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你悟的話,就沒有這個東西。
【若迷時無罪見罪,若解時即罪非罪。】
這個要冷靜一下,如果迷的時候,無罪見罪,這要加兩個字,無罪的中間,加一個「造」字,造作的造,這個罪
跟見的中間,加一個「亦」字,亦就是說,你也怎麼樣、我也怎麼樣,你亦如是、我亦如是。所以說這個加兩個
字以後,就很清楚了。無造罪亦見罪,無造罪就是說,這個人在迷的時候,他不造罪,他也是罪,爲什麼?他
愚癡嘛!譬如說,這個人他沒有殺人、放火,他也造罪,爲什麼?他內在裏面煩惱嘛,他疑心疑鬼嘛,他貪嗔癡
不斷嘛,當然迷的時候,他就是沒有去造惡,他還是罪惡,爲什麼?他愚癡嘛!愣頭愣腦的,分不清好壞,人若
呆,看長相就明白,聽別人一講,就被牽著鼻子走,對不對?就是這樣子。說:哎呀!這個人他沒有殺人、放火,
也不搶劫銀行,也不強暴婦女,就是一個人呆呆坐在那邊,他也有罪,爲什麼?他的煩惱一直出來嘛,煩惱如湧
泉嘛!是不是?無明嘛,一直出來......他起心動念,他都是一種沒有智慧的思想,然後轉變成觀念,觀念化作
一種實境,那就拼命的執著,根塵相照、相見的時候,那罪過就一直生出來。就算是沒有根塵相對,他坐在那個
地方,他也煩惱,他還是煩惱,爲什麼?他無明嘛!所以說,無罪見罪,就是他雖沒有造作罪惡,但是他迷的時
候,因爲無明爲主導,所以還是罪惡。那麼若解時,即罪非罪,這個即加一個字,即的底下加一個「造」,「解」
就是悟。解時就是悟解了。如果一個大悟的人,如果你了解了人生宇宙本來就是空性的,那當然這個解的時候,
他剩下的就是示現了,再來就是示現了,爲什麼?他解了,他絕對不會去造惡,就算他無心之過,也不會影響到
他的生死。所以說即罪非罪,就是就算他去造罪的話,他也非罪,爲什麼?他開悟,我指的是證悟哦,他當然不
會去造,就算造了,不影響的。譬如說佛在世的時候,很多的在家居士,他都有結婚嘛,那麼在這個人類的欲望
上,男女淫欲是不好斷的。那麼在我們佛法的角度說,就算結婚,好像也不好,可是他結婚他不影響,好像說,
他造了淫欲的罪惡,但是如果他真正的悟道,當然悟道的人沒有什麼問題,雖然是說,好像是有著牽製的力量。
但是他大悟的人,他根本有跟無都差不多,沒有什麼問題,沒有什麼挂礙,所以說:即造罪非造罪。我們再舉
一個,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的時候,他殺人,當然殺人宰掉你,他即造罪非罪,你影響不了他,他生死自在了,
生死自如了,影響不了他的。所以說這個即罪非罪,其實這一句話是方便說,真正一個悟道的人,他不會這樣子
的。簡單講,這兩句是在強調悟的可貴性,那個大悟人的可貴之性。所以說迷的時候,這一句話是究竟意,無
罪也是見罪,真的就是如此,因爲無明爲主導嘛!若悟的時候,即罪非罪,這是方便說,真正一個悟的人,他不
會去造業的。
【何以故?罪無處所故。】
處所是我們時空建立的一個副産品,所以罪無處所。
【經雲:諸法無性,】
無性就是沒有實性,一切法沒有實在的性,爲什麼?一切法都是無常,無常就是緣起,緣起就是生滅,生滅就是
因果,注意聽哦!無常、生滅、因果、緣起,這個都是指同樣一件事情,因爲緣起,所以它無常,因爲緣起,所以
它有因果,是不是?所以說,我們要了解這個諸法無性,就是沒有永恒性,一切法沒有永恒性。那麼一切法沒有
永恒性,我們當然就不要去執著它。
【真用莫疑,】
「真」就是真性,「用」就是妙用。那麼諸法既然無性,就是空性喽,諸法一切皆空,那麼由空性的平等、絕對的
平等,空性的智慧展現出來的真性妙用,你切莫懷疑。所以整日吃飯,不著一粒米,整日走路,不著一切的方向。
所以說:真用莫疑。
【疑即成罪。】
「疑」就是動念,動念,他就是有罪。
【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
也就是說,注意聽!罪是從那裏生起來呢?這個很重要!疑惑,這個不是因爲懷疑,或嫉妒而生,不是這個意思,
是因爲懷疑、迷惑自性本空的道理,不明了,所以罪因疑惑。「疑」就是懷疑,「惑」就是迷惑,但是要加四個
字:自性本空。因爲我們懷疑,而迷惑了這個自性本空的道理。怎麼樣?這個罪就跑出來了!所以一切的造作,
因爲無明。
【若作此解者,】
如果你了解這一層道理,
【前世罪業即爲消滅。】
所以有的人講說:師父!我的業障很重。注意!什麼是業障?能夠形容業障很重的,只有兩句話,我執很重的人就
是業障很重,煩惱很重的人,就是業障很重。業本來是沒有輕重的東西,你說業幾公斤啊?是重還是輕?是一百公
斤,還是一千公斤呢?那業是什麼?起心動念。動念有沒有形相呢?對不對?動念是一種執著、妄想跟顛倒,它是
一種煩惱,所以煩惱重的人,他業障就是重。師父!我的業很重!那簡單講,他就是煩惱很重的人。那煩惱是從哪
裏來?你給自己的啊,你給你自己煩惱嘛!是不是?你不能把生死豁出去,對不對?你不能把整個信心交代給佛菩
薩,當然就會對教義、教理上産生動搖,受到人家幾句話,就影響到你的真如自性,業當然就産生了。如果你如如
不動,那罪業馬上就冰消。所以生死在一念之間,你只要悟,當下就是不生不死的涅槃。所以說,這個前世的罪業,
它就消滅了。迷的時候,
【迷時六識五陰皆是煩惱生死法,悟時六識五陰皆是涅槃無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
加兩個字:不「向心」外求道,就是心,觀照你那一顆心,就是道。不要在外相裏面錯誤打轉。
【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時,無心可得;】
如果你得到了真空法性的心,那真空法性就無心可得。說法者無法可說嘛,那麼這個聽法、聞法的人無法可聽,那
是真的在聽法,無心可得嘛!
