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P85

  ..續本文上一頁世尊!我雖從佛及文殊師利聞白千經,未曾聞此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經典。如我解佛所說義趣,若有衆生聞此經法,信解受持讀誦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況如說修行?斯人則爲閉衆惡趣開諸善門,常爲諸佛之所護念;降伏外學,摧滅魔怨;修治菩提,安處道場;履踐如來所行之迹。世尊!若有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者,我當與諸眷屬供養給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曠野,有是經處,我亦與諸眷屬,聽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當令生信;其已信者,當爲作護。】

  就是玉皇大帝:帝釋天王,

  【于大衆中白佛言:世尊!我雖從佛及文殊師利聞白千經,】聽了這麼多經典,

  【未曾聞此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經典。】讓他看到,不可思議的經典。

  【如我解佛所說義趣,】就我所了解佛所講的道理,

  【若有衆生聞此經法,信解受持讀誦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況如說修行?】知是聽到,若有衆生聽到這部經典,信解、受持、讀誦,必得是法,不會懷疑,何況如說修行。一個人若用不二法門修行,不二法門,你想想看!不二法門不高不低,不大不小,不貧不富,天地都沒有,沒有天也沒有地,沒有次第,直趨佛陀的本懷,一下子就進入平等性,你想想看!

  【斯人則爲閉衆惡趣】他的心不會執著某個角度,心束縛在某一種角度,他就不能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就坦蕩蕩,坦蕩蕩:不爲一切相所束縛,不二法門, 

  【開諸善門,常爲諸佛之所護念;降伏外學,】外學就是外道,

  【摧滅魔怨;修治菩提,】趨向于菩提道,菩提就是菩提之道,

  【安處道場;】真正的道場是菩提,安處道場,意思是說我們若修不二法門,如說修行,無所著,就是六祖所講的,所以,六祖很厲害,不思善、不思惡,就這麼時,就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你看看!這不是不二法門是什麼呢?不思善、不思惡,就這麼時,就是這個時候,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而衆生都起心動念、分別心,落入某一種單一的觀念,自己把自己假設在某一個念頭裏面,死在自我的觀念裏面,不能自拔,我們就是可憐!自己挖一個墳墓,自己埋葬在裏面,我們爲什麼挖一個墳墓?無明,無明就是墳墓坑,我們自己挖一個墳墓,把自己埋進去,就是這樣,爲什麼?我們死在自己的觀念裏面,不肯平等、不肯放下,無明就是製造墳墓的地方,我們就是自己挖墳墓自己跳進去,死在無明坑道裏面,安處道場,

  【履踐如來所行之迹。】實現如來所行的蹤迹,跟著後面走,我常跟徒弟講,我常跟出家的徒弟講一句話,哪一個人最聰明?哪一種人最懂得修行?聽大智慧者勸告的人是最聰明,你可以不用浪費你的生命,在極短暫的時間,就可以邁入覺悟之道,世間人有一種人最了不起,肯聽佛陀的話,肯聽善知識的勸告,他直接,爲什麼?這條路是人家走出來的,他不用在那裏團團轉,對不對?在那裏團團轉、團團轉..,轉不出來。有一個人開車來,從北港來,開到這裏,開四、五個小時,在高雄繞兩個小時,從北港到這裏兩個小時就到了,他竟然找文殊講堂找兩個小時,結果,開到這裏,剛好五個小時,從早上開始,七點多出發,繞到這裏下午一、兩點才到達,爲什麼?不知道路,你爲什麼不知道路?就是不知道路,你爲什麼會不知道路?就是不知道路,不知道路的原因是怎樣?不知道路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路,講一百句就是這樣,不知道路,若人家知道,他剛好轉到叁多路口,轉到叁多路口,人家告訴他:從叁多路往一心路,你從民權路一直走,叁多路往一心路,對不對?經過二聖路,一看,還沒到一心路,左邊有一棟二十四層樓,旁邊有一條巷子,前面有一條嘉陵街,嘉義的嘉,中山陵的陵,那裏有一間汽車修護場,左轉進去就到了,聽到指示,一、二,兩分鍾就到了,two minutes. 兩分鍾就到達目的地了,菩薩!修行就是這樣,不聽善知識的勸告,除去撞得頭破血流,撞不出個所以然來,煩惱,煩惱重,待不住,煩惱重,待不住,沒有辦法,師父也沒辦法改變一個人的業力,福報盡了,他自然就住不下來,對不對?最聰明的孩子就是這樣,我聽佛的話、我聽這個..,你想想看!我們講《金剛經》、《六祖壇經》、《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講這麼多都講到本性,會運用的,言下大悟,一句話就解決了,何勞本人在此多言?就是這樣,我們若能履踐如來所行之跻,跟著後面走最聰明,跟在佛後面走,他就直接成佛,就是這樣,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就這麼時,遠離對立的觀念,每樣都解脫,你哪一樣不會解脫?

