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那就是惡知見,[不離四相,]《金剛經》我們講過了,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善知識!一行叁昧者,]什麼叫一行叁昧呢?[于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一直訊就是誠實的心,誠實的心。直心就是畢竟空,了悟一切法不可得。什麼叫直心?動個意念,動個意識的狀態,意識的念頭,不能離心意識,就不是直心,不能離心意識,就沒有辦法見性,[如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就是單刀直入,就是見性,[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谄曲,]就是扭曲的意思。所以,一切衆生,因爲扭曲了清淨自性,不見我們每一個人本來的面目,[口但說直,口說一行叁昧,]不行一行叁昧,[不行直心,]只要你行直心,(但行直心,)直心就是見性,見性就是不會扭曲人家,不會彎曲,他從眼看出來的萬法,統統是無生,統統是平等。[于一切法勿有執著,]對一切法千萬不能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叁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就坐在那個地方不要動,妄念不要起來,[即是一行叁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跟草木一樣,石頭一樣,坐在那個地方,不要動,什麼都不要去想,認爲這個叫做一行叁昧,錯了!草木也有辦法呀!釋迦牟尼佛大徹大悟,他不是在講經說法嗎?他能夠大用現前啊!他不是象草木石頭,擺在那邊嗎?不!世尊要度衆生啊!行住坐臥統統見性,如果你用這種,說一行叁昧是這樣,坐在那邊不動,妄念不 起,這跟草木一樣,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這會障你的道,[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道,大智慧,大般若要現前啊,你怎麼會把它停在那個地方呢?[心不住法,道即流通,]這個[法],就是四相,心不著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不著一切相,道就流通,[心若住法,名爲自縛,若言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 宴坐就是舍利弗坐在叢林裏面,森林裏面,在那邊坐,林木下這樣坐,安詳的坐在那個地方,就不動。被維摩诘居士所呵責,[卻被維摩诘呵]我們這個《維摩诘經》講過了,是用臺語講的。[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神秀教弟子就是這樣子,神秀教導弟子就是:你要好好的看你的心,好好的靜下來,他不是大徹大悟,就把心慢慢的靜下來,打坐,靜下來。。。。。。,一般修行人就是這樣,靜坐,把你的心看看,讓心靜下來,平靜。。。。。。可是,那個潛伏的執著還在,因爲沒見性,就不動不起,坐在那邊不要動,也不起坐,自性不能作用啊!坐在那邊不動,叫做修行,那起坐怎麼辦?你認爲坐在那邊叫做修行,那身體起來就不叫修行羅?那你凡是要修行,都一定要坐在那個地方羅?是不是?道在心悟,豈在坐,對不對?道是在心悟,哪裏在那裏坐?是不是?[從此置功,]就這個地方著力點,就在這個地方下工夫,[迷人不會,]迷惑顛倒的人不了解,[便執成顛,]就顛倒了,就按照那個坐在那邊不 動,怎麼樣?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啊。[如此者衆,]這些衆生,[如是相教,]我教你,你教我,大家來打坐,坐在那個地方看自己的心,[故知大錯,]這樣是大錯特錯啊![善知識!]我們休息一下。
剛剛講到這個宴坐,舍利弗宴坐,有的人不了解,這個[宴]就是坐在那個地方,盤坐在那個地方不 動,他認爲這樣叫做修行,就是這個意思,剛剛有人不懂。底下,說:[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六祖這個比喻,實在真的是很好,一看就懂,[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電燈,就象電燈發亮,燈發光,燈就是體,發射出來的光就是用,[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這個體本來就一個 了,[此定慧法,亦複如是,]這個定慧之法,也是這樣。[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這個頓跟漸,其實是[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契,]慢慢一步一步來,[悟人頓修,]什麼叫頓修?一下子就見到清淨的圓滿佛性,頓修什麼意思?就是一下子就頓悟到清淨自性,雖然還留有一些習氣,不足爲害,就是這個意思,迷的人慢慢的修,頓悟到自性的人,雖然有一些微細的習氣,可是已經沒有障礙了。[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就沒有什麼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這個要講到《楞伽經》了,講到這一段,就一定要講《楞伽經》。諸位看這裏,大慧菩薩問世尊:法是漸還是頓?