【若得道時,無道可得。】
有道可得,他就會失嘛!說:我現在得道了。那當然是方便說啦!
【若言將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見。迷時有佛有法,】
我們現在就是:哎呀!我修學佛道啦,我聽聞佛法。
【悟無佛無法。】
你哪裏去找佛?佛叁十二相不可得,什麼都不可得,那怎麼辦呢?當然就是一個靈靈覺覺的覺性,所以悟的時候,
就無佛無法。不著于佛的相,也不著于法的文字上的這個觀念的東西。
【何以故?悟即是佛法。夫修道者:身滅道成。】
這個「滅」字,也就是說放得下。如果你能把這個身上得,包括心,如果我們真正一個修行人,要把整個身心放下,
這就成道了!
【亦如甲折樹生。】
這個是「坼」字,「折」左邊這個提手旁,改成土部,那麼那個斤,斤斤計較得斤,最後那一橫直線垂直下來的,
少了一點,中間加一點下來。土部,在右邊加一個點。這個字念:坼(che4)。這個「甲坼」的意思就是:指草木
的種子裂開,硬殼發出這個芽頭,這樣樹木才能生長。簡單講就是,硬殼爆發出來長芽。所以這個甲坼樹生,這個
句號也劃錯,這個「樹」的右下角,這個句號劃X。在生的右下角劃句號。亦如甲折樹生,就是這個殼一迸開來,
芽就爆發出來。這樣樹木就可以生長。
【此業報身,】
我們一定要記住,
【念念無常,無一定法,但隨念修之;】
隨念就是隨這個緣起,所以說:見緣起即見道。爲什麼?緣起刹那刹那生滅,所以我們每一個念頭念念無常,沒有
一定的法,只是隨緣去觀照每一個念頭,了解緣起當下就是性空,不假思索。
【亦不得厭生死,】
你討厭生死的話,還是得生死。
【亦不得愛生死;】
愛,那就貪婪了,那這個就多了,貪婪這個世間太多了,是不是啊?我們現在的人,吃的啦、住的啦,那這個太豐
富了!那麼所以說,愛生死是衆生相,
【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
只要你每一個念頭當中,你不要去妄想它,妄想就是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執著于過去、執著于現在、製作于
未來。哎呀!我希望怎麼樣......忘記了現在應該本有的責任跟義務是什麼,這就是妄想,妄想不該有的,爲什麼?
因爲無法可得。
【則生證有余涅槃,死入無生法忍。】
有余涅槃就是當下人還沒有這個灰身泯智,他還存在這個色身,他就已經悟到空性的道理,所以說:生證有余涅槃,
有余,就是還有剩下這個色身,還沒有進入火化,這個消滅掉,進入這個方便有余土。所以說證阿羅漢果,了解我
空,沒有進入方便有余土以前,還有這個色身,統統稱爲有余涅槃,死了以後呢,就入這個無生法忍,無生就是空。
【眼見色時,不染于色;】
不要受到這個外在的色法影響,
【耳聞聲時,不染于聲;皆解脫也。】
你只要見一切境界,如如不動,聞一切的音聲,如如不動,所以說,在禅宗裏面說:善于懂得禅的人,是非無動于
衷。如果你了解,一個人懂得有禅定的功夫,那對是非無動于衷。一點都沒有用的,他就是沒有是非,這個人一點
是非都沒有。他聽到誰好誰壞,他笑一笑,甚至他還會阻止對方:哎呀!這個是非不要傳。所以說他已經降伏自己,
他也可以感化惡劣的衆生。因此要沒有是非,要從自己本身做起。所以這樣統統解脫。
【眼不著色,眼爲禅門;】
如果眼鏡不執著于外在境界的色塵,那麼這個就是修禅,禅門就是修大禅定之門,爲什麼?如如不動嘛!
【耳不著聲,耳爲禅門。】
你說修禅去哪裏修呢?是不是一定要跑到深山裏面呢?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坐在那個地方,那個烏鴉飛在樹
上怎麼樣子,大便啦、跟它的叫聲,他很氣,他非常氣,樹葉落下來的時候,他也責怪這個樹木,那麼你說,他雖
然在深山裏面,坐在這個樹下,稍微有點烏鴉的聲音,或者是稍微有點兒這個樹葉的聲音,他就受不了了!所以師
父一直講過,要動態中見功夫,要在動態裏面,才能見到真正修行人的功夫。你要是在靜態,顯現不出真的功夫。
你可以講你很有修行…
《達磨大師血脈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