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佛遺留下來的斷煩惱的這個慧劍,竟然有缺口,這刀子有缺陷了,這個刀用久了,結果不會利。祖師大德示寂了,佛法末落了。
[生途忽焉慧眼閉。禅河駐流法梁折。]
[生]就是衆生,[途]就是界。在衆生界裏面,突然慧眼閉,這個慧眼突然關閉了,就是沒有開悟。這個禅的河就沒有流下來了。[駐流]就是停止,[法梁]就是佛法的棟梁,摧折了。
[無去無來無是非。彼此形體心碎裂。]
說到這個本性呢,無去無來無是非,彼此形體心碎裂。彼此形體心碎裂的意思就是,不可以從相可得,就是我們這個形體,本身沒有真正固定的相。或者是說,我們這個彼此形體,一定要把它徹底的看破,你一定要看破,就是你或者是我,這個形體或者這顆心,一定要統統放下,才能夠去體悟。
[住焉去焉皆歸寂。]
[住焉]就是佛陀住世,或者佛法住世,祖師住世,[去焉]就是入涅槃。不管是住世或是入涅槃,通通寂靜啊!
[寂內何曾存哽咽。]
在空性,[寂內]就是空性。在空性當中的一切,你何必哭泣呢?在一切相裏面,本來就空寂,你何必哭泣呢?
[用之執手以傳燈。]
[用之]就是大用現前的時候,[執手]就是方便引導,方便引導衆生,以傳佛的燈。
[生死去來如電掣。]
[電掣]就是閃電的意思,比喻時間很短,就是無常,很快就消失,生死去來如電掣。
[有能至誠心不疑。]
如果有人能以誠懇的心不疑,不疑什麼?不疑即心即佛的道理,信心清淨,即生實相。
[劫火燃燈斯不滅。]
這個劫火就是大火,在劫末的火,就是最大的火,這個大火一代一代的,傳燈就是一代傳一代,這樣才不會滅。這個大火,就是佛陀的巨火,這個燈一代一代的傳,才不會滅掉。
[一真之法盡可有。]
[盡]就是皆,皆可以有,意思就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悟到,顯現出來。
[未悟迷途茲是竭。]
還沒有悟道的衆生,他迷了這個生死之途,入了六道輪回之途,這個是竭。竭就是盡,就是能夠讓你了生死。沒有悟到清淨自性的衆生,迷惑生死六道輪回,這個見性法門,就可以讓你竭盡了脫。
達磨大師血脈論(2)
演講時間:民國84年7月
演講地點:高雄文殊講堂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達摩大師血脈論序]
那麼這個血脈,就是一脈的傳承。從佛陀傳到他,然後他就傳下來,叫做血脈。
[右朝奉郎通判建昌軍事賜绯魚袋任哲作]
[右],右的上面加:南宋,知道這個人是南宋人,寫的一篇序文。南宋右,右當然是對左來講的啦。這個[朝奉郎],它是個官名,他沒有一定的職務,但是,他是要定期的朝進皇帝,叫做朝奉郎,就是有固定的時間要朝進皇帝的。[通判]也是官名,就是輔助知府的,如果以今天的地位來講的話,這個“府”就很大了,比如我們臺北市,臺北市有市長,通判就相當于副市長的地位,比這個知府大人還次一等的官位。[建昌軍事],這是負責江西的奉新縣軍事。這個朝奉郎和通判不止負責這個軍事而已,他還掌管這個錢財、谷物,還有這個訴訟。[賜],皇上所賜,知道這個官不小。[绯],紅色的官袍,[魚袋],就是銀色的袋,就像魚的鱗片一樣,銀色的魚片這種袋。
[原人之心,],我們一般衆生的心,[皆具佛性。]
[泛]就是廣泛的意思,或者是廣博。[泛觀諸家禅說,一切經文,][原其至當之理,]這個[原],不能解釋作原來,要解釋作探究,探究它至當之理,[至]就是最,[當]就是恰當之理。[末有不言自已性中本來真佛。][性]就是自性。意思是說,如果我們廣泛的來觀察,一切淡到禅學的思想,諸家的禅說以及一切的經文上,如果我們來探究它最恰當的道理,都不能離開,都不能不去談論自己本性當中本來的真佛,這個才是最恰當的地方。
[達摩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蓋謂自已真佛,]也就是本性的佛,[不出一性之中。]這個[一性],就是當下一念寂滅的心性。因爲性,它不屬于有爲,但是也不能離開有爲,它當下與畢竟空性相應,但是又運作得清清楚楚,它的用顯現在見聞覺知,而見聞覺知,當下就是寂滅的心性,都是同一個心性,不出當下一念寂滅的心性。簡單說,如果我們在日常的見聞覺知當中,去體悟到這一顆空性寂滅的心性,我們就真正了解了佛法。
[人人不自委信,][委信],就是確實的相信。正因爲每一個人不自已相信,不能夠確實的相信自己的佛性,[所以向外馳求。]哎呀!我來求道啊!我來求成佛啊!他把這個真理用一種觀念來假設,然後去追求它,就變成了對立,又變成了能所,那這個不能成就佛道的,永遠不能成就佛道的,他不能回光返照,放下當下一切見、聞、覺、知的一切分別跟執著心,所以永遠是做凡夫,向外馳求,這就錯了!這就錯了!