  【世尊!若有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者,】

  每句都跟你說如說修行,

  【我當與諸眷屬供養給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曠野,有是經處,我亦與諸眷屬,聽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當令生信;其已信者,當爲作護。】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說,吾助爾喜。此經廣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不可思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供養是經者,則爲供養去來今佛。】

  太好了!太好了!釋迦牟尼佛也會贊歎人家,太好了!太好了!講得太好了!就是這樣子,

  【天帝,如汝所說,吾助爾喜。此經廣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不可思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部經典就是在說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一切諸佛不可思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供養是經者,則爲供養去來今佛。】

  【天帝!正使叁千大千世界,如來滿中,譬如甘蔗竹葦,稻麻叢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或減一劫,恭敬尊重,贊歎供養,奉諸所安,至諸佛滅後,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寶塔,縱廣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刹莊嚴;以一切華香璎珞,幢幡伎樂,微妙第一,若一劫,若減一劫,而供養之。天帝!于意雲何?其人植福,甯爲多不?】

  現在在譬喻了,

  【譬如甘蔗竹葦,】竹葦就是竹子,

  【稻麻】就是稻子,稻就是稻穗,麻【叢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或減一劫,】減一劫就是少一劫,比一劫少一點就是減一劫,古時候的人在形容,他不直接形容少一劫,說:減一劫,以一劫再減一劫就沒了,等于零了,不是這個意思,不是以一劫、減一劫,不是這個意思,是說少一劫來做功德,或者是少一劫也沒有關系,

  【恭敬尊重,贊歎供養,奉諸所安,】奉諸所安,你所需要的全部供養叫做奉諸所安,你所需要的安就是說行、住、坐、臥,所需要的我統統供養給你,叫做奉諸所安,讓你身心好好的修行,

  【至諸佛滅後,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寶塔,】七寶塔,【縱廣一四天下,】那麼大的塔,

  【高至梵天,表刹莊嚴;】外表非常莊嚴,表就是外在,外在非常莊嚴,

  【以一切華香璎珞,幢幡伎樂,】伎樂就是唱梵呗,就是伎樂,就是歌誦的意思,伎樂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歌誦,幢幡,幢幡伎樂歌誦,【微妙第一,若一劫,若減一劫,】少于一劫,【而供養之。天帝!】您的意思如何?【于意雲何?其人】所得的福德,所【植】的【福,】植就是種下去,種下去的福,【甯爲多不.】是不是很多呢?這樣是不是很多?

  【釋提桓因言:甚多,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億劫,說不能盡。】

  供養這麼多花,行、住、坐、臥,又供養飲食、又供養舍利塔,全身舍利,又經過一劫,高到梵天,一切花香、璎珞、伎樂、歌誦全部供養,不得了,福德不得了,所種的福,甯爲多不?

  釋提桓因說:多矣!【世尊!】哇!太多了!【彼之福德,若以百千億劫,說不能盡。】

  【佛告天帝: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于彼。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此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緣福不可量。】

  所以,若要賺大福報,聽經聞法福報最大,你想想看!聞是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信解受持:如法修行,讀誦修行,這樣福就比那樣還多了。爲什麼?因爲一個是世間生滅法的福,一個是出世間本性的福,我們若修不二法門,我們本性的福就足夠,

  【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此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菩提就是我們的本性,爲什麼說菩提之相不可限量?菩提之相即是無相,無相怎麼可以用你的意思來分別,怎麼會有限量,所以,菩提之相即是無相,無相就是無量無邊的福。

  【以是因緣福不可量。】因爲,菩提是無相。

  【佛告天帝: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藥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大莊嚴,劫名莊嚴,佛壽二十小劫;其聲聞僧,叁十六億那由他;菩薩僧有十二億。天帝!是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寶蓋;七寶具足,王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敵。】

  一尊佛,【號曰藥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的十種通號,如來就是,如就是不動,來就是隨緣,應供就是應該接受一切人的供養,正確、正知正見,而且遍知一切,明行足,明行就是福慧具足叫做明行足,善逝:善就是容易,容易除掉煩惱,善逝就是一切煩惱,他都可以處理得非常好,使一切衆生都可以滅掉,世間解:一切的世間,他統統通達,真俗二谛:世間解,無上士:沒有一個人比他還了不起,調禦丈夫:調:調伏我們叁業的大丈夫,天人之師,佛就是覺悟的人,世尊:叁界九尊,九界之尊:世尊,這都是佛的通號,就是藥王也可以稱藥王如來,藥王應供、藥王正遍知、藥王明行足、藥王善逝、藥王世間解、藥王無上士、藥王調禦丈夫、藥王天人師、藥王佛、藥王世尊,都可以,這樣稱呼都可以。

  【世界名大莊嚴,劫名莊嚴,佛壽二十小劫;其聲聞僧,叁十六億那由他;菩薩僧有十二億。】佛告天帝,【天帝!】佛就對天帝,【是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寶蓋;】有一個寶蓋轉輪聖王。【七寶具足,王四天下。】王【wàng…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