的勸告,要買錄音帶贈送你的親朋好友,把我們這個無上的法,把它傳播出去,拜托諸位贊同師父的看法,要把佛法擴充出去,每一個人好好地去度衆生,經濟好的就買多一點,經濟不好的,我們應當一卷也好,二卷也好,送好朋友,這樣度法,我們今天來受八觀齋戒的有四百八十人,四百八十人每個人買一卷就好,四百八十卷送出去,就四百八十人入門,別說四百八十個,乘以零點叁就好了,一百個入門叁十個就好,就不得了,不得了,因此,師父交待你們一個工作,就是你們也要度衆生,你們度衆生講不贏人家,我們有錄音帶,好好把法流通出去,法流通出去,你若有聽過的,錄音帶剩下的,要趕快散播出去,不要老是放在家裏,放得發黴,轉又轉不動,若有壞掉的,拿來換沒關系,壞掉的拿來換,
【爾時,舍利弗問維摩诘:汝于何沒?而來生此?維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舍利弗言:無沒生也。 若諸法無沒生相,雲何問言:汝于何沒?而來生此?于意雲何?譬如幻師,幻作男女,甯沒生耶?舍利弗言:無沒生也。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答曰: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雲何問言:汝于何沒?而來生此?舍利弗!沒者爲虛诳法,壞敗之相;生者爲虛诳法,相續之相。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
【爾時,舍利弗問維摩诘:汝于何沒?而來生此?】
這個沒就是說從何處消失,而來到這個地方,就是你從哪裏消失,示現涅槃以後而來到這個地方,來度衆生,或者是神通變化,彼沒而來生此娑婆世界,舍利弗就這樣問維摩诘,
【維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
是否有生滅?有沒有所謂的出跟入、生跟滅?因爲舍利弗所證的是無爲,無相法,小乘、中乘跟大乘,都以無相而修行,只是深、淺而已,所以,他就反過來問舍利弗,說:你所得的法是從哪裏沒而來這裏生,意思就是說滅掉而生,就是說你所得的法,難道有生滅嗎?
【舍利弗言:】他證得阿羅漢果,當然是【無沒生也。】並沒有生滅法,因爲已經證悟涅槃。
【若諸法無沒生相,】無沒生相,沒就是滅,沒有所謂的滅跟生的相,【雲何問言】爲什麼你要問我?【汝于何沒?而來生此?】意思是說一切法都是空性,一切法都是空性,哪裏是從哪裏滅而來這裏出世,這樣講不對,意思是說舍利弗,你自己已是證得空性的人,怎麼用生滅法問我,下面這句話譬喻得很好,
【于意雲何?】你的意思是怎樣呢?【譬如幻師,】幻師:像我們現在的魔術師,魔術師:幻師,【幻作男女,】忽而變男,忽而變女,【甯沒生耶?】甯就是說難道有所謂的滅跟生的觀念嗎?【舍利弗言:無沒生也。】沒有所謂的滅、生的念頭,爲什麼?這是幻化出來的,幻化出來的。【汝豈不聞佛說】佛怎麼說?【諸法如幻相乎?】一切法就像幻化出來的相那樣。【答曰:如是!】嗯!是、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若一切法是虛妄的話,【雲何問言:汝于何沒?】你在哪裏消失,【而來生此?】你在哪裏沒,而來這裏産生。沒、生,生、滅,是生滅相。
【舍利弗!沒者爲虛诳法,】有滅是虛幻之相、虛诳之相,是騙人的,【壞敗之相。生者爲虛诳法,】虛就是虛妄,诳就是欺騙,生者也是虛诳法,是虛妄、欺騙人的法,【相續之相。】當體是空性,簡單講,本來是不生滅,因爲幻化出來的業力,變成有生滅性的,所以,生、死,死跟生是不實的,沒有真正的生,也沒有真正的死,所以說,我們了解佛法,我們就知道這是虛妄的生,虛…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