[將謂自性真佛外,更有別佛。][將謂]就是而且說。而且說,我們的自性真佛外,還有一個佛,變成兩個佛,以佛來追求佛,用這個真性的佛去找別外的一個佛,[故諸佛、諸祖師說法,要人省悟自己本來真佛,]也就是直不承擔,你就是佛,只要你悟,你就是佛,男人悟,男人佛,女孩子悟,她還是佛,佛沒有男女相,只要悟了,他就徹底的解脫,不一定就是大丈夫才能解脫,自古以來開悟的女衆多得不計其數,佛在世的時候,也不知多少的比丘尼證阿羅漢果,男衆也不一定贏女衆啦,看我們肯不肯用功!
[不假外求。][假]就是憑藉,你不必憑藉向外去追求,向外追求來的,永遠不是自己本來的財富,向外追求名啦,向外追求利啦,向外追求這個一切的五欲六塵,這統統不能見性,不憑藉外求。
[又緣種種法語,泛濫不一,]泛濫的意思就是說,江河湖泊的水漫溢出來,這比喻思想衆多,而擴散了,漫布。因爲一個人沒有見性,他也可以寫一大堆的著作,一大堆的注解,他不見性,他用世間的語言,結果我們先入爲主的觀念,看了這些不見性人的著作,結果鞏固了自己的思想,我們的思維模型受到影響了,後來遇到真正見性的人,他就摸不清楚了,見性的人寫的著作,他完全看不懂,一般人投其所好,意識心的東西他看得懂,要真見性的法,他看不懂,爲什麼?見性的法是內證的東西,他沒有自內證,他完全不能體悟到開悟那種境界是什麼,明心見性是什麼境界,他搞不清楚的!那麼因爲他一開始接觸,不是接觸正統的佛法,有時候還誹謗見性法門,所以又緣種種的法語,泛濫不一。
[轉使學人惑亂本性,]使我們有因緣際會了解本性,現在卻亂了,亂了陣腳。[無悟入處。]最主要的就是說想指導的人,碰不到善知識,那整個都誤導了,無悟入處,沒有機會啊,因爲理論錯誤嘛!法語泛濫,到處這邊看那邊看,看了以後,反而更糟糕!
[惟有《達摩血脈論》,並《黃檗傳心法要》二說,最爲至論,][至論]就是最究竟的理論。[可以即證自已佛性,使人易曉。]使人容易明了。[比之求師訪道,]我們一個人,求師爲什麼?他想要解脫嘛!如果我們把《達摩血脈論》好好的看,黃檗禅師的禅法好好的看,那比你外面東奔西跑、去訪道獲益得多。還有啊,一天到晚在[鑽尋故紙,][故紙]引申爲傳世的古代書籍和文章。那比你去到處亂跑的求師訪道,以及整天在文字相裏面打轉的鑽研,比鑽尋這些文字相上的經典好得多!還有啊,[坐禅行腳,]拼命的坐禅、拼命的行腳,累了老半天,爲什麼?只想了解一個本性啊,弄了老半天,自己累得半死,去參的人也不一定對,就像我們以前講這個禅學方面的,有一個行腳的去參,每次他師父就是說:佛性如虛空。這個禅師一聽到,這個不見性的人,佛性怎麼如虛空?虛空是色法的一種,它是存在的一個沒有生命的比喻,那裏跟佛性一樣呢?就呵叱了。完全不見性的人,才會講佛性如虛空,用比喻倒還是可以,但是說佛性就是虛空,那就更糟糕了。這個就是不見性的人亂講,參又參錯了,如果這個觀念卡住了,以後你就講:佛性如虛空。爲什麼如虛空呢?認爲它包容一切的星球,包這個,包那個,佛性哪有包來包去的?有大包小的話,那就不是本性了,本性是絕待的東西,它非大非小,你包什麼東西呢?用虛空來比喻是不恰當,但是是沒有辦法的,雖不是很恰當,但是只有用它來比喻,比較接近而已。虛空是沒有生命的東西,它怎麼是佛性呢?所以說啊,一開始跟錯了善知識,就很糟糕了,變成惡師、惡知識了!
那麼你如果能夠看這個《達摩血脈論》、黃檗禅師的《傳心法要》,這個是最正確的理論、最究竟的理論,你可以自己證到自己的佛性,也使人容易明了,比你去求師訪道、鑽研這些經典、去坐禅啊、行腳啊,[枉費工夫,相去萬倍,][枉費]就是耗費你的生命,[相去]就是相差。那是有萬倍的啊!
[此非小補。]這個[補]就是利益的意思。這個對一個修行人,[此]就是《達摩血脈論》,這個《達摩血脈論》對于衆生的修行不無小補,這太重要了。
[紹興]紹興就是南宋高宗的年號,紹興十叁年,[癸酉,]這個是年代。南宋高宗紹興十叁年,西元1143年,[見獨老人任哲序。]自己稱爲見獨老人,然後任哲序。
[達摩大師血脈論]
[渝州],渝州就是今天的四川省巴縣。[華嚴寺少門釋宗鏡校刻]釋宗鏡校正、刻印。
叁界混起,這個混,在萬字續藏裏面是寫:混,在大正藏裏面是寫:興,所以我們以大正藏爲主,把混改爲興。
[叁界興起,同歸一心,]爲什麼會有叁界呢?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都是我們執著我們這顆心在起作用。
[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
[問曰:「若不立文字,以何爲心?」]因爲文字可以講嘛,可以寫嘛,那麼不立文字,什麼都沒有,那麼到底什麼是心?
[答曰:「汝問吾,」這個能…
《達磨大師血脈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