《楞伽經》你打開看就知道,裏面講的很清楚,釋伽世尊的回答是:法亦漸亦頓,這一句很重要了!一般我們是:萬法到底是漸法還是頓法?釋伽世尊對大慧菩薩說:法亦漸亦頓,大慧菩薩就問佛了,說:世尊!爲什麼法叫做漸也叫做頓呢?同時叫做頓呢?世尊就比喻了:譬如種子栽種下去,栽種下去以後,水分,肥料。漸漸成長,發芽,茁壯到結果,漸漸一步一步來,叫做漸。漸就是站在因果的連鎖性角度說的,修行人不能壞因果。世尊說:譬如說陶器,印度當時可能很多製造這個陶器,譬如說:這個碗盤,好,它一定要輪轉盤啦,陶土啊,然後要繩子啊,要轉盤啊,還有種種的技術啊,然後做了模型以後,再進去燒,窯洞裏面燒,所以,世尊說:大慧,這個陶器的成就,完成了這個陶器,就是漸,要靠種種的材料,靠種種的技術,所以,法是漸。知道嗎?這個也是不壞因果。世尊就說:法也是頓,爲什麼?譬如鏡子,就象鏡子,後面如果有一個大塊的鏡子,同時顯現,這個是站在刹那之間來說的,鏡子一 放,刹那之間,相統統顯現。譬如大海,就象大海,所有的東西,都怎麼樣?影現在大海裏面,就象虛空,所有的法,統統包含在虛空,法就是頓。沒有任何的時間,刹那跟永恒的分別,講頓,講刹那,其實是因爲人心的方便說,到這個時候,沒有所謂刹那跟永恒。刹那是觀念,永恒是人類的觀念,因爲不了解永恒,所以,我們方便說刹那,所以,世尊說:法亦漸亦頓。好,我們現在要把它展開來,漸的意思就是說:所有的事相,都有因,緣,果,産生了這個世間,就是你不能違反這個因果的定律。什麼叫做頓?就是在因果法的任何一個角度,時間,空間,你也了悟到,因當下就是無生,緣當下也是無生,果當下也是無生,因是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緣也是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果也是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因爲起心動念,色身的産生,或者是宇宙人生的連鎖性,所以,你看,好象這個種子,慢慢慢慢成長,所以,這個叫做漸,但是,如果你有那個能力,任何一個時間空間,契入無生法,馬上就超越了因果,馬上就超越因果。超越因果而不壞因果,就是正法,叫做非因非緣非果,這在《菩薩戒》裏面講:非因非緣非果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就是不生不滅,諸位!不生不滅站在哪一個角度說?站在頓,刹那無生說,因果站在什麼地方說?站在事相的生滅連鎖性,業感緣起說,業感緣起,就離不開當下的頓悟,當下的頓悟,不能離開緣起,生滅的連鎖性,所以,緣起的生滅連鎖性,就是生滅,任何一個生滅的動點,只要你有因緣碰到正法,大善知識,當下體悟到因空,緣空,果空。當體因緣果統統叫做空,但是不壞緣起,又悟到無生,就契入,這個叫做頓,頓就是無生,漸就是方便講,生滅。好,再來,這個頓,漸,不是法有頓漸,是因爲衆生的根器有頓漸, 衆生因爲根器有頓漸 ,所以,有的要慢慢一步一步來,站在因果連鎖性,因爲他的根性不夠,前世所種的善根不夠,記住哦!這個頓,還是由漸來的。六祖是不是頓根的人?對,是頓教的人,六祖難道是今生今世來,就有辦法頓悟嗎?不可能,對不對?那要培養多久才有辦法?六祖才能夠頓悟,對不對?好,話講回來,就是這樣的慢慢去悟。。。。。。所以,世尊說:法也是頓,也是漸,就這樣子。
底下,[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諸位!要畫線起來,這叁句你看的懂,後面統統不用看,就見性了。怎麼修法呢?如何修禅宗的?無念就是:你所有的執著 ,分別,顛倒,要徹底放下,無相爲體,你要了解,一切法本來就是無相,是你妄執,所以無相爲體。無住爲本,你要怎麼修行?就是無所住,見一切相無所住著,這個就是修行頓悟的根本。[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無念,] 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不管是你怨恨的人,跟你最要好的人,[言語觸刺欺爭之時,]就是有人去傷你,有人去損你,動不動就削你幾句,言語觸刺,刺激你,欺騙你,跟你鬥爭,這個時候,[並將爲空,]這個[空]括弧,四個字:徹底放下。就是這個,修行要掌握住這個根本的問題,就是並將爲空,一定要把它徹底放下,一切的善,惡,好。醜,冤,你的冤仇的人,對你最親愛的人,執著的人,乃至有人說話傷害你,觸刺你,欺負你,鬥爭你,統統放下。[不思酬害,]不要想要動不動要反過來要害他,找個時間反過來要害他,[念念之中,不思前境,]每一個念頭當中,不要挂礙,不要回憶,不思前境,前境就是以前所發生過的事情,臺語有一句話,就是講的很貼切了:“一直溜一直溜,好象在溜狗屎幹,” 臺語很貼切的,國語就不知道怎麼來說了?國語不能講一直溜一直溜,對不對?溜那個狗屎幹,國語就很難表達了,意思就是:重複的,一直不斷的講重複的話,你煩不煩啊?就是這個意思,你煩不煩啊?一個人活在過去的記憶,就是不幸,不曉得過去心不可得。[若前念今念後念,] 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爲系縛,]系縛就是什麼?業障現前。知道嗎?就是我們。。。。。。你每一個念頭都執著,回憶過去也執著,不滿現在也執著,盼望未來,還是執著,叫做業障現前。生滅叫做業障現前?臺語有一句話講的很好:業在絞,業在絞就是這樣,業在轉動就是這個,念念割舍不下,一直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是真實性的東西,輾轉停不下…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