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P35

  ..續本文上一頁青黃赤白,沒有長短、方圓,那是比喻虛空沒有來去、生滅、增減相,不是虛空就是清淨自性啊!《起信論》就講的非常清楚。如果說:我們的清淨自性,就相虛空這樣子,你怎麼會有大用現前呢?你看到虛空起作用嗎?教你、告訴你:清淨自性如同虛空,那是一種比喻,比喻不是真實啊!對不對?比喻說:我們的清淨自性就像虛空,比喻不是真實的,回歸到我們唯心現量,當下這一念本自具足的大圓明的清淨覺性,它會起作用的呀!你看過虛空起作用嗎?那是比喻啊!好,我們再念一便:凡經撒個月,未蒙示誨,爲法切故。有一天晚上,來到了方丈室,去請問說:如何是我智常本心本性?這個大通和尚就說了:你看到虛空否?他就用虛空比喻做本性,拿這個比喻,來當作清淨自性,完了!對曰:見,我看到虛空。大通和尚又說了:汝見虛空有相貌嗎?你看到虛空有什麼相貌啊?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相,有何相貌呢?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沒有一物可見,是名正見。了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我們的清淨自性,沒有青黃赤白,沒有長短、方圓,但見本源清淨覺觀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世界,亦名如來知見。再念一遍就加強印象了,我們剛剛已經講過了,虛空是比喻,《起信論》已經講的很清楚了,《大乘起信論》,諸位有空一定要看,這一部論太重要了。[學人雖聞此說,尤未決了。]我聽到這一說,還是沒有辦法,能夠解決我心中的疑惑。[乞和尚開示,師曰:彼師所說,尤存見知,]那個大通和尚講的,[見知]就是知見。還存在著一個知見,就是把虛空當作是就是我們清淨自性,拿比喻來跟證量的聖人劃等號,是錯誤的。[故令汝未了。]所以讓你沒有辦法見性。[吾今示汝一偈。不見一法存無見,] [存]就是還執著。就是說:我什麼都沒有看到,就像虛空,什麼都沒有看到,可是,還著一個虛空之見,存無見,虛空什麼都沒有,我告訴你:這個問題就大了,清淨自性是什麼統統有,萬法具足,知道嗎?他說:不見一法存無見。六祖講:你認爲你不見任何的法,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一法統統沒有,我告訴你:萬法具足!清淨自性圓明不動,萬法具足。大通和尚就這樣:不見一法,認爲我沒有見到一法,用虛空來比喻,你還是存著一個無見,這個就是知見。[大似浮雲遮日面。]烏雲遮了這個太陽,太陽透不過去啊!是不是?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你說不要去知道一切法,但是,你守這個空知,空就是無形無相,守一個虛空的知見,不知一法,你竟然守一個,還有一個虛空,類似虛空這個知見,完了!清淨自性就産生變化了。[還如太虛生閃電。]就像太虛空,無緣無故的生出閃電,這一句話,閃電就是多余的,圓明的清淨自性無一法可得;但是,也具足萬法,而你還著一個空見、空知,存無見,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這一句話就是《楞嚴經》講的: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楞嚴經》講的,叫做頭上安頭,知道嗎?我用我媽媽這個例子來跟你比喻,你要注意聽聽看,看你能不能了悟這個自性?因爲我媽媽會講臺語啊,師媽會講臺語,她不會講國語,她聽人家講,大甲有一個吳居士,吳居士,吳居士,知道嗎?吳居士到講堂來,我媽媽就問他一句,頭上安頭,你體會看看。吳居士!你姓什麼?你體會得出來嗎?吳居士,吳居士!你姓什麼?名字把人家都叫出來了,還問人家你姓什麼?她用臺語問的:吳居士!你姓什麼?已經叫人家吳居士了,還問人家說:你姓什麼?那叫做頭上安頭。知道嗎?我們清淨自性,不能知見立知,我們的清淨自性,本來就有知見,不能頭上安頭,立任何的知見。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 [瞥]就是暫見。你這個知見暫時一動念、一生起來。[錯認何曾解方便。]注意聽哦!錯認就是:存無見,守空知,認爲虛空無知無見,把這個當作是正見,就錯了!守空知,存無見,這個就是錯認。何曾解方便,注意聽!這個方便就是說:不了解我們的如來藏的秘密的道理,不了解我們清淨的,微妙如來藏心的自性這個道理。你存無見,守空知,你就不了解,那只是一種方便,你不了解說,我們的清淨自性,是應當契入真實境。你沒有方便法,而看到方便法,又去執著,佛用虛空來比喻,你卻執著,虛空就是我們的清淨自性,把方便誤爲究竟,把善巧方便,認爲就是證量。所以這個錯認何曾解方便,不懂得佛的方便法。佛的善巧方便,是要你悟入實相的道理啊!叫:錯認何曾解方便,錯認了存無見,守空知,把它認爲,就是我們的見性,你就不了解,那是佛善巧方便,叫你悟入實相的道理,你完全不了解。[汝當一念自知非。]你如果了解一念,自己知道自己是不對。[自己靈光常顯現。]靈光常現前,百丈禅師講的特好,特別的好,百丈禅師告訴我們:靈光常顯現,靈光的清淨自性,他描述了幾句話,寫的淋漓盡致。他怎麼說呢?百丈禅師說:靈光獨照,回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我先念一遍,再一個字一個字來解釋,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我一句一句來解釋,這個百丈禅師,哎呀!講的太好了,對這個靈光,诠釋的特別清楚。百丈禅師說:靈光,我們的清淨自性,本具足有般若的光明智慧,靈光獨照,獨照,就沒有任何跟它匹比的,絕對的照叫做獨照。回脫根塵,這個[回]就是一個回,再一個走,走部,回脫就是超越根塵,六根、六塵,身心世界當體即空,純一個覺性在作用。叫做我們的清淨自性,是超越根身、器界的一切相,叫做回脫根塵,就是六根、六塵綁不住你。體露真常,不拘文字,我們的體性,顯露永恒的真常,叫做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它不是文字相,它是實證的境界。心性無染,本自圓成,我們的心性沒有染汙,本來就是圓滿,本來就是成就,但離虛妄的因緣,但離妄緣,即如如佛。百丈禅師的意思就是說:你見到一切緣起法,你就特別要清楚,那個是假相。我告訴你:以前的修行人,講的更貼切更直接:修行人千萬不要被相黏住。哇!這個講的太厲害了,這講的實在是一針見血,他也不會很麻煩。真正的修行人,千萬不要被相黏住;我們就是被相黏的死死的,活的痛不欲生、肝腸寸斷,我們就是活著這種日子,就是被相黏住。認爲有一個實在的老公,認爲有一個實在的老婆,認爲有個我,有個我所擁有。世間人就這樣啊,擁有一個我,我的汽車、我的洋房、我的老公、我的防地産、我的事業,統統有我,我所有,我所擁有的,這些統統叫做相,修行千萬不要被相黏住。[常聞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無端起知見,]對不對?他存一個無見,守個空知啊,清淨自性好端端的,還起一個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著相,求一個菩提:我要求菩提。錯了!趣向聖道亦是邪,你沒聽過嗎?動一個念頭:我要修成聖人。趣向聖道還是邪,沒法有邪正這個東西,絕對的東西,沒有邪沒有正的。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我要悟,我要悟。[甯越昔時迷] [甯]就是怎麼能夠超越過去的迷惑顛倒呢?意思就是說:動一個念頭,拼命的要把它開悟,這個跟過去的迷惑顛倒的人,是沒什麼兩樣的。四十二頁,[自性覺源體。]我們的清淨自性,覺悟的根本這個體性。[隨照枉遷流。] [隨照]就是立知見。我們見一切相,馬上就立知見:這個人好,這個人不好。我們透視他,沒有這個人,相不可得,就是清淨自性在作用。這個人是,這個人非,有那個人嗎?沒有!立知見就壞了。隨照,[枉]就是冤枉。隨著起任何的知見,動一個知見,加上任何一個知見,統統是頭上安頭,知見立知,隨著起任何的知見,如同流水一般,付諸流水,勞而無功。就像水流注,念念遷流,枉遷流,水這樣流下來,煞不住,就是生滅的意思。隨照枉遷流就是,隨任何一個因緣,立任何一個知見,你就會冤枉的受到遷動、遷流,就像流水無法停止,念念遷流,我們就是過這種日子,從來不覺悟。[不入祖師室。]如果,如果我沒有來到六祖這個祖師室,[茫然趣兩頭。]兩頭,做一下筆記,守空知,存無見,就是兩頭。迷迷糊糊的,守空知,存無見。[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叁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我不了解。爲什麼叁乘法,又跑出了一個叫最上乘呢?[願爲教授。]麻煩祖師教導教導。[師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你要好好的觀照我們的本性,不要著這個外面的法相。[法無四乘。]就是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論這個佛法,沒有四乘。[人心自有等差。]問題出在我們的心。[見聞轉誦,是小乘。]只會誦經,這個叫小乘。[悟法解義,]了解這個法,了解裏面的道理,在解門下一點功夫。[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後面這一句很重要了:[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還是在這個[離]字,[一無所得,名最上乘。]我說:佛法不用很多,這幾個字啊,你也不必求什麼師父開示,六祖講的這幾個字,你要把它背下來,貼在牆壁上,每天看,就開悟。萬法盡通,萬法具備,爲什麼萬法盡通?沒有障礙,不執著、不分別,當然萬法盡通啊!萬法具備,清淨自性,具足一切無量功德。一切不染著,離諸一切的法相,一無所有。我們本來也一無所有啊!你所擁有的東西是假相,但是,我們爲了生存,我們需要最基本上的食衣住行,這個無可厚非。人有具備最基本的食衣住行,但是,我們生活在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裏面,我們一定要了解,刹那變化就是假相,沒有永恒,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其實一無所有。名最上乘,[乘是行義。]就好好的去做、去走。[不在口爭。]不是在跟人家一直爭論,真正一個大修行人,他會跟你爭論啊?[汝須自修,莫問吾也。]就是你要從心裏面發揮出來,不要一直問我。[一切時中,自性自如。]一切時中,你的清淨自性,本來就是空,不可得。[…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達磨大師血